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有著重要意義。一方面,其有助于學生對法律的重要性形成具體認識,促使學生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與穩定;另一方面,其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自身權利與義務,學會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關鍵課程之一。借助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明白什么是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與素質。此外,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習,學生能更加關注社會生活,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社會的建設與發展。總之,為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深入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必不可少的[1]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價值
(一)提高學生法律素養
于學生而言,法治意識的培養對他們正確行為習慣的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樹立大有裨益。具備法治意識,學生會更加自覺地遵守法律法規,有效避免違法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系統培養法治意識,學生的法律素養能夠得到顯著提高,其對復雜法律知識的理解也能得到深化。此外,學生具備良好的法治意識后,能更好地為社會的持續發展進步貢獻自身的力量。
(二)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遵守法律是人們正確前行的基礎。作為社會生活規則的法律,并非晦澀難懂、冷冰冰的條文集合,而是鮮明生動的象征公平與正義的存在。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平等、公正、誠信等理念形成正確的認識,并據此對周圍世界進行認知與判斷,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時更加從容自信。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途徑
教師應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如挖掘教材資源、創設問題情境、分析典型案例和組織實踐活動等,使學生對法治知識形成系統性認識,深刻意識到法律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以及保障個人生活的重要意義[2]
(一)挖掘教材資源,促使學生知法
教師對教材資源進行深入挖掘,能夠助力學生理解法律條文的深層含義,促使學生知法。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九課“法律為我們護航”為例,這一課的核心目標是使學生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性,知曉法律怎樣保護人們的權益,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遵守法律。對此,教師可基于對教材知識的挖掘,以相應的案例來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可提供如下案例:初二學生小張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遭遇了4名同校學生的圍毆,這起事件發生的緣由僅僅是參與圍毆的同學看小張不順眼。在向學生展示這樣的案例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思考:“當你和同學出現摩擦以及沖突時,你會選擇何種方式去解決呢?當自身利益遭受損害時,你是愿意接受同學的賠禮道歉,還是設法去打擊報復呢?你平常所看到的同學之間解決糾紛摩擦的方式是什么?”在中小學中發生的欺凌傷害事件和學生淡薄的法治意識具有直接的關聯,學生如果對自身行為所引發的法律后果形成錯誤認識,就會采取不理智的暴力行為去解決問題。教師提供這樣的案例,讓學生剖析校園欺凌事件,能使他們更為直觀且深刻地知曉,在學校遭受口頭欺凌以及肢體傷害時,首先應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可以報告教師與家長,留存相關證據,必要情況下還可以選擇報警。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設置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如設置校園欺凌知情度調查問卷,讓學生和家長填寫,在問卷中設置“如何看待初中生打架”“你身邊發生過校園欺凌嗎”“你覺得怎樣可算作校園欺凌”等問題。這能使學生通過詳細的數據分析,深入了解身邊人對法律的了解程度以及法律知識普及情況等。
總之,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并且利用好教材中的法治教育資源,同時適當拓展和精心補充相關內容,幫助學生知法、守法。例如,在提到校園欺凌案例時,教師可補充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內容,并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的相關條文,以此拓寬學生的法治視野,加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對教材中的豐富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后,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將所學法律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中,用法律護航生活。為學生提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真實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可使學生對知法的重要性形成深刻認識,做到知法,同時能強化學生將所學法治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的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懂法
教師可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法律在現實中的實際應用展開深入探究。借助這種生動而具體的情境式教學法,教師可將復雜的法律知識具象化,使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和理解法律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3]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的教學為例,在教學起始,教師可以先這樣提問學生:“各位同學,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是否曾目睹過他人不遵守基本公共規則的情形?這些不恰當行為引發了哪些具體實際的后果呀?”通過拋出這樣的問題,教師能有效引導學生分享個人見聞及深刻感受,使學生對遵守公共規則的重要性形成初步認識,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在隨后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創設幾個與維護公共秩序緊密相關的具體問題情境,如校園圖書館場景等,引導學生展開分析:“在圖書館內,小明突然大聲喧嘩起來,如此一來,其他專注學習的學生便受到了影響。即便在管理員予以友好提醒之后,小明依舊不改自己影響他人的行為方式。對此,請各位同學深入思考,小明的這一行為恰當嗎?原因是什么?倘若你是一名認真負責的管理員,面對這樣復雜的情形,你該如何妥善處理呢?”
這樣把不文明的現象與情境轉變成實際問題,讓學生去細致分析并展開思考,對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知識具有促進作用。對于這些復雜問題,學生可展開深入分析,探討小明的行為是否真正尊重了他人的基本權益,是否違背圖書館公共規則,以及其行為對他人學習與閱讀會產生何種影響等。在討論中,基于教師的進一步指導,學生可以對公共規則的重要性形成系統認識,明確在日常生活中應遵守相應的公共規則。同時,學生也能認識到,公共規則在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共利益方面具有關鍵作用。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巧妙的方式,把復雜的法律知識融入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通過這樣獨特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法治意識能得到有效培養,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學習實踐的熱情與主動性也能被激發出來。
(三)分析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守法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通過看新聞等方式,可以了解一些典型的道德與法治案例。通過對這些特定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道德原則與法治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利用這些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案例。當學生能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來分析案例時,他們不僅能內化所學的知識,還能在面臨抉擇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做守法的公民”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給學生展示如下案例:初中生小明在放學后經常前往網吧玩游戲。一天,在喧鬧的網吧內,小明無意之中發現了一臺未設密碼的電腦。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小明把那臺電腦打開了,并對存儲于其中的文件進行了瀏覽。在瀏覽文件的過程當中,一份重要的商業機密文件被小明意外發現。之后,小明迅速地將其泄露給了關系親密的朋友。沒過多久,小明的這種不當行為就被發現了,警方也迅速地介入其中,法律的處罰落到了小明的身上。
展示案例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就如下問題展開深入思考:小明的行為是否具有合法性?他究竟違反了哪些法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經過分析可以認識到,小明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侵犯了他人的權益,構成了違法行為。對于所涉及的具體法律條文,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詳細分析。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深入探討如何預防類似不良行為發生。學生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個人行為反思,思考自己是否也曾有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嚴格遵守法律,如遵守交通規則、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等。借助對這一案例的分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法不可違,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總之,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刻的分析,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復雜的社會現實以及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增強法治意識,真正做到守法。
(四)組織實踐活動,落實學生用法
實踐活動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極佳的運用知識的機會,讓他們將在課堂上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參與豐富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更加直觀、深刻地理解法治的重要性。
以統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九課“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虛構相關國家安全事件,如關鍵信息的泄露、恐怖襲擊的預警等,同時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小組,讓不同的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負責情報收集與分析的情報部門、維護公共安全的公安力量等。在教師的指引之下,各個小組可基于自己的角色以及相應的職責,精心模擬處理某一具體安全事件的整個過程。在模擬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進行深刻的反思和熱烈的討論,詳盡地分析在模擬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棘手問題、實施的相應措施以及可改進之處。
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特定主題來進行深入探索。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繪畫、詳盡精彩的文字、直觀生動的圖片等不同元素,精心設計和制作關于維護國家安全的宣傳海報。此外,教師還可以提前準備一些關于維護國家安全的題目,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國家安全知識競賽。教師準備的題目類型應涵蓋選擇題、判斷題、簡短的問答題等。競賽可先在班級內部開展,也可邀請其他班級參與,進而組織一次全校范圍內的競賽活動,且設立多種獎項,對在競賽中表現出色的學生或團隊給予表揚與獎勵。為有效深化學生對維護國家安全的理解,增強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實際能力,學校可主動與當地公安機關、緊急情況管理機構等建立聯系,帶領學生到相關部門參觀和學習。在學生參觀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與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展開互動,使學生深入了解相關部門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生動故事。
總之,通過積極地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復雜的社會現實,培養法治意識,做到在生活實踐中用法。
三、總結
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維護公正公平,進而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提升對法治教育的關注度,通過多樣化的途徑,采用多種不同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長期和諧穩定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J].教育,2024(6):114-116.
[2]劉萍.培養法治意識,凸顯初中道德與法治的實效性[J].中學課程輔導,2023(36):45-47.
[3]張萬策.指向法治意識培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3(34):155-158.
作者簡介:蘆曉麗(1986一),女,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