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7-1737(2025)22-0037-03
從課程領域專業化角度來看,教、學、評三者之間具有一致性。教師角度的“課程”是“教什么”“如何教”“教到何種程度”。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考慮教、學、評之間是否具有一致性;學生角度的“課程”是“學什么”“如何學”“是否達成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同樣要考慮教、學、評之間是否具有一致性。因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具備課程思維,即將“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思想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一、“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內涵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是指明晰的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所獲得的學習成果、為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設置的評價活動三者之間的高度一致性[1]。其中,評價貫穿教學始終,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推動學生體驗契合自身情況的教學活動,實現學習目標。教師也可以借助教學評價了解自身的教學情況,發現并改正教學問題,推動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教學現狀
(一)教師的教學評價意識薄弱
盡管“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理念由來已久,但部分教師仍缺乏評價意識。例如,部分教師為了節約寶貴的課堂時間,將教學評價排擠在課堂教學之外,以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教學評價存在滯后性,割裂了學習目標、學習成果和學習評價之間的關聯,導致教師難以精準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無法及時開展教學指導,進而影響了學習目標的實現。還有部分教師將終結性評價作為唯一的評價方式,如借助期中或期末考試來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這種終結性評價同樣存在滯后性,不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難以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導致教與學出現脫節現象,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評價標準與學習目標沖突
“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強調學習目標、學習成果和學習評價之間始終協調統一[2。明晰的評價標準是這三者協調統一的保障。但是,部分教師忽視了評價標準的重要性,割裂了評價標準和學習目標之間的對應關系,往往憑借自身的經驗來簡單設定評價標準。這樣的評價標準和學習目標之間容易出現矛盾,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甚至導致學生難以達成學習目標。教師也因此無法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具體發展情況,難以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指導。與此同時,學習評價的診斷、激勵、促進等功能無法充分發揮。
(三)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在“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過程中彰顯主體性[3]。然而,部分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例如,有的教師習慣將教學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組織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可能與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不相符,未能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無法獲得良好發展,甚至使學生逃避數學學習,最終導致“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淪為空談。
三、小學數學“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教學對策
(一)強化教學評價意識
教學評價意識是教師實踐教學評價的前提。自主學習是教師強化教學評價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不斷學習與教學評價、“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相關的內容,增強教學評價認知,強化自身教學評價意識。
例如,教師可利用閑暇時間閱讀以教學評價為主題的數學專著、報刊、論文等,了解教學評價的內涵、價值、類型等,強化教學評價認知。教師還可主動參與“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培訓活動、數學公開課等,與優秀教師互動,感知“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實踐價值。此外,教師還可以日常教學為依托,踐行“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理念,并不斷改進“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切實推動數學教學發展。
(二)落實數學教學實踐
在強化教學評價意識的基礎上,教師應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采用恰當的策略落實“教一學一評”一致性。
1.合理設計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數學教學的統領,是教、學、評的共同指向[4。《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情況,還要重視學生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習方法指導、數學技能提升,以及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情況。因此,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南,設定合理的評價標準,據此設計教學目標,盡可能地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設計學習目標。
第一,教師要研讀教材,確定教學要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屬于“幾何與圖形”領域,是學生學習圖形面積的開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體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探索活動,使用轉化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確定轉化前后圖形之間的關系,并借助轉化后的圖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掌握轉化思想。學生掌握了轉化思想,就可以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的相關內容。
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要點是在探索活動中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習得轉化思想。
第二,教師要聯系《課程標準》,建立評價體系。基于《課程標準》提出的“四基”“四能”和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制訂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評價標準為: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能運用轉化法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可以利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解決問題(四基);經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探索過程,體驗操作、觀察、對比、思考、總結等活動,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行綜合運用,掌握轉化思想(四能);通過親身實踐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掌握轉化思想,在具體情境中進行運用,建構模型思維(核心素養)。
第三,結合評價標準和學情,教師可設計教學目標:(1)體驗動手操作活動,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能運用該公式解決簡單的問題;(2)經歷數學探究過程,鍛煉問題解決能力、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感悟轉化思想,靈活運用,增強數學應用意識;(3)掌握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類問題的方法,經歷數學建模過程,強化模型意識;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發展獨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2.優化數學教學流程
優化數學教學流程,需要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作用。教師需精準地了解學情,確定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教學計劃,確保課堂教學始終與學情相契合,促使學生逐步達成學習目標,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應用的教學評價有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5。教師應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
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教師可以針對“0.1和十分之一在不同情境中的現實意義”這一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小數除了可以用來表示商品價格外,還可以用來表示什么?”學生在生活經驗的助力下可以聯想到各種現象,諸如“身高”“體重”等。教師可在贊賞學生的良好表現的同時,鼓勵學生在紙上畫出一條長度為1分米的線段,在線段中找出1厘米、3厘米,并描述自己尋找1厘米和3厘米的方法。學生會遷移已有認知,將1分米平均分為10份,從中選取1份和3份來分別表示1厘米和3厘米。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的繪制成果,引導其建立1厘米、1/10分米、0.1分米之間的聯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應用形成性評價(如賞識學生,鼓勵學生操作)推動學生深入探究,促使其深刻理解學習內容,同時強化數感,提升形象思維發展水平,實現既定學習目標。
3.延伸學生數學思考
《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當始終以學生為本。教學評價也應當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并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在進行自評時,學生會回顧數學課堂學習過程,聯想具體的數學知識點及其探究方法,確定自己的學習成果和不足,繼而查漏補缺,最大限度地達成學習目標。在進行互評時,學生會審視小組成員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成果,發現其優點和不足,繼而秉持客觀的態度進行點評。在此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學習其他成員身上的良好表現,完善自我。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可以延伸數學思考,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例如,在教授“梯形的面積”的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一起交流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究方法,并進行動手操作。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效率,教師可在電子白板上出示互評表(見表1)。
表1學生互評表

在學生合作探究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展示互評表,幫助彼此了解自身的實際情況。大部分學生可以因此發現自己的良好表現和不良表現,端正學習態度,積極體驗后續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在整堂課教學即將結束時,教師可以提出自評任務——請大家回顧探究梯形面積公式的全過程,分析自己學到了什么、如何學的,又存在哪些學習上的問題。在具體任務的指引下,學生會從不同角度進行自我審視,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發現自身存在的學習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習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
四、結束語
總之,有效的“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可以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教學評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指向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同時,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會獲得一定的發展,如轉變傳統教學角色、優化教學評價理念等。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審視傳統教學,發現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正確地認知“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實踐價值,將其作為有力的教學工具,以日常的數學教學為依托,采用適當的策略設計學習目標、優化教學流程、延伸學生思考,最大限度地實現教、學、評的緊密結合,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指導,促使學生走向學習深處,實現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劉賢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探索:以“比的意義”的教學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3(Z1):22-25.
[2]駱曉倩.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9):95-97.
[3]沈薇.“雙減”背景下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2):118-120.
[4]林德輝.基于“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2(31):61-63.
[5]張金麗.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一學一評”一致性探索:以“四邊形的分類”教學為例[J].小學數學教育,2022(11):32-33.
作者簡介:張金生(1978.1-),男,甘肅武威人,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鎮長富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