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51
Application of Chunk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ZHANG Hong
(Huangjiayuan Primary School, Pingliang, Gansu 744000)
AbstractThearticle takes the applicationofchunk teaching inprimaryschoolcomposition teaching as theresearchobject, and adopts acombinationof teaching theory explanation and teaching exampleanalysis.Basedon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ofchunk teachingand theanalysisof itsapplication value inprimaryschoolcomposition teaching,thearticle systematicall discusss theapplicationstrategies of chunk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constructing a problem guidance module,determining the writing goal direction; Establish a combined reading and writing module to enhance students'writing abilities; Build a mind map module to guide students' writing practice; Constructing a teaching evaluation module to improvethe qualityofstudents'compositions.Guidestudents to engage inwriting exercises,iovate and optimize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model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ectiveness,enhanc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writing abilities,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subject competencies.
Keywordschunk teaching;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omposition teaching; application strategies
隨著新課改的縱深推進,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涌現,組塊教學便是其中之一。與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相比,組塊教學更關注學生個性,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優化寫作方式,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言語智慧。將組塊教學靈活運用于小學作文教學中,能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運用作文知識靈活設計文章結構、層次、段落和寫法等,進而構筑作文知識體系,提高寫作水平,培養語文創作和實踐能力。
1組塊教學概述
“組塊”是指人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將相似、相關的信息進行重組,形成內容整塊的過程。“組塊教學\"是由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它以心理學中的組塊原理為依據,教師基于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助推和引導學生將已經獲取的零散知識信息進行優化和重組,整合成邏輯清晰、有內在關聯的知識板塊,更好地建構知識體系。該教學理論摒棄了傳統教學中的線性編排理念,主張采用教學板塊的形式編排教學內容并進行教學活動。組塊教學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注重在多個教學目標之間尋找平衡點,并通過組合知識、主題教學等方法實現教學目標。將組塊教學運用于小學作文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寫作效率,培養良好的作文技能,進而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2組塊教學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組塊教學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對引發學生思考、促進作文探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反思意識等都有顯著作用。
一是有助于促進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組塊教學提倡根據學生的需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使學生接觸新穎的寫作主題。從語文教學方法的角度分析,組塊教學為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有利于提升作文教學質量。二是有助于降低學生作文難度,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在組塊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有效整合所學知識,并在作文活動中基于已有的認知內容梳理作文板塊的寫作提示、學習寫作方法等,高效掌握寫作方法,并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認知順利確定作文主題,構思作文結構,優化層次段落,構筑作文體系,從而順利完成作文任務。由此可見,組塊教學能有效降低學生的作文難度,幫助學生樹立寫作信心,進而提升寫作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3組塊教學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構建問題引導模塊,確定作文目標方向
組塊教學目標下,教師可以借助問題讓學生明確作文方向,使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參與后續學習活動。同時,問題也有助于學生將學習成果進行分類與組合,構筑知識體系,推動組塊教學的開展。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在單元導入環節引導學生閱讀單元導語和作文任務等,然后鼓勵學生提出寫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學生提出的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補充新的問題,讓學生更多地探索作文方向,積累作文素材,產生參與后續作文創作活動的內驅力。例如在四年級語文下冊“我的動物朋友”的作文教學中,在單元導入環節,學生受到單元導語和作文任務的啟發,提出了多個問題,諸如“怎樣寫動物的外形特征?”“怎樣觀察和抓住動物的特點?”“怎樣寫出對動物的感情?”而教師也可以補充新問題,如“從哪些角度確定動物特點?\"“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將這些問題進行梳理與整合,確定作文主題,明確寫作的方向和內容,進而梳理寫作思路,構思框架。
在設計作文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分析學生在作文基礎和寫作能力方面存在的差異。若學生的作文基礎差異較大,教師在教學中除設計“基礎目標\"外,還應該設計“能力目標”和“拓展目標”。“基礎目標”全體學生都需完成,“能力目標”和“拓展目標”則針對作文基礎較好、寫作能力較強、寫作效率較高的學生。這樣,教師的作文目標設計就有效貼合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讓學生順利確定作文的目標和寫作方向,使學生在作文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例如,在“我的動物朋友”的作文教學中,針對單元導入提出的“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寫自己喜歡的動物,試著寫出特點\"這兩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聯系本單元描寫動物的課文內容及寫作提示,結合“語文園地”板塊的提示,遷移課文中描寫動物特點和表達作者情感的相關內容,確定作文的內容,即寫出動物的外形和習性特點,可以借鑒課文“明貶實褒”即“欲揚先抑”的寫法,表達對動物的喜愛。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從多個方面描寫動物,如外形、習性、與它們相處的小故事等,從而表現動物的特點。教師還要為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設計“拓展目標”,如“嘗試從多角度描寫動物的特點,精心雕琢語言,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動物”。教師引導學生聯系和遷移課文內容,幫助學生有效確定寫作目標,為后續組塊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3.2組建讀寫結合模塊,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在學生明確作文方向、確定寫作目標后,教師先以學過的課文為范文,布置鑒賞任務,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和積累寫作知識。在組織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多個閱讀任務,如“找出課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說說好在哪里”。這樣,在任務的推動下,學生可以更好地在閱讀中探究作文知識,認識到可以通過巧妙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小動物。教師還可以圍繞問題設計任務,助力學生學習作文知識。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挖掘作文知識后,教師需要及時組織學生參與仿寫活動,這有助于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內化作文知識,從而在寫作實踐中有效遷移閱讀成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簡單的仿寫任務,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評價他人的仿寫成果,借鑒他人的仿寫思路,發現仿寫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掌握仿寫的方法。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四年級語文下冊《母雞》這篇課文所采用的“欲揚先抑”寫法仿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先寫出自己對動物的“不喜歡”,再通過對外形、習性等描寫表達自己對該動物的“喜愛”之情。這樣,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欲揚先抑\"這一寫作方法的理解,掌握這種方法,提升寫作能力。
3.3構建思維導圖模塊,指導學生寫作實踐
教師指導學生深度學作文知識后,需要引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系統梳理作文知識,讓學生順利參與知識組塊活動,確保學生在后續寫作過程中能夠順利調用所學知識[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系統梳理單元學習成果,有助于學生有效參與組塊活動,更好地關聯單元學習材料,對作文知識進行分類、組合。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先結合寫作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可以與學生共同挖掘寫作內容,補充和豐富思維導圖的內容,讓學生繪制出內容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完善的思維導圖,這有助于學生后續寫作實踐。
例如,在上文所說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和引導學生依照《貓》一文的寫法繪制思維導圖。學生繪制好思維導圖后,教師讓部分學生進行展示,同時整合圖中的信息,針對重要知識點補充具體的例子。如針對“修辭\"這一寫作知識點,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一句子,探討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讓學生在仿寫過程中靈活運用這種手法;又如針對“怎樣寫出對動物的感情\"這一問題,教師可補充通過“欲揚先抑\"的方法、與動物相處的故事等表達對動物的感情。
4結語
組塊教學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學生的學習和寫作方式,提高了作文教學效率。組塊教學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寫作能力。在具體作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緊密結合課本內容,聯系學生學情制定作文教學目標,找準作文教學方向,科學設計作文教學內容,靈活運用組塊教學方式指導作文教學實踐,讓學生輕松掌握作文知識,積極參與到知識組塊的寫作實踐過程中,順利完成寫作實踐活動。這有助于創新和優化小學作文教學模式,提升教學品質,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指導學生繪制好思維導圖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導圖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活動,以降低學生寫作構思的難度,推動學生有意識地遷移已有學習成果,提升學生的寫作效果。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思維導圖確定基本的寫作目標和寫作思路。其次,針對寫作內容設計寫作角度、作文結構等。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單元已學過的課文的結構和寫法等確定作文的寫法。如結合《貓》一文確定“總—分一總”的作文結構,結合《母雞》一文選擇“欲揚先抑”的寫作方法等。
教師在組塊教學的指導下,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構思、寫作和修改作文。學生在寫作實踐中靈活遷移單元學習成果,結合單元學習目標,仿照單元課文的寫法,寫出動物外形和習性上的特點。學生還可以適當運用修辭手法以及“欲揚先抑”的寫作方法等,在寫作實踐中提升寫作能力。
3.4構筑教學評價模塊,提高學生作文質量
作文評改是運用組塊教學進行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作文評價有教師批改與點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一般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評價為輔,因為相對于學生評價,教師評價更加準確、公正、合理,學生也更加認可教師評價。在作文評價過程中,教師要以積極評價為主,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如優美的語言、總分總的結構、“欲揚先抑”的寫作方法等,要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讓學生感受到肯定,提升寫作的自信心。同時,教師還要及時指出學生作文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評語,認識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對作文進行修改和完善,進一步優化作文內容,提升作文質量,這有助于作文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姚蘭.組塊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22(14):75-77.
[2]何一鳴.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組塊教學理論”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4(21):67-70.
[3] 李海霞.小學語文作文單元整體教學探究[J].學苑教育,2023(36):34-36.
[4] 艾輝.“雙新\"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深度學習\"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23(36):20-22.
[5]姜燕.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說寫、仿寫、改寫三結合\"訓練[J].基礎教育論壇,2023(2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