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2261(2025)17-0085-03【D0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5.17.023
【基金項目】2023年西藏自治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委托)項目“西藏高校服務‘四個創建’‘四個走在前列’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K2023-58);西藏民族大學2025年研究生科研創新與實踐項目(項目編號:Y2025009)。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了“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戰略目標,強調文化產業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值約為8.8萬億元人民幣,占全國GDP的 4.5% ,其貢獻逐年上升。西部民族地區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民族文化,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經濟潛力。
西部民族地區(也稱民族八省區),包括西藏、新疆、廣西、內蒙古、寧夏五個自治區,以及貴州、青海、云南等少數民族聚居省份。這些地區的文化產業不僅是綠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帶動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就業機會,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團結。
然而,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資金不足和市場環境欠缺制約了產業規模的擴展,許多文化資源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難以實現快速產業化和品牌化。其次,創新能力和人才短缺導致文化產品創新力不足,難以滿足多樣化市場需求。此外,地域因素使得這些地區在市場競爭力、品牌推廣等方面面臨較大壓力。
因此,探索新質生產力如何推動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將從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出發,分析它對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探討該地區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最后提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建議,以期為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一、新質生產力推動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征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一詞,此后又在多個重要場合做了深入論述2。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構成要素包括新型勞動者、新型勞動對象、新型勞動工具等新型要素,并且各新型要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有機統一體。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新形態,它發揮作用的過程就是具備相應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新型勞動者通過新型勞動工具作用于新型勞動對象的過程。
(二)新質生產力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機制
新質生產力下,知識、技術、數據等新型要素成為關鍵驅動力。數據要素的引入,推動了文化產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不再僅僅依賴傳統的勞動力和物質資源,而是更加依賴數據的流動和技術的支持[3。景區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游客在民族文化旅游景點的行為進行深度分析,了解游客偏好,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文化旅游服務,如根據游客對民族美食、傳統舞蹈表演等不同興趣點,定制專屬旅游線路。
新業態和模式的引入催生了文化產業的新變化。在過去,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多為分散的小規模的模式,僅僅依靠人際關系和簡單交易運營。當前,新興技術推動其向數智化和AI轉變,在文創產品的生產制作中,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在版權方面、知識產權方面提供保護,也可以實現資源的快速共享和協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挑戰
(一)經濟基礎與產業投入不足
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該地區產業結構單一,新興產業滯后,財政收入有限,難以大量投入。西部民族地區相對于東部地區,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基礎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產業的投入與擴展。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3中國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指數”,2023年文化產業產值前三的省市為北京、廣東、浙江。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西部民族地區2023年GDP總量大約為12萬億元人民幣,與文化產業前三的省份的GDP仍有一定距離。
根據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2023年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的投資總額為約5000億元人民幣,占全國文化產業投資總額的約 30% 左右。西藏自治區、甘肅省等地的文化產業投資僅為數十億元人民幣,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項目上,缺乏系統性和可持續性。相對而言,東部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投資較高。廣東省2023年文化產業投資達到1500億元人民幣,并且注重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如珠江文化產業園等大型項目;北京市2023年文化產業的投資約為1200億元人民幣,重點發展數字文化產業、文化創新和文創產品,形成了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品牌;浙江省2023年文化產業投資大致在1000億元人民幣,投資的重點集中在數字文化、文旅融合、文化創意等領域。
(二)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不平衡
西部地區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種類繁多,具備較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擁有轉化為文化產業的潛力。然而,盡管這些資源具備良好的開發條件,西部地區的文化資源開發程度仍然較低,許多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例如,富川石家鄉石視村作為瑤族聚居地,擁有125座古民居、6座明清建筑、古石橋、石板街等珍貴歷史遺址,以及瑤族織錦、刺繡等傳統手工藝。然而,盡管文化資源豐富,石視村在文化資源的開發上仍存在欠缺,未能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缺乏市場競爭力。
除了開發不足,部分地區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也較為薄弱,導致了文化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破壞。以云南束河古鎮為例,束河是麗江納西族人的聚居地,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商業店鋪大量涌入,許多古建筑被改造成酒吧、客棧和商店,原有的功能和文化內涵逐漸消失。
(三)人才短缺與創新能力不足
西部地區的人才資源卻極為匱乏,未來各個產業的競爭核心便是人才的競爭,而文化產業更是以創意人才和創新思維為重要的發展動力,高質量、創新型人才是決定文化產業發展前景的關鍵[4。西部民族地區當地人才培養機制亦存在諸多弊病。高校及職業教育機構在與文化產業緊密相關的專業設置上,不僅數量稀少,且分類粗放不夠精細深入,課程體系長期滯后于行業發展潮流,顯得陳舊僵化,實踐教學環節更是形同虛設、極度薄弱。
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創新成果較少。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等地,文化創新氛圍濃厚,文化企業不斷推出具有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的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結合互聯網平臺的互動式文化傳播產品等。而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品形式較為單一,創新元素不足。一些民族手工藝品仍停留在傳統制作工藝和樣式上,缺乏對現代消費者需求和審美趨勢的研究與融合,難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市場競爭力較弱。
三、新質生產力推動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加強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
政府應在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并出臺優惠政策。在稅收優惠上,參考浙江等東部發達地區經驗,對民族文化創意與產品生產企業給予稅收減免或優惠稅率,削減企業經營成本,增強盈利能力。財政補貼著重于民族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培養和產品創新等關鍵領域,對民族傳統技藝傳承培訓的相關主體給予經費補貼以培育人才。
設立專項產業發展基金,采用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政府出引導資金,吸引金融機構與企業等社會資本,用于支持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重點項目投資與企業創新發展等。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項目,探索公私合營模式在文化產業應用,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活動舉辦中,政府提供資源,企業負責建設運營,雙方按約共享收益,減輕政府財政壓力,引入企業資金、技術與管理經驗,提升運營效率與服務質量。
(二)深化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
利用大數據等精準定位受眾,借助VR、AR打造沉浸式體驗,通過新媒體平臺展示傳播,加強與主流媒體合作,提升知名度。同時,加強文化資源的整合和協同發展。西部民族地區應構建整合綜合文化資源數據庫,涵蓋民族歷史、民俗、藝術等,實現數字化管理,為協同發展筑牢根基。突破地域局限,搭建跨區域交流平臺,促進不同區域、文化企業、機構資源共享,加強文化創意與傳統民族產業協同,滿足市場需求,實現文化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的多元效益。
在保護方面,西部民族地區應強化文化保護意識,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首先,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嚴格執行,確保民族文化遺產能夠得到長期有效的保護。對于重要的文化遺址、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實施分級保護、定期修繕,并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保護力度。其次,提高公眾保護意識。通過學校教育、社區宣傳、文化活動等多種途徑,普及民族文化保護知識,讓當地居民和游客都能認識到文化資源的重要性,自覺參與到保護工作中。
(三)強化人才培養與創新驅動
西部民族地區在文化產業人才發展上應多管齊下。高校要加強文化產業相關專業建設,融合民族文化與現代科技開設特色課程,引進外部資源并培訓本地教師以強化師資,還應與地方政府合作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產業所需專業人才素質。在引進外部人才方面,需制定涵蓋住房、子女教育等優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并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構建產學研協同發展機制,促進知識技術轉化,增強文化產業創新能力,為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其次,激發創新活力也是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舉措。可以借鑒東部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設立創新獎勵機制,對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等領域表現突出的企業和個人,給予資金與榮譽獎勵。這將鼓勵更多的企業和人才投身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的持續進步。政府還應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的支持,促進園區內的企業集聚與資源共享,推動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建立健全的創新生態鏈,園區能夠成為文化創新的熱土,不僅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也促進整個地區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四、結語
新質生產力與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緊密相連,二者存在著內在的邏輯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理念蘊含著對多元生產力要素整合提升的深刻思考,它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應用,有助于挖掘西部民族地區深厚的文化資源潛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優化升級。就發展本質而言,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旨在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這與新質生產力推動文化創新與傳承的目標高度一致,新質生產力成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鑒于此,加快構建和應用新質生產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應該從加強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深化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強化人才培養與創新驅動等方面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的優勢,推動西部民族地區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促進地區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習近平.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23-09-09(01)
[3]黃群慧,盛方富.新質生產力系統:要素特質、結構承載與功能取向[J].改革,2024(02):15-24.
[4]葉紫青,張穎熙.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發展路徑[J].經濟問題,2024(09):16-23.
[5]劉宇,王紹淋.文化產業賦能我國西部地區文化資源振興的路徑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03:59-64
作者簡介:
史中元(1997-),男,山東濟寧人,西藏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