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ction Research on English Major's Teaching Material Adaptation to Moral Education
LIU Qiufe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UniversityofShanghai forScienceand Technology,hanghai 293,China)
Abstract: Teaching materials are the main resourc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ge English teaching.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adaptation of English major’s teaching materials to promote moral value education. Two rounds of action research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nglish major teaching material adaptation model for moral value education, which may foster value shaping,knowledge learning and competency enhanc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a teacher-centered adaptation model which emphasizes input enhancement, a teacher-guided and student-centered adaptation model which integrates learming with practicing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students’ sense of achievements and fulfiling the ultimate miss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resent study wil offer some practical insights into the classroom adapt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Keywords: moral value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 adaptation;action research
英語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渠道。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從理論層面探討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嘗試構建外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1-2],強調提升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建設服務課程思政教材的重要性[3]。外語教材作為傳播新知識、新思想、新觀念的重要載體4,既是語言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外語課程思政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保證。除了建設顯性融合課程思政內容的新型外語教材外,如何對現有以語言知識為編寫邏輯的外語教材[5進行二次開發,有效挖掘和使用教材中隱含的課程思政元素,提升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是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行動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多種研究手段對教學實踐活動開展循環式反思性研究,以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力改進教學實踐,促進教學過程的完善和教學效果的螺旋上升。鑒于此,本文以行動研究為路徑,以上海理工大學英語專業的課堂教材二次開發為研究對象開展行動研究,期望在“計劃一行動一觀察一反思”中構建英語專業教材課程思政二次開發模式,提升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一、文獻綜述
(一)外語教材二次開發
教學活動的開展離不開教材。外語教材編寫者往往基于一定的語言學理論對選定的語言素材開展教學設計和任務設計,在教材編寫階段完成對教材的初次開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重新聚焦、補充與完善,構成對教材的二次開發。這里所說的教材內容不僅包括正式出版的教科書,還包括任何有助于推動和幫助外語學習的素材。對教材的二次開發本質上是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材料的開發使用。
Guerrettaz等認為外語教材的使用是“教師、學習者與一個或多個教學材料之間緊密交織的內在互動”[8]。根據Hutchinson提出的教材使用因素分析框架,教材使用受到制度、課堂、教材、教師和學習者等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國教育部2020年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從制度層面明確提出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因此,當前我國外語教材的二次開發是在課程思政和外語教學雙目標驅動下,教師與學生共同以課堂為主陣地,有效地使用教科書及其他教學材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動態協作性活動。
當前,外語教材的二次開發研究即外語教材使用研究,主要從理論和實踐角度聚焦教師的教材使用方式。Remilland從宏觀角度提出教師應從規劃、設計與建構3個層面實現與教材的互動[1]。McDonough等從微觀角度對教師的教材二次開發行為進行區分,提出教師主要通過增加、刪減、修改和調整順序4種方法改編教材[1]。還有部分學者關注到教材二次開發中學生的積極作用。徐錦芬等提出,學習者作為教材使用者中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通過教材使用獲得的發展反映教材轉化的最終效果,強調應更多地從學習者視角系統研究教材的使用[12]。
(二)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的實踐研究,適合在小范圍內探索教學具體問題[13]209。根據王薔的觀點,教師從日常教學實踐出發,借助問卷調查、訪談、反思日志等方式開展調查研究,旨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改進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果[14]。Burns 將行動研究描述為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其步驟一般分為計劃、行動、觀察、反思,根據反思結果修改計劃、再行動、觀察和反思[15]。行動研究將教學實踐作為理論的來源,重視課堂實踐的調查與反思,強調循序漸進地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聚焦問題和優化解決方案。這種以調查研究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方法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和應用,但現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語言技能[16-18]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意識的培養[19-20],較少關注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21,更少關注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英語專業教材二次開發行動研究
隨著課程思政進入在高校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外語課程思政也正經歷從理論論證向教學實踐的轉型[22-23]。近年來,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教學比賽、教學研討會及教學論文數量顯著增加,充分表明外語教師(通常也是外語研究者),尤其是外語專業教師對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認同和落實。任遠等以《新目標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為案例,展示了教師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對教材二次開發的基本方式,提出教師應在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最合理的方式將其呈現在課程中,強調教師的垂范和引領作用[5]。張豪若等以《英語報刊選讀》課程為例,探討了教師以內容為依托,擴充新聞事件背景知識和中國元素的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有效性[24。這些研究在研究者主體意識的影響下,著重聚焦教師視角的外語課程思政教學。但是,外語課程思政在高校課堂的落實既離不開教師“溶鹽于水”的主觀努力,也離不開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二次開發。只有充分重視教師、學習者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內在互動,才能培養具有中國情懷、人文素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因此,為了有效提升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實效,有必要開展課程思政背景下英語專業教材二次開發的行動研究。鑒于此,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學的英語專業課堂為實踐場域開展行動研究,提出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對英語專業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以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效融合。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
本研究以我國華東地區高水平地方高校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的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根據行動研究的操作步驟,分別于2023年3月和4月開展第一輪和第二輪行動研究,其中第二輪行動研究是對第一輪行動研究進行評估后的修改和優化(圖1)。每輪行動研究為期兩周,共8個課時。研究初期,教師通過問卷星平臺向學生發放由開放式問題、李克特5分制量表式問題和多項選擇題構成的調查問卷。研究中期,教師借助課堂活動在課上實時觀察學生的課堂互動情況,課下采用分析教師備課筆記和課件、師生分別撰寫反思日志、師生進行半結構性一對一訪談以及教師批改學生書面作業等方式廣泛收集數據,以深入了解英語專業教材二次開發的現狀和動態發展變化。
(一)第一輪行動研究
1.聚焦問題
在本研究開始階段,筆者通過問卷星向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2021級英語專業二年級52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3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75% 。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知以下幾方面情況。(1)學生對外語教學立德樹人目標的理解嚴重失衡。高達 80% 的學生表示希望通過教材的學習實現語言文化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 23% 的學生希望通過教材學習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關于教師是否有必要對教材進行課程思政二次開發,學生的態度存在一定分化。 43% 的學生認為有必要, 23% 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 34% 的學生則認為沒有必要。(3)學生對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感知度較低,感知到的課程思政融人方式也較為單一。具體而言,只有約 23% 的學生認為教師經常會在教材內容基礎上擴充課程思政內容, 41% 的學生認為教師基本不或很少進行外語課程思政教學, 36% 的學生認為教師偶爾會在課堂上融人思政教學。(4)關于學生自發對教材進行課程思政的二次開發的問題,絕大多數( 83% )學生表示只是偶爾或者很少會主動做相關的教材二次開發,他們普遍認為教學中課程思政的開展應該依賴教師對現有教材的思政知識擴充( 61% )和使用融合思政內容的教材( 46% )。(5)學生表示自己最期待的課程思政二次開發做法是線下由學生自主學習且教師不監督不檢查( 41% ),對于學生自學并在課堂上做學習匯報的做法,僅有 8% 的同學持認同態度。
上述結果表明,學生對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但同時大多數學生并不排斥外語課程中的思政教學,他們更愿意被動地接受教師對教材的思政擴展或接受教材內容中的思政教育,缺乏主動對教材進行思政二次開發的意愿和行動,亟需教師的引導和督促。
2.提出方案
針對問卷調查結果,著手制定以教師為主體的輸入增強式教材二次開發模式,并按3個步驟實施。首先,增強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結合教材主題,教師利用視頻資料和閱讀材料向學生講述立德樹人的意義和重要性。其次,凝練單元主題,明確思政要素。教師在深刻理解立德樹人豐富內涵的基礎上,挖掘教材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內容,并將其具體化。最后,圍繞單元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實現語言能力與情懷格局的一體化融合。
3.觀察過程
觀察過程分為三部分:通過教師的備課筆記、課件以及教師反思日志掌握教師的教材二次開發策略和過程;通過觀察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了解教師的主題探討和思政過程;通過觀察學生的教學互動表現、學生訪談記錄和學生日志,了解教師對教材進行課程思政二次開發的教學效果。
4.評價與反思
通過對上述數據的分類整理和編碼分析,筆者發現,教師通過播放視頻和講述故事的方式顯著提升了學生對英語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例如:教師立足于教材中關于生命意義的討論,在課堂上播放英語專業畢業生芮成鋼從前央視著名主持人淪為階下囚的視頻;通過對比講述雷鋒多次響應國家號召和需要改換職業的故事。絕大多數學生都深受觸動,以下是學生的相關反饋。
“芮成鋼年少時就小有成就,可他急功近利,加上對自己的不正確認知,這使他走上了一條錯誤的不歸路;反觀雷鋒,在他身上體現出了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精神。二者的事例向我們展現出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具體事例為主的思政教育更能讓我們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人生追求。”(學生A課堂討論)
“芮成鋼的才華和能力的確讓他擁有足以自傲的資本。在我看來,現代社會想要保持初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追名逐利也無可厚非,但必須有自己堅守的底線,君子愛財也當取之有道。因此這樣的結局也很讓人惋惜和反思。而雷鋒是一個非常可貴的存在,是一種精神的標桿和指引。這樣的思政教育我覺得很有意義,不采用生硬的說教而是用現實例子給人警醒。另外,播放視頻也提高了課堂的趣味性。”(學生B學習日志)
“芮成鋼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才。在職業生涯中,他不僅是一名記者,而且還是一名出色的英語主持人、播音員,擁有清晰、準確、流利的英語口語,更是獲得過諸多獎項。這對我們外語系專業的人來講是非常親切的例子,更能激勵我們奮發學習。此外,他還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學生C學習日志)
從學生A的課堂討論和學生B的學習日志可以看出:通過雷鋒和芮成鋼的鮮明對比,學生的主觀認識受到了明顯的觸動,他們普遍認識到了德育為先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思政教育的意義。相比之下,觀看了相同視瀕材料和聽取了相同課堂討論的學生C卻在學生日志中對芮成鋼作出了肯定的評價,這顯然是不正確的,這也表明該生既沒有認真觀看視頻,也沒有仔細傾聽教師的對比分析。這一現象說明教師主導的思政教育在接收端存在一定的盲區,一些學生未能與教師的課堂教學保持同步。
本研究通過對教師備課筆記和課件進行觀察分析發現,教師在對教材主題內容分析和思政要素聚焦的基礎上,主要采用了擴充內容的方式對教材實施輸入增強式二次開發。例如,教師在完成課文中關于追尋自我價值的生命意義討論后,引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并系統闡述二者的關系。學生反思日志表明,大多數學生明確感知到了教師在進行思政教學,他們普遍認為,教師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和擴展加深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學生訪談結果顯示,如果讓他們基于課堂知識向外國人講述中西方“生命意義”的異同,他們可以傳遞基本思想,但可能會在術語表達和思維邏輯傳遞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第二輪行動研究
1.聚焦問題
在對前一輪行動研究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教師發現:(1)教師對教材進行課程思政二次開發的方式單一,雖然采用了教師講授、視頻播放和閱讀材料等不同形式,其本質都是在教材基礎上增加相關的思政內容;(2)學生參與的教材課程思政二次開發實踐較為欠缺;(3)部分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效果不佳;(4)重思政輸入輕思政輸出的模式不利于語言能力與思政素養的融合。
2.提出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將教師主導的課程思政輸入增強式二次開發模式調整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用一體式二次開發模式。具體操作如下:(1)教師在對教材主題內容和思政要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圍繞選定的思政要素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2)教師在課堂思政教學中,要求學生圍繞思政要素展開小組討論;(3)要求學生以小組匯報形式分享其對思政主題的思考,匯報形式可以是PPT、思維導圖等;(4)要求學生結合課堂學習和小組討論成果,以課文段落中的邏輯關系表達為依托,采用小作文的形式進行課程思政要素闡述。
3.觀察過程
在本輪行動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關注3個方面:通過學生的反思日志透視學生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的策略和過程;采用課堂觀察了解教師指導下學生對教材進行思政二次開發的過程;通過學生作文和訪談記錄評估本輪教材二次開發的教學效果。
4.評價與反思
在本輪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對教材進行課程思政二次開發實踐中,教師對語篇涉及的思政元素進行篩選和聚焦,具體表現為:教師在完成基于教材文本的西方“博愛”概念的討論后,引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概念,引導和推動學生圍繞二者的異同點進行探索和思考,并要求學生以課文段落為依托進行相關知識的構建和輸出。
“我認為自己親身參與思政知識的搜索與整理輸出的學習效果更好。單純聽教師教授的思政知識僅僅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對于相關知識缺乏篩選、理解、儲存的過程。相反,自身參與資料收集的過程雖然更為費時費力,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知識盲區以及漏洞,并對知識的加深和強化有更為正向的作用。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自身參與一次的效果遠比聽十次的效果更好。”(學生D反思日志)
“我認為自己也參與思政知識搜索和整理輸出的效果比較好。自己搜索的過程中會有資料的選擇、篩選和整合等過程,可以讓自己對思政知識有更深刻的了解,印象也更深刻。而單純聽老師教學,有時候像看了一部冗長的電影,看的時候津津有味,看過后如余煙散盡再無印象。”(學生E訪談)
學生反思日志和訪談記錄表明,學生普遍認為自我探索的過程深化了他們對于“愛”的理解,對中西方“愛”的對比分析使他們更明確了“仁愛”觀念的優越性。教師從思維和結構角度對學生PPT和作文等的評估顯示學生的進步明顯,能夠對“博愛”和“仁愛”的異同進行點對點式的有效對比。這些都從不同側面表明,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用一體式學習過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推動了學生語言能力和情懷格局的有機融合。
三、討論
通過兩輪行動研究的摸索,上海理工大學在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的英語專業教材二次開發工作在探索中進步,在實踐中完善。
首先,課程思政背景下的英語專業教材二次開發要從師生觀念的轉變做起,師生要在思想上達成統一,即深刻認識到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身處新時代,立德樹人是每位教師的責任,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是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最重要的保障3。教師只有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努力探索教材使用與課程思政的有機結合,才能培養學生成為具有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課程思政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專業學生的課程思政意識是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學生只有發自內心地認同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義,才能有效穿越其“情感過濾器”[25]這一屏障,更好地吸收和內化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提升英語課程思政學習效果。因此,英語專業的教師和學生應當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觀社會政治文化情境下轉變觀念,主動識變、應變、求變。
其次,課程思政背景下外語教材本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屬性愈發受到關注[12]。這種變化對教師的教材二次開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需要具備深厚的學養、學識和學術能力才能夠發現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教師需要掌握靈活多樣的教材二次開發策略,才能巧妙地設計教學活動,將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課堂教學中。當前,教師對英語專業教材進行課程思政二次開發的策略,表面上看主要是就語篇中某一思政主題增加內容,實際上卻是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對整篇文章的課程思政要素進行篩選、刪減、修改或調整后,對若干思政要素的再聚焦、凸顯和擴充。
最后,外語教材課程思政二次開發需要關注學生對教材的二次開發。教材二次開發的目的是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而“學”是學生獨立自主的行為,是教師無法包辦代替的[2。對教材進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用一體式二次開發,可以為學生提供項目式、合作式的學習體驗,給予他們探索、思辨和構建的機會,融學于用,真正做到學用一體,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和獲得感。
四、結語
本文從調查研究出發,沿著行動研究的開放路徑,結合漸進式設計,探索了上海理工大學的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和實踐路徑,發現:與教師為主體的輸入增強式二次開發模式相比,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學用一體式二次開發模式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價值觀。這為課程思政背景下英語專業教材的二次開發和教學實踐提供了一定的啟示。由于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外語教材二次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教材因素、教師因素和學習者因素是教材二次開發中的關鍵要素,三者之間的動態協作對提升大學英語以及英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建議高校英語專業教師在教材和學習者之間充分發揮媒介作用:一方面,教師應全面梳理和分析教材中涉及的思政元素,結合教材主題內容對思政元素進行刪減、增加、補編或改造,力求在教材內容基礎上升華情懷格局,提升學生的認識高度;另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合理創設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多樣化教學任務,推動學生將輸入性知識轉化為應用型知識,促成知識、能力和情懷的融合產出。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2):47-52.
[2] 王雪梅,霍煒.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綜述(2018—2021)[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4):309-314.
[3] 徐錦芬.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與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4):303-308.
[4]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英語教學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任遠,劉正光.二次開發外語教材內容服務課程思政[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4):321-327.
[6] 阮曉蕾,詹全旺.混合式學習視域下的大學英語“線上+線下”課程建構行動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1(5): 101-106; 15.
[7] TOMLINSON B.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Teaching[M].2nd e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8] GUERRETTAZ A M,ENGMAN M M,MATSU-MOTO Y. Empirically defin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teachingmaterialsin usethrough sociomaterialperspective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21,105(S1): 3- 20.
[9] HUTCHINSON E G.What do teachers and learnersactually do with textbooks? Teacher and learner use of afisheries-based ELT textbook in the Philippines[D].Lancashire: Lancaster University,1996.
[10] REMILLARD J T.Curriculum material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teachers' curriculum development[J]. CurriculumInquiry,1999,29(3):315-342.
[11] MCDONOUGHJ, SHAWC.Materialsand Methods inELT:A Teacher's Guide[M].2nd ed.London:Black-well, 2003.
[12] 徐錦芬,劉文波.外語教材使用:分析框架與研究主題[J].現代外語,2023,46(1):132-142.
[13] 劉潤清.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14] 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15] BURNS A.Doing Action Research in EnglishLanguage Teaching: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2011.
[16] 徐浩.英語專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三類范例使用的行動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5,36(5):57-62.
[17] 董秀清,袁媛,許琪.基于移動平臺的大學英語視聽續說行動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23(1):84-95;147.
[18] 鄭敏,陳鳳蘭.教學行動研究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2000,32(6):431-436.
[19] 楊華,李莉文.融合跨文化能力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行動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2):9-17;146.
[20] 常曉梅,趙玉珊.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大學英語教學行動研究[J].外語界,2012(2):27-34.
[21] 李欣,馮德正.商務英語專業課混合教學的“課程思政”行動研究[J].外國語文,2021,37(2):19-26.
[22] 楊婧.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20(4):27-31.
[23] 楊華.我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實踐的探索研究以大學生“外語講述中國”為例[J].外語界,2021(2):10-17.
[24] 張豪若,韓戈玲.后疫情時代英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以《英語報刊選讀》為例[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3):253-258.
[25]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Press,1981.
[26]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2015,47(4):547-558;640.(責編: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