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時代以來,有效利用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江山綿延不絕地傳承下去,已成為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在此時代背景下,鞏固和壯大引領新時代發展的主流思想輿論,大力推進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積極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顯得尤為關鍵。本文聚焦于紅色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深入剖析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所面臨的時代機遇,為紅色文化傳播探尋新路徑,這無疑是持續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和感染力的必然要求。
一、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價值意蘊
(一)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
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追求,始終是安身立命的根基。當下,全媒體時代已然來臨,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一些敵對勢力卻居心叵測,利用這一時代特點,企圖在我國傳播各種錯誤思潮,試圖擾亂人們的思想,動搖大家的理想信念,實現其不可告人的邪惡目的。回首中國人民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無論遭遇怎樣的艱難險阻、面對何種嚴峻挑戰,總能一次次轉危為安,帶領人民沖破重重困境。而支撐我們一路前行的,正是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堅守與踐行。紅色文化作為理想信念的重要載體,承載著無數革命先輩的熱血與犧牲,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力量。在全媒體時代,積極運用先進的全媒體技術,將靜態的紅色文化轉化為動態的、多元的傳播形式,讓紅色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不僅能夠有效抵御錯誤思潮的侵蝕,還能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色歷史,喚起內心深處的革命情感,從而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補足精神之鈣。
(二)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是關鍵所在。實踐充分證明,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它凝聚著無數革命先輩的熱血與奮斗,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和精神價值。在當今時代,以動靜結合、深淺互補、全時在線、即時傳輸、實時終端、交互聯動為信息傳播特點的全媒體技術[2],為紅色文化傳播帶來了新機遇。借助全媒體技術,紅色文化傳播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傳播范圍大幅拓展,傳播效率顯著提升。這不僅讓紅色文化更廣泛地走進大眾視野,也為生動展現紅色文化提供了具備視覺沖擊與感官體驗的技術保障。紅色文化作為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積極推動全媒體技術與紅色文化的融合創新,大力傳播與發展紅色文化,意義重大,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紅色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進一步堅定全體國民的文化自信,筑牢文化根基,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
(三)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當今時代,我國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然成為我國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戰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一規劃為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借助全媒體技術來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已成為文化傳播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品質和優良的工作作風,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充分運用全媒體技術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播與發展,對于深入理解國家的價值追求、提升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以及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二、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時代機遇
(一)全程媒體拓展了紅色文化傳播的覆蓋度
全程媒體是指信息傳播突破時空限制,以零時差、全時空為特點,全流程跟蹤、全鏈條播報、全程參與和深度介入的過程[3]。全媒體時代,任何一件事情,公眾都可以通過網絡媒體或自媒體輕松獲取或發布,在此環境下,紅色文化傳播與發展亟須順應時代潮流。社會公眾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方式接收和傳播信息成為主流,青年一代尤其善于利用全媒體方式接收和傳播信息。因此,促進各種紅色文化資源有效整合,實現傳播內容、傳播手段、傳播平臺的共融互通,采取年輕化、通俗化、互動化的傳播方式,讓社會公眾能夠參與到紅色文化傳播之中,實現及時跟進、全程參與、深度介入,從而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拓展維度和時空,增強紅色文化傳播的覆蓋度。
(二)全員媒體增強了紅色文化傳播的自覺性
當前的媒體突破了主體范圍,從一對多的傳播,變成了多對多的傳播,互動性極大地增強,信息傳播的速度、范圍以及數據流量都是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全員媒體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以往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受眾往往是被動接受者,而在全媒體時代,受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傳播者。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受眾可以自發地分享、評論和傳播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形成人人參與、全民互動的傳播局面。尤其是在重大節日和紀念日,網絡用戶自發制作和傳播紅色文化的內容,不僅豐富了傳播的形式,也增強了大眾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參與感,從而使紅色文化的傳播更加深入人心。
(三)全息媒體提升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感染力
全息媒體通過多維度的感官體驗大幅提升了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利用圖文、音頻、視頻、VR、AR等多種形式立體化地呈現紅色文化內容,為受眾帶來了更加生動和直觀的體驗。例如,通過VR技術重現革命歷史場景,讓受眾仿佛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切身體會革命先輩的艱辛和偉大,從而實現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銜接和切換。這種沉浸式的傳播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受眾的情感共鳴和認同感,使紅色文化從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感知,進一步提升了其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四)全效媒體增進了紅色文化傳播的認同度
全效媒體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精準推送,有效提升了紅色文化傳播的認同度。與傳統傳播模式相比,全效媒體通過分析受眾的興趣偏好和行為數據,能夠將紅色文化內容精確推送給目標群體,從而提高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例如,在一些社交平臺上,通過智能推薦系統,向用戶推送與其興趣相關的紅色文化短視頻、文章和圖片,讓紅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時,這種精準推送也使紅色文化的傳播更加個性化、生活化,拉近了紅色文化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其認同感。
三、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
(一)推進紅色文化內容數字化建設
紅色文化傳播,內容是創新的根本。全媒體時代為紅色文化內容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全新機遇,數字技術的發展使紅色文化內容能夠以更加生動、立體的方式展現。無論技術如何發展,媒體的屬性并沒有改變,優質的內容仍然是稀缺資源,是抓住受眾的關鍵,媒體需要靠優質內容去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首先,應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3D影像、虛擬現實(VR)等,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多媒體形式,使其更加直觀、生動。例如,通過VR技術重現革命歷史場景,讓觀眾仿佛親歷其境,增強情感共鳴與認同感。這種沉浸式體驗有助于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紅色文化,從而提升傳播的影響力;其次,通過對紅色文獻、圖片、聲音、視頻等資源進行全面的數字化采集與整合,建立起系統的紅色文化數據庫,為后續傳播提供堅實基礎。如開發多樣化的數字化創意產品,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游戲、動畫等新媒體形式中。借助增強現實(AR)技術,打造紅色文化主題的互動導覽或虛擬展覽,讓觀眾在娛樂和互動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最后,運用技術手段提高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效率,實現資源數字化保存、再現和轉化,做到有血有肉有細節、見人見物見精神,進而更好地宣傳、利用紅色文化遺產。
(二)構建立體化紅色文化傳播格局
單一的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多元化的受眾需求。需要構建立體化的紅色文化傳播格局,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維傳播網絡,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和覆蓋面。
1.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具有較高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而新媒體則在傳播速度和互動性上更具優勢。通過將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與新媒體的技術優勢相結合,可以形成強大的傳播合力。例如,在傳統媒體播放紅色文化節目時,結合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和直播,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傳播效果。
2.推動國家主流媒體與地方媒體的協同合作
國家主流媒體具備廣泛的傳播能力,而地方媒體則更貼近生活、更具地域特色。通過兩者的互動與合作,既能擴大國家主流紅色文化內容的傳播范圍,又能讓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借助國家平臺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例如,地方特色紅色文化活動可以通過國家主流媒體的報道,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3.探索多維度的紅色文化傳播機制
可以結合重要節日和紀念日,舉辦紅色文化展覽、講座等線下活動,并通過線上直播和社交媒體互動,增強傳播的立體感和體驗感。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紅色文化短視頻、微電影等新媒體內容,使紅色文化的傳播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與參與。
4.推進紅色文化多維立體傳播的長效機制建設
一方面,依托眾人眾力,充分激發國家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引導人民群眾參與紅色文化傳播共建;另一方面,著力打通跨區域、跨平臺數字資源融合和聯動渠道,推動平臺間、區域間信息內容、技術應用互融互補。
(三)營造紅色文化全媒體傳播的良好氛圍
1.構建“紅色擬態環境”
“擬態環境”是指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對信息的選擇和加工,形成一種虛擬的環境氛圍,當人們處于這種環境中時,會對所傳遞的信息形成心理認同[4]。構建“紅色擬態環境”可以讓公眾更容易接受和認同紅色文化。例如,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將革命歷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等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呈現給受眾,讓他們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接受紅色文化的薰陶。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升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還能幫助公眾更好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積極運用網絡前沿媒體技術
通過人工智能和VR技術創建紅色文化數字化體驗館,將革命遺址、紅色紀念館等以虛擬形式再現,使受眾能夠在虛擬環境中感受紅色文化的氛圍。例如,通過VR設備,觀眾可以“走進”革命場景,了解歷史細節,這種方式既生動又直觀,能夠在互動中增強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深化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建設
將紅色文化資源,如烈士故居、革命紀念館、紅色遺址遺跡等與網絡傳播相結合,讓這些資源通過數字化手段“活”起來。例如,制作紅色文化的微電影、短視頻,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傳播,讓更多的年輕人在碎片化的時間中接觸到紅色文化。這種從靜態、單一轉變為動態、沉浸式的傳播形式,能夠在全媒體環境中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
4.發揮各級各類媒體的作用
在當今傳播媒體大發展、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必須發揮各級各類媒體的作用,促進紅色文化的全媒體傳播和共享,構建日益成熟的“紅色擬態環境”,使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更廣泛、效率更高。
(四)加強紅色文化傳播網絡監管力度
紅色文化傳播創新的基石是守正,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具有基礎意義。全媒體時代,各類信息和思潮魚龍混雜,“高級黑”“低級紅”現象頻出,因此對網絡空間的監管力度須臾不能放松[5]。
1.積極運用新技術手段進行網絡輿情監管并及時分析研判
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及時分析和研判網絡上關于紅色文化的輿情動態,發現并及時處理不良信息。例如,對于一些打著紅色題材旗號、卻歪曲歷史事實的影視作品,應加強審查和監管,防止其誤導受眾,損害紅色文化的形象,對于在網絡上惡搞紅色經典及革命英雄人物的行為,也應予以堅決打擊,維護紅色文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2.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的監管執法
對網絡上存在的不法行為,如紅色紀念館亂收費、網絡低毀革命先烈等現象,應該嚴肅查處,杜絕惡劣社會影響的產生。通過嚴格執法,打擊損害紅色文化的違法行為,確保網絡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營造積極向上的紅色文化傳播氛圍。
3.完善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相關法律法規,夯實監管的法治基礎
通過不斷完善紅色文化相關法律建設和制定相應政策,提高網上造謠者的違法違規成本,持續加大懲治力度,以法治的方式保障紅色文化網絡傳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結語
步入全媒體時代,傳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紅色文化傳播也呈現出全新的特點。應牢牢把握這一時代脈搏,緊緊抓住紅色文化傳播發展的新機遇。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強大傳播力,創新紅色文化的呈現形式,讓紅色故事以更加生動、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
本文系1.2022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新時代新疆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2CKS006);2.2024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式現代化文明觀引領“文化潤疆”工程研究》(項自編號:2024CKSO29);3.新疆農業大學2023年校級教研教改項目《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建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3KCSZ1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胡伯項,陳金葉.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的路徑優化[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4,17(02):128-136.
[2]張麗,陳俊.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面臨的挑戰及對策探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9(03):94-98
[3]張理甫.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與發展的新思路[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2):31-33.
[4]劉基.“擬態環境”理論對智媒體傳播影響機制的探析[J]新聞前哨,2020,(04):51-52.
[5]代偉娜.融媒體背景下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的生成機理與路徑優化[J].公關世界,2024,(16):127-129.(作者單位:1.新疆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昌吉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