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14(2025)07-222-02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在21世紀中葉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作為上層建筑的核心要素,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社區教育,作為當前最接地氣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核心宗旨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可持續進步,通過開發和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提升社區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己任。因此,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必須緊密契合當下時代的實際需求,持續深化和豐富其內涵,回應群眾多元化需求,才能更有效地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進步并優化社區公民的生活體驗。
一、問題的提出
(一)社區教育的內涵價值
近年來國家層面陸續出臺與社區教育相關的多條政策,審視我國社區教育政策的發展軌跡,可見社區教育的內涵及其價值始終處于研究與探索的動態過程中,在各個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我國社區教育的內涵價值已從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補充角色,逐步演變為滿足人民學習需求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堅實支撐。社區教育的內涵價值若僅以單一維度定義,已無法適應社區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需求。因此,對社區教育內涵的闡釋必須采取發展性和動態性的視角,明確社區教育的發展方向與本質特征,以充分彰顯社區教育所蘊含的社會屬性與時代精神。
(二)治理現代化發展下對公民素養的新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作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措施,提出要“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法治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指標,而法治素養更是在社會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對公民素養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公民融入和參與社會治理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將法治素養培養融入社區教育課程建設中是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必不可缺的助力。
二、法治素養培育融入社區教育課程的意義
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要求下,社區教育作為推動社會和諧與進步的關鍵環節,承擔著提升公民素養、鞏固社區治理基礎的重要使命。法治素養作為治理現代化發展下對公民素養的新要求,將其融入社區教育課程建設中,其實質是構建“認知 + 信任+參與”的螺旋上升通道,強化社區公民法律意識,促進其參與社會治理多元主體協商與決策的主動意識,形成對社會治理問題的價值認同,培育社區公民在社會治理中的實踐能力,進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發展。
(一)公民參與:培養社區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主動意識
在社會治理中,主體參與的前提條件是參與者必須具備優秀的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能夠認識到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將法治素養培育融入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幫助社區公民清晰地理解自身的權利,明確自身權利和權利實施辦法,消除社區公民在參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知如何參與”的障礙,降低其參與社會治理公共事務的門檻。社區公民通過不斷學習與實踐,對制度和權利的深入認識,更容易樹立自主參與意識,形成與產生主動介入社區治理的態度和行為。
(二)價值認同:搭建社區公民對社會治理的價值認同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所謂“人人盡責”強調社會治理行動的積極性,在社會治理中盡心盡責,需要重視文化嵌入、價值認同等柔性治理技術的作用?;诜ㄖ嗡仞B培育建設的社區教育課程,正是將法治文化嵌入社區教育中,激發社區公民基于法治文化產生的對社區治理問題的價值認同。迄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全方位融入我國當下各方面、各層次的法治建設。社區公民在社區教育中接受法治文化浸潤的同時,也是進一步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象表達,有利于建立對社會治理目標、方法和規則形成的價值認同。
(三)實踐能力:培育社區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問題的實踐能力
社區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問題的實踐能力并非與生俱來,社區教育活動正是培育和孵化這種能力的途徑。社區公眾參與的意愿、能力和素質都是在持續性參與過程中基于學習而不斷培養和提升的。通過對融入法治素養元素的社區教育課程學習,一方面,社區公民可以高效使用“法治工具箱”處理社會治理問題,培育多元糾紛化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社區公民監督社區治理工作的合理合法。當社區公民能夠自發運用法治思維分析解決糾紛問題時,社會治理便實現了從“政府兜底”向“多元共治”、從“事后滅火\"向“源頭防控”、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的轉型升級,形成“學法一用法一護法\"的良性循環。
三、當前社區教育課程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目標理念不清晰
在我國社區教育課程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將群眾性的文化體育活動、居民自發學習活動包裝為社區教育的傾向。這種現象是對社區教育內涵的泛化與誤解,可見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當下存在目標理念不清晰的問題。盡管這些課程看似熱鬧,但實際上與社區教育的初衷和目標相悖,未能真正關注社區公民的實際需求。這種“形式主義”做法還可能削弱社區公民對社區教育的信任,這種負面情緒的累積將不利于社區教育的長期發展,也難以滿足社會治理現代化背景下社區公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
(二)供給需求匹配度低
我國社區教育供給長期面臨“粗放式\"發展困境,社區教育供給需求匹配度較低。社區教育課程內容的構建通?;趥鹘y觀念和現有資源,缺乏對社區公民共性需求與個性化需求、顯性需求與隱性需求的深入調研,不同社區呈現不一樣的人口結構,這些因素都導致課程內容與社區公民期望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此外,社區教育課程的供給方式也相對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個性化,難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社區公民的學習需求。這種供需不匹配不僅影響了社區公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也限制了社區教育在提升公民素養、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作用。
(三)內容同質化問題嚴重
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內容同質化嚴重。從課程提供方式來看,線上學習內容和線下學習內容的重復,如線下開展技能培訓、文化藝術等課程,線上也基本一致,并沒有基于提供方式的差異而對課程內容設計進行調整。從區域課程內容來看,地區之間的活動或課程存在較強的趨同性,基本為唱歌、跳舞、書畫、養生等類型課程,具有本區域或者本地的特色的活動或課程相對較少。從課程體系結構來看,課程體系結構單一化,以基礎性和普及性課程為主導,未能充分提供針對不同年齡層次、職業背景及學習能力的高級課程。在眾多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項目執行者往往追求目標的完成,而忽略對課程內容申報的深入研究和審慎考量[1]。
(四)課程創新活力不足
在社區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課程建設主體通常受到管理體制的制約,導致在教學能力提升、學習資源開發等方面難以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甚至在協調方面也面臨一定的挑戰[1]。與此同時,崗位晉升、職稱評聘、職業地位、薪酬水平等也影響著社區教育教師對社區教育這份職業的認同感和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尤其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家庭生活負擔與社會生存壓力等外部因素的復合效應,若這些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處理,將對社區教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創新精神產生負面影響,課程創新活力不足的問題也將更加嚴重。
四、建設法治素養培育的社區教育課程的路徑
(一)明確法治素養培育目標
基于治理現代化對公民法治素養培育的新要求,將法治素養培育融入社區教育課程建設中勢在必行。法治素養培育的實質是構建“認知+信任+參與”的閉環,通過課程學習,實現社區公民對社會治理中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產生參與社會治理的意愿、形成共識的價值認可并且參與到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中去的目標。明確法治素養培育的目標,意味著社區教育課程不僅要傳授法律知識,更要引導社區公民理解法律精神,樹立法治觀念,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之心。課程建設應致力于搭建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之間的橋梁,使社區公民在認同法治價值的基礎上,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共同營造和諧、有序、法治的社區環境。
(二)構建分層分類的法治素養培育課程體系
鑒于公民在不同年齡階段、教育水平以及生活經歷上的差異,其法治素養基礎及對法治知識的需求亦存在顯著差異。一方面,針對不同人群設計課程內容。青少年學習法律啟蒙,結合熱點問題,通過模擬法庭等增強參與感;中青年聚焦實用法律知識,通過案例解析進行技能培訓;老年群體接受養老詐騙、遺產繼承等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普及知識。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基礎人群,課程分為三個階段?;A階段普及核心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進階階段通過討論培養法治思維和價值認同;深度階段引導社區公民參與法治實踐,提升法治素養。
(三)拓展本地社區教學資源網絡
社區教育課程建設的多樣性需依賴于教學資源的充足支撐,通過深度挖掘地域資源、聯合專業機構,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區教學資源網絡。深入挖掘社區內退休法官、律師、學者等擁有法治知識的專家組建志愿者講師團隊。與轄區內的法院、律師事務所等機構協作,共同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定期針對社區關注的熱點法律問題進行深度探討。同時,利用社區文化中心、圖書館等公共設施,設置法治圖書角、法治文化長廊,提供豐富的法治相關書籍和資料。此外,“線上 + 線下”資源同步拓展,整合優質法治教育資源,突破時空限制,構建一個全面、多維度的本地社區教學資源網絡,為社區教育課程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
(四)優化社區教育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社區教育課程建設首先要有富有創新活力的教師,然而社區教育教師職業發展存在瓶頸,社區教育在終身教育體系中所處地位較為邊緣化,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因此,應優化社區教育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打通專職教師向上流動的通道,改變他們被忽視、被邊緣化的現狀[2]。首先,需要對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的編制進行優化配置,確保教師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其次,應當健全專職教師的職稱評定與聘用制度,以激勵教師的專業成長和教學熱情;最后,拓寬專職教師的職業發展層級架構,為教師提供更多的職業普升路徑和機會,從而增強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吸引力,煥發社區教育教師的創新活力。
[基金項目: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社會教育(社科普及)專項項目《基于法治素養培育的社區教育課程建設與路徑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4SJA-83)。]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A].2019-10-31.
[2]丁海珍,黃家樂.教育現代化視域下社區教育供給的內涵特征與現實選擇[J].成人教育,2024(05):24-30.
[3]江娜,葉長勝.從社區教育到社區教育體系:基于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內涵詮釋[J].中國成人教育,2024(08):11-20.
[4]陳志凌,劉利俊,劉婧,等.基于社會治理需求的社區教育發展路徑研究[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4):9-14.
[5]賀芒,陳彪.文化嵌入視域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構建:緣起、模式與路徑[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6):65-72.
[6]欒兆星.法文化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探究[J].政治與法律,2025(02):52-67.
[7]唐哲瑋.社區學校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的機制探析[J].黨政論壇,2024(06):56-58.
[8]費紅輝,吳進.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社區教育融入城鎮社區治理的“必然\"事實和“應然\"價值[J].成人教育,2022(03):20-25
[9]陳偉,顏鉑為.學習型社會背景下城市社區教育的發展路徑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5(02):32-36.
[10]李萌,張秀紅.天津開展社區教育實驗項目的實踐與思考[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4(08):71-76+82.
[11]周明.多元主體視角下的社區教育治理能力建設[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03):11-17.
[12]賈紅彬,張永.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發展:概念框架、現實困境與推進建議[J].成人教育,2025(04):27-34.
(作者單位:江蘇開放大學江蘇南京 210000)
[作者簡介:袁佩琪(1994一),女,漢族,江蘇揚州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社區教育、社會治理。]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