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4-0115-04
Abstract: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isthegeneralstartingpointfortheworkof\"agriculture,ruralareasand farmers\"intheneweraanddevelopingandstrengtheningtheruralcolectiveeconomyisanimportantwaytoachievrural revitalizationandpromotecommonprosperityBasedonthereformoftheruralpropertyrightssysteminWeiuiCitythispaper exploreshowtoinnovatetheruralcolectiveeconomicdevelopmentmodel,activateruralresourceelements,enhancethestrength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and inject new momentum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colectivepropertyrightssystem;newruralcolectiveeconomy;ruralrevitalization;modelinnovation;WeihuiCity
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面臨著產權不清、機制不活、人才匱乏等問題,制約了其功能的發揮。2023年以來,河南省衛輝市以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為契機,在前期完成農村“三變五合\"改革實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
1衛輝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具體實踐
1.1建立健全機制,精準靈活施策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過程中,衛輝市在堅持依法依規原則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創新改革機制,精準靈活施策,全市347個村(社區)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權屬歸位及賬務分設。
1.1.1堅持制度建設先行
制定出臺《衛輝市關于加快推進以土地股份合作為引領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實施意見》《關于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規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的實施意見》《衛輝市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明確改革時間表、路線圖、工作任務等,確保改革正確方向。
1.1.2認真開展清產核資
按照六步工作法,對全市鄉鎮、村(社區)的資源性、經營性、非經營性資產進行全面清查,規范操作、全程留痕、清查核實。
1.1.3有序推進股份改革
堅持“量化到人、確權到戶、戶內共享\"原則,推動落實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利。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靈活設置股權,在確保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適度體現貢獻差距,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目前,全市村(社區)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登記賦碼率 100% 。
1.1.4 創新賦活股權權能
結合全市實際,綜合考慮戶口是否在本村、是否擁有土地承包權、是否年滿18周歲、以前是否擁有土地承包權,以及嫁入本村的婦女或人贅的女婿等因素,設置了“基本股 ?+ 農齡股,兼有福利股\"等股份形式,并根據發展需求,創新引入預留人才股、貢獻股等特殊股份,在股權設置上體現\"活\"字,充分保障村民的權益。
1.2搭建信息平臺,高效管理監督
衛輝市在347個村(社區)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權屬歸位的基礎上,開發‘ 1+N′′ 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打造“統一平臺、統一標準、動態管理、監控實時、信息共享\"的農
村集體資產和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新模式,全面加強了農村集體資產和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的管理與監督。
1.2.1建設一個農業大數據中心
研發農業大數據平臺,把集體資產、農戶資產、農戶信息和經營信息等數據化,并將數據加工整合到一起,打造全市農村資產資源數據一張圖。通過平臺實現各級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線上指導、監督和服務工作,實效動態監管,有據可查,有據可追。
1.2.2搭建 N 個涉農應用平臺
目前,綜合信息平臺開發了“三資\"管理平臺、金融服務平臺、宅基地管理平臺和社會化服務平臺等模塊,信息化手段管理監督農村財務數據、集體資產信息、農村合同簽訂等,實現了村務公開及賬務公開。同時,平臺預留標準化接口,可以設置產權交易、農村金融、農資商城和銀農直聯等多個模塊,逐步建立起“耕種管收儲運銷\"的“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
1.2.3組建一支運營團隊
綜合信息平臺系統建設完成后,產權歸政府,政府委托技術公司進行運營。運營團隊將完成銀行業務的對接與產品的研發。社會化服務機構的引入,涉農服務的落地執行,實現資源向資產、資本的高水平轉化。
1.2.4出臺一套管理辦法
全市制定了農村集體產權的管理辦法,包括三資管理工作規范指引,宅基地審批管理辦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流程等,使業務運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衛輝市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
從調研的情況看,衛輝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頭尾比重還有待優化。如5萬元以下的低收入村仍有1個零收入;50萬以上的較高收入村占比還較小。綜合調研情況,一是加快清零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聚焦盤活集體資產,實現削薄增收;二是加快壯大收入在5萬至25萬元的村,錨定“產業興旺星”,實現提級增強;三是加快做強25萬至50萬元的村,開辟新模式新賽道新業態,實現做強增效;四是鼓勵收人在50萬元以上的高收入村在實現自身倍增的同時,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持續優化全市村集體收入結構。
2.1衛輝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典型模式
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衛輝市立足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圍繞盤活利用村級資產資源、做活土地文章、推進村莊經營和發展特色產業等路徑措施,創新推行“四型\"模式,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
2.1.1土地經營模式
鼓勵村集體創新土地流轉方式,引導農戶通過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將土地流轉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整建制流轉,使土地集中連片,通過土地規模經營,增加村集體收入。如安都鄉滄河村以村級股份合作社為經營實體,全村568.38畝(1畝約等于 667m2, )承包地入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對土地經營權實行控制經營,農戶承包地人股后年終可享受保底 + 分紅,并且在合作社務工還有勞務報酬,經營主體憑著勞動經營取得經營收入。農民股東每畝(股)保底收入800元,平均每戶福利分紅500元。
2.1.2資產盤活模式
結合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摸清集體家底,對村集體閑置的辦公場所、農業設施、廢棄學校等資產,通過租賃、承包經營、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盤活利用,增加村集體財產性收入。如汲水鎮下園村依托城鄉結合的區位優勢,通過盤活集體閑置土地、荒廢煤場、學校等資源,整合扶貧專項資金、災后重建項目資金等各類資金,銜接財政資金,發展了倉儲項目、溫室大棚、生態育苗基地等產業,引進了衛輝市衛汲種植專業合作社、衛輝市盛園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河南省五業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帶動了該鎮和周邊鄉鎮的貧困戶、監測戶和群眾增收。
2.1.3 資源開發模式
對于自然資源優勢明顯的村,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在資產資源管理運營中的作用,憑借土地、山水、田園等特色自然資源,通過參股、聯營、合作等方式對集體資源加以開發利用,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集體經濟發展質量。如獅豹頭鄉抵鹿泉村位于山區,植被群落完整,水域資源豐富,具有良好的自然優勢。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打造了民宿、燒烤莊園、露營基地等休閑旅游項目。同時,通過租賃方式吸引城里人投資,開發出了31處特色山區農家小院用于游客接待。
2.1.4引領帶動模式
圍繞村域產業化經營,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性實體,培育家庭農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等多層次市場主體,帶動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如城郊鄉唐崗村深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大力發展村民參與的村集體合作社,成立了土地、勞務、旅游和置業等多種類的股份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生態旅游、電商等,確保集體資產增值,集體經濟收人增加。
2.2衛輝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
2.2.1 堅持黨建引領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一是選優配強頭雁隊伍。將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行動作為“書記工程”,建立“書記專題調研、縣級干部包聯、組織部長遍訪、鄉鎮黨委書記深談、組織部班子成員分片區指導”全鏈條工作機制。將有擔當、有能力、有思路的人才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把懂經營、善管理、發展集體經濟意識強的優秀人才選拔到村集體經濟組織當中來。二是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分類建立在校大學生、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和本村致富帶頭人5類人員摸排臺賬,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入村干事創業。堅持鄉村干部\"導師幫帶制”,培養更多熟悉市場經濟規則、有專業經營管理能力、熟悉本地情況的各類人才成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領頭雁\"和“經紀人”。三是推進“聯村共建\"模式。按照“大聯小、強聯弱、五星四星帶一星二星\"的思路,從“地域相鄰、產業相近、資源共享、合作發展”等實際出發,開展“聯村共建\"活動,幫助被幫扶村尋出資源優勢、理清發展思路、掃清發展障礙,實現抱團發展。
2.2.2 強化引導激勵
將村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體布局,分析研判產業、資源狀況,找準發展優勢,確定發展路子,在資金、政策、激勵保障等方面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一是明確發展目標。按照“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盡其能\"的思路,研究制定《衛輝市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規劃\"實施方案》和配套措施,以“產業振興高質發展、生態發展和諧共贏、文化傳承創新生輝、基層治理顯著提升\"為目標,打造一批產業興旺、管理規范、效益良好、農民滿意和具有衛輝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村”。二是突出產業特色。結合地域經濟發展特點,建設以城郊鄉、汲水鎮、后河鎮和唐莊鎮4個鄉鎮為主的“二產、三產服務特色區域”;以柳莊鄉、孫香村鎮、李源屯鎮、龐寨鄉、上樂村鎮和安都鄉6個鄉鎮為主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特色區域”;以頓坊店鄉、太公鎮、獅豹頭鄉3個鄉鎮為主的“人文旅游特色區域”,分類分特色盤活集體資源,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三是落實激勵政策。制定《衛輝市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績效獎勵實施細則》,將村集體經濟發展與村干部績效掛鉤,建立村干部“基本工資 + 集體經濟創收績效\"制度。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表現突出、成效顯著的村黨支部書記,在報考鄉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過程中,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報考,正向激發村干部干事業、謀發展的熱情和干勁。
2.2.3 創新發展模式
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通過市場化手段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要素,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充分釋放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一是做好土地大文章。創新實施“壯苗行動\"農技推廣計劃,整合縣域農業技術人才資源,重點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系統打造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噸糧田\"示范區。同時,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組建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主導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機服務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增收效果顯著。二是下好資源盤活棋。將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理規范作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的基礎工程,重點推進集體土地確權登記、冊外地資源清收、不規范合同清理等工作,建立產權明晰、管理規范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系,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奠定制度基礎。三是做實產業發展鏈。通過“龍頭企業 合作社 ?+ 農戶\"的產業化聯合體模式,引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鄉土能人領辦家庭農場和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推動村集體以資源入股方式參與股份合作制改革;促進傳統農業企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夜間經濟等新業態,構建多元化、特色化的鄉村產業體系。
3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優化路徑3.1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實挑戰
基于對衛輝市347個村(社區)的實地調研和市農業農村部門統計數據分析,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造血功能差,發展后勁不足,發展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
3.1.1 收入結構不均衡
347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人主要依賴外部補助和其他收入,而有經營收入和投資收益的村占比較低,收入結構不均衡,收入來源單一,缺乏可持續的自主收入來源。這種“輸血型”發展模式導致集體經濟內生動力不足,在財政補貼退坡政策下,一些村將會出現持續性收支逆差。
3.1.2 資源產權不清晰
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雖然已經完成,但部分存在資產界定不清、價值評估不準確等問題,影響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雖然基本完成,但部分存在成員界定標準不統一、程序不規范等問題,影響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3.1.3 專業人才不足
專業人員數量和能力與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求、產業融合推進的步伐及集體“三資”監管的嚴格要求不匹配,導致農產品品質難以達到市場標準,農村新興產業發展步伐滯后,同時,“三資”監管中心與數字化平臺運行也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影響了相關工作的推進和成效。
3.1.4 發展空間有限
衛輝市是農業縣、產糧縣,基本農田占比達 90% 以上,用于發展高附加值經濟型作物的一般耕地有限且分布不均。由于歷史和政策原因,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少,鄉村二、三產業發展空間有限,不具備產業融合的戰略要求。
3.1.5 資金保障不力
在資產盤活中,農村閑置資產的修復、改造和開發需要大量資金,而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缺乏啟動盤活項目的資金。農村金融支持體系也不完善,融資渠道有限,涉農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開發形式單一,貸款手續復雜,條件要求高,獲得貸款比較難。
3.1.6 市場信息不對稱
一方面,投資方不知道哪里有閑置的土地、房屋等資產,不知道這些資源的便捷程度及配套情況;另一方面,村集體和農民有閑置資源并有意向出租,但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方。信息的不對稱既制約了農村閑置資產的盤活,也制約了閑置資產盤活后保持資產倍增計劃的實施。
3.2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探析
3.2.1強化工作機制,完善制度保障
一是市級層面成立農村閑置資產盤查領導小組,對村級農村閑置資產進行全面清查和產權界定,建立完整的農村閑置資產臺賬并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房屋等資產的產權登記制度,明確產權歸屬。對存在爭議的產權問題,由司法局、鄉鎮等部門成立調解中心,通過協商、調解、仲裁等方式妥善解決。二是完善農村閑置資產盤活政策,在資產流轉、土地農轉項目審批、稅收優惠等方面出臺具體、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3.2.2 創新多元經營模式,增強抗風險能力
一是促進產業融合,推動農業與加工業、旅游、康養和電商等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附加值。二是發展“保護型資產收購”,在政府引導下收購優質資產,降低市場風險。三是探索數字賦能模式,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和拓展。
3.2.3加強平臺建設,提供流轉渠道
一是建立農村閑置資產交易平臺,以工信、財政、農業農村局為主導,建立“互聯網 +′ 平臺,并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地緣優勢,線上線下相結合,對當地農村閑置資產及村民意愿進行全方位指導服務和發布相關資產信息。二是通過互聯網平臺,投資人和集體經濟組織直接聯系溝通,農村和土地部門進行透明化審批,促進閑置資產的公開、公平、公正交易,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三是建立鄉屬村屬的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社、協會等經濟組織,發揮其在市場信息收集、產品營銷等方面的作用,擴展流轉渠道,提高農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3.2.4多方籌集資金,激發市場活力
一是整合財政資金,建立農村產業振興大數據庫,加大對優選項自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二是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相關企業、合作社、個人等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閑置資產盤活。三是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農村閑置資產盤活項目的金融產品,拓寬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村房屋所有權抵押貸款等業務融資渠道。
3.2.5科學制定規劃,高效引進人才
一是發揮“頭雁\"效應,重點選取部分村莊為試點,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真正培養出具有市場意識、市場分析和判斷能力的基層干部隊伍,引導其他村莊觀摩學習優秀試點村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試點村的示范帶動作用。二是多措并舉引進人才,激發鄉賢對農村的反哺熱情,優選在外的鄉賢和專業領域技術人員積極投身鄉村振興,打造一支與鄉村振興發展相適配的人才隊伍,為鄉村全面振興增動力、添活力。
3.2.6完善治理體系,健全監督機制
一是構建民主決策框架,運用好“四議兩公開\"制度,保障農民知情權與參與權。二是建立集體資產臺賬與審計制度,定期公開收支明細,強化財務透明。三是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針對市場波動、自然災害等風險,制定應急預案。
4結束語
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任務。我們要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選擇發展模式,不斷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新型農村集體發展注人持續動力,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鐵建設.芻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柴達木開發研究,2024(4):20-23.
[2]賴馳鳳.做好“盤活\"文章激發增收活力[N].西藏日報(漢),2023-6-12.
[3]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十大模式\"[EB/OL].(2023-07-15).https://max.book118.c0m/html/2023/0712/714416406000513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