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環境的復雜化和監管要求的提高,事業單位建立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和高效的內部審計機制變得尤為重要。內部控制通過系統的措施和程序防范風險、確保資源的合理使用,而內部審計則通過獨立的評估和監督,確保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持續改進。文章探討了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說明了兩者在組織管理中的互補作用,分析了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強調了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性,提出了內部審計如何通過監督和評估促進內部控制的優化策略,以實現有效的風險管理和組織治理。
關鍵詞:內部審計;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分析
DOI:10.12231/j.issn.1000-8772.2025.18.124
內部控制通過設立規范的制度和程序,旨在防范和減少組織面臨的各種風險,從而確保運營效率和目標的實現。與此同時,內部審計作為對內部控制系統的獨立監督和評估機制,通過審查和反饋幫助組織識別控制中的不足并進行改進。
1 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
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著組織的有效管理和風險防范。內部控制是組織為確保其業務活動的合規性、有效性和效率性而設立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這些控制措施旨在預防和發現問題,保障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目標的實現。內部控制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五個方面,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系統的控制措施減少風險、提升管理效率。內部審計則是對內部控制體系及其運作效果進行獨立評價和監督的過程,內部審計的任務是檢查和評估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實施情況,確保控制措施得到了有效執行并提出改進建議。內部審計通過定期的審計工作,能發現控制系統中的缺陷或不足,評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為管理層提供客觀的反饋和改進建議[1]。具體來說,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內部審計通過對內部控制系統的獨立審查,評估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審計人員檢查控制措施是否按預定的目標和標準執行,識別控制中的薄弱環節和潛在風險并提出改進建議,這種監督和評估作用能幫助管理層及時調整和完善內部控制體系。(2)內部審計的發現和建議為內部控制的改進提供了依據,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控制缺陷和風險點可以作為改進內部控制的基礎,通過審計反饋,事業單位可以調整和優化控制措施,進一步增強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3)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使其能客觀公正地評估內部控制系統的運行情況,由于審計人員通常不直接參與控制的實施,他們能從中立的角度對控制效果進行評價,確保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4)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共同致力于風險管理,內部控制通過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來防范和控制風險,而內部審計則通過審查和評估這些措施的實施效果,幫助組織識別和應對新出現的風險。
2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必要性
在事業單位的日常運營中,內部控制不僅是事業單位管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保障單位穩定運行、提升管理水平、維護合法合規性的重要基礎。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對于推動事業單位實現高效、規范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內部控制是確保事業單位各項管理活動有序開展的關鍵手段,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單位能有效防范各種潛在風險,確保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從而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堅實的依據。其次,內部控制對提升事業單位的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在復雜的運營環境中,內部控制能通過系統的流程設計和嚴格的執行機制,規范單位各項業務活動,以減少資源浪費,防止不當行為的發生,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資源配置的合理性[2]。再次,內部控制還在維護事業單位的合法合規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事業單位作為公共資源的管理者,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事業單位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可以確保各項政策和規定得到貫徹落實,防止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維護自身的聲譽和社會責任。最后,內部控制是加強事業單位內部監督的重要工具,內部控制體系能通過持續的監控和評估,不僅能及時發現和糾正運營中存在的問題,還能保障單位的健康發展。同時,它也為內部審計提供了重要依據,幫助審計部門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能。
3 當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現狀分析
當前,隨著國家對事業單位管理要求的逐步提高,絕大多數事業單位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內部控制體系,這些體系涵蓋了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等關鍵要素。然而,在實際運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首先,部分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環境仍不夠完善,具體表現為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不足,缺乏系統性和全局性,這種局限性導致內部控制措施的落實缺乏有效的支持與保障,進而影響了內部控制體系的整體效能。其次,在風險評估環節中,部分事業單位未能建立起科學的風險識別和評估機制,導致風險管理流于形式。風險評估的不足使單位在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時,容易出現決策失誤或反應遲緩,從而增加了運營的風險[3]。再次,控制活動的執行力度不夠是另一個顯著的問題,雖然大部分事業單位制定了相關的控制流程和規章制度,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些單位出現流于形式、走過場的現象,從而導致控制活動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另外,在信息與溝通方面的不足同樣影響了內部控制的效果,由于缺乏暢通的信息傳遞渠道和及時反饋機制,一些事業單位內部的信息傳遞和溝通往往滯后,影響了管理層的決策效率和質量。最后,內部監督機制的弱化也是當前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一些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功能定位不清,獨立性不足,難以發揮有效的監督作用,導致內部控制體系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盲區和漏洞。
4 基于內部審計視角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4.1 完善內部審計機制
基于內部審計視角下,事業單位通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內部審計機制,能確保內部控制體系的有效運行,從而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提升運營質量。首先,內部審計應當具有獨立性和權威性,這是確保其有效性的前提條件。為此,事業單位應賦予內部審計部門獨立的地位,使其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開展審計工作,客觀公正地評價和監督單位的各項業務活動。另外,內部審計的職責范圍需要明確和拓展,不要僅局限于財務審計,還應涵蓋對業務流程、風險管理、合規性等多方面的審查和評估。內部審計通過擴大審計范圍,能更加全面地識別和揭示單位在運營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問題,為管理層提供更為系統和深入的改進建議[4]。其次,內部審計的工作方法和技術手段也需要不斷更新和優化,在信息化和數字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事業單位應積極引入先進的審計工具和數據分析技術,提升內部審計的工作效率和準確性。如通過數據分析技術,審計部門可以更快速地識別異常交易或操作,及時發現潛在的財務風險和管理漏洞。再次,內部審計應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與協作,內部審計部門不僅需要獨立開展工作,還應與財務、業務、人事等部門保持密切聯系,共享信息和數據,共同分析和解決發現的問題,這種跨部門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內部控制的整體效能。最后,事業單位應重視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升,通過持續的培訓和教育,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和風險意識,使其能更好地適應復雜多變的審計環境,并在審計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2 強化內部控制文化
事業單位通過不斷強化內部控制文化,不僅能形成強大的控制合力,還能提升整體管理水平和運營效能,從而保障單位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第一,事業單位的管理層應積極倡導和踐行內部控制的重要性,通過制定明確的政策和規范,樹立正確的控制理念,使全體職工認識到內部控制不僅僅是制度要求,更是保障單位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要素。第二,內部控制文化的構建還需要從職工培訓入手,通過定期舉辦培訓和宣傳活動,以幫助職工理解內部控制的基本知識、實際應用和重要性,提高他們對內部控制的認同感和執行力[5]。培訓應覆蓋全體職工,特別是關鍵崗位人員,確保他們具備必要的控制意識和操作技能,從而自覺遵守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控制措施。第三,事業單位還應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強化內部控制文化,對遵守內部控制規范、表現突出的職工給予適當的獎勵和認可,以激勵其積極性。同時,還應對違反內部控制制度的行為采取嚴格的糾正措施,確保各項控制要求得到切實落實,這種激勵與約束機制有助于在全體職工中形成良好的內部控制氛圍。第四,事業單位應鼓勵職工在發現問題或提出建議時,能暢通無阻地向管理層反饋,這不僅有助于及時識別和解決內部控制中的薄弱環節,還能增強職工對內部控制文化的認同和參與感。第五,事業單位應將內部控制文化融入日常管理中,做到制度與文化的雙重保障,將內部控制的理念貫穿于日常工作流程和決策過程中,使其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習慣。事業單位通過不斷強化內部控制文化,能形成強大的控制合力,提升整體管理水平和運營效能,保障單位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4.3 提高在職職工風險管理意識
事業單位通過提高在職職工的風險管理意識,不僅能更好地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還能保障單位的穩定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其一,管理層需要對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認識,并在單位內部推廣風險管理的理念,通過領導的示范作用,可以將風險管理作為日常決策和戰略規劃的一部分,推動全體職工對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的重視。其二,事業單位應定期組織針對各級職工的培訓活動,幫助他們了解常見的風險類型、識別風險的方法和應對措施,提高全員的風險識別和應對能力,這種培訓應結合實際案例,使職工能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從而增強處理風險的能力。其三,在實際操作中,事業單位應建立和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和流程,通過制定詳細的風險管理政策和操作規程,明確各級部門和人員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和任務。確保風險管理活動能有序進行,并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以保障風險得到有效識別和控制[6]。其四,事業單位還需要注重風險管理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能及時獲取和分析內部和外部的風險信息,通過數據驅動的風險分析,可以更準確地識別潛在風險并評估其可能造成的影響,為決策提供有力支持。其五,事業單位應建立暢通的風險報告機制,鼓勵員工在發現潛在風險時及時報告并提供反饋意見,通過建立開放的溝通渠道,員工可以更主動地參與風險管理,增強整體風險防控能力。其六,事業單位應定期進行風險評估和演練,以檢驗風險管理措施的有效性,通過模擬風險事件和評估實際應對效果,發現并改進管理中的不足,持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4.4 加大信息化系統建設力度
事業單位通過構建起高效、安全、智能的信息化系統,不僅可以為內部控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還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和決策水平,從而確保單位的各項業務活動能穩定和高效地運行。
首先,事業單位應著眼于建立綜合的信息化系統平臺,該平臺應能整合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業務流程和風險控制等功能,以實現數據和信息的集中管理。事業單位通過集成化的信息系統,可以有效減少“信息孤島”現象,確保各部門間的信息流通暢通無阻。其次,信息系統的建設應包括完善的安全防護措施,如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和定期的安全檢測,以防止數據泄露、篡改或丟失。另外,還應定期進行系統備份和災難恢復演練,以應對可能的突發事件,確保信息系統在遇到問題時能迅速恢復正常運作。再次,信息系統應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和報告功能,通過數據分析模塊,事業單位能實時監控各項業務指標,進行趨勢分析和預警,以幫助管理層做出更準確的決策。同時,該系統應支持定制化的報告生成,方便管理層進行數據匯總和審查,提升內部審計和監督的效率。另外,在信息系統的建設過程中,事業單位還應注重用戶培訓和系統維護,員工的培訓能幫助他們熟練掌握系統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而系統維護則確保信息化系統能長期穩定運行,通過持續的技術支持和更新,保持系統的先進性和適用性。最后,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業務需求的變化,信息系統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挑戰和機會。通過定期評估系統的運行效果和技術進步,及時引入先進技術和功能,保持系統的前沿性和有效性。
4.5 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事業單位通過有效地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不僅能增強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果,還能進一步強化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從而保障單位的健康發展和風險防范。首先,事業單位應對內部審計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和繼續教育,以提升審計人員對財務管理、風險控制、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審計人員通過最新的審計理論和技術,能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和復雜的業務需求,從而提高審計工作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其次,審計工作不僅僅是對財務數據的審查,更需要通過數據分析和風險評估,發現潛在的問題和漏洞。事業單位應鼓勵審計人員提升數據分析能力,熟練使用各種審計工具和技術,以增強問題發現和解決的能力。再次,內部審計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能有效地與被審計部門進行交流,理解其業務流程并就審計發現和建議進行清晰的匯報。審計人員通過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可以更加順暢地推進審計工作,并確保審計結果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接受。同時,事業單位應強調審計人員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職業操守,確保審計工作的客觀、公正和獨立,通過建立嚴格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保障審計人員能抵制外部壓力,真實準確地反映審計結果。最后,事業單位還應關注審計人員的職業發展和激勵機制,通過設立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提供適當的職業發展機會,鼓勵審計人員不斷提升自我,保持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同時,合理的激勵措施能增強審計人員的工作動力,提高工作績效。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在組織管理中扮演著互補的角色,內部控制提供了規范和程序,旨在防范和管理風險;而內部審計通過獨立的評估和監督,確保控制措施的有效實施,并推動持續改進。兩者的有效結合能顯著提升組織的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理解并優化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對于提高組織的治理結構和實現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笑琪.基于審計視角的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分析[J].國際商務財會,2024(09):34-36+43.
[2]李明.基于內部控制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全面預算管理問題與對策[J].財經界,2024(21): 78-80.
[3]唐杏貞.審計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優化探究[J].投資與創業,2024(07):188-190.
[4]鄧陽.基于內部控制視角的事業單位預算績效管理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4(07):43-46.
[5]李悅.事業單位內部審計促進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思考[J].投資與合作,2024(02):192-195.
[6]張炳麟.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的思考[J].活力,2024(02):52-54.
作者簡介:俞娟(1988-),女,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內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