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化和新高考政策的深入推進,高中生涯規劃教育日益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高中生特別是高一年級學生不僅在心理、生理、學業、社交、情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還面臨著至關重要的高考選科抉擇。這一選擇不僅直接影響他們的高考成績,更在長遠意義上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軌跡奠定基礎。但在現實中,眾多學生面對選科抉擇常常感到困惑與迷茫,這一現象深刻揭示了當前對生涯規劃教育的迫切需求。鑒于此,廣東省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德育團隊借助多元智能理論與霍蘭德職業性格測試兩大工具,利用每周開展的德育導師課程,為高一年級學生的生涯規劃與選科抉擇提供具體指導,取得了良好的育人實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發現:做好課程規劃,建構課程體系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深刻揭示了個體智能的多樣性與獨特性,鼓勵學生發掘并認識自身的潛能與優勢;霍蘭德職業性格測試則通過精準剖析個人的性格特征與職業傾向,為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直觀、科學的參考。兩者的有機結合,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自我理解,還能有效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特點與興趣,做出更加明智、適宜的生涯規劃決策。
學校德育團隊利用每周一次的導師課程,通過集體備課形式,共享課程資源,并基于高一學生的身心特點、成長規律和實際需要,開發出具有針對性的生涯規劃課程內容,構建“探索未來”生涯規劃課程體系,以此全面推動生涯規劃教育落地實施。
高一年級的“探索未來”生涯規劃主題課程(見表1),通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深入認識自我,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而逐步明晰職業興趣與方向。通過多元智能理論的視角,學生得以初步認識智能的多樣性與個體差異性;霍蘭德職業測試則進一步揭示了學生的職業興趣傾向。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多元智能自我評估工具,能夠分析自身的智能優勢與潛能,從而更加理性地做出高中選科抉擇,為未來職業生涯的初步定向奠定基礎。
學校在做好課程規劃和設計的同時,不斷研判社會發展趨勢和就業熱點方向,通過適時調整、優化和升級課程內容,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化的生涯規劃指導,助力學生成長。
二、喚醒:
一人一案精準輔導,一生一策激發潛能
在高一年級這一關鍵期,學校高度重視多元智能理論在智能識別方面的作用。通過科學識別,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確優勢,從而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少走彎路。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學校將“智能識別一個性化指導一獨立測評一一人一案選科指導”工作模式融入導師課程,為高一年級學生提供針對性、個性化的生涯規劃指導。
在智能識別環節,教師通過日常課程教學和一對一溝通中的細致觀察,借助標準化的評估工具,全面捕捉學生在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交往、內省及自然觀察等多元智能領域的獨特發展水平與潛在優勢。根據多元智能量表測試得出的結果,教師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制職業發展藍圖,鼓勵他們根據自身的智能特長與興趣愛好,勇敢探索職業征程。例如,對于邏輯數學智能卓越的學生,教師會鼓勵其進入科技、工程或數據分析等職業領域;而對于內省智能較強、擅長情感表達與理解的學生,則建議其考慮心理咨詢、文學創作或藝術教育等職業道路。通過霍蘭德職業性格測試,學生能夠系統地探索并認識自已在現實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以及常規型(C)這六大職業興趣類型中的偏好與傾向。這一測試不僅能幫助學生揭示自身內在的職業興趣與潛能,更為他們初步規劃職業生涯提供了方向指引。學生根據測試結果,初步篩選出與自身興趣相契合的職業領域,從而為后續的職業探索與決策奠定基礎。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鼓勵學生基于測試結果,積極探索那些與自身興趣相符合的職業領域,形成“一人一案”的生涯選科指導意見。另外,教師還通過組織研學實踐、安排職業訪談、舉辦行業講座、參加生涯游園會等多種活動,引導學生親身體驗職業世界的魅力與挑戰,進一步加深對不同職業領域的認識與理解。這些寶貴的實踐經驗,不僅有助于學生清晰地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與能力優勢,更為他們未來的職業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賦能:技術助力搭支架,多方協同育新人
自高一年級“探索未來”生涯規劃課程推行以來,學校已先后輔助1,200多名學生完成科學選科決策。該課程通過“智能識別一個性化指導一獨立測評一一人一案選科指導”工作模式,結合多元智能理論、霍蘭德職業性格測試,助力學生打破“唯分數論”的選科迷惘。以2023屆學生為例,問卷調查顯示,有 83% 的學生表示生涯課程顯著提升了自我認知清晰度,有 76% 的學生通過職業體驗活動確認了專業選擇方向,而家庭選科沖突情況較課程實施前下降了 62% 。這一數據有效印證了學校生涯規劃課程在激發個體潛能、改善家庭溝通現狀及優化教育生態方面的多重價值。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對此,學校將持續探索與社會發展趨勢相契合的生涯規劃教育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利用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同時注重對學生個體差異的研究和分析,以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化的生涯規劃教育。
一是進行持續跟蹤與個性化指導。學校擬通過定期評估與個性化指導,建立生涯規劃長效跟蹤機制,對學生的職業興趣、學科選擇及未來發展狀況進行長期跟蹤與動態調整,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轉移與社會需求變化,適時調整個人職業規劃,以便將來能夠在不斷變化的職業活動中保持足夠的適應力和競爭力。
二是深化家校協同育人模式。學校將進一步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共同參與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定期舉辦家長會或生涯教育工作坊,分享生涯規劃的理念與方法,引導家長理解并支持學生的個性化選擇;鼓勵家長參與學生的職業探索過程,共同為學生提供全面、多元的職業信息與實踐機會。
三是拓展資源鏈接,豐富職業體驗。學校將積極鏈接校外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職業體驗與實踐機會:與周邊大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邀請行業專家進校園開展職業講座、舉辦工作坊等,讓學生近距離了解職業世界和社會需求;鼓勵學生參與研學實踐、假期實習、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職業的認識與理解。此外,學校將大力拓展在線平臺,整合相關資源,致力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職業體驗通道。
總之,在生涯規劃教育中,科學的測評工具與個性化的指導方案如同“指南針”與“腳手架”,能幫助學生穿越迷霧,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并為未來職業生涯提供支持。當教育真正尊重個體差異、激發內在潛能時,學生便能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走得堅定而從容。未來,隨著學校生涯規劃教育的持續深化,相信會有更多的學生以興趣為帆、以智能為槳,駛向屬于自己的人生藍海。
責任編輯|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