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5-0025-0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要設計和開展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為整體推進體育大單元教學在全市范圍內各中小學落實落地,湖北省十堰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在全市范圍內遴選了20所學校進行試點,并總結了四個推進大單元教學的創新性做法,即構建“以賽為魂”新體系、“深度教學”新理念、“高效課堂”新法則、“梯級評價”新思路。“四創新”是區域整體推進大單元教學的“組合拳”,是全面深化體育課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一、優化“學、練、賽”結構,構建“以賽為魂”新體系
1.優化“學、練、賽”各部分時間占比
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對單個動作技術或組合動作的學習過于精細,每堂課安排的內容過多,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掌握,“學”“練”占據了大部分時間,留給“賽”的時間不足。在“賽”的環節中,總是面臨學生比賽的熱情剛調動起來就要下課了的尷尬境地。面對這些問題,課題組對“學、練、賽”教學結構不斷優化(表1),將各環節時間占比作出調整,縮減“學”“練”的時間和內容,做到“精講精練、提高效率”;合理增加“賽”的環節,在時間上給予保障,每節課至少預留15分鐘,讓學生在比賽中深度體驗運動項目,運用所學技能。
2.改進“學、練、賽”各部分教學方式
時間上作出了調整,教學方式方法上也需作出相應改進。一是運用大量直觀展示方法(能直觀展示不講解,能視頻展示不組織示范),壓縮“教”的過程,簡潔明了地將動作技術要點傳授給學生;二是創設各種基于實戰的情境強化練習,同時,多采用分組教學增加練習密度;三是嚴控“賽”的形式,強化“賽”與“學、練”內容的契合度,將三者之間的銜接是否順暢作為評價一節課優劣的重要指標。如,在籃球大單元教學中,“學”“練”環節中教學內容為各種形式的傳接球,為突出進攻環節傳球意識的培養,在“賽”的環節編排4VS3比賽,并安排一名學生充當“自由人”。“自由人”始終加入到進攻方,以此達到賽場上盡量多呈現“以多打少,空位傳球”場景,有利于將本節課“多種形式的傳球”的教學內容落實到“賽”的環節當中。這樣的“賽”能較好地將“學、練”內容和“賽”的內容有機融合。
“賽”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建立“以賽為魂”的體系,就是讓學生參與比賽和展示活動,讓“賽”成為檢驗“學、練”效果的“試金石”,讓“賽”成為培養學生對該運動項目興趣的“催化劑”,讓“賽”成為落實核心素養的“主陣地”。
二、強化“實戰能力”培養,構建“深度教學”新理念
表1大單元教學實施“學練賽”前后對照表
“深度教學”理論指出要對知識進行深度處理,基于知識的內在結構,引導學生由知識表層符號學習到達知識的邏輯和意義學習,挖掘知識的豐富意涵,實現知識整體教學對學生的發展意義[2]。學生對運動項目建立濃厚興趣的基礎源自動作技術掌握程度和對運動項目的理解程度,因此,“實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重要目標。
一是根據“實戰需要”羅列學習內容,秉持“實戰中運用多的內容多教,運用少的少教,很少出現或基本不用的動作技術不教”的原則,將教學內容分類,如,籃球項目中從“實戰”的角度觀察發現,傳接球方式多種多樣,雙手胸前傳接球僅是其中一種,且實戰中運用的比例并不高,而諸如“體側傳接球”“手遞手傳接球”“頭頂傳接球”等傳接球手段運用較多,實戰效果較好,故在教授傳接球時,將“多種形式傳球”加入到本課的教授內容當中成為必然。二是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由注重“動作技術本身”轉變到注重“動作技術運用”,即實現從“學技術”到“用技術”的轉變,從根本上扭轉“會動作技術但不會比賽”的局面。如,籃球教學中,以往學習行進間運球時過多看重動作是否標準,運球是否穩定,在“深度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運球的目的,如何根據防守人位置選擇合理的運球方式等,更加貼合實戰需求。
三、內化“四大轉變”理念,構建“高效課堂”新要求
構建“高效體育課堂”,注重以體育人、綜合育人的教育理念,努力實現從“知識導向”向“素養導向”轉變、從“單一技術或技能”向“結構化知識和技能導向”轉變,從“簡單情境”“假情境”向“復雜情境”“真情境”轉變,從單純的“體育教育”向“體育與健康教育及多學科融合”轉變是需要注意的四個方面。
一是挖掘運動項目的特點及蘊含的核心素養培育點,如足球、籃球等同場對抗性項目,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敢頑強、團結精神等具有顯著效果,體操等技能主導類表現難美性的項目,對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精益求精的品質有不可替代作用。二是搭建知識點之間的橋梁,構建結構化的教學內容體系,在大單元教學計劃設計之初綜合分析學情、運動項目特點、學習目標等,以此繪制“思維導圖”,其目的就是將單個動作技術和知識點“連成線、織成網”。在教學實踐中,每一節課落實“前一節課的內容帶進來、后一節課的內容引出去”,即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要和前后教學相互聯系,讓學生明白知識點之間如何銜接。三是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生理解和運用動作技術,如在籃球多種形式運球教學中,在學生粗略掌握動作技術前提下,及時安排“弱防守的隊員”,模擬有人防守的前提下,根據防守人不同的位置,合理選擇運球過人方式。與此同時,還需增加“運球人無法擺脫防守,同伴如何接應”的情境,并融合多個情境強化練習。四是加強學科之間的融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解決體育科學很難解決的問題。
四、轉化“一評定性”評價辦法,構建“梯級評價”新思路
為了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改變以往“重評輕導向”的情況,區域構建“梯級評價”,即將評價體系列為兩類,一類是對試點校開展工作的評價(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另一類是對參與試點工作的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運動項目等級評價標準)。這兩類評價都有一定“梯度”,初級是必須達到的要求,中級是大部分能達到的要求,高級是對“學有余力”的要求。“梯級評價”兼顧了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起到了“承認差距、鼓勵先進、延伸課外”的效果。
1.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該評價分為三級指標(表2),一級指標對教師教學計劃的撰寫等文件資料的評價,二級指標對教學的要素進行評價,三級指標對大單元教學特有的指向性進行評價。60分~70分為“基礎級”,要求達標率 80% 以上;70分~85分為“提高級”,要求達標率 50% 以上;85分以上為“拔高級”,對達標率不作要求。各試點校一級指標達標率必須達到 100% 。
2.運動項目等級評價標準
為推動學生學習由“課堂”向“課外”的延伸,提高學生主動練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題組依據運動項目特點,制定了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項目登記評價標準,中小學各設置1~6級,1、2級為“基礎級”,要求達標率 80% 以上;3、4級為“提高級”,要求達標率 50% 以上;5、6級為“拔高級”,僅供感興趣的學生參考,不作要求。“運動項目等級評價標準”內容包含場地器材、測試方法、測試要求、達標標準等,通過學校官方公眾號推送給學生及家長,充分利用小區、社區、俱樂部等條件開展專項性練習,各試點校定期舉行達標測試及頒獎儀式,對達標的學生給予授牌獎勵。
大單元教學試點活動推廣以來,試驗校和推廣校的學生練習大單元教學項目的熱情空前高漲,呈現出“課余主動練習,家庭作業家長陪同練習的良好局面”,參與人數和規模成倍增加,運動氛圍日漸濃厚。
通過“四創新”推進區域大單元教學實施,各中小學開展體育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教學的數量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為學生真正掌握運動技能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郭元祥.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與方向:兼論深度教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6):1-6.
[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修訂組.“健康第一\"以體育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
表2大單元教學課堂教學評價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