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42【文獻標志碼】A【論文編號】1671-7384(2025)07-076-04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著力造就一流創新人才”。2024年,《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強調利用數智技術推動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2022年ChatGPT問世,2025年DeepSeek震驚世界,數智技術的快速迭代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活力。從精準評估到個性化干預,從資源拓展到育人模式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正逐步重塑。
問題的提出
1.非智力因素的內涵追蹤
自從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W.P.Alexander)1935年在《具體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先使用“非智力”這一概念之后,人們開始關注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在這之前,人們更多關注學生智力的發展,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對學習過程的積極影響。20世紀80年代,非智力因素逐漸進入人們關注的視野。研究發現,高智商的人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而非智力因素調動得好的人,更容易實現其人生價值,它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和成就起著定向、引導、調節、維持與強化的作用[1]。
非智力是指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如動機、興趣、意志力、性格、行為習慣、學習策略等,不僅影響學生現有的學業成就,更影響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大多數非智力因素可以通過后期塑造培養[2]。其中,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有意識的行動,一般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和資源管理策略。它作為非智力因素中非常重要的指標,對于教育教學有直接的影響[3]。
2.學業評價系統的孤島效應
二外附中有成熟的學業評價系統,積攢了學生月考、期中、期末等歷次考試數據,可以分析學生個體的學業成績波動、學科的板塊優勢與薄弱點、學生群體的趨勢與變動。學業數據作為智力因素的記錄較為完善,但是影響學業數據背后的非智力因素現狀如何、學業數據與非智力因素測評數據關系如何等不是很清楚。如果能從這個角度挖掘和推動非智力因素的數據價值,大數據將會發揮更大的效用,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熱切期盼
學校學生生源薄弱,學習動機、行為習慣等非智力狀況亟待加強。同時,現有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不足,教育、教學聚焦度太泛。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完成測評后通過制訂個性化評價方案和可視化反饋報告,為學生規劃出最優非智力調動的路徑并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逐漸成為教育的新方向。而且,隨著家長素養的提升及家校協同育人新格局的深化構建,數據及資源共享也成為家校合作的新內容,如果能將非智力測評結果與家長共享,共同助力孩子成長,將帶動家校合作進入新平臺。因此,通過對學生的非智力畫像,借助數據進行教育教學干預和循證實踐,能夠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
通過數智賦能非智力測評,利用數智技術收集和分析數據,構建更加科學、專業、針對性強的教育教學體系,進行教育實踐和決策,促進教育教學的持續改進和發展,助力學生全面而個性成長,是本循證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4]。
循證實踐:以非智力因素之學習策略測評為例的實踐運用
1.前期籌備
(1)形成團隊,系統研究。一是組建團隊,內外聯動。學校形成以校長、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以德育處為執行小組總負責的非智力測評研究團隊,如圖1。同時,該項目得到市教科院大數據中心、市在線教育技術及大數據平臺等外部資源團隊支持。
二是分類培訓,系統研究。召開系列研究小組會議,統一認識,分工明確,職責清晰,設計非智力測評體系架構;召開非智力測評推進會,確保學生真實作答,從源頭上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對全體教師進行系統培訓,提升教師認知,調動全員力量實施干預。
(2)構架體系,搭建平臺。確定適合本校學生測評的非智力因素體系及適切的非智力測評工具[5],納入非智力測評平臺中(表1)。
(3)人力物力,護航實施。學校重視非智力測評工作,將其納入學校十四五發展規劃,成為學校特色發展的方向,有足夠的資金保障支持研究和實踐。同時,學校智慧心育平臺在數智賦能的引領下,在線心理課程、智能機器人的共情咨詢也為本循證實踐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在線咨詢資源。
2.以學習策略為例的中期執行
(1)搜集、整理和分析數據。學生登錄學業平臺進行非智力測評,平臺自動完成數據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呈現學生非智力現狀。學生、家長和教師均可登錄系統查詢學生非智力狀況。
(2)精準教育教學干預,促學生全面發展。一是依據研究精準干預,針對性地輔導和幫扶。通過對數據的精準分析,學生、家長、班主任、年級主任可以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學校管理者也可以在了解學生整體情況的基礎上,對教育、教學進行前瞻性的管理。在學生、家長、學校三位一體合力下,精準聚焦非智力的培養,助力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二是評估干預效果,梳理完善和總結。通過干預后進行再次評估,了解干預效果,優化并完善從測評、數據處理到干預的整個過程,梳理提取有效的成果,拓展和擴大實效性,實現循證教育實踐的閉環。
3.階段性應用成效
其一,學習策略非智力因素測評的全套方案進展順利。目前,學校已經形成學習策略非智力因素測評的全套方案及實施成果,問卷、測評、數據信息及呈現、干預措施及相關成果投入使用,如研發學生、班主任、任課教師使用及實踐手冊4套;錄制學生課程10講,錄制家長課程4講。在非智力測評干預下,學生學習更有方法,自主學習習慣逐步養成、學習內在動機逐步激發;班主任能夠形成促進學生非智力的班級文化管理理念;學科教師依據測評結果及實踐手冊,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修正教學進度,借助思維導圖、錯題本、學歷案等措施關注并促進學生學習策略的提升,進而推進學業成績的有效提升;家長有更科學的方法育兒,與學生溝通話題更廣,親子矛盾減少,家長滿意度提升。
其二,非智力測評流程清晰,更多非智力因素亟待測評。學校逐漸形成系統、科學、高效、立體、個性和多主體參與的學生非智力培養體系架構。從確定方案、實施執行、數據分析,到實踐干預、效果評估、完善反饋多個環節形成閉環(圖2)。
其三,形成系統的非智力測評到干預的資源包。通過一年的實踐探索,教師非智力理念大幅度提升,能夠結合學科特點為學生提供精準服務。學校形成一整套從方案到執行的教育教學成果包,如研發適合學校的非智力測評模型、開發近10套非智力測評問卷,測評對象橫跨三到十二年級,搜集近18000人次數據,形成學校完整報告4份,任課教師、班主任非智力素養及育班能力提升,屢獲各類獎項,實踐成果頗豐。
其四,接續思路清晰,體系更加完善。后續,學校將在學習策略循證教育實踐經驗基礎上,依據非智力測評體系構建,持續推進更多系列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非智力測評體系建設,搜集更多自然生成的過程性數據,借助數智技術和循證的賦能,挖掘更多有效信息,讓更多學生、教師、家長在大數據的指引下,自我認知、科學分析和研判,并進行針對性的干預,讓教育的效果更加顯著。未來,非智力平臺將依據測評數據,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化的提升措施和方案,并依據方案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滿足學生更全面的成長需求,助力因材施教,讓教育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更具科學性、便捷性,更有實效性。
4.創新點
一是大數據驅動教育教學理念迭代升級。隨著科技的進步,教育領域迎來了大數據時代。本實踐挖掘出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價值的過程性數據及信息,數據驅動教育教學改革,并在干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借助過程性評價促進了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
二是創新非智力測評模式,探索更多非智力維度。本案例結合實際創新了適合本校的非智力測評模式,形成機制建設及長效機制,在學習策略非智力維度有深入的實踐應用,而此案例的先行示范實施,為后續探索更多非智力維度積累了經驗。
三是創新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非智力測評角度的選擇具有創新意義,不僅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有效融合,還能借助大數據測評幫助學生全面成長。非智力維度吸引教師高度關注與投入,提供科學數據及理論支持,促進精準教育教學干預。針對心理健康教師隊伍人員缺少的現狀,數智賦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通過AI咨詢減輕了教師的咨詢負擔,智慧心育平臺中豐富的課程更是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通過測評結果進行主動學習,為培養未來自主能動性的學生創造了可能。
循證結論:數智技術賦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顯著
1.打破時空限制,擴大教育覆蓋面
在線課程平臺和移動應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能夠突破地域和時間的束縛。無論是偏遠地區的學生還是因特殊情況無法到校的學生,都能通過網絡獲取優質的教育內容,讓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面得到極大拓展,促進了教育公平,確保更多學生受益于專業的心理知識和技能培訓。
2.挖掘過程性評價數據,貼近教育教學實際
在教育領域,傳統的紙質評價數據偏多,轉化成電子數據需要人工的方式錄入數據、計算分析、撰寫報告,重復煩瑣,工作量大;即便后續引入了信息技術,也只是把過去的紙筆測試變成自動化測試,測試的維度與內容更關注結果性評價;現有綜合素質評價雖然有意識地注重過程性數據的分析,但數據更多的是描述狀態,針對性的干預較少,且數智時代對大數據信息的充分挖掘不夠,難以發揮評價更深層次的作用。因此,借助非智力因素挖掘教育教學過程中適合的評價維度,并且依據評價結果進行干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本次研究的期望。
3.數據驅動決策,提升教育精準性
通過對數智技術收集的海量學生心理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教育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群體的心理趨勢、個體的心理變化軌跡以及干預措施的成效反饋。從而能夠精準地制定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育計劃和干預策略,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無效干預,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材施教”,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4.促進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與教學的融合度還不夠,缺乏有效的手段和工具促進兩者的有機融合。為了解決“雙減”、教育評價中面臨的問題,借助信息化測評的便捷性,學校將非智力因素測評作為新的評價方式,注重過程性評價對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影響,同時助力精準教育教學,將研究重點聚焦在非智力因素上,更能促進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持久發力,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
5.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增強教育效果
數智技術帶來的全新體驗,如游戲化的心理訓練應用、互動式的在線課程等,契合了當代學生追求新鮮和自主探索的學習特點,激發了他們主動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內化心理知識與技能,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和自我成長的動力,進而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結語
隨著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融合,數智賦能心理健康教育將邁向更加成熟和完善的階段。未來,智能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有望實現更精準的個性化預測和干預,提前識別潛在心理問題風險,并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制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維護方案。在數智浪潮的推動下,心理健康教育正站在創新發展的十字路口,充分認識并把握數智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積極審慎的態度推進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夠讓心理健康教育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學生的心靈成長保駕護航,助力他們在充滿變數的未來世界中健康、自信地前行。
參考文獻
[1]胡曉玲.循證教育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2]劉電芝,黃希庭.學習策略研究概述[J].教育研究,2002(2):78-82.
[3]周國韜,張林.中學生學習策略量表編制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 (3):48-52.
[4]李洪玉,陰國恩.中小學生學業成就與非智力因素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1997(5):423-427+480.DOI:10.16719/j.cnki.1671-6981.1997.05.010.
[5]林崇德,俞國良.對“非智力因素”爭議問題的幾點看法[J].中國教育學刊,1994(2):25-29.
作者單位:1.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附屬中學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編輯:馮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