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34
The Current Situation, Value, and Path of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ZHOU Jingyi
(The Open University of Jilin, Changchun, Jilin 130000)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te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the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inco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opportunities for systematic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curr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uchasrigid thinking,fragmented technologyapplication,and insuicient mechanismcoordination.On this basis,it explores the value re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forthe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andconstructs a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path of \"strategic integration-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mechanism innovation\".It emphasize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ofthe college lifelong leaming system toward digitization,intelligence,and ecologicalization through top-level design optimization,in-depth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ustainable operation mechanism.
Keywordsdigit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felong learning; development path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目標,標志著我國教育進入新階段。高校作為知識傳播主陣地,其終身學習體系面臨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然而,當前高校數字化轉型普遍存在“技術工具化\"傾向,未能有效實現教育模式的系統性重構。本文以數字技術驅動為研究視角,聚焦高校終身學習體系的現狀、價值及路徑,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數字化發展范式。
1高校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的問題
1.1數字化轉型思維僵化
當前高校終身學習體系的數字化轉型普遍存在思維僵化問題,主要表現為對傳統教育模式與數字技術融合的認知偏差。部分高校仍將數字化視為技術工具疊加,而非系統性變革,導致頂層設計缺乏戰略連貫性[。例如,部分院校雖引入在線學習平臺,但僅將其作為線下教學的補充,未重構教學流程以及評價體系。思維僵化與組織架構的層級化密切相關,高校決策流程冗長,部門壁壘阻礙跨領域協作,例如教務、技術、后勤部門數據孤立,難以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服務閉環。與此同時,績效評價體系偏向“數字化政績”,過度關注平臺數量、資源規模等量化指標,忽視技術對學習效果的實際提升。
1.2數字技術應用存在短板
高校在應用數字技術驅動縱深學習體系改革的進程中,在技術應用深度、廣度上存在一定短板。其一,資源建設呈現“重數量輕質量\"傾向,部分高校重復采購通用化課程,缺乏針對職業群體的個性化內容,且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場景化應用不足。例如,多數學習平臺仍以視頻點播為主,缺乏自適應學習路徑推薦以及實時交互功能。其二,數據治理能力薄弱,學習行為數據采集碎片化,未能打通教學、管理、服務系統間的數據孤島,導致學習者畫像模糊、精準服務缺失。
1.3數字化運行機制阻滯
機制層面存在協同性、可持續性問題。其一,跨部門協作機制缺失,技術部門主導系統開發,教學部門參與度低,導致平臺功能與教學需求脫節。例如,某高校搭建的終身學習平臺因未嵌入學分認證模塊,難以與繼續教育體系銜接。其二,長效投入機制不健全,初期依賴財政資金購置硬件,但后續運維、迭代經費不足,部分項目陷入“建而不用\"的困境。其三,安全與開放平衡失當,過度強調數據保密性制約資源共享,而盲目開放又引發隱私泄漏風險。其四,評價反饋機制滯后,未能實現對學習者的持續跟蹤、效果評估,難以驅動服務優化。
2數字技術驅動下高校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的價值重構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該戰略部署揭示了教育數字化轉型與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的協同關系。當前,高等教育正經歷著從傳統模式到數字化生態的跨越式變革,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學習型社會已成為教育發展的核心命題。二者的深度融合不僅需要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基因,還要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實現教育供給模式的創新突破。
2.1“以數字共享為核心”實現教育創新突破
教育創新的價值重構聚焦于資源分配機制與知識生產模式的變革。分布式存儲、智能合約數字技術通過去中心化架構,重塑教育資源流通方式。例如,MOOCs平臺的開源課程庫允許教師跨校組合教學內容,形成“知識拼圖”;而基于聯邦學習的算法模型可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實現全球教育數據的協同分析。此類實踐打破了“知識壟斷”,使優質教育資源從“稀缺品”轉化為“公共品”。更具顛覆性的重構體現為教育范式的迭代。元宇宙技術的應用促進了“具身學習\"模式的發展,學習者可通過數字分身參與跨國協作項目,在虛擬環境中體驗文化沖突,并基于實際情境設計解決方案。與此同時,生成式AI工具也正在改變學術研究范式,研究者可將重復性工作委托給AI,轉而專注于創新性假設的提出與驗證。這種“人機協同”模式重新界定了教育的邊界,使創新從個體智力活動升級為系統性生態工程。
2.2“以終身學習為重心”推動教育全面發展
社會層面的價值重構表現為教育主體、場景與功能的多元協同。數字技術打破了學校教育的壟斷地位,企業、社區、非政府組織均可通過微認證課程、虛擬實訓平臺等參與教育服務供給。例如,企業開發的AI導師系統能根據學習者職業軌跡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而社區數字圖書館則借助V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增強沉浸感。多主體協同模式使教育從“封閉系統”轉型為“社會生態”,形成“學習一實踐—反饋”的閉環[3]。更深層次的重構在于學習價值的重新定義。傳統教育以知識存儲量為評價標準,而數字時代的終身學習強調“適應性能力”培養。高校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可實時追蹤個體認知行為模式,分析其技能短板并推送補足方案。例如,自適應學習平臺能根據用戶交互數據動態調整內容難度,使學習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
2.3數字共享驅動教育生態重構的突破方向
數字技術對終身學習體系的價值重構首先體現為國家戰略層面的目標轉向。數字化時代的終身學習體系需突破“階段性教育”的桎梏,注重全民學習能力提升,構建覆蓋城鄉的數字化學習平臺,縮小地域資源差異,使教育普惠性從政策口號轉化為實踐成果。例如,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構建區域教育資源分布模型,動態調整供給策略;區塊鏈認證體系則能實現學習成果的跨機構互認,推動“學分銀行”從概念走向落地。此過程中,價值重構的核心邏輯在于從“選拔精英\"轉向“賦能全民”。
3數字技術驅動下高校終身學習體系建設的發展路徑探索
3.1革新數字化轉型思維,推動戰略深度融合
高校終身學習體系數字化轉型需打破思維僵化困局,樹立系統性變革觀念。高校決策層需將數字技術融入教育戰略,重新審視傳統教育模式與數字技術的融合關系,重構教學流程、評價體系4。
頂層設計層面,高校要制定具有戰略連貫性的數字化轉型規劃。此規劃需涵蓋教學、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全方位的終身學習體系。例如,高校可建立動態規劃,將數字化轉型細化為基礎設施升級 (2025- 2027)、業務深度融合 (2028-2030) 、智能生態構建 (2031- 2035)三個階段,每個階段設置量化指標,如數據互通率從 70% 提升至 95% ,跨部門流程再造完成率從 30% 增至80% 等。
為破除組織架構對數字化轉型的阻礙,高校需優化決策流程,打破部門壁壘。可在校級層面建立“數字化轉型領導小組一執行辦公室一專項工作組”體系,執行辦公室專職人員不少于15人,專項工作組實行
配置(1名技術專家 +3 名業務骨干 +N 名部門代表)。
3.2強化數字技術應用,提升資源建設質量與數據治理能力
高校作為知識傳承的關鍵陣地,在數字化浪潮中務必著力攻克數字技術應用的難題,全力提升資源建設質量和數據治理能力。
在資源建設維度,長期以來,部分高校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大量課程資源被倉促堆砌,未充分考量實際教學成效以及學生的需求狀況。當下,高校應當深切意識到,優質資源并非數量的單純疊加,而是質量的精心雕琢]。高校需精準把握職業群體的學習需求,組建專業的教師團隊以及教育技術專家隊伍,深入開展市場調研工作,剖析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對于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開發出定制化的課程資源。舉例來說,針對醫護人員,開發線上醫療技術應用課程,使其在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高效學習前沿知識。
在數據治理層面,當前高校內部的教學、管理、服務系統彼此獨立運行,形成眾多數據孤島。要突破該困境,高校需要大力加強學習行為數據的采集與整合工作。首先,對校園網絡基礎設施予以升級,保障數據采集的全面性、準確性。其次,運用先進的傳感器技術、學習管理系統插件等實時捕捉學生在線課程學習、課堂互動、圖書館借閱等行為數據。最后,建立專業的數據治理團隊,運用數據清洗、轉換、集成等技術,打破各系統之間的數據屏障,將分散的數據匯聚至統一的數據平臺。教師可依據共享數據調整教學策略,管理人員可優化管理流程,服務人員能為學生提供更貼心、個性化的服務。
3.3完善數字化運行機制,保障體系協同可持續發展
要解決數字化運行機制的阻滯問題,高校需從協同性、可持續性等方面入手,完善相關機制。
其一,長效投入機制方面,打造“財政保障一多元融資一動態調節\"復合型資金循環模式。設立數字化專項預算科目,保證年度信息化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支出比例不低于合理范疇,重點推進數據中臺升級、AI教學助手部署等基礎工程。校企協同,共建智能教室、實驗區,共同開發教育大模型訓練集群,以技術入股獲取收益。開發數字化投入效能監測系統,借助涵蓋多項指標的動態評估模型及蒙特卡羅模擬,預測資金需求,實現預算動態優化。其二,安全與開放平衡層面,構建“立體防護一分級管控一可信共享”數據安全體系。建立數據資產分類標準,對師生隱私數據加密存儲。部署智能安全中樞系統,集成多種技術實現快速異常訪問識別與阻斷;創新“數據可用不可見”開放模式,搭建跨校學習平臺,借助多方安全計算實現科研數據協同分析。其三,評價反饋機制方面,形成“多維感知一智能診斷一靶向治療\"閉環優化機制。構建數字化健康度評估體系,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實時監測業務系統運行狀態。開發決策支持引擎,對典型問題自動生成優化方案包。建立“雙螺旋”改進機制,縱向設校院兩級督導組,橫向推行“師生體驗官\"制度。
4結語
數字技術驅動高校終身學習體系的發展是一項系統且長遠的工程,需要高校從思維、技術、機制等多個層面進行全面改革。高校需革新思維,強化技術應用,完善運行機制,突破現存困境。如此,不僅有助于提升教育質量,滿足個體學習需求,還能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高校應持續關注技術發展,不斷優化體系,在數字化浪潮中探索出更具成效的終身學習體系發展模式,為全民終身學習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陳中鈺,司馬宏昊.高校教師數字化教學素養培育策略研究[J].知識文庫,2025,41(2):123-126.
[2]莊汝龍,于雪潔,宓科娜.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校教師數字素養培育:價值內涵、現實挑戰與突破路徑[J].高教論壇,2025(1):39-42.
[3]張博,林寶霞.價值·挑戰·路向:高校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發展邏輯[J].成人教育,2025,45(2):23-27.
[4]馮景波,汪偉旭.高等教育數字化助推終身學習:機遇、挑戰與路徑[J].遼寧開放大學學報,2024(4):39-43.
[5]馬子鈺,潘發勤.高校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角色定位、任務指向與行動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24(1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