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中提出“三全育人\"內涵與目標,構建職業教育新格局,需將思政教育全面融人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1]。紅醫精神是在黨領導下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在醫療衛生實踐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政治堅定、技術優良、埋頭苦干、救死扶傷”為核心的特色醫療精神[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賡續紅色基因,不負時代使命[3]。尤其是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重要場所,將紅醫精神貫穿于全方位育人全過程,為培養新時代醫護人才接班人提供價值引領和行動指南,是新時代高等職業醫護教學思政建設的重要工作[]
兒童是國家、社會和家庭的未來與希望,一旦患病,因其年幼體弱反應不明顯、易患急性感染性疾病,且受年齡和語言能力的限制,病情的各項需求極度依賴兒科護理工作者[4]。因此,這就要求護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復雜問題,具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和奉獻精神,樹立“呵護生命、關愛患兒、團結協作、求精尚德”的職業信仰,這始終是傳統教學方式難以解決的問題[5]。本研究將紅醫精神融入兒科護理學“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中,即在傳授專業課知識的同時,融人思政元素,充分利用紅醫精神鑄魂育人,對于個人職業成長、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以及整個衛生健康事業的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河南某職業院校2022級171名護理專業大專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全日制大專生;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本研究的在校護生。排除標準:請假、休學等各種原因的非在校生。采用隨機數字表抽取2022級2個班共86名護生為試驗組,抽取另外2個班共85名護生為對照組。兩組護生的年齡、性別、上學期期末成績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gt;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對照組運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室對學生保持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模式,以講授法為主,課后布置相應作業。
1.2.2試驗組將紅醫精神融人兒科護理學“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
1.2.2.1“四式同堂\"課程思政安排兒科護理學為河南省職業教育精品課程,課程依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立足護理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堅持“白衣丹心、仁愛關懷”專業思政主線,采用“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從思政載體、思政素材、思政融入方式及思政目標四個方面將紅醫精神融入專業課設計中,通過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實現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1.2.2.2“一式”思政載體即思政承載點,是專業課章節知識點。如本課程包含幾科護理角色及職業素質、兒童生長發育、兒童預防接種、新生兒室息、腹瀉病、肺炎、腦炎等專業知識點。
1.2.2.3“二式”思政素材即家國情懷、人文素養、職業精神、科學精神等與紅醫精神相關的思政元素,從以下幾方面挖掘:(1)結合兒科護理學的教學內容挖掘與知識點相關的紅醫元素、革命精神及人道主義精神;(2)深人思考研究深挖紅醫背后的核心內涵及特色醫療精神;(3)結合臨床護理案例講述有溫度的紅醫故事;(4)結合紅醫故事適當拓展相關專業知識;(5)結合教師學習和研究紅醫精神的個人感悟強化價值觀引領等。將思政精神落實到兒科護理學課程目標制訂、加強教學設計、優化知識結構、課件教案編寫等各方面,思政元素貫穿于授課各環節,全方位、深層次地挖掘思政素材。
1.2.2.4“三式”思政融入方式即教學方法,可采用敘事教學、視頻教學、課外實踐、案例教學、小組討論、情境模擬等形式將紅醫精神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活動中。(1)敘事教學:用紅醫精神故事或事件講道理,贏得護生思想上的認同,感悟醫學泰斗們求真務實、認真鉆研、無私奉獻的醫者精神。(2)視頻教學:利用視頻直觀地融人思政元素,引發護生思考,激勵其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用愛與專業筑起兒童健康成長的“港灣”。(3)課外實踐:組織護生通過制作宣傳海報、小視頻等方式向公眾普及兒童醫學科學知識的實踐活動,培養護生樹立大健康理念,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兒童健康使命感。(4)案例教學及小組討論:通過展現臨床案例提出相關問題,經由小組討論,按護理程序的方法,進行組間發言,互相補充完善,提出護理診斷及相應護理措施,可以提高護生的概括總結能力、表達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5)情境模擬:融入問題情境、事件情境及實踐情境,創設事件情境,賦予護生情景人物身份,讓其帶著身份角色參與到情境中去,通過解決問題進行護理實踐,讓護生以感同身受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
1.2.2.5“四式”思政目標即思政育人目標。課程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按以下主題思政價值培養學生:(1)涵養家國情懷。如講授“肺炎”時,引人“新冠疫情防控”時事,培養護生家國情懷,明確社會擔當。(2)提升人文素養。如講授“腦炎\"時,引入“最美護士”呂復莉的故事,推廣先進的患兒康復療法,提升護生人文素養,提高護理質量。(3)培養職業精神。講授“兒科護理角色及職業素質”時,分享云南省著名兒科專家雷衡芳堅守初心為兒童健康成長的故事,引發護生反思故事背后蘊含的堅定信念,扛起守護兒童健康的責任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4)弘揚科學精神。講授“兒童預防接種”時,分享“糖丸之父”顧方舟的故事,激發護生的社會責任感及為醫學事業勇于鉆研的科學精神。
1.3 評價方法
1.3.1兒科護理學考核成績考核成績包括平時成績、結課后理論成績、結課后操作成績,每項滿分均為100分。總評成績中平時成績占 30% ,理論成績占 40% ,操作成績占 30% 。
1.3.2護理職業認同感采用由郝玉芳博士編制的量表對護生職業認同感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職業自我概念(6個條目)、留職獲益與離職風險(4個條目)社會比較與自我反思(3個條目)、職業選擇的自主性(2個條目)和社會說服(2個條目)5個維度,共17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計1~5分,其中第12題為反向計分,分數越高表明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越強。量表Cronbach‘s ∝ 系數為0.827。課程結束后發放問卷,告知護生真實填寫問卷,共發放問卷171份,回收有效問卷171份,有效回收率為 100% 。1.3.3課程思政教學評價課程結束后,試驗組填寫兒科護理學“四式同堂”課程思政評價問卷[8],量表Cronbach's ∝ 系數為0.897,效度系數為0.689,包括護生對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及效果進行評價,課程結束后對試驗組發放問卷,告知護生真實填寫問卷,共發放問卷86份,回收有效問卷86份,有效回收率為 100% 。
1.4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29.0軟件對研究結果進行數據整理分析,計數資料用頻數、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 ± 標準差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t 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雙側檢驗。
2結果
2.1兩組護生兒科護理學考核成績比較試驗組護生的平時成績、操作成績、理論成績及總評成績均優于對照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 001 。見表1。
2.2兩組護生職業認同感得分比較試驗組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得分為( 64.41±4.96 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生的得分( 57.72±6.33 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lt;0.01? 。見表2。
2.3試驗組護生對“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評價
共發放問卷86份,有效回收率為 100% 。試驗組護生對“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各方面認可度均在 79% 以上,認可度最高的是“教學效果”中“課程思政教學的融人能夠幫助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認可度為 93.02% ;認可度最低的是“教學內容”中“課程思政元素能充分結合時事,內涵豐富、深刻”和“教學效果”中“我愿意在日后的工作中將思政目標外化于行”,認可度均為 79.07% 。見表3。
3討論
3.1紅醫精神融入“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有利于提升護生的學習成績德育與智育融合的教學才是有靈魂的教育,學習成績不僅僅與智育相關,也與德育培養的自律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息息相關,提高護生學習和生活的自覺性,才能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和推動其全面發展[9]。本研究顯示,試驗組護生兒科護理學的各項成績均優于對照組護生。紅醫精神融通課程思政,通過挖掘紅醫精神的核心內涵,將紅醫事跡與臨床護理案例并舉,把專業教學與紅醫精神無縫銜接、巧妙融合,把紅醫精神教育融入立德樹人過程,調動護生的情緒情感,引導他們積極感受和思考,幫助其從心里認同和熱愛紅醫精神文化,護生能夠感受到自身即將從事的職業是光榮且神圣的,可以救死扶傷、解除患者痛苦、促進患者康復,把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轉化為對自我的內在要求,提高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克服學習專業課困難的信心,并激發學習的興趣,使課堂學習更加高效,課下會主動花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專業課教材,拓展相關理論知識,練習熟知各項護理操作,形成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使護生學習成績提升,與張涌靜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
3.2紅醫精神融入“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有利于提升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護理職業認同感是指護生對從事護理職業的認知、情感、行為及價值觀[1]。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護生的職業認同感優于對照組護生,與陳旭梅等[2]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一是融入《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讓護生認識到護理工作是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有重要意義,增強職業責任使命擔當[13];二是在課外實踐中,護生宣傳普及患兒急救知識,以實際行動守護患兒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助于提升實踐能力,強化職業技能;三是講述白衣天使戰“疫”故事,護士以醫院為家,沖在一線,與病毒搏斗,筑起護衛患兒健康的堅強防線,增強護生的職業自豪感和榮譽感[14],形成積極的職業認同感。有研究顯示[15-16],在教學中引入紅醫精神優秀人物事例,能夠起到強化核心價值觀引領的作用。護生以紅醫精神英雄模范為榜樣,深刻思考和反思學習,能夠激發護生的職業熱情,從而產生更強的職業認同感,更愿意為護理事業的發展奉獻力量。
3.3護生對紅醫精神融入“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有較高的認可度調查顯示,試驗組護生對“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各方面的認可度為 79. 07% ~93.02% ,表明護生對紅醫精神融入兒科護理學“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的認可度較高。本研究課堂教學環節,授課教師選取優秀紅醫精神事跡作為導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多元化互動形式,讓每位護生參與到“學、教、做\"互動模式的學習中,激發學習動力和熱情,不僅加強對知識的掌握與內化,同時也幫助護生堅定職業理想、樹立正確職業道德觀;實踐教學環節,在社區與群眾互動,護生深入了解群眾,將理論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及時認識到自身知識技能不足,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及實踐能力,深刻地領悟專業價值感及幸福感。因此,護生對紅醫精神融人課程思政比較滿意,與文超舉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
總之,紅醫精神融入“四式同堂”課程思政在兒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職業認同感及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如僅在部分班級進行紅醫精神融入“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受教學內容限制僅選用部分章節進行課外實踐,該教學模式的長期育人效果及其在其他課程中的適用性仍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任占營.《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治理意蘊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 :10-16.
[2] 李虎成.紅醫精神探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4,37(1):75-79.
[3] 張小康.傳承紅醫文化擦亮育人品牌:贛南醫學院將紅醫文化融入學生血脈[J].江西教育,2023(45):24-26.
[4] 陸青梅,梁英,李玉娟,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右江醫學,2024,52(2) :190-192.
[5] 劉芳印,羅群強,陳柳翠,等.跨專業教育聯合情景模擬教學對手術室護理實習教學滿意度和Mini-CEX及DOPS評分的影響[J].右江醫學,2021,49(6):477-480.
[6] 陳瑜,劉海燕,劉文婷,等.《精神心理照護學》“四式同堂\"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與實踐[J].軍事護理,2024,41(5):111-114.
[7] 郝玉芳.提升護生職業認同、職業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1.
[8] 張紅彩,林琳,王玲.基于多元化教學的成人繼續教育社區護理課程思政實踐[J].護理研究,2023,37(5):908-912.
[9] 何秀芳,葛莉,鄭麗維,等.五維融通課程思政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23,38(13):61-64.
[10] 張涌靜,王娟,申華平,等.本科兒科護理學滲透式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24,21(3) :300-306.
[11] 段丹,饒玉霞,尹玲,等.中醫醫院護士職業認同感影響因素分析[J].右江醫學,2022,50(7):495-499.
[12] 陳旭梅,張紅,唐云,等.《兒科護理學》融入課程思政對提高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及研究[J].今日健康,2021(6) :156-157.
[1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J].中國護理管理,2022,22(6):801-804.
[14] SHENGQ,ZHANGX,WANGX,etal.The influenceofexperiences of involvement in the COVID-19 rescuetask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Chinese nurses:aqualitative study[J].JNursManag,202O,28(7):1662-1669.
[15] 邵琳,馬曉,鄭淑園,等.紅醫精神融入公管專業學生“醫學人際溝通”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22,35(2) :153-158.
[16] 文超舉,劉春影,田艾,等.紅醫精神融人口腔醫學思政教學方法的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4,16(4) :169-173.
(收稿日期:2024-11-28 修回日期:2025-01-14)(編輯:潘明志)
編者·讀者·作者
本刊關于“作者單位、署名”撰寫的要求
1.作者單位作者單位應注明全稱(到科室),并注明所在省、市及郵政編碼。作者人數一般不少于3名,不超過8名。在作者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數字序號,在作者名下依序號分述其單位名稱,不同單位之間用分號“;”隔開。
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單位著錄項目應與中文一致,并應在郵政編碼后加注國名“China”。
2.署名英文摘要中國內作者的姓名用漢語拼音字母標注。漢族作者姓名姓在前,復姓連寫,姓全部大寫;名在后,首字母大寫,雙名間不加連字符。名不縮寫,姓與名之間空1格。對于復姓或雙名的漢語拼音音節界限易混淆者,應加隔音號“‘”。少數民族作者姓名按照民族習俗,用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分連次序依民族習慣。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作者姓名的書寫方式應尊重其傳統習慣。外國作者的姓名寫法遵從國際慣例。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