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8年,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面啟動、系統部署新醫科建設。在新醫科建設中,更加注重價值理念引領,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強化學生醫學倫理意識、職業素養、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服務意識等[]。計算機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應用課程作為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除了為醫學生傳授基本的計算機知識外,更承擔著助力新醫科創新人才培養,推動醫學與多學科融合,適應醫療模式轉變的重任[2]。因此,在新醫科背景下,需要保持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同步,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推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結合計算機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應用課程的內容和特點,以及職業道德和價值理念,基于新醫科建設背景重新確定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內容和效果評價方式,以期實現教學與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達成“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目的[。
、計算機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計算機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應用作為計算機基礎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旨在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與能力提升的有機融合[5。通過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教師思政教育意識的提升與學生德育素養的增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層面
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不清晰,采用“一刀切”的思政教育內容,未充分考慮授課專業的不同,從而無法有效針對不同專業學生充分發揮思政育人功能。例如,對口腔專業學生講解Access數據庫中的思政元素時,未結合口腔專業應用場景進行轉化,學生覺得授課內容無法與自身專業結合,缺乏學習興趣。課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深入,缺乏從專業層面進行統籌和規劃,僅注重融入某些特定的思政元素,如科學精神、創新思維等思政內容在計算機領域的體現和培養,而對計算機學科所涉及的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等思政元素挖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生硬,無法有效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思政教育目標。
(二)教學方法層面
教學方法單一,課程融入思政教育仍主要依賴傳統課堂講授法實現,教師主導課堂,引用思政元素時,只是口頭講述,缺乏引導和深層次拓展延伸,而學生被動接受后,由于缺乏互動交流,往往難以引發情感共鳴,不會主動思考思政元素在計算機技術中蘊含的思政價值,因此不利于學生將思政教育內化于心。課程的實踐教學中注重計算機操作技能的掌握,忽視與思政育人相結合,錯失學生創新精神、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機會。
(三)評價體系層面
教學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存在明顯不足。評價指標方面,課程思政內容考核比例低,學生重視程度不足,且評價指標覆蓋不全面,難以全面衡量課程思政學習成效。評價方式上,重期末計算機技能上機考核,輕過程評價,且忽視學習過程中的思政表現評價,無法考查學生的真實思政水平。評價主體單一,主要由教師主導,結果不夠客觀。
二、計算機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思政教育目標
計算機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應用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其不僅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且還能有力推動教育與行業向良性方向發展。該課程的思政教育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培養德才兼備的綜合型人才
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過程,首先有助于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講解數據獲取及隱私保護的相關內容時,融入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數據觀;其次,有助于筑牢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道德根基。以Access數據庫設計基礎課程為例,著重強調數據庫設計規范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借此培養學生誠實守信、認真負責的職業態度;最后,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為國家科技進步貢獻力量的堅定決心。例如,通過介紹我國在計算機領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
(二)革新優化課程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革新與優化的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可極大地拓展教學內容的維度與內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機地融入教學過程,能夠有效拓寬課程思政的廣度與深度。以Access數據庫設計為例,介紹數據庫的發展歷程時,輔以科學家們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道路上敢為人先的故事,不僅為枯燥的數據庫知識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更讓學生們受到精神的感召與鼓舞,懂得科學探索背后的價值與意義。課程思政還積極推動著教學方法的革新,它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講的模式,促使教師積極探索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
(三)助力國家行業發展需求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和深入發展,數據安全、網絡倫理等問題層出不窮,不僅讓個人與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失,也嚴重威脅社會的穩定和安全。為此,從業者具備良好的思政素養和職業操守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政素養,才能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自覺維護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面對利益時堅守道德底線。課程思政還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使命擔當意識,激勵其積極投身科研事業,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從而有力推動國家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三、計算機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應用課程思政建設舉措
(一)新醫科背景下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重塑
在新醫科教育背景下,應緊密結合培養兼具扎實專業技能與高尚道德素養的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從知識、能力、素質3個關鍵層面,全面重塑計算機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應用課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筑牢基礎,學用結合
就知識目標而言,聚焦于醫學場景的信息技術需求,搭建課程“理論一工具一應用”三位一體的知識體系,以期達到學懂、學會、能應用3個層次的效果。具體而言,學生需熟練掌握文字編輯與排版、表格與圖表制作,具備獨立完成學術報告處理的能力。同時,學會各類數據錄入、公式及函數的運用、可視化圖表的制作,能進行醫學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此外,部分專業學生還需掌握數據庫基本操作,表、查詢、窗體的創建,能管理與維護各類醫療數據。正確理解編程基礎概念,透徹掌握語法結構,能運用常見庫實現數據處理、分析及簡單應用開發,為后續提升醫學場景中的辦公效率與規范性筑牢基礎。
2.能力目標 -知行合一,實踐創新
能力目標重點突出以醫學需求為驅動,技術實踐賦能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自我提升能力,涵蓋學習流程中做中學、學中做、反思3個關鍵過程。通過學習,學生將全面掌握常用的辦公自動化軟件技能,借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提升科學嚴謹性和專業表達能力。在數據庫應用領域,學生將扎實掌握數據庫基本理論及操作,培養數據驅動決策思維,為今后進行醫療數據管理和分析、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提供保障。在編程方面,學生將掌握Python編程基礎,具備編寫簡單程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一定的創新實踐能力。
3.素質目標 德技并修,價值引領
素質目標注重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體,思政為魂,實現能力目標和價值觀塑造的同頻共振,體現認同、體會、內化的3個層次。教師將通過國產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應用及國產數據庫案例的對比,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中國信息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文化自豪感,增強建設科技強國的使命感。在數據庫教學中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強調保護患者隱私的職業操守,讓學生在技能提升過程中樹立技術倫理底線。在Python教學中,融入與思政教育緊密相關的實際案例,培養學生迎難而上,創新擔當的精神。
(二)教學內容創新設計
教學內容上,以培養目標為指導方向,深度融合思政教育所蘊含的價值塑造功能,構建以“價值引領一能力遞進一創新驅動”為邏輯主線的教學體系,有利于學生在具備扎實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提升其職業責任感和技術創新能力。
1.知識體系實時更新與多元拓展
為順應數字時代的快速發展,教師需關注最新的技術發展動態和創新理論,緊密結合專業和行業的實際需求,不斷將具有實用性和前瞻性的內容充實到課程當中,確保學生所學能夠緊跟專業及行業最新動態。為了讓計算機技術更好地賦能專業學習,積極提升學生未來職業素養,還應對課程內容進行多元拓展,融入更多跨學科元素,增加與學生專業相匹配的計算機應用模塊,以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豐富其多元思維的發展,提升其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的綜合素養和競爭力。
2.聚焦實踐能力提升,推進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
培養全面發展、具有正確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是當前教育背景下的重要目標。采用PBL教學模式,與當前開展思政融入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相契合。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深度融合,學習能力與應用能力得到增強,同時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結合本課程中的WPS模塊,通過下面的具體案例,展示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學之中。
假設某醫院有一項關于慢性病患者管理的項目,要求跟蹤和管理患者的病情。學生在該醫院實習,參與該項目,要求他以現有的辦公自動化技術來解決項目初期患者信息繁雜、數據管理困難的問題。
首先,學生使用WPS文字軟件記錄患者信息。他們通過WPS的編輯和排版功能規范記錄患者的個人信息、病史、癥狀及治療過程等,為患者建立病歷,使記錄清晰、準確、可讀性好,為后續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依據。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嚴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
隨后,學生使用WPS表格軟件對患者數據進行分析。他們在WPS表格中錄入患者的各項檢查指標、用藥情況、康復進展等數據,利用其強大的數據計算和分析功能,如排序、篩選、圖表、數據透視表及透視圖等,分析患者的病情發展趨勢,為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科學評估治療效果提供數據支持。在此過程中,鍛煉學生科學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他們明白在提高醫療質量過程中合理利用數據資源的重要性,樹立合理使用醫療資源的責任意識。
(三)教學效果評價
為了全面且有效地衡量教學成效,必須從多維度、多層面進行審視與分析,從而精準有效地融合思政教育,助力教育教學。
1.深度審視并科學預估課程總體教學目標
結合當前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背景,教學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核心點,著力培養有良好政治意識、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強烈社會責任感且扎實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才。教師可依據課程總體目標,科學合理地將其細化分解為一系列明確的子目標。精心設定與每一個子目標相匹配的評估方法和標準,例如,通過階段性測試、項自作業完成情況、實際操作考核等,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在不同目標維度上的學習進展和成果。
2.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應趨向全面多元
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于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考核,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與當前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因此,教學評價時,除了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外,還應充分考量學生的思政素養。這一目標可以通過豐富多樣的互動形式來實現,如實踐項目合作等。在實踐項目合作過程中,學生分工協作,共同分析和解決問題,學生之間進行互評,教師借此機會觀察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實踐操作技能,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方面的情況,給出相應的評價[。
結語
高校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大使命,亟須突破傳統單一強調知識傳授的維度,構建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與創新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新型育人范式。本課程的教學改革,重在探究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深度融合的實施路徑。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實現從“知識傳播者”到“價值引領者”的角色轉變,將價值引領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將思政基因植入教學各環節,培育出既有扎實專業素養、又具家國情懷與實踐創新能力的時代新人,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可持續的人才支撐。
本文系2023年寧夏醫科大學自治區級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新醫科視域下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課程思政資源挖掘及教學路徑探索》(項目編號:bjg202303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董秀娜,李洪波,楊道建,“三全育人”理念下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三維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01):151-154.
[2]彭樹濤.加快建設“新醫科”著力培養卓越醫學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0,(09):35-37.
[3]余勝,袁輝勇,謝莉,等.計算機類專業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以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11):162-164+174.
[4]高寧,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理論性、整體性和系統性[J].中國大學教學,2020,(09):17-22.
[5]劉曉川.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進路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23,(04):47-54.
[6]陳倩,孔玲,齊敏.以課程思政為引領進行高職信息技術課程“金課”實踐的探究[J].公關世界,2024,(22):178-180.
(作者單位:寧夏醫科大學醫學信息與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