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2;D26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921(2025)04-0081-09
一、引言
費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覺”理論,是中國社會學本土化理論構建的重要成果,深刻揭示了文化主體在全球化語境下的自我認知和實踐路徑。文化自覺強調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的歷史和現實、形成的過程、具有的特色和發展的趨向進行系統性反思,在“自知之明”的基礎上實現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動態平衡。文化自覺突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的認知框架,將文化主體性置于本土社會發展和全球文化互動的雙重維度進行審視,既要求文化主體珍視自身文化傳統的價值內核,又倡導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不同文化的精華。其核心命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構建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發展范式,為化解文明沖突、推動全球文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不僅為中華文化自主性構建提供了方法論指引,更在實踐層面推動文化主體在國際傳播、社會治理等領域實現從被動回應到主動構建的范式轉換,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理論基礎之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自覺源于文化的使命意識,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深刻認識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文化自覺必將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一—為經濟繁榮發展奠定文化基礎,為涵養健康的政治生態培育文化土壤,為塑造和諧的社會風貌營造文化氛圍,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邏輯必然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奠定了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兩個大局”,提出“兩個結合”的重大命題,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為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因此,溯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探究其實踐邏輯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理論邏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眼界廣闊、知識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2]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其經典著作中沒有對“文化”進行明確的定義,但他們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闡釋了文化的實質和豐富內涵,從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的規律,為人類走向現代文明提供了寶貴的思想源泉。新時代新征程,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以文化自覺培育文化自信,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
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3]“批判的武器”在這里主要是指理論、思想、學說等精神層面的力量,通過理論分析、邏輯論證、思想批判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對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陳舊觀念、制度等進行批判和反思。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一種“批判的武器”,它深刻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剝削壓迫人的本質。馬克思強調物質力量的重要性,即“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是因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掌握生產資料和國家政權的物質力量,無產階級僅僅依靠理論上的批判無法改變被壓迫的地位,必須通過實際的革命行動,組織起來形成強大的物質力量,才能達到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現社會變革的目標。這種強大的物質力量的形成源于人民掌握了無產階級理論,從而實現物質力量的轉化。科學的理論能夠正確地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為人們的實踐提供正確的指導。當馬克思主義理論被無產階級所掌握,就能夠激發他們的革命意識和行動熱情,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物質力量,推動社會革命和歷史進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列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者,他指出,“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任何輕視和任何脫離,都意味著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加強”[4]。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是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二者始終存在此消彼長的博弈關系。如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能占據主導地位、發揮引領作用,那么就會如列寧所指出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就乘虛而入,進而擴大其影響力和傳播范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明確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凝聚起全體人民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斗的力量。但是,一旦對其輕視或脫離,就會導致人們在思想上失去正確的指引,陷入迷茫和混亂,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傳播提供可乘之機。綜觀歷史,曾經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過程中,由于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重要性的認識不足,政黨放松對意識形態的引領,黨員中出現了思想混亂、信仰缺失等問題,最終引發社會動蕩和政權更迭,這是極其慘痛的教訓。因此,只有堅定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有效抵御外部不良思潮的侵蝕,確保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
(二)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推進“第二個結合”的歷史經驗
費孝通在論及“文化自覺”時提出:“自覺是為了自主,取得一個文化自主權,能確定自己的文化方向。”[5]這既指明了文化自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從而自信自強,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形成的自覺自為,由此確定了文化自覺的重要意義——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得以生成的必要條件,也是其充分彰顯的現實表征。具體體現在,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歷史、內涵、特點、價值,明確文化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具備了文化自覺,才能為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文化自覺的目的是實現文化自主,文化自主代表一個國家和民族獨立自主地決定自身文化的發展方向、發展路徑和發展方式,不受外部因素的強制干涉和支配。擁有文化自主權,才能根據自身的歷史、國情、社會需求、人民意愿發展和傳承文化,而不是盲目跟從其他文化的發展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確定文化的發展方向是關鍵,也是文化自主權的核心,要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明確文化發展的目標和路徑。錨定正確方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要高揚馬克思主義旗幟,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也要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石,在新時代繼續推動文化繁榮;還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充分借鑒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由此明確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既要堅守好文化的根脈,也要順應時代潮流,實現中華文化自主發展和不斷創新。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第二個結合”,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文化自覺。我們要“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5000多年文明寶庫進行全面挖掘,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6]。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是其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第二個結合”使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植根歷史文化沃土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時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融會貫通,形成傳承歷史、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的文化創新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質,這種開放性和發展性使其同馬克思主義相互融通、彼此契合,從而實現在結合中共同發展。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之時,就開始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其中包括同中國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從而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同時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也激發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活力因子。堅守好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三)實踐邏輯:新時代加快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7]。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核心內容。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首先,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實現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奮斗中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文化發展道路,在開展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高度重視文化引領前進方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研究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向前發展。從新民主主義文化到社會主義文化,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影響中國道路的選擇、中國理論的發展、中國制度的構建,深刻影響中國精神的弘揚、中國價值的構筑、中國力量的匯聚。其次,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強大思想武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道路。這一道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提供了理論基礎。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唯一正確道路。再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我們黨不斷推動文化創新,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在國際文化交流中,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良好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為世界文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為解決人類面臨的文化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
三、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現實應然
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這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現實條件。經濟的繁榮發展、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諧的社會風貌、新質生產力的強勁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是從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強的現實應然。
(一)繁榮的經濟發展奠定文化自覺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8]。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社會的全面進步奠定堅實物質基礎,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就不可能建設文化強國。而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關乎黨和國家的命運、關乎人民的福祉,我們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推動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物質文明建設,同時以辯證的、全面的、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以強勁的經濟發展促進文化消費需求,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現實意義。
(二)健康的政治生態涵養文化自覺的土壤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營造健康的政治生態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要求“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以全黨的強大正能量在全社會凝聚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磅礴力量”[9]。一方面,穩定健康的政治生態能夠促進黨內關系健康和諧,激發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文化建設是以德潤身、以文化人的過程,發展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對營造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和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黨員干部的內心,成為其立德修身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文化的力量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從人民的視角、人民的需要、人民的經驗出發,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自標,從而增強人民對黨的信任和支持。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以堅定的信念、飽滿的熱情,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共同奮斗,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以此為背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體現在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的全過程,從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三)和諧的社會氛圍是文化自覺的重要條件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社會風貌與文化自覺的形成存在著深刻且緊密的內在聯系。和諧的社會風貌反映了社會系統內部各要素處于一種協調、有序且積極互動的狀態,涵蓋穩定的社會秩序、良好的人際關系、均衡的經濟發展、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等多個維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重要社會條件。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保證,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任務。一方面,在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社會環境中,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不斷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思想道德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另一方面,文化繁榮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鮮明標識,人民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促進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接續傳承,并展現出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由此,雙向的互動過程反映了文化在推動社會發展中具有思想意識引領、價值觀念導向、思維方式選擇、制度規范構建的重要作用,進而激發社會成員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使其自覺地投身于文化創新發展實踐,形成文化自覺。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為中心的系統工程,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現代化,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是其根本的價值追求。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來自人民、源于實踐,文化發展繁榮的動力亦源于人民的偉大實踐。因此,要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積蓄文化活力、汲取文化智慧、營造和諧社會文化環境,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社會成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深厚的文化動力。
(四)新興科技賦能文化自覺
當今社會處于動態演進更迭的過程之中,新興科技正以變革性力量重塑文化產業格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不斷賦能。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憑借其獨特優勢,全方位滲透文化產業的各個環節,從創作生產到傳播消費,引發了深刻的產業變革。新興科技對文化產業創作、傳播、消費全流程深度賦能,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迭代、人才創新等多種因素作用下,文化產業從業者和廣大受眾不斷深化對文化價值的認知和實踐,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激發,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關鍵支撐。從創作生產看,新興科技極大地拓展了文化產業的邊界。以人工智能為例,文化企業借助大數據能夠精準分析受眾的文化偏好,為藝術創作、影視制作、游戲開發等提供方向指引,同時利用生成式AI技術可以直接參與內容創作,打破傳統創作模式的局限性,激發創作者的靈感,使文化產品在創意構思與表現形式上不斷創新。科技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文化產業注入了新動力,不僅豐富了文化產品供給,也促進文化生產者不斷對中華文化進行深度挖掘與再詮釋,強化對中華文化的價值認知,進而推動文化產品在創作層面邁向文化自覺。從傳播渠道看,新興科技助力構建高效、多元的文化傳播體系。隨著技術的進步,虛擬現實技術營造的沉浸式傳播體驗更加流暢自然,無論是數字化的博物館展覽,還是年代久遠的歷史場景重現,受眾都可以隨時隨地、身臨其境地沉浸在歷史文化的氛圍之中,深刻感受中華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共識機制等核心特性,其應用能夠保護文化傳播過程中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文化版權保護、數字資產交易等提供有力支持,從而保障文化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優化文化傳播生態。未來,數字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普及程度將越來越高,更多創新性文化產品和服務將不斷涌現,這意味著“自覺”的中華文化一定是不斷發展的“活的”文化,文化自覺是一個與時俱進、生生不息的過程,這也是文明演進的重要邏輯。
(五)世界格局的變化帶來文化自覺的機遇
在全球化進程持續加速、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世界格局的動態演進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提供了外部機遇。從宏觀層面看,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深刻調整促使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愈發頻繁。一方面,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打破了單一文化主導的局面,逐漸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發展模式。世界各國在謀求政治、經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重視自身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彰顯,許多國家將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以此提升在國際競爭中的綜合實力。世界每一種文明的獨特個性和魅力,使不同文化間的對話、交流更為深入,人們以更敏銳的視角審視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和普遍性,探索其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坐標與價值,從而為文化自覺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另一方面,信息革命加快了信息傳播的全球化進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促進文化信息全球共享。社交媒體、移動應用、互聯網平臺等傳播媒介打破了傳統傳播模式的時空限制,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即時、便捷地進行交流互動。在這一過程中,文化主體不僅能夠更加快速地獲取全球文化資訊,也能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本土文化、表達文化訴求。傳播模式的變革賦予了文化主體更多的話語權和傳播力,激發了其對文化傳播策略和文化價值輸出的深度思考,使其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文化傳承和創新的使命。近年來,在文化交流傳播的實踐中,我國各類文化主體致力于推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從《哪吒》的火爆出海,到國產手游《原神》中的山水畫意境,再到“東方美學”漢服成為全球新時尚,充分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不僅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輻射力,更要增強中華文化“走進去”的影響力。
四、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實踐路徑
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與現實、中華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等問題的理性審視和深刻反思。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正如人的意識形成和發展一樣,它是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我們要從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基于人的主體性構建彰顯價值、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等方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
(一)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筑牢文化自覺的根基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關系文化自覺的功能發揮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群體基于共同利益、價值訴求形成的觀念體系,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政治立場,深刻影響文化的生成、傳播、演變。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決定了文化生產者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和對社會現實的認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觀念體系,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實現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要求為出發點,以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意識形態具有影響和整合多元文化價值的功能,因此人們更容易接受與所認同的意識形態相符的文化內容。
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是維護國家政治安全、保證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題中應有之義,具有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必要性。新時代,只有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導向引領文化前進方向和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形成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相符合的文化態度,才能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因此,我們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要引導人民自覺抵制和批判錯誤的文化價值觀,不斷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
(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文化自覺的活力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通過對文化生產、傳播、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優化與重塑,打破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文化主體營造健康、充滿機遇的發展環境,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從多層面激發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和創新創造活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明確了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一方面,要激發文化市場活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這要求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文化市場改革,打破行業壁壘,促進文化要素自由流動,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要建立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有利于激發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生產的資本、資源、勞動力、技術等要素的融合投入,發展壯大、優化各類文化主體參與文化產業發展。同時,要規范文化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防止低俗、不良文化借助市場化途徑向基層滲透,維護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要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造,要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優化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建立健全文化創新激勵機制,可通過設立文化創新獎項對優秀文化創新成果給予表彰獎勵,激發文化主體的創新熱情;加大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支持力度,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形態。此外,還要加大對文化人才的培養引進力度,建設適應信息技術發展新形勢的文化人才隊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提供人才支撐和動力支持。
(三)基于人的主體性,彰顯文化自覺價值
“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10]文化自覺是現代性語境下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的反思性認知和實踐自覺,其核心要義在于將人的主體性置于文化發展的本體論高度,通過文化傳承、創新、認同的動態過程,實現文化發展同人的發展的辯證統一。這一自覺意識既表現為對中華文化中“人”的價值基因的深度挖掘,也體現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過程中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證,其理論邏輯和實踐指向始終圍繞實現人的現代化這一核心展開。在高速運轉的社會中,人們一味追求快節奏生活,往往忽視了內在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文化自覺面臨技術理性擴張導致的“人的異化”困境。因此,堅持文化自覺意味著重新審視文化發展的價值坐標。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所以文化自覺正是這一理想在文化領域的實踐路徑——對文化生產、傳播、消費全過程的社會主義改造,讓文化成為確證人的本質力量、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社會性發展的積極力量。同時,文化自覺是對人的類本質的回歸。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文化作為社會關系的精神紐帶,其自覺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從文化交流到文明對話,本質上是以文化自覺搭建不同文明之間的溝通互動橋梁,讓文化成為消弭沖突、凝聚共識、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建設性力量。這種以人的整體發展為指向的文化自覺,既是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責任擔當。因此,只有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激發全社會文化自覺、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才能真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生命力,才能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文化自覺的影響力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水平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的必然要求。國際傳播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同世界的聯系更緊密、互動更頻繁的趨勢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增強國際話語權能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一方面,國際傳播為文化主體提供了更廣闊的全球視野和豐富的文化交流參照系。通過構建多元、高效的國際傳播渠道和貼近不同國家、不同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我國文化主體能夠更加生動、立體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同時,構建多渠道、立體式的國際傳播格局,能夠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中華文化精髓,廣泛參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對話,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攜手世界各國應對共同挑戰、創造美好未來。在這一過程中,我國文化主體開展了大量的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實踐探索,對中華文化不斷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度挖掘,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和獨特魅力,這一行為本質上反映了文化自覺的實踐性要求。另一方面,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自覺要求我們不斷創新國際傳播方式與手段。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擔負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是文化自覺,不斷創新國際傳播方式與手段是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探索國際傳播新模式,既要把握好智媒時代的廣闊機遇,也要契合不同國家受眾的文化背景和媒介習慣,積極探索多樣化、個性化的傳播策略,拓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平臺和通道;要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中華文化傳播渠道,打造具有創新性、互動性的文化傳播平臺;要精心策劃多種精彩、豐富的中華文化傳播議程,如開發融合中華文化元素的沉浸式數字體驗項目、設置社交媒體互動話題等,不斷深化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文化內容的親和力,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的精準度和有效性;要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建設、“三大全球倡議”等重要主題策劃打造宣介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融媒體產品,構建立體式對外宣傳矩陣,向世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新故事,為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提供有力的媒介支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2.
[2] 岳奎,陳彤彤.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時代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J].蘭州學刊,2024(1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4]列寧.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7.
[5] 費孝通.百年費孝通和他眼中百年中國社會[J].社會觀察,2010(11).
[6] 習近平.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
[9]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7.
[10]習近平.加快建設文化強國[J].求是,2025(8).
On Advanci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Yang Lan,Wu Yunzhi (School of Marxism,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26)
Abstract:Fei Xiaotong's proposition of“cultural consciousness”originates from his exploration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ityand traditional culture.It not only reflectsa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but also demonstrates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other civilizations.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It is precisely with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remained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Only with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can China maintain strategic composure amid a complex and ever-chang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while simultaneously showcasing theuniqu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in cultural exchanges.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which promotes“culture first”in the comprehensive advancement of building a strong nation and realiz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To advanc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is context,effortsshould be made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ideological work,to advance reforms of cultural systems and mechanisms,to highlight cultural values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of individuals,and to impro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apacity.
Key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Confidence;“The Second Integration”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