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龍口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龍口市位于綜合試驗區核心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的疊加區。近年來,該市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百強縣第八位,獲評全國領軍智慧城市、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成功入選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試點。目前,龍口市以“數字龍口”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其中,將人工智能、5G、大數據、視頻云、融合通信等智能技術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以及科技創新和業態創新的‘雙輪驅動’,建成集核心產業、示范交流、研發辦公、平臺服務、智能制造、園區配套開發區,助力新舊產業動能轉換,助力大數據產業鏈帶動經濟、互聯網 + 金融、互聯網 + 制造等新興產業,成為環渤海區域最大的千億級數字產業集群,推進龍口數字與智能建設,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第一,多功能性。縣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戰略后備,是未來推動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具有地域性特點,是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具有基礎性、區域性、層次性、綜合性、樞紐性、農村性、集聚性、擴散性等特點,是一個多功能的經濟系統。
第二,體現民生。縣域經濟是中國的“民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是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共有1874個縣域納入統計,常住人口約為7.48億人,占到了全國人口的 51.82% 。以此看來,縣域經濟是我國基層勞動力資源的主要供給地,與中國絕大多數國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此外,縣域范圍內有五六萬個小城鎮和集鎮,囊括了全國一半以上的購買力,是我國擴大經濟內需的新引擎,對中國經濟市場和消費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可以說,壯大縣域經濟將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就業和收入問題
第三,產業結構優化。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換代,生產功能逐漸隨著縣域經濟市場化、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它具有資源獨特、勞動力豐富、成本低的優勢,“市縣分治、省縣直轄”等縣域管理逐漸完善,將成為一、二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側重點,有更多的經濟自主權,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和調整,增強競爭力。
第四,數字化建設。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了數字底座和智能應用兩方面。數字底座以云為基礎,以AI為核心,構建城市鴻蒙物聯,助力數字鄉村建設和一體化系統。智能應用方面,聚焦“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屏統覽”“一網通協”和“一網通服”等服務。以“一體一園”為例,它位于龍口市城市中軸線上,園區總體規劃占地1420畝,主要分為大數據產業核心區和智能制造創業創新示范區兩大部分。圍繞大數據、云計算、5G、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對接上下游產業鏈。目前,已招引齊魯衛星、熙正數智科技等多家企業,形成數字經濟集聚效應,推進龍口市“四新”經濟飛速發展。
三、數字與智能建設下,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
1.培育高端高效智能經濟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滿足了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的需求,也催生出以技術、產品、產業為主的新經濟結構。基于此,應培育高端高效智能經濟,加快人工智能深度應用,為龍口市經濟發展注人新動能,釋放新活力。
第一,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注人了新動力,對傳統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應加速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推動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加快發展,促使其加快創新和轉型。一方面,布局和培育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加快數字化轉型。要推動傳統產業向智能化轉型,人工智能趨勢下,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應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發揮新型工業化新動能新優勢。隨著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發展和轉化應用,逐步深入行業實踐,促進了各行各業技術集成與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加快了產業迭代升級,優化工業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支持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為新型工業化注人新動力,為新興產業帶來“基礎模型 + 各類應用”的新范式,改變原有制造業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加快數字化轉型,提質增效,展現出強大的賦能效應。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產業融合發展。興產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發揮著新質生產力新模式、新動能特點。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例如:現代化農業中,智能技術融入智能溫室、無人機植保、土壤檢測等農業生產環節,以及參與有機種植和循環農業等模式的推廣,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一些新型鄉村旅游,農民可以利用自家的土地和資源,開發農家樂、民宿、特色餐飲等服務,吸引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或農產品加工業,將農產品通過加工轉化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建立農村合作社,將原生態的農產品轉化為罐頭、果醬、果汁等加工食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農民帶來高收益,促進了農村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應用促進傳統產業面臨智能化升級,這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例如: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建設云制造平臺和服務平臺,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建立產品模型、盈利預測模型,實現生產流程、時間約束、成本控制、安全維護等方面的優化,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智能工廠,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重構智能產業鏈和創新鏈。人工智能使得產業鏈發生重構和調整,實現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傳統產業鏈由多個環節組成,各環節都有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資源。而人工智能的應用打破了這種分工模式,通過整合各個環節的資源和技術,形成了更加靈活和高效的產業鏈。
第三,推動人工智能與各行業融合創新。支持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健全人工智能與農業、多形式農村電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共享機制,構建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庫和區域性農業農村數據資源共享,探索推動人工智能規模化應用,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智能化水平。
2.加強金融工作部署第一,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充分發揮根植“三農”、服務“小微”的稟賦優勢,優化金融供給,創新金融服務,加強合作,深化對接,設立專項支持基金,提高對鄉鎮企業客戶精準服務水平。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例如:扶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解決鄉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以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為角度,大力支持鄉村重點項目企業和支柱產業,加大重點信貸產品推廣,用好支農再貸款額度,傾斜信貸資源,通過流動資金貸款和抵押貸款得到資金支持。
第二,助力小微實體增量提質,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小微企業也是銀行貸款扶持的重點客戶群體。應聚焦“小、微、散”戶,加速資金流轉,見貸即保,遵循“實、精、散”的發展特點和經營理念,立足“三農”,提升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精準度、覆蓋面、便捷性。多方位全面滿足小微企業特色金融發展所需,例如:結合轄內播種面積、產量種類及預期收益,
做好資金需求預測,以及糧食生產、農機農技、農藥化肥等資金需求情況,開辟金融服務“綠色通道”,提供資金保障,增加訂單量,擴大業務輻射面,推進鄉村合作社農業生產托管,推廣農作物機械化收割作業,使機收、深耕、播種“一條龍”作業也得到深人開展,大幅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擴了農作物種植面積,支持縣域高質量發展。
3.物聯網與農業生產融合第一,減少基層農業生產成本,提升縣域經濟水平。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傳感器設備配合遙感遙測、地理信息系統和GPS定位裝置,實現對土壤濕度、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作物生長發育,以及病情、蟲情等一系列參數的實時監測、預警、智能決策。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智能化管理,解決農業產業鏈長、信息不對稱、交流信息不暢的問題。
第二,基于物聯網助力“智慧農業”的多元化路徑。一方面,建設農業物聯網,通過建設數字示范農田、種植服務平臺、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構建“互聯網+ 農業”模式,可讓農業農民全面了解農業種植、種糧情況、蟲情預測、氣象災害應急,實現植物生長可視化監測,為農業開辟新市場,拓展農產品銷路,實現農業信息化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例如:通過氣象環境監測、土壤情監測、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藥施肥等,為農民的農業生產活動提供了有效的數據參考。另一方面,物聯網還可以建立農業植保體系、物流、交通體系,使農業擁有更加完善的產業基礎設施,提升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在農業生產中使經濟效益最大化,推動農業機械化、自動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進程,全面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在前沿智能與數字化技術的驅動下,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我們應積極探索“物聯網 + 農業”的多元賦能路徑,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促進科技和產業長期發展,并在發展成熟后實現產業轉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我們應結合全球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趨勢,朝著產業集群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朝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數字經濟產業高地邁進。同時,運用大數據與智能建設促進民生,培育新質生產力,從而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