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9.03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Driven by Data
XU Qisheng', KANG Bowen2 (1. Changjiang Polytechnic,Wuhan, Hubei ;
2.HubeiInstituteofFineArts,Wuhan,Hubei)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dropof accelera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the traditional qualityevaluation systemofart vocationaleducationreveals prominent drawbacks,such asstrong subjectivityand theinabilityto accurately analyze teaching details.This paper focuses onthe applicationofdata-drivenapproaches inthequalityevaluation system of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By expanding data colection channel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tegrating advanced data analysis technologies,improving the feedback and application mechanism ofevaluation results, andestablishingadatasecurity protection mechanism,anew evaluationsystemisconstructed.The aimis toenhanc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evaluation,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achiev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optimize the overalleficiency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art vocational education; data-driven;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隨著時代發展,教育領域數字化不斷推進,藝術職業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傳統的藝術職業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多依賴主觀經驗判斷,評估指標選取和評估過程易受個人偏好影響,無法全面、精準地反映教育質量。這不僅制約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難以滿足多元利益相關者對教育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引入數據驅動模式成為藝術職業教育質量評估體系革新的關鍵路徑,對推動藝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數據驅動的藝術職業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構建的必要性
1.1糾偏傳統評估主觀性,提升評估科學性
傳統藝術職業教育質量評估,指標選取多依賴主觀經驗判斷,缺乏客觀依據。評估過程易受評估者個人偏好影響,難以全面且精準反映教育質量。數據驅動的評估體系,借助客觀數據量化分析,為評估提供堅實數據基礎[1。對學生學習行為、成績分布、課程參與度等多維度數據進行收集與整理,能更科學、準確地衡量教育質量,有效彌補傳統評估主觀性強的缺陷,使評估結果更具可信度與說服力。
1.2順應教育數字化浪潮,推動評估體系革新
當今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進程不斷加快。藝術職業教育欲在新時代持續發展,其質量評估體系必須與時俱進。數據驅動模式與教育數字化趨勢高度契合,依托先進技術手段,深入挖掘教育數據潛在價值。借助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可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信息,為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助力藝術職業教育更好適應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實現評估體系的創新性變革。
1.3助力教育管理精細化,優化教學過程把控
藝術職業教育精細化管理,要求對教育教學各環節進行精準把控。傳統評估方式難以對教學細節進行深度剖析,無法及時察覺教學過程中的細微變化。數據驅動的評估體系則能對海量教育數據深度挖掘,通過分析課堂互動頻率、作業完成情況、實踐項目表現等數據,呈現教學過程中的詳細信息。管理者可據此精準發現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實現對教育管理精細化,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1.4滿足多元主體信息需求,促進教育資源合理配置
藝術職業教育涉及學生、教師、學校、用人單位等多元利益相關者,各方對教育質量關注重點與需求各異。學生期望了解自身學習成效與發展方向,教師需要教學反饋以改進教學方法,學校追求整體教育質量提升與資源優化配置,用人單位關注畢業生是否符合崗位要求。數據驅動的評估體系可從多維度收集數據,針對不同利益相關者需求,生成個性化評估報告,為各方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促進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實現教育系統整體效能提升[3]。
2數據驅動下藝術職業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構建策略
2.1數據收集渠道與方法的拓展
在學生學習數據方面,學校不能局限于傳統的考試成績。可借助學習管理系統,詳細記錄學生線上課程的學習時長。通過這一數據,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投入程度。同時,關注學生在課程中的互動頻率,包括參與討論、提問的次數等,以此判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作業,除了關注提交時間,更要評估作業質量,例如作業的完成準確率、創新性等。
在教師教學數據方面,學校可安排專人進行課堂觀察記錄,觀察教師的教學方法、課堂組織能力等。鼓勵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文檔,這有助于教師自我審視教學過程,也為學校提供一手的教學反饋資料。學生評教結果能直觀反映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和感受,而同行互評則從專業角度給予教師教學評價。此外,引入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數據,如行業技能測評成績,可突破校內數據的局限性,讓學校清晰知曉學生在行業內的技能水平。
在數據收集方法上,學校可靈活運用問卷調查、訪談、行為日志記錄等方式。問卷調查可覆蓋全體師生,廣泛收集他們對教學的看法與建議。訪談則可針對特定問題,深入挖掘相關人員的想法。行為日志記錄能夠客觀呈現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軌跡。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方法,確保數據來源豐富且可靠,為后續評估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2.2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搭建
學生層面,學校不能僅著眼于專業技能掌握程度,創新思維能力也至關重要,學校可對學生在創意課程中的表現、參與創新競賽的成果等進行評估。藝術審美素養同樣不可或缺,可依據學生對藝術作品的分析解讀能力、自身創作中的審美體現來衡量。實踐項目參與度及成果也是關鍵指標,學校可統計學生參與實踐項目的次數、在項目中的角色與貢獻以及項目最終的產出成果質量[5]。
在教師教學評估方面,學校要關注教學方法創新。教師是否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如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可通過課堂觀察和教師教學案例分享來判斷。課程設計合理性需考量課程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符合學生水平和專業需求。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效果,可從學生的進步情況、對教師指導的反饋來評估。教學成果轉化情況則體現在教師指導學生獲得的專業獎項、作品被行業認可程度等方面。
對于課程評估,學校應聚焦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如課程是否融入最新的行業知識與技術。實踐教學占比需合理規劃,確保學生有足夠的實踐機會。課程與行業需求的契合度,可通過畢業生就業情況、企業對課程的反饋來判斷。
學校管理評估同樣重要。教學資源配置效率體現在教學設備的利用率、師資分配的合理性等方面。校園文化建設對藝術教育的促進作用,可觀察校園藝術活動的開展頻率與質量。校企合作深度與廣度可通過合作項目數量、企業參與課程設計與教學的程度來衡量。
2.3先進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與整合
在大數據分析技術運用上,學校需安排專業人員對海量教育數據進行清洗,剔除重復、錯誤或無效的數據,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與可用性。開展數據挖掘工作,借助數據挖掘算法,從學生的學習軌跡、教師的教學記錄等數據中,探尋隱藏的關聯與模式。同時,對數據進行可視化處理,通過圖表等直觀形式呈現。比如,將學生成績分布以柱狀圖展示,教師教學工作量以折線圖呈現,方便各方快速理解數據信息,發現數據背后潛藏的規律與趨勢。
學校可引入機器學習算法構建教學質量預測模型。利用歷史教學數據,如學生成績、課堂表現、教師教學方法等,訓練模型。模型能依據輸入的新數據,預測學生學習成績的走向,提前識別出可能面臨學習困難的學生。學校據此及時組織幫扶,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此外,在教學決策方面,模型可根據數據預測,為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學校優化課程安排提供前瞻性建議[。
學校還要將數據分析技術與教育管理信息系統深度融合,建立統一的數據接口,保障數據能夠實時更新,讓管理者隨時掌握最新教育動態。同時,搭建便捷的數據共享平臺,教師可獲取學生學習數據,調整教學方案;學生能查看自身學習進展,明確努力方向。通過這種方式,極大地提升教育決策的及時性與準確性,助力藝術職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2.4評估結果反饋與應用機制的完善
學校應建立規范的定期反饋制度,在每次評估結束后,迅速整理評估結果,通過校內系統、書面報告等多種方式,及時將結果反饋給教師、學生以及相關管理部門。教師接收反饋后,要仔細分析數據,若發現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普遍薄弱,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比如增加相關練習、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重新講解。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學生能通過評估結果清晰了解自身在知識掌握、技能運用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例如,發現自己在藝術創作的創意構思上表現出色,但色彩運用能力有待提高,可據此明確學習方向,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參加色彩相關的培訓課程、閱讀專業書籍,有針對性地提升自身能力。
管理部門依據評估結果,全面審視教學資源配置情況。若發現某專業實驗設備陳舊、數量不足,影響教學效果,應及時優化資源配置,投入資金更新設備。同時,根據行業需求與學生就業反饋,調整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淘汰不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增設前沿且實用的課程。此外,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針對教師教學薄弱環節,組織專業培訓。
學校還需將評估結果與激勵機制緊密掛鉤。對于教學成果突出(如所教學生在專業競賽中屢獲佳績、教學滿意度高)的教師,給予物質獎勵與榮譽表彰。對學習進步顯著的學生,發放進步獎學金,授予榮譽稱號等。營造積極向上的教育教學激勵氛圍,持續推動藝術職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2.5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的建立
學校首先要制定嚴謹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在數據采集環節,明確規定采集人員的資質與操作規范,確保采集過程合法合規,避免過度采集。在存儲環節,選用安全可靠的存儲設備,建立定期數據備份機制,防止數據丟失。對于數據傳輸,規定使用加密傳輸協議,保障數據在網絡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杜絕數據泄露風險。在數據使用方面,詳細界定各部門、人員的使用權限。
為進一步保障數據安全,學校應大力采用加密技術。在數據傳輸時,運用SSL/TLS等加密協議,對數據進行加密打包,讓傳輸中的數據難以被竊取和篡改。在存儲階段,采用磁盤加密、文件加密等技術,即使存儲設備丟失,數據也不會輕易泄露。
學校還需強化對數據訪問權限的管理。根據用戶角色,如教師、學生、管理人員,以及各自的職責,設置不同級別的數據訪問權限。例如,教師僅能訪問所教班級學生的相關學習數據,管理人員可根據工作需要訪問特定范圍的綜合數據。通過精細的權限設置,確保數據僅被授權人員使用。
對于涉及學生隱私的數據,如個人身份信息、心理健康數據等,學校務必嚴格遵循相關法律法規收集和使用。在收集這些數據時,獲取學生或監護人的明確同意。在使用過程中,對數據進行匿名化、脫敏處理,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合理運用數據服務于教育評估與教學改進,切實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為數據驅動評估體系的穩健運行筑牢安全防線。
3結語
數據驅動為藝術職業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撐。通過一系列構建策略的實施,可以有效糾偏傳統評估的主觀性,順應教育數字化浪潮,助力教育管理精細化,滿足多元主體的信息需求。未來,應持續優化該評估體系,強化數據安全保障,進一步挖掘數據價值,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為培養更多適應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推動藝術職業教育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袁媛.探究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途徑方法[J].才智,2025(2):117-120.
[2] 鄒璐,李佑銘.大數據驅動下民航職業教育在線教學資源現狀與優化策略[J].民航學報,2025,9(1):160-162,95.
[3] 杜元偉,毛靜,傅正強.多元數據驅動下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方法[J].中國高校科技,2025(1):76-82.
[4] 肖鴻月.高校非學歷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25,38(1):68-74.
[5] 馬維.基于數據驅動的在線學習平臺建設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5(3):29-32.
[6]何媛媛,王歡.大數據驅動的初中英語學科教研轉型——基于義務教育階段學業質量監測數據的分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4(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