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深化,高校學生群體的異質性特征日益凸顯。這種結構性變化使得傳統學生管理模式與新時代育人需求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傳統管理體系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構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管理范式,依托黨委統一領導、行政系統協同配合的組織架構,通過職能部門與輔導員隊伍實施規范化管理1。傳統管理模式的核心特征表現為制度執行與行為約束導向,主要通過指令傳達、規范教育等方式實施管理,這種管理方式顯然難以適應z世代學生群體呈現的新特征。相對來說,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體系與方法體系則有所不同,其核心理念強調尊重個體差異、注重發展潛能,通過個案輔導、小組工作等專業方法,能彌補傳統模式在個性化支持、資源鏈接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的不足。這種介入方式將問題解決與能力發展相結合,既關注即時性需求滿足,更注重可持續發展能力培育,為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成長與社會適應提供了專業路徑。
二、高校學生工作的特點
高校學生工作主要體現為復雜性、全面性和動態性三個特點,把握好這三個特點,能夠有效回應學生的問題與需求。
(一)復雜性
當代高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民族、家庭背景和文化環境,他們在興趣愛好、價值觀念、性格氣質等諸多方面存在差異。這種多元化也體現在其學習、社交、生活、心理等多維度的問題,凸顯了高校學生工作的復雜性。學生群體在成長經歷、教育背景、個性特征等方面的異質性,使得高校學生工作需要處理更為復雜的需求圖譜,既要關注共性化的群體特征,又要兼顧個性化的發展訴求。
(二)全面性
高校學生工作覆蓋了思想政治教育、學業指導與學風建設、日常事務服務管理、心理健康咨詢與教育、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教育等2。學生工作內容的廣泛,本質上反映的也是當代學生問題和需求的多樣性。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學生工作者需全面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構建兼顧教學、育人、服務、管理等多維度的學生工作體系,全過程、全方面、系統性為學生提供幫助、支持和引導。
(三)動態性
技術的快速迭代,使得大學生在當下每個時刻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要快速、容易接觸到巨量而復雜的信息,他們持續、動態且深遠地被自媒體時代的內容與觀點所影響,其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問題需求也在不斷被重構。因此,高校學生工作者要用發展的視角看待學生,密切關注學生思想、行為、價值等方面的動態變化,以新方法回應新問題,以新手段回應新需求,及時調整工作策略。
三、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挑戰
在當前社會環境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
唯有正視并積極面對這些挑戰,高校學生工作方能有所建樹。
(一)傳統管理方式與學生需求的結構性脫節
高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與當代學生需求的脫節,本質上是滯后的服務管理理念與青少年快速迭代發展的矛盾。社會的快速變遷使學生更加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自我價值的實現、自身與社會的接軌等,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資源、教育環境等提出了更進一步的要求。然而傳統的高校學生工作仍延續著過去的模式,強調制度約束和層級管控,重視群體秩序而忽略學生個體性的訴求,對新形勢下學生的期待產生適應不良。
(二)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加劇與高校心理支持力量不足
大學生諸如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問題日益增多,自卑、抑郁、焦慮等心理困境時有發生,未及時發現并加以干預則極容易造成嚴重的后果。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支持力量遠遠不足,教育部數據顯示,2022年高校心理咨詢服務需求同比增長 35% ,但專業心理咨詢師師生比僅為1:4000,遠低于國際標準,這給高校學生工作敲響了警鐘3。而新形勢下,學生問題的復雜化更是給高校脆弱的心理支持體系帶來了進一步的沖擊和壓力。
(三)學生工作隊伍的專業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學生工作者主要為一線輔導員,他們的知識結構與工作模式主要源自于事務性的實踐內容,多以行政經驗為主。面對職業生涯規劃、網絡輿情、心理問題甚至是危機干預事件時,他們的專業服務能力明顯不足。而當前高校面對這些復雜育人場景或者問題干預場景的輔導員持續培養體系并不健全,以至于在面對學生突發或特殊問題時,缺少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務技巧,難以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支持,無法及時回應學生個體或群體性的需求。
四、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在理論與實踐上相契合
社會工作能夠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為高校學生工作解決學生問題提供有力指導和支撐。
(一)理論契合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尊重個體尊嚴與自我實現,這與教育實踐中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高度一致。當教育者以平等姿態關注學生情感需求時,能有效激發其內在成長動力。增能理論為學生工作提供了方法論支持。該理論認為個體可通過與環境的良性互動提升自我效能感,可通過認知重構一能力訓練一實踐應用的三階模式,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優勢視角理論主張從學生既有優勢出發挖掘發展潛能。在咨詢輔導工作中,高校輔導員可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內外優勢,并將其轉化為應對困境的資源,通過自身力量改變當下的不利處境,從而實現“助人自助”。
(二)理念相通
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工作在理念層面是同頻共振的。這種價值共鳴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一是尊重主體性,如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與學生工作的因材施教共同指向學生的獨特性;二是關注整體性,兩者均強調在學業、心理、社會適應等多領域協同發力;三是注重發展性,將問題解決與能力建設相結合,幫助學生實現從被動求助到主動成長的轉變。在協同育人實踐中,這種理念相通性展現出顯著優勢。無論是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還是高校學生工作的教學相長,最終目標都是幫助學生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成長,在適應社會的進程中逐步實現個性發展。
(三)方法互補
高校學生工作傳統方法與社會工作專業手法在實踐層面形成互補格局。傳統工作方式以集體事務管理和個體溝通為主要手段,但面對z世代學生的復雜訴求,這種線性工作模式逐漸顯現出局限:既難以觸及問題深層成因,也缺乏系統性介入方案。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為此提供了立體化解決方案,個案工作通過個性化服務計劃回應特殊需求、小組工作借助同質性團體經驗促進共同成長、社區工作構建家校社協同支持網絡。這種多維度介入方式,既彌補了傳統方法在深度和廣度上的不足,又為學生提供了更具可持續性的成長路徑。
五、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的路徑分析
(一)認知破局,提升專業認可度
社會工作要真正嵌入高校學生工作體系中,需要提升自身在高校系統中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形成良好的社會美譽度,這是破局的前提。這需要以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為平臺和抓手,開展有計劃的教育與實踐。需要將專業文化語境融入行政管理語境之中,建立專業教育一實踐一宣傳矩陣,形成一支包括教師、學生、校外實踐專家在內的社會工作督導及服務團隊,以院系為服務陣地,以學生為服務對象,打造與輔導員協同的學業發展、社交支持、心理輔導、生涯規劃、情緒疏導等多層面問題的工作機制,凝練出扎實的工作成效和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特色。通過一系列社會工作專業的自發卷入,促進高校行政系統的價值認同,從而不斷爭取制度層面的接納和支持。
(二)理念融入,重塑輔導員角色
高校學生工作高度依賴“管理育人”的傳統思維定式,使得相關價值理念難以轉化為具體的實踐。社會工作專業強調尊重、個別化、助人自助,可以將其理念融入到高校學生工作中,為高校輔導員賦能,促進將傳統工作中以管理為主導的模式轉向以服務為主導的模式。從“解決問題”的工作思路切換到“學生發展”角度。推動輔導員聚焦學生的個體需求和主觀能動性,注重挖掘學生的優勢潛能,從幫學生解決問題到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解決問題,逐步培養他們的自助、自救、自我關愛的能力。這個理念融入的過程,需要常態化、系統性地為高校輔導員開展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相關講座、培訓、工作坊,結合定期的輔導員大賽鍛煉,配合社會工作專業師生實踐協同的影響,從而實現高校輔導員的角色重塑,從傳統的管理者轉向新時代學生的服務者、引導者和支持者。
(三)引入方法,提升工作能力
社會工作立足理論、面向實踐的專業方法和技巧,能夠為高校學生工作者服務學生提供積極而有力的行動支撐。可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引入個案工作方法,通過個案管理的過程,系統性地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專業輔導,回應學生的個人問題,促進學生的社會功能。可以引入小組工作方法,通過邀請學生參與小組互動,引導學生在團體中互動、交流、分享。在小組經驗和小組動力中,發展個人能力,增強社會支持。同時高校學生工作者還可引入社區工作方法,通過推動家校社的聯動,整合高校內外資源,孵化和培育學生社團組織,參與社區環境的營造和改變,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社會責任感、歸屬感,通過自助、行動、賦能的方式,助力學生問題的解決。
(四)協同合作,整合服務資源
社會工作要嵌入高校學生工作體系之中,需摒棄過去只在單一學院內找資源的思維,將視角投向學院內外、校內外。重點立足學校自身的教育資源、師資力量、學生力量、文化設施等方面的優勢,以資源吸引資源,建立高校學生工作資源庫,并對資源力量進行分類分級,開展有效管理,在資源互換、連結、使用之中,充分發揮資源效用,使資源能夠充分服務學生。社會工作強調跨專業、多部門、系統性的合作,發揮各家所長,共同解決服務對象問題。在高校中有心理咨詢師、思政教育者、職業規劃師等重點服務學生的專業力量,應向他們學習,積極交流、密切合作,形成工作合力。同時,還應與學校的行政部門、學生組織和社團等加強聯系,共同開展各種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此外,還應拓展社會各界資源,爭取全方位的社會支持,為學生的成長發展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劉博.高校輔導員專業化指南[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3:4.
[2]馮剛,劉宏達.新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十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00-102.
[3]教育部等十七部.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Z].2023.
基金項目:
喀什大學校內課題,項目名稱:學校社會工作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2)1794)
喀什大學教研教改課題,項目名稱:課程思政融入《小組工作》課程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KJEY2314)
作者簡介:
劉清斌(1990.10-),男,漢族,福建泉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基層社會治理;
劉蓉鳳(1997.08-),女,漢族,重慶巫溪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基層社會治理。 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