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7.041
小學美術教學活動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審美素養、人文素養、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有著極大的優勢。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提升學生的藝術學科核心素養。這也為小學美術教育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契機。本文以小學美術教育活動為例,對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融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展開論述。
一、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
1.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著古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例如將剪紙、泥塑、古詩詞、書法等與美術教學活動相融合,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美術技能和技巧后,使用線條、色彩搭配、構圖創意等方法展開創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強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感,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2.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例如將傳統建筑的對稱美、傳統服飾的色彩美和紋樣美、傳統繪畫的意境美等融入于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能夠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美的形式和內涵的多元理解。同時學生在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價值的過程中,學會辨別美與丑,豐富學生審美體驗的同時,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
3.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也體現了古代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智慧。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將其背后蘊含的道德觀念、價值理念、歷史背景、文學內容等呈現出來,使學生在欣賞與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接受人文的熏陶,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傳承與創新的可行性
1.優秀傳統文化與美術教學內容契合度較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以詩詞、書法、繪畫等藝術作品呈現出來。此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小學美術教學內容存在較高的契合。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設計豐富的美術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興趣的同時,使學生學習與理解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日常生活契合度較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傳統節日文化、傳統手工藝等。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使學生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用性,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三、小學美術教育中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策略
1.融入傳統節日文化內容,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教師要結合小學美術的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學習需求,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小學階段,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更容易理解直觀生動的事物和現象,融人傳統節日文化內容,開展小學美術創作活動,不僅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也能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加深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理解,推動學生認同傳統節日文化,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奠定基礎。
例如在湘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春節到》的美術創作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以創作年畫為主題的教學活動。在本節課中,教師應用多媒體課件呈現了經典的年畫作品,如《麒麟娃娃》《連生貴子》等。此類經典年畫作品具有色彩鮮艷、人物形象夸張的特點,小學生對此類年畫作品有著極大的探究和學習興趣。在課堂導人環節,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此類經典年畫作品的特征,并將有關年獸的民間故事作為教學背景,使學生建立年獸故事與年畫之間的聯系。在學生鑒賞年畫作品聆聽年獸故事后,學生能夠更全面地認識春節的由來、習俗和意義,也能理解此類色彩鮮艷、人物形象夸張的年畫作品具有特殊的寓意,表達了人們祈求神靈庇佑、驅除年獸的愿望。在課堂導人階段,學生初步認識了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和寓意。隨后,教師應用微課視頻呈現有關民間藝術家繪制年畫的過程。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能夠初步了解年畫、門神畫的創作方法、配色技巧、形象表達方法等,以此加深對傳統文化內容的理解。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后,教師設計了自主創作年畫作品的美術創作活動。有的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后了解到魚象征著富裕,小鹿表示財富滾滾來,學生創新應用魚和小鹿這兩種動物創作了年畫,表達了積極的寓意。有的學生使用喜鵲這一動物聯系春節熱鬧的場景,表達了喜慶的節日氛圍。在此類以傳統節日文化內容為背景的美術創作活動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傳統節日文化和傳統民間藝術的理解,也在美術創作活動中靈活應用美術繪制方法、配色技巧展開創意表達,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2.組織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學習有關美術知識時存在難以理解藝術內涵的問題。開展藝術體驗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與理解,消化和吸收美術知識與技能。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也要組織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感知,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湘教版小學美術《剪紙故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強化學生對剪紙藝術魅力的感知,將民間剪紙文化與小學美術教育活動相融合,設計了剪紙文化體驗活動。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將瓜州剪紙“非遺”傳承人使用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創作剪紙藝術作品的過程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體會瓜州剪紙“非遺”傳承人的藝術才華,并感受瓜州剪紙的鏤空之美,體會瓜州剪紙線條粗細結合、構圖輕巧雅致的藝術,強化學生的體驗感。隨后,教師設計了小組合作體驗活動,并提供了由易到難的剪紙作品,如簡單的動物形象剪紙作品,復雜的花卉和人物形象剪紙作品。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剪紙操作,并學習視頻中瓜州剪紙“非遺”傳承人的剪紙手藝。在學生小組合作體驗過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剪紙技巧,不斷練習基本的剪法。隨后學生自主設計剪紙圖案,不斷優化剪紙過程,修正剪完的藝術作品。在學生掌握基本的剪紙技巧后,教師設計了創意剪紙實踐體驗活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鼓勵學生圍繞傳統節日合作設計剪紙圖案。有的學生負責傳統節日的圖案設計,有的學生負責剪紙,有的學生負責將剪完的作品做好藝術裝飾。在此類豐富的合作體驗活動中,學生做到了明確分工與互相幫助,提升了動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對剪紙藝術的了解與認知,實現剪紙藝術的創意表達,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意表達能力。
3.設計傳統文化項目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傳統文化項目活動是以真實的傳統文化內容為主題,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形成項目成果。此類教學模式具有極大的應用優勢,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了多元的教學活動,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應用,對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極大的優勢。
例如,在湘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皮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設計了以“演繹皮影”為主題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圍繞皮影戲的文化內涵,設計了項目驅動任務。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展示了瓜州皮影戲的演出視頻,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加深學生對皮影戲的了解。問題一:皮影人物有哪些角色,分別有怎樣的造型特征,并思考如何設計皮影人。問題二:學生嘗試畫出皮影人的設計稿并探討設計與制作皮影人的材料。在課堂導入環節,學生基本了解了皮影人的造型特征,從設計服裝服飾花紋和人物細節等方面突出皮影人物的角色和風格。同時學生結合瓜州皮影戲演出視頻,提出了以透明膠片紙為制作材料的方法。其次,在正式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加深學生對瓜州皮影戲的了解,將瓜州皮影戲的發展歷史呈現在課堂上。學生了解到皮影戲人物角色繁多,同時皮影人物的服飾融合了剪紙藝術以及雪花、梅花、松針等傳統圖案,有著極大的傳統文化意蘊。在學生對皮影戲產生初步理解的過程中,形成了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也產生了基本的文化理解。最后,教師為強化學生對皮影戲的理解和認識,開展了設計皮影形象、制作皮影形象、表演皮影戲的綜合實踐活動。在設計皮影形象的教學環節中,學生結合對皮影戲的文化理解,提煉與取舍皮影戲人物的角色、身份、年齡特征等,創造性設計人物形象和服飾裝飾花紋,并使用透明膠片制作皮影人物。通過先打孔再連接的方法,將皮影身體各個部位連接起來并安裝操縱桿。在制作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民間手工藝人的工匠精神,同時也強化了對瓜州皮影戲的文化理解和感知。在表演皮影戲的環節中。學生在白色幕布后操縱皮影人物,并闡述皮影故事,深入感知瓜州皮影戲的藝術內涵和文化內涵,豐富學習體驗的同時,強化對瓜州皮影戲的認同感,有力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統創新。
4.融入地方傳統文化內容,強化學生的文化理解
將地方傳統文化內容融人于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能夠豐富美術教學活動和內容,也能使學生遷移與應用美術知識,加強對地方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同時地方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將其應用于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極大的優勢。
例如,將“瓜州洮硯”這一地方傳統文化融入于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能夠加深學生對瓜州洮硯藝術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理解。瓜州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具有獨特精湛的雕刻工藝,以及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但在實際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學生無法直接使用石料進行雕刻,教師創新教學理念,將瓜州洮硯與湘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快樂陶吧”的課程內容相融合,開展陶藝教學與瓜州洮硯藝術的融合教學活動,使學生嘗試使用軟陶等材料體驗雕刻的基本技法。在本節課中,教師設計了了解陶藝藝術文化背景的教學活動,并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掌握陶藝的基本制作方法,學會遷移與應用陶藝制作技巧,了解洮硯的雕刻技法。活動一:了解瓜州洮硯制作工藝。在課堂中,教師圍繞瓜州洮硯藝術,從選料與設計、雕刻技法角度出發,向學生介紹瓜州洮硯的選料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無雜質、硬質均勻、泥質感較強的石料是設計與制作瓜州洮硯的優質材料。教師向學生提供豐富的瓜州洮硯實物圖片,使學生了解到瓜州洮硯具有豐富的造型。在雕刻技法的學習活動中,教師將有關瓜州洮硯的雕刻視頻呈現在課堂上,并詳細講解雕刻的基本技法,包括線刻、陰刻、陽刻、浮雕等,同時展示不同雕刻技法在石料上的呈現效果。活動二:模擬瓜州洮硯雕刻體驗。在該活動中,教師準備了軟陶等可塑性較強的材料,并提供了雕刻主要工具,如塑料小刀、剪刀等。學生需要使用軟陶塑造硯臺形狀,并使用鉛筆在硯臺上畫出自己設計的圖案。在該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簡單的線條和形狀開始設計硯臺圖案。在學生完成簡單線條形狀的雕刻后,使用砂紙和細紗布打磨硯臺表面,初步形成硯臺作品。在學生基本掌握瓜州洮硯的雕刻技法后,教師鼓勵學生創造性添加裝飾性元素或者應用復雜的圖案設計硯臺作品。在此類教育活動中,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瓜州洮硯的制作過程,提升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對地方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傳承意識。
總的來說,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人于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推動美術教學活動創新的重要手段。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小學美術教育,能加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深人分析小學美術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美術創作、美術鑒賞、美術實踐等活動中,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在實際小學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深度挖掘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開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豐富學生的審美感知,組織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設計傳統文化項目活動、融入地方傳統文化內容,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在美術創作與創意活動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蔡雪筠《弘揚傳統文化,豐盈美術課堂——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課堂的思考》,《亞太教育》2023年第1期。
[2]李艷艷《小學美術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與應用》,《中國民族博覽》2024年第14期。
[3]高春蘭《小學美術剪紙教學中實現文化傳承的策略探究》,《智力》2023年第33期。
[4]張鉞舒、王雪巖《文化本位:中華傳統手工藝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在地化實踐》,《華夏教師》2024年第13期。
[5]高楊《民俗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傳承與發展》,《當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