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每學年需要在課內開展16次左右的寫作教學。表述為“左右”,因為六年級下學期教科書中編撰的寫作教材不足8次。其余年級,每學年均要求進行16次當堂教學。
實施至今,發現寫作教學效果不佳。出現“會寫的依然會寫,不會的依然不會”。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不利,寫出作品的效果不佳,當堂作文教學是否真正產生作用,開始引發反思
令人更為擔憂的是,反思的結果大多歸因于“學生一代不如一代”。其實,處于新時代,學生的身體素質必定大大提升,大腦的發育等綜合素養也處于快速上升階段,不會“開倒車”。但為什么總讓人覺得“不會寫\"“寫不好”,甚至“寫不出\"呢?教學無效時,教師時常歸結于閱讀,似乎一切寫作教學結果的缺失,都是閱讀造成的。同時,教師會告知寫作有困難的學生:只要多讀,就會寫,也會寫好。“讀\"與\"寫\"之間固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但“讀”后必定能“寫”,目前還沒有科學的論證。即便2022年版課標中無處不提示教師發現閱讀與寫作之間極大的關聯。諸如,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無論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讀之后都和交流、表達、創意表達等密切關聯。各個學段的閱讀鑒賞與交流表達目標都有著聯動反應。但這也未能說明,只要\"讀\"就會“寫”。而恰恰是提示教師:應該在“讀\"和“寫\"之間做好轉化,搭建支架,促成效果。
尋根溯源,問題發生在課堂,必須在當堂教學方式、理念、操作流程等方面,尋找答案。觀察多節青年教師執教的寫作教學后發現:教師非常重視\"提要求”。
教師誤以為只要將要求表述得清晰、完整,學生便能夠在“開始寫吧\"的指令下達后,自動完成習作。例如,執教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我的心幾怦怦跳\"時,教師根據本單元習作目標“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在執教中認真提出寫作要求:其一,寫好一件事,注意將事情寫清楚;其二,在寫事過程中,突出寫出你的心情。之后,不忘為要求做補充,繼續提示學生其他注意事項。例如,根據文題“怦怦跳”,寫作偏向緊張的心理感受描寫。教師刻意強調學生務必要將當時心情的緊張,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描寫。由于教材中還提供了諸如“提心吊膽、心急如焚、膽戰心驚、魂飛魄散”等相關詞語,教師還會再提醒,要求學生盡可能用上這些詞語。
一切要求提出之后,教師會認真詢問學生“聽明白了嗎?”,得到學生的肯定答復后,直接讓學生開始寫。觀察多節課,學生從未回答過“沒有聽明白”,因為在這樣反復叮囑下,只有一個答案可供回答。這些教學流程中,教師提出的要求來自于教材,實際上教師完成的是“帶學生細讀教材,逐一知曉教材提出的要求”。至于說如何抵達,方法是什么,教學中并未涉及。可想而知,在這樣的教學流程下,學生完成寫作,除了靠原有的積累,反復輸出“原本就會的語言”之外,就只能拖延時間,等待下課后,借助教輔中的范文進行仿寫、改寫,甚至是抄寫。因此,“寫成”是假象;“寫好”是非正當途徑下產生的結果。
不在結果獲得的過程中提供幫助的時候,所有的結果仰仗的只有“學生的寫作天賦”與“學生的寫作積累”。而這并不是教學所能左右的。同時,還排斥著真正需要通過教學予以提升的中等生以及學困生。這樣的偏執造成的另一惡果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堆積優美詞匯。但學生對自己制造、加工美文的過程都感到厭倦,當每次寫作都是對陳詞濫調的重復使用時,抹殺的便是寫作真正需要的動力與好奇心。
寫作學習的全過程,必須激活作者的大腦,讓其渴望獲得全新的認知提升。教就是為了學的發生。在當堂教學寫作中,教師要樹立的是“教你寫\"的意識。
“你\"指的是學生。根據2022年版課標的規定,寫作是語文課程中的“半壁江山”,因此是需要“教”的,“教”的目的是學生會寫。
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國家事權教科書‘單元習作'備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MJYKT2024-115)階段研究成果。
由于在對寫作結果的評價中,教師常以“美文\"為標準,導致此文中表示心情緊張的詞語是否被運用成為關鍵指標。而實際上,要表現出“心情緊張”恰好要克制無度使用成語。因為一旦使用成語,對緊張心情的描寫就終結了。但在此前,在無數次對制作美文偏好的評價標準作用下,學生已經變得乖巧,漸漸走上了與真正寫作能力提升背道而馳之路。
會寫,指的是學生要參與寫作課程的學習過程,抵達課程預設的目標。目標,即為“教學點”。教學點源于課標,在教材中明確指示。其間,學生必將遇到認知提升中的難點、障礙,需要提供支持,這稱之為“支撐點”。支撐點,需要教師預估學情,解讀教材,精準判斷。教學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克服障礙,教師須考慮如何安排學習過程、設計學習活動、搭建攀升支架,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抵達目標。這稱之為“助力點”。助力點仰仗于教師的設計,決定其產生輔助的力度。
日常教學中,絕大部分教師在指導作文時都希望學生寫出優秀的文章,而這也正是教學失效的根本原因。當我們的目標直接指向結果,而
可以想象,寫作教學中,師生是互為學習伙伴的,教師的工作是繁忙的,并不是發布指令后就可以游走于課堂,等時間到了就要求上交作文的。
還以“我的心兒怦怦跳”為例。學生要寫出心跳的感受,首先需要教給學生“寫心跳感受\"的方法。暫且稱之為專為本次寫作而設計的“專屬方法”。我在設計此案時,會用三字訣來實施教學。第一為“查”;第二為“比”;第三為“聯”。
“查\"字訣
可以查閱表達內心感受的詞語。如“提心吊膽”,形容十分擔心或害怕。將字典中查詢的結果用學生的語言進行化解,鋪展開來描寫,就可以完成對“提心吊膽”這一心情的初步表達。借助查詢的釋條,能夠讓表達更清晰、更精準。同時,也實現了教材中提示的“用上積累的詞”。真正的積累,需要在使用中完成。
\"比\"字訣
教學生將這樣的心情做好比擬,寫出類似的感覺,讓一個詞成為一個畫面。如“提心吊膽”就可以寫成:仿佛有人捏著你的小心臟,不放手;又好像四周有一種力量向你涌過來,讓你無法抗拒;還比如你走進一個漆黑的房間,看不到一絲光,心跳加速;……學生通過比擬的表達,使表述心情的詞語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讓讀者感受到畫面。
“聯”字訣
引導學生關聯以往生活中相似的經歷,追加寫出心情。如:一個人走夜路時,也會提心吊膽;又比如,趁爸爸午睡時,偷偷到書架上取回自己被暫扣的漫畫書,也會提心吊膽;還比如,早上遲到了,想趁著班主任轉身寫板書時,偷偷溜進教室,依然是提心吊膽;…通過熟悉的生活畫面,激活讀者在閱讀這段話時的同理心,從而產生共鳴。
為了抵達目標,還需教給“寫一件事”的專屬方法。
在這次的寫作中,寫事是為了突出心情,因此不要把事情寫得太離奇,反而要為了突出緊張心情的描寫,讓事件變得樸素、平和。三言兩語能寫出的事,不要啰嗦。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控制表達,僅需簡單陳述事件的要素,如: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參與了什么事。樸實的事件,簡單的表述,有助于讀者在閱讀到“心情\"描寫部分時產生巨大的反差。
縱觀整個設計,對于心情的描寫,表現心情詞語的查證、引用等,屬于本次的全新知識和學習內容,用的時間多,花的力氣大,這是有教學價值的,也是抵達目標所必需的,不應三言兩語簡單帶過。相反,不斷叮囑“要寫清楚”“要表達心情”,這些要求的提出,不具備讓學生認知獲得提升的價值,可以視為“學習并未發生”。“學”不在,“教”也就落空了,如果再以美文為“評”的規尺,則讓課堂教學名存實亡。
真正的寫作教學,應該瞄準目標,關注學生在本次寫作中的認知盲點,提供支撐。為了抵達目標,妥善設計教學流程,予以助力。這就是2022年版課標提出的“教一學—評”一致性的真正含義。
(作者單位: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 吳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