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閱讀要求學生在一段時間內(nèi)專注、系統(tǒng)地進行閱讀活動,有助于其高效掌握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設置了“自主閱讀推薦”和“名著導讀”,二者都需要教師給予引導,但“名著導讀”更強調(diào)教師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因此,教師教學時要運用多種“導人”方式,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框架、理清故事脈絡,降低學生對“大部頭”書籍的畏難和排斥心理,從而讓學生對經(jīng)典名著形成深度認知,全方位驅(qū)動教學效果的“生成”。
一、導入思維導圖,生成整本書基礎框架
思維導圖各層級間具有明顯的主從關系,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導入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提取關系架構,精確找到主次問題,快速把握作品敘事結構,高效完成整本書閱讀任務。
以八年級上冊整本書閱讀篇目《紅星照耀中國》為例。該書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內(nèi)容,全書閱讀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初中生閱讀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在這類書籍的閱讀中很難準確把握書中主次問題。因此,筆者教學時首先帶領學生著眼目錄,快速了解全書重點記敘的歷史事件,以此搭建出思維導圖的一級分支。《紅星照耀中國》從第一章“探尋紅色中國”起,通過“去紅都的道路”“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由來”等章節(jié)逐步深入,全面展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展初期的歷史和斗爭過程。每章的標題都是一塊“拼圖”,因而循著目錄,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梳理出書籍的第一層框架。由于學生之前學習過新聞單元,對新聞文體已有所了解,接下來筆者便引導學生通過新聞“六要素”填充思維導圖的二、三級分支。其中,二級分支填入“何時、何地”,三級分支則需要寫出在“此時此地”的背景下,“何人”因為“何故”做了“何事”,最終事情發(fā)展“如何”,最后一步的“如何”僅需填入事件結果的關鍵詞,不要求展開敘述。填寫二級分支“何時、何地”,旨在讓學生關注書籍的敘事邏輯,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歷史時間線和地理背景的認知,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事件發(fā)生的情境。三級分支則是對歷史事件具體內(nèi)容的深人探究,這對八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學中有學生提出疑問:由于書籍篇幅較長,很容易出現(xiàn)遺漏或誤解,如何解決?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帶領學生利用輔助工具,借助電子書進行搜索,并對選定的關鍵詞句進行標注,全面匯總后再完善思維導圖。這種方式不僅節(jié)約了學生和教師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也讓學生學會了新的學習技能,大大降低了學生對長篇閱讀的畏懼感。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逐漸對《紅星照耀中國》的基礎敘事框架形成整體把握,對書中涉及的歷史事件、人物關系等也有了初步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紀實文學的思維導圖可以依據(jù)新聞“六要素”構建,相對較為簡單。而對于以情節(jié)發(fā)展為主線的小說類書籍,教師要指導學生采用更復雜的樹狀圖或網(wǎng)狀圖;對以人物形象塑造為核心的傳記類作品,則需要引導學生運用流程圖式思維導圖,以便梳理人物的生平。
二、導入關鍵問題,生成整本書核心脈絡
整本書閱讀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像教學單篇課文一樣,對文本進行逐字逐句精講,而是要帶領學生從整體上對作品進行系統(tǒng)、宏觀的把握,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點舉一反三。筆者教學時采用的是導入關鍵問題“生成”整本書脈絡的方式。
以七年級上冊的《朝花夕拾》為例。課堂上,筆者先舉例示范,借助關鍵問題針對散文集中的某一篇構建“問題支架”,再指導學生將“問題支架”遷移到其他篇目中進行自主探究,最后結合全書的敘事共性和情感基調(diào),學生便“生成”了整本書的核心脈絡。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一篇中,作者魯迅對長媽媽的情感態(tài)度和看法經(jīng)歷了多次轉(zhuǎn)折,直到文章結尾才抒發(fā)出內(nèi)心的情感。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畫出文中體現(xiàn)情感轉(zhuǎn)折變化的語句,并設置關鍵問題:文中作者對長媽媽的情感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幾次變化?分別體現(xiàn)在文中哪些地方?從這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長媽媽怎樣的特點?三個問題層層推進,構成了學生解讀文章的“問題支架”。文章開頭作者對長媽媽的描寫透露出不滿和調(diào)侃,認為她“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睡覺姿勢又不雅觀。然而隨著文章推進,當“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時,作者對她產(chǎn)生了好奇。盡管長媽媽的故事充滿荒誕與迷信,但作者從中感受到了她對生活的熱愛。更大的轉(zhuǎn)折出現(xiàn)在長媽媽為作者買來《山海經(jīng)》的時刻,作者曾因為求書不得而深感失落,而長媽媽默默地記在心上,并為他買來了這部書,這讓作者開始重新審視這位看似平凡卻又充滿愛心的長輩。最后,作者懷念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小事,已經(jīng)完全摒棄了最初的偏見和不滿,將長媽媽視為值得尊敬和懷念的長輩。通過解答這三個關鍵問題,學生不僅梳理出文章的核心脈絡,也深入理解了作者對“長媽媽”情感態(tài)度變化的過程。有了這一范例,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自主探索《朝花夕拾》中的其他篇目。例如,《無常》一篇分別寫了哪幾處“無常”?分別在文中哪里?作者筆下“無常”的形象是什么樣的?這些問題的設置同樣遵循“幾次一文中位置一形象特點”的邏輯。經(jīng)過兩三次訓練,學生就可以沿著“問題支架”,自主“生成”《朝花夕拾》中每一篇文章的脈絡。通過關鍵問題的導入,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把握書籍的核心脈絡,還能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審美能力。
此外,作為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大部分篇章均為寫人敘事之作,每篇文章都圍繞核心回憶展開。回憶或人、或事,最終“憶”的都是情緒和當時的感受,這種情感基調(diào)貫穿整部作品,是其獨特魅力所在。因此在整本書閱讀的最后,學生的關注點還是要落在作者在不同篇章中所展現(xiàn)出的相同情感基調(diào)一一即對童年和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作為拓展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些情感是如何與作者的成長經(jīng)歷、家庭背景等因素相關聯(lián)的,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拓寬他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三、導入歷史對比,生成整本書宏觀認知
除了思維導圖和關鍵問題的設置,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導入歷史對比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成”策略。通過真實歷史與文學作品的對比,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書籍的內(nèi)涵和價值,明白何為“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進而增強文學審美能力。
以七年級下冊整本書閱讀篇目《駱駝祥子》為例。小說以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為主要描寫對象。小說的歷史背景對人物的性格變化和命運走向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學生只有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才能對小說的思想主旨進行宏觀解讀。書中有大量描寫老北京社會風貌、風土人情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蘊含深意,是品鑒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的關鍵。據(jù)此,筆者引導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觀看歷史紀錄片等方式搜集資料,并在課中播放當時真實黃包車夫的影像資料。畫面中的車夫個個皮膚黑、骨瘦如柴,聚在一起談天說地,但眼神卻十分平淡,似乎對自己的苦難境遇早已麻木。歷史影像與書中“在洋車夫里,個人的委屈與困難是公眾的話料這些事成為大家的財產(chǎn),像民歌似的由一處傳到一處”等描寫相互印證,學生直觀地“看到”了動蕩時代社會貧富差距的懸殊與底層人民的苦難。小說中,主人公“祥子”最初懷揣著通過拉車改變命運的夢想,但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不斷遭受打擊,最終陷入絕望。由此可見,祥子的命運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通過真實歷史和書籍內(nèi)容的對比,學生基本都能準確概括作品的主旨:在黑暗、畸形、失衡的舊中國社會,祥子的命運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歷史的縮影。小說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這種歷史與文學對比的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書中的社會背景和人物命運,也讓他們清晰地認識到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作者對時代、社會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反思。這種基于真實歷史的對比式“生成”策略尤其適用于閱讀長篇小說作品,能讓學生快速把握作品揭示的社會問題,在提升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
四、導入時空聯(lián)結,生成整本書創(chuàng)新探索
進行整本書閱讀時,真實歷史與文學作品的對比是學生“生成”宏觀認知的重要路徑,而與其他時間、其他國家文學作品的橫向比較和多元分析,能讓學生超越書籍本身,生成更高層次的創(chuàng)新探索。
仍以《駱駝祥子》為例,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可以將其與俄國文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進行“時空聯(lián)結”。祥子和保爾都經(jīng)歷了生活的多番磨難,但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結局。祥子曾是“體面的”“健壯的”“要強的”,最終卻變成“自私的”“墮落的”;而身處社會底層、遭受折磨和侮辱的保爾,在黨的引領和培育下成長為一名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同樣是底層出身,同樣歷經(jīng)磨難,如果祥子和保爾相遇,他們會對對方說什么呢?這一問題立刻引發(fā)了學生的激烈討論。有學生認為,祥子可能會向保爾傾訴自己的苦楚,感嘆命運的不公和社會的殘酷,認為自己的失敗是環(huán)境所致,是社會的黑暗讓他無法翻身。而保爾則會以堅定的信念和革命精神鼓舞祥子,告訴他只有堅持斗爭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有學生提出,保爾可能會批評祥子的消極和墮落,認為他沒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即使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下,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來改變命運。經(jīng)過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筆者對學生的討論內(nèi)容進行了總結:祥子雖然懷揣著通過拉車改變命運的夢想,但他對社會的認識是模糊的,對于人生價值的追求是單一的,僅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而保爾雖然身處困境卻擁有信仰,堅信通過無產(chǎn)階級的團結斗爭能改變整個社會的命運。在動蕩的時代中,如果社會得不到改變,個人無論怎么努力都是徒勞的。正是這種理想信念支撐保爾在困境中不斷前行,最終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提升和人生境界的升華。
這樣的“時空聯(lián)結”不僅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了《駱駝祥子》的主題,還讓他們將視野拓展到其他文學作品,進行跨文化和跨時代的比較。學生不僅深刻理解了《駱駝祥子》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兩部作品的內(nèi)涵和價值,也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去分析和解讀文學作品,全面提升了整本書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心怡.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導入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8.
[2]路廷俊.基于整本書的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
[3]李蘭.語文課堂導入技巧探析[J].成才之路,2019(11).
[4]付啟勝,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