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599(2025)03-0064-11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新質生產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推動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此,本文擬探討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意義、路徑和策略。
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意義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健全制度體系,推進制度創新,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助于將現代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為全體人民共享,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促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還能夠有效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
(一)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3因此,為了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主要推動力,從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來夯實經濟基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第一,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是夯實經濟基礎的必由之路。在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指的就是經濟社會發展部分過剩、部分不足,甚至部分失衡,導致了整個國家的資源配置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收入群體中不平衡,資源利用不充分。最自然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改革更大程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打通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的痛點、堵點,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生活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因此,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旨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形成新型生產關系,與新質生產力更好相適應,從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念,更是契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理念。
第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上層建筑,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保障。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指出,“公平則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現。關于永恒公平的觀念不僅因時因地而變,甚至也因人而異”[4]P323。因此,共產黨人所追求的社會公平正義,始終應該是先進生產力、先進生產關系反映其革命性的觀念化表現。只有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主動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才能始終站在社會公平正義一邊。正如《決定》指出的,“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
第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是增進人民福祉的強大支撐。相對于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國家治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形之手\"和“有為之手”,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5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需要我們樹立底線思維,打好“有準備之仗”,下好先手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可以及時應對一些不確定因素,緩解、抵消各種負面沖擊,為老百姓的好日子保駕護航。因此,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增強改革的普惠性、基礎性和兜底性,才能增進人民福祉,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任務,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決定》第三章指出了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重要方面,強調了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制度等方面,其中,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因此,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
第一,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體現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決定》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章節第一點就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培育新質生產力,二者共同構成了“生產力一生產關系\"相互作用這個經濟基礎的核心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從新質生產力的\"質優、先進、綠色\"逐步推進放大為經濟發展的\"高質量”,是從微觀到宏觀、從量變到質變、從局部到整體的全方位、深層次轉變,也體現了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重大現實需要。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求的關鍵核心,只有新質生產力發展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服務業體制機制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第二,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反映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時代趨勢。中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的關鍵拐點,而數字經濟對線下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重要推動是發展的前提條件。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推廣極大范圍地降低了生產成本和信息成本,伴隨著生產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降低,供給側的優質工業企業可以更有效率地獲得更大的投資與融資,需求側的消費者可以更便捷地獲得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因為生產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降低,市場中原本無法生存的交易形態、企業形式、產業鏈條等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清晰認識到數字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輔助作用、放大機制和乘數效應,順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需求和時代發展潮流,從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第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了服務業體制機制完善的內生動力。新質生產力是服務業體制機制完善的動力源泉。一方面,服務業的發展依托于生產力的進步。小康社會的人民需要更多的產品與服務來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質量的服務需要以新質生產力作為支撐。服務業的發展依托于工農業的生產效率提升,只有工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人民才可以享受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才會激發出對服務種類和質量的更大需求。另一方面,服務業的發展反作用于新質生產力的進步。比如,金融服務業與數字服務業對投資成本和信息成本的降低至關重要,從而對關鍵生產環節的潤滑、暢通、加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
第四,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回應了對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升的迫切需要。健全數字經濟和服務經濟體制機制,需要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保障。從理論上來看,信息成本、交易成本、運輸成本和產業風險的降低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集聚的主要推動力。基礎設施建設是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運輸成本的實踐表現,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提升是對沖風險、減少不確定性的作用機制。因此,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就必須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來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決定》指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言,“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7]P284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要到促進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經濟學中去尋找道路和方法。
第一,經濟體制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重要牽引。經濟體制改革牽引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牽引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牽引國家治理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是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發展決定國家治理的反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6而經濟體制改革牽引新型生產關系、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內涵。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8《決定》強調了“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制度建設是政府進行資源配置的重要方法,只有可以減少資源錯配、降低市場扭曲的經濟體制改革,才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支撐和牽引,促進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先進特征。全面深化改革是體制機制上的創新,體制機制的創新離不開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構建。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9]P80-81。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全面躍升,是全面深化改革所追求的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關鍵產物。因此,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促進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特征。
第三,注重全面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的必要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某一方面的改革成果,而是全面、系統、深入改革的產物。中國是一個擁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國家,具有更大的歷史、制度和文化慣性,任何局部、片面、淺顯的改革都無法解決當今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想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需要以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作為核心目標,以新型生產關系的適應調整作為基本形式,以經濟基礎的厚植壯大和上層建筑的精雕細琢作為政治態度,以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必要條件,以全面改革的深厚動能與勢能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第四,統籌發展和安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重要保障。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缺少安全的發展很難長久,沒有發展的安全也不可持續。“發展和安全,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任何一方面有明顯短板,都會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10]對安全發展的需要,是國內國際復雜環境下的必然選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只有堅持發展與安全統籌兼顧,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可靠和可持續,才能保證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安全與發展。
第五,堅持和加強黨對改革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主動追求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本質上是對生產力發展需求的充分認識,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主動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已經涌現的各種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共產黨人始終要保持自身對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革命精神,對中國共產黨而言,就是勇于發揮改革開放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勇于自我革命,努力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只有堅持黨對改革的全面領導,才能進一步發揮共產黨的先鋒隊作用,守正創新,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從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迫切需要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這個大變局是多方面的,特別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危”“機”并存。如何應對這種機遇和挑戰?就是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方法。《決定》指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以應對國際上的科技高地爭奪和大國博弈;而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打鐵必須自身硬”,能夠全面開放的關鍵在于中國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不害怕任何國際資本和全球企業的沖擊,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在中國的本土市場上應對全世界的驚濤駭浪,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動能,對全世界的投資和貿易兼容并蓄,實現共贏。新發展格局則是以國內國際雙循環和高質量發展為主要內涵,構建新發展格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關鍵方法。只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才能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才能對國際經濟環境的治理和塑造有足夠的行動力和變革能力。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參與引領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必要條件。面對國際復雜多變的政治經濟形勢,中國有努力爭取和平、穩定和發展的需求和義務。推進全球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是重中之重。在傳統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南北差異巨大,全球南方經濟體討價還價能力低,只能作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附庸和跟隨者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全球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市場公平,平等的南北合作從未真正實現。國際市場的無序狀態嚴重損害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和人民生活福祉一一比如,全球糧食產量早已能夠養活世界人口,但仍然有大量國家的民眾陷入饑荒之中。因此,結束西方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無序狀態,參與并且引領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變革,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的國際道義,也是基于自身生產力進步、經濟基礎壯大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那么,如何參與引領全球經濟治理呢?全面深化改革是“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的必要條件,只有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給其他國家和人民做好了榜樣,國際社會才會相信中國方案,才愿意學習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才會相信中國道路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進步。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是提升國際競爭力、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有力支撐。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不能缺少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從而更好地在國際市場中公平競爭;一些國家在經濟投資和科技發展等領域想要與中國脫鉤斷鏈,爭奪科技發展高地,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需要國家強盛,才能更好地開展對等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才能進一步確保國際交流合作的深入與貫徹,從而更好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也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制度保障,只有通過不斷深化改革,調整國內與國際的法律制度關系,解決涉外摩擦,才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讓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國,讓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路徑
理解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才能為探討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選擇提供理論支持和方法論支撐。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實際上就是要遵循“制度創新—要素重組一技術突破一產業躍遷\"的四維發展模型。具體而言,就是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以實現要素創新性配置;要構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以實現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需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以實現技術革命性突破;需要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支撐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正在逐步形成有利于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經濟體制,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構建新型生產關系,從而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第一,明晰新質生產力培育的產權制度。首先,產權制度是現代企業的基礎。只有產權明晰,才能保障企業在市場中的利益,讓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長治久安、合法共存,確保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和平共處、公平競爭,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礎。其次,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是保障企業創新、產業創新的重要基礎。先進生產力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各方面創新,只有在知識產權保護體制完善的情況下,才能確保創新者的核心利益,鼓勵人才進一步創新,培育發展先進生產力。最后,產權制度是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的理論基礎。現有的環境保護政策本質上是明晰了良好生態環境的產權主體,從而確定了誰污染誰擔責誰治理的底線,為綠色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制度上的約束條件,指明了綠色生產力的任務需求和研究方向。
第二,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只有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加快集聚,才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中國是一個具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大國,先進生產要素不可能也不應該都來自一個地區一個產業,只有在國內大循環足夠暢通的情況下,先進生產要素才能從全國不同地區不同產業快速集聚到一起,從而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13]地方政府需要從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角度來評判自己對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貢獻,不應該抱著新質生產力“花落誰家”的想法。要形成這種全國一盤棋的思維,自然要從經濟基礎上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最終從上層建筑中完善國內區域協調發展布局,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第三,確定新質生產力篩選的市場決定性體制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最大限度地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性體制機制的核心目標。現階段,中國的經濟矛盾主要體現在生產過剩、需求不足上,因此,需要重點關注企業生產對整個經濟循環的重要影響。一方面,確立市場的決定性機制,謹防企業的決定性機制。企業是市場的參與者,不是市場本身,是市場經濟交易成本太高而不得不以契約為基礎核心構造出來節省交易成本的組織形式。由于生產者(企業)相較于消費者而言更有組織性和目的性,因此,往往更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在市場上更能占據優勢的參與者地位。因此,要嚴防企業“大而不能倒”,綁架市場,壓低產業工人收入,抑制內需。另一方面,確立企業是市場創新最重要主體的體制機制。不能因為極少數企業的不良行為而限制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降低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這樣不利于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如果因為自然壟斷、行政干預、價格歧視等市場障礙,導致很難有足夠的企業參與市場,那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會因為缺少足夠的競爭而進步緩慢。企業的合理合法行為應當鼓勵和保護,尤其是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和科技創新,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快速形成。要充分認識到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不是沖刺短跑,也不單純是長跑,而是接力長跑。在接力長跑中,企業的退出機制非常重要,無障礙的退出機制才能確保企業資源得到更有效率地配置,確保企業生產和創新經驗的傳承與賽續。市場準入與退出機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制度,兩者需要共同發揮作用,才能保證企業在市場上的行為得到最佳規范,同時確保先進生產要素在最佳的企業集聚用于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此外,要始終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國企、民企、外企一視同仁,由市場決定它們如何配置資源,由市場決定它們如何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壯大[14]。
(二)構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是壯大新質生產力的主要方法
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是要落實到產業高質量發展中來,因此,壯大新質生產力的現實方法就是構建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一,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傳統生產力是與先進生產力相對而言,并不存在絕對的傳統生產力。在不同的歷史地理條件下,生產力既可能是傳統的,也可能是先進的。毛筆相對于刀筆是先進生產力,鋼筆相對于毛筆是先進生產力,但并不意味著刀筆毛筆已經完全過時了,它們仍然在特定的文化產業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樣道理,傳統生產力仍然可以在許多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質生產力并未完全成長起來,新舊動能轉換仍然焦灼的當下,“現鐘不打打鑄鐘\"并不合適,此時許多傳統生產力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仍然是先立后破的基礎。而等新質生產力完全成長起來之后,傳統生產力不會也不應該與新質生產力涇渭分明,因為新質生產力必然是在傳統生產力的基礎之上培育和發展起來的。傳統產業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占有80% 的份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途徑。傳統產業經過數字化、綠色化和高端化的引領、提升、改造之后,同樣具備新質生產力。在這樣的理論分析下,健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機制,促進新舊動能平穩轉換,減少產業升級陣痛,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的首要前提。
第二,健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持續投入的體制機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物質載體,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如何培育、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很大程度上落腳于如何培育、發展、壯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因此,要健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持續投入的體制機制。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投資布局,優化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生態。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協調產業分工、促進生產要素集聚、躍升全要素生產力,優化資源組合結構,構造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迅速形成新的產業支柱和經濟支柱,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對于未來產業,要建立投入增長機制,系統全面地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的生機活力,從前瞻布局到源頭科技再到新領域新賽道新制度供給,打通未來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堵點,確保未來產業的各個環節暢通無阻,全流程各個環節逐漸成長起來。
第三,要完善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耐心資本投入機制。《決定》指出,“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1其中,耐心資本主要來源于政府投資基金、養老基金、保險資本等,是具有超大規模流動性、壟斷性、對沖風險性質的投資資本。由于資本普遍追求更快的流轉速度,對超長時間投資缺乏耐心,因此政府引導、主導的耐心資本對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非常重要,也是對失靈市場的重要補充完善。但是,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并不僅僅是資本投資這個環節需要耐心,產業發展本身也需要足夠的耐心。
實際上,現代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往往很漫長,因為簡單的先進生產力早就開發殆盡了,這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文明復雜度上升的必由之路。在這種情況下,確保產業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利可圖非常重要,因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并不一定是每個環節都是最優最有效率的,但每個環節一定要能生存下去,這是演化的底線和極限,而只有演化下去,才可能不斷發展和壯大新質生產力。
(三)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長效機制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17]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需要多方面的體制機制構建和促進,尤其需要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機制,促進構建區域教育資源流通機制和產學研深度融合機制。
第一,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機制。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高質量發展,強調統籌差異化教育資源,培育能夠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尤其是教育數字化、平臺化和精準化,借助數字化技術和手段來普及義務教育、完善高等教育、改革成人教育、加強終身教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可以為優質生產資料向新質生產力的集聚提供知識上的溢出和技術上的驅動。勞動者獲得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更普惠性的受教育渠道和平臺,才能進一步改進自身勞動,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
第二,促進構建區域教育資源流通機制。教育的不平等很大程度上來自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地方財政約束了教育投資的上限,大城市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好的師資隊伍,更強的經濟支持。教育資源的流通,歸根到底是教育人才的流通;教育資源的公平,歸根到底是人才教育的公平。教育資源的過度集聚反而導致了資源流通的痛點、堵點和難點,不利于培育新質生產力。因此,促進區域間教育資源流通,尤其是合適的師資隊伍流通,能夠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效率。
第三,協調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體制機制。通過深化綜合教育改革來協調人才培養機制與科技創新機制,確保人才從培養到發展,從創新到創業的教育體制機制全過程暢通無阻,疏通影響人才從科技創新中獲得相應獎勵的堵點難點,確保人才能從科技創新中獲得正向反饋,促進高等教育中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人才和創新從高校到企業轉化的全過程體制機制協調發展。
(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核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已經從追求科學技術量的增長轉變為強調質的提升,因此,現階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尋求科學技術對生產力質的提升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第一,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新型舉國體制強調從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統籌推進創新發展。比如國家重點實驗室,正是以國家的力量集聚了人才和科技要素,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進一步教育和培養科技人才,從而統籌了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創新發展。
第二,構建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體制機制。科學家精神是創新的重要支柱,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來源。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弘揚科學家精神,而弘揚科學家精神則需要構建科學的激勵機制。因為精神的弘揚需要物質的基礎,社會意識決定于社會存在。科學家精神必然決定于社會物質條件,也反作用于社會物質條件。為此,構建科學的獎勵制度機制,才是弘揚科學家精神的最大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讓更多優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創新活力。”[12]
第三,建立新質生產力相關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機制。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科學技術推陳出新,除了中央定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外,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質生產力代表產業。但在真正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和企業出現之前,更有可能出現的是各種新質生產力的概念,這是資本跨期逐利、投資做多、對沖風險的必然結果。概念能否實現,成為真正的新質生產力,是每一個風險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關心的問題。《決定》指出,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過程中,要“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可以借鑒過來用于驗證新質生產力相關概念,并且進一步作出中試驗證。
第四,建立地區聯合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源頭是科技創新的培育,《決定》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因為科學的發展是非線性的,保留盡可能多樣性的科技探索路線,才更可能分擔失敗風險,更可能獲得科研創新成果;同樣道理,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也是非線性的,從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生產投入到最后形成新質生產力有很漫長的發展過程,其中任何一個階段都是不確定性的和非線性的。但是,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成本要高于科技創新的,因為涉及的環節更多,系統性風險更大,在缺少國家層面支持的情況下,單由地方政府完成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全部非共識項目篩選并不現實。因此,各個地區合作非共識項目,聯合建立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保留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任何一個階段的多樣性,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實現不同地區不同環節科技創新的分工合作,才是最有可行性的方案。這種因地制宜的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機制,一方面可以確保新質生產力的順利培育和發展,利用多地區投資來對沖失敗風險;另一方面,不同地區對新質生產力不同環節展開非共識篩選機制,也能促進各個地區積累經驗,增強彼此的創新生產合作。
(五)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是創造新質生產力的能動要素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15]人才在哪里,新質生產力就在哪里。只有更多更好的人才,才能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可以從三個方面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
第一,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人才需要培養、發展,只有在適宜的體制機制中才能成長為棟梁之材,人才發展需要完整的體制機制:從培養到發展,從流動到集聚,從競爭到分工。人才的培養機制以環境為主,要設立適合選拔人才的平臺環境,只有錐處于囊中,方能脫穎而出;人才的發展以鼓勵為主,只有自由的發展才能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競爭激烈程度太高,反而會導致揠苗助長,發育不良。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動可以促進國內人才競爭市場的完善,尤其是保證人才的良性競爭,提高人才在市場上的討價還價能力,提升人才的市場價值,督促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給人才符合他貢獻水平的勞動所得;一定程度的人才集聚有利于知識交流和溢出,也有利于人才成長和創新,單打獨斗的人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社會環境中很難生存;人才團隊需要集聚,也只能通過集聚逐漸磨合形成合適的人才隊伍。人才的競爭機制需要形成良性反饋,既不能沒有競爭壓力,以致“傷仲永”,也不能競爭過度,揠苗助長。
第二,強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具有不確定性,其中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人才的主觀能動性,越是能激勵人才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體制機制改革,越可能培育和發展出新質生產力。對人才放權,向人才授權,是激勵人才創新體制機制的關鍵機制,也是發揮人才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讓馬兒吃草是物質保障,讓馬兒自由地奔跑則是精神保障,人才需要有足夠寬松自由的環境才能開展足夠具有想象力的創新活動。制度上的高壓和權力上的限制只會限制人才的發揮,不利于激勵他們開拓探索。
第三,推進人才吸引體制機制改革。“良禽擇木而棲”,優秀的人才不懼怕市場的合適選擇,更不懼怕選擇合適的市場。“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16]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大國,要有足夠的胸襟氣度吸引世界上的優秀人才來中國發展。因為文化、民族、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不同地方的人才會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獨特的要求。吸引不同地方的人才,為人才的發展消除后顧之憂,從而進一步激發人才對新質生產力的創造力,是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逐步探索解決的,也是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的迫切需要。
(六)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外在動力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一個國家而言,開放如同破繭成蝶,雖會經歷一時陣痛,但將換來新生。”[18]P183因此,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外在動力,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第一,市場擴大開放是倒逼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面對國外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霸權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的云謫波詭,中國只有繼續擴大市場對外開放來降低全球經濟貿易的不確定性。逆全球化對世界貿易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世界不同國家社會的矛盾也會在開放的中國有所反映,主動的對外開放可以提前發現、從而提前思考解決矛盾問題的方法,下好先手棋,以應對國內經濟社會矛盾的潛在隱患與系統風險,為全面深化改革來緩解矛盾、解決問題提供機會,以市場擴大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小問題來倒逼排除中國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大隱患。說到底,中國的發展就是世界的發展,中國的主要矛盾在世界各國也有所凸顯,只有不斷擴大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在與世界各國的深入交流中找到并且解決阻礙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問題和關鍵,才能確保中國發展的安全和可持續。因此,市場擴大開放是找到問題、倒逼問題解決的有效制度安排。
第二,區域開放布局是參與引導全球經濟治理的關鍵影響力。中國仍然面臨非常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形勢,就國內而言,祖國統一仍然是我們的核心利益,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吸引力,努力發揮香港、澳門作為國際人才聚集高地、國際金融中心等作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高速發展,是區域開放布局的重中之重;就國際而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影響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銜接了海南貿易自由港、西部陸海新通道、自由貿易協定等多地域多行業多國家的區域開放新布局,可以強化歐亞大陸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思想的交流,讓全球貿易少受海洋風險的影響,增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讓更多的國家和人民能夠享受世界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和福利,從而擴大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更加主動地引導全球經濟治理。
第三,制度型對外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國際競爭力。制度型對外開放,是“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8的重要實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尤其是擴大制度型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大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也必然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的制度產生接觸和交流。大國的競爭體現在上層建筑層面就是制度的競爭,制度型開放是對世界層面制度文化競爭的最好回應,也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的生動實踐。比如涉外建設就能夠從法律層面理清、理順不同國家法律之間的不匹配,協調世界的企業來到中國,幫助中國的企業走向世界。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政策要求
《決定》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因此,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對于相關規則和政策的健全完善,既要守正,也要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9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重要論述精神指引下,怎樣才能正確地認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取向呢?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千篇一律
縱觀歷史,沒有所謂的最先進的生產力,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的生產力;沒有千篇一律的生產力,只有因地制宜解放和發展的生產力。一方面,推動某種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科學技術、探索路徑和制度規范并不一定意味著會推動另一種先進生產力發展,不同生產力并不存在必然的共同原因。單純模仿復制現有產業的方法對于追趕狀態下的產業發展有好處,但對于科學技術進步前沿邊際的新質生產力培育搞不好適得其反,只有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才是對生產力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適應。另一方面,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和社會的進步,從而進一步拓寬生產力發展的邊界;越是處于創新前沿的生產力越有多樣性,越是先進的生產力越具生命力。怎樣確保新質生產力的多樣性和生命力呢?只有因地制宜,也只能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各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必須因地制宜,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探索有效的模式、路徑。因地制宜不僅是新質生產力培育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新質生產力解放和壯大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千篇一律、一哄而上的新質生產力培育機制和目標只會抑制甚至阻礙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
(二)要審慎樂觀,不要盲目激進
全球化的大市場加速了資本的流轉,而資本越是快速流轉,越是需要更多的生產力解放發展,這給全球資本市場帶來了兩個明顯特點:一方面,許多可能的“新質生產力\"概念與技術,比如“3D打印\"“物聯網\"\"區塊鏈”\"元宇宙\"\"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被資本追捧,技術概念層出不窮,但最終落到實處真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并不多;另一方面,資本迫切需要總結更快速度流轉的市場機制和生產力發展規律,但“一步先,步步先”“風口上的豬”等成功學觀念并不是唯物主義的客觀規律,只是對于特定市場、特定產業在特定時期的特定總結,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不具備普遍的指導意義。一些科學技術的顛覆性、創新性和革命性很容易理解,但剛一誕生就具備普遍適用性是不符合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任何新質生產力,應該遵循從特殊到一般、從局部到整體、從新生到壯大的歷史發展規律。適應現階段本地發展需求而誕生的先進生產力,才更有可能發展壯大為整個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新質生產力。
(三)要厚積薄發,不要揠苗助長
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資本周轉速度加快,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運行出現分化,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在這樣的國內國際形勢下,中國不同地區依據本地實際和能力限度集中力量發展某幾種新質生產力是必然的權衡取舍,也是因地制宜的科學決策。但是,在生產力發展和創新的過程中,很容易陷入生產力的唯先進論,即只有最先進的生產力才是最值得發展的生產力,只有科技含量最高的生產力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生產力。這是市場競爭中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沒耐心,是資本周轉流速加快而導致資本投資的短視浮躁,也是將生產力與自然、地理、人文、政治、歷史環境粗暴分離而產生的絕對論。市場中彌漫的浮躁心理和泡沫化傾向,很容易影響地方政策的守正創新,陷入模仿現有生產力發展路徑、殺跌追漲、一哄而上、揠苗助長的陷阱。整個市場一哄而上,勢必會導致產業生產的過剩,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沒有得到市場的反哺,反而提前進入價格競爭階段,變成現有資本實力的比拼,損耗市場潛能;資本比拼之后重新達成合作關系,又往往會為了彌補市場過度競爭帶來的損失而損害消費者剩余,降低消費者的內在需求,最終導致對新質生產力從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到需求市場的整體破壞。只有杜絕畫地為牢、揠苗助長,甘于坐冷板凳,注重厚積薄發,才更有可能培育和發展起來健康茁壯的新質生產力。
(四)要綠色發展,不要竭澤而漁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做到保護生態環境,也要做到保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態環境。前者是“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這一內涵的政策要求,后者是“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這一實質的市場呼吁。兩者共同的特點就是不能竭澤而漁、攫取無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在政策層面強調的是生產力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共生,是對傳統生產力以破壞環境滅絕生態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的揚棄,要求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生產力發展模式創新,是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在政策層面需要注意擺脫落后生產力發展路徑、探索全新生產力解放渠道、厚植先進生產力培育的生態土壤。中國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擁有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特點和多地區價值鏈分工優勢,這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生態環境和多樣的政策生長土壤。
(五)要守正創新,不要因循守舊
中國是幅員遼闊、地理環境豐富多樣的大國,不同地區存在不同的發展路徑、發展水平和發展需求,需要意識到新質生產力培育與傳統生產力發展的對立統一關系。傳統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前提,不存在石頭里蹦出來的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對傳統生產力有所揚棄的吸收和創新,需要從傳統生產力上汲取經驗教訓。現實世界并不存在一刀切的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也并不存在絕對的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在生產力發展史上,革命性、創新性、顛覆性的先進生產力并不易誕生,但勞動與資本的優化配置可以隨著企業和市場的不斷調整而持續改進,因此,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對生產力三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才是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內涵和普遍形式。厚積薄發的生產技術積累,最終從傳統生產力的量變引起質變,生產力三要素及其優化組合的普遍躍升帶來了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才可能形成革命性、創新性、顛覆性的新質生產力。目前,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較低,部分年份甚至為負值[20],提升潛力巨大,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成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標志,也是從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躍升的關鍵特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
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人民日報.習近平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強調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N].人民日報,2024-05-24.
[6]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11).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習近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J].求是,2025(2).
[9]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10]陳文清.統籌發展和安全筑牢國家安全屏障[N].人民日報,2020-12-31.
[1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
[12]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4-06-25.
[13]習近平.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幾對重要關系[J].求是,2025(5).
[14]習近平.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J].求是,2025(6).
[15]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
[16]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29.
[17]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18]習近平.習近平談“一帶一路\"[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19]人民日報.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N].人民日報,2024-03-06.[20]范欣,劉偉.全要素生產率再審視:基于政治經濟學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23(6).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Significance, Path and Strategy
YANG Yuzhou1YAN Qingyang1PAN Jiayi2 (1.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 Jinggangshan, Jiangxi ;2. School of Marxism,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 'an, Jiangxi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isan inevitablerequirement for resolving the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society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is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and is an urgent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e“stranglehold\"technologies and cope with global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In order to cultivate and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we must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the changing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society,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and through further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build a new typeof production relations,and enable the new type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to adapt to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actually means following the four-dimen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factor reorganization-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ndustrial leap\".Therefore,in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s,it is necessry to deepen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establish a high-level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mechanism,so as to achieve innovative a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ystems and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system,soas toachieve in-depthtransformationand upgradingof industries,itis necessaryto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r educa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alent,so as to achieve revolutionary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and it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r highlevel opening up to theoutside world,soas to achieve mutual promotion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
Key words: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責任編輯:肖文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