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民間木版年畫源于我國人民對大自然的膜拜和對天神的信仰,經過長期演變,已成為一種集驅鬼納祥、祈求賑災、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等民俗于一體的民間藝術。楊家埠位于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其木版年畫在明洪武時期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基礎,被譽為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它不拘泥于自然規律,充分運用想象、概括、浪漫、象征和寓意等多種手段來表達主題。在外形上夸張、簡潔、粗樸,構圖完整、飽滿、勻稱,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征和持久的藝術魅力。清初楊家埠木版年畫《大春?!返闹黝}與內容,與我國傳統文化、民族信仰等密切相關,折射出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某些聯系,有著超越感官意象原義的審美內涵。
關鍵詞:楊家埠木版年畫;大春牛;傳統文化;民族信仰;審美內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3.003
1 緒論
1.1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歷史背景
在中華五千年輝煌的農業文化中,牛與農業息息相關,它既是農業生產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家庭生活好、壞的一種標志;在人們的心中,它也成了一個吉利的符號?!傲⒋骸笔且荒甓墓潥庵祝ǘゴ簛?、萬物復蘇、開始耕作),也是古老年歷上最為中國人重視的一個節慶?!妒挛锛o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薄巴链号!笔状巫鳛橹腥A民族農耕文明的重要圖像符號出現,并漸成為節令慶典上的一個吉祥象征。先秦時代,皇帝要帶著大臣們到東方郊外迎接“立春”。至漢朝,每年臘月,都會在京城外放六頭牛,由農夫陪同,以此來告誡百姓,要勤耕不誤天時。后來,農夫演化為掌管萬物生長的芒神,而?;蚺5哪P投急谎b飾上了色彩,參與多姿多彩的春宴。
北宋時期,京城開封府會在“立春前夕進貢春?!?,地方主要部門也會在門口放上一頭“春牛”,以此來顯示官府對農事的重視。待到立春清晨,將放置在宮中和各處官府門口的春牛敲碎,這便是“打春”之事。人們爭先恐后地把被摔成碎片的春牛帶回家,當作防病、養蠶和祈求來年豐收的吉祥之物。為把握農時,擇吉用,許多家庭在立春之前要到集市上購買“通書”,其中就包括“春牛圖”。
1.2 《大春?!吩谀戤嬛械牡匚?/p>
春節,為新年之始,它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期待和美好祝愿—天氣好,六畜旺,糧食豐收;人壽年豐,子孫興旺。這樣一種質樸的愿望,以年畫的形式語言表達,賦予了年畫藝術勃勃生機。“春牛圖”即是在這樣一種觀念下發展起來的,其又被稱為“二十四節氣表”,系民間春官自制的木版畫,展現了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對豐收的祈愿,成為春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不僅是楊家埠年畫藝術的代表作之一,更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大春?!罚▓D1)一般用各色彩紙印制,圖文并茂,往往是以圖形為主體,通過文字來點亮題材與含義,附有關于來年的氣象、收成等信息的預言,占據畫面的絕大部分面積,下部繪制春牛和芒神。芒神多為面容俊朗、手執長鞭的少年,值得一提的是其所穿的鞋子,若赤足,表示明年雨量較大,需做好防澇的準備;若雙腳上穿著草鞋,說明明年干旱,要做好防旱儲水的準備;如果一只腳赤足、一只腳穿鞋,說明來年是個不旱不澇的好年份,農民們要努力耕作,勿誤農時。并且,還將代表農耕文明的春牛和新生命、新開始的童子(貴子)繪制在年畫中,把新春的祝福帶進千家萬戶,又暗示我國不僅是一個以農耕文明著稱的農業國家,更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孝”和吉利祥瑞文化影響的國度,子孫的繁榮昌盛,被人們視為頭等大事。因此,“春牛圖”的主旨不僅在于勸農事、促生產,以實用為主,更與其他娃娃類年畫互聯,蘊含著兒孫繁衍、榮華吉祥的寓意。而“春牛圖”也正是以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并成為最具典型性的農耕文明視覺符號。因此,深入研究《大春?!返拿缹W特征,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楊家埠木版年畫的藝術價值,對于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藝術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木版年畫《大春?!返乃囆g特征
2.1 構圖特點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構圖是我國傳統繪畫散點透視法的繼承和改進,秉承中國傳統哲學理念,從圍繞著畫面的主體形象出發,按照思維的發展進程對畫面進行展示,不受時空常規制約,以動態的視點去觀察物象,以圓滿作為構圖法則,畫面飽滿、緊湊、嚴密,很少留白,而留白處還通常裝飾著商家店號、畫題、動物、花卉等,表現出復雜、熱鬧和喜慶的畫面,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觀念相吻合。
木版年畫《大春牛》采用圖文相配的方式,其中的文本占到整個作品的近1/3,雖然不能排除文字內容的需要對形式的決定作用,但它在作品中的表現方式的確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美學效果。其字體古樸蒼勁,畫面構圖滿而不亂,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文字與圖像構成章法布局,頗具中國傳統水墨布局中“密不透風、疏可跑馬”的裝飾意味。立春之日,芒神站立春牛旁,春耕將始。畫上端是新春天、收成好、福氣來、遇見喜之類的吉祥語;中層從左到右依次是天喜星下凡送喜、馬下雙駒(畜力增加、六畜興旺)、四鋤三丙(餅)與春燕、冬梅,體現了冬去春來的節氣變化,象征著好年景的農耕時節勞動力的緊張;左下方是東、西莊在爭雇短工,“豐收太平年,短工犯了難,東村好飲食,西莊多給錢”,以爭雇短工為中心,進一步突出了豐收好年景里勞動力短缺的主題;右下方即芒神趕春牛。整個畫面直接且充分表現出了對農業豐收、無病無災的希望,這也是農民純樸而又真實的感情。此年畫將天上神仙與地下凡人熔于一爐,想象大膽夸張;加之墨色濃淡、輕重的強烈節奏變化,并通過面積對比、協調統一的刀法,使整體畫面有機統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造作之意。這種以民間藝人自我為中心,以表現主體為要旨的構圖方式,脫離空間、比例、透視的束縛,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有多維感受的、理想化的空間形式,體現出中華民族質樸、完滿思想的充實之美。
2.2 造型理念
楊家埠木版年畫《大春牛》的造型原則遵循古人的意向造型觀,更重神似,其人物造型浪漫而夸張,還帶著原始藝術稚拙、野蠻的作風,既整體區別于文人畫優雅素凈的風韻,也不同于院體畫的造型工整和法度嚴謹。其造型依據主要是意念和心象,它所描繪的不是看到的而是悟到的,不是現存的而是企盼的,富于表現主義特征。從木版年畫《大春牛》中的人物和春牛造型可以看到豐富多彩、情態各異、妙趣橫生的形象。如繪制在右下方矯健的黃牛(地支屬土)及其尾后穿一鞋、赤一足、持鞭提漿為少年牧童形象的芒神,表現了喜氣寓意。童子形象十分可愛、生動,線條簡練、挺拔、流暢。單純簡潔的造型中,蘊涵著深厚的精神因素,和原始社會彩陶紋飾中的人物、動物形象一樣,充盈著強烈的生命意味,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它寄予著民間藝人對天道的敬畏,渴望和諧、幸福生活的情感,極富祈福納祥的美好寓意,這種飽含本土文化的裝飾藝術題材作為一種跨越時空的藝術符號,被一代又一代人傳承和珍視。
2.3 色彩意境
楊家埠木版年畫《大春?!返纳蕘碜悦耖g,符合勞動人民的審美要求,專注于對色彩寄托或蘊含意旨的表現。它的色彩不以物理光源色學說、因素為視覺依托,是含有特殊情感的文化理念。木版年畫《大春?!钒焉首儞Q成了一種心象的映證方式,在不違反色彩文化符號意義的同時,十分重視色彩視覺美感與視覺心理的塑造?!洞蟠号!返脑O色絢麗燦艷、光鮮多樣,套色以大紅、嫩黃、灰紫藍、黑色為主,既尋求喜見于色的最強刺激的對比,又注重協調和統一,色彩搭配效果奪目、瑰麗、明亮,富有自由奔放的感情和極強的裝飾性。民間藝人按照色彩聯想和大眾化心理情感的需要,進行了色彩的選用,根據自我的感悟和世俗的喜好,把用色規律編成用色口訣來世代傳承:“畫面無正經,新鮮就中”“紅間黃、喜煞娘”“黃配紫,難看死”“紅搭綠、一塊玉”。從這些口訣中不難看出,楊家埠木版年畫中的色彩應用符合其總體造型理念,它是心靈的真實、生命的長青。大紅大綠的主色調,強烈、火爆、鮮明的跳躍,表現出了藝人們的聰明才智,富有想象力,表現出了北方農民粗獷、豪邁、辛勤、詼諧的性格特征,以及對色彩的審美認識、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時還可以看出楊家埠年畫的創作,也被烙上了階級統治的印記,被當作宣揚太平盛世的器具。
3 木版年畫《大春?!返闹谱鞴に?/p>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興起與當地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精湛的雕刻工藝密不可分,年畫的制作工藝復雜,從選材、雕刻到印刷、上色,每一步都體現了匠人嫻熟的技藝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它不僅反映出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也承載了深厚的農耕文化內涵。
3.1 木版雕刻技術
“藝術的真正價值在于其工藝的精湛”(藝術史學家約翰·羅斯金語)。木版雕刻技術的傳承、發展與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美學價值息息相關,其精湛程度直接影響到年畫的線條流暢度、圖案的精細度,是呈現其整體視覺效果的核心。傳統楊家埠木版年畫的雕刻工藝通常采用梨木作為雕刻材料,因其質地堅硬且紋理細膩,能夠承受反復的印刷而不易損壞。在《大春?!返闹谱鬟^程中,雕刻師需要在約1厘米厚的梨木板上,手工雕刻出復雜的圖案和文字,每一刀的雕刻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每一處細節的處理都體現了對傳統美學的尊重和傳承。今天,通過現代高精度的掃描和數字化雕刻等技術手段,可以在保留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使得這一古老藝術形式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3.2 印刷與上色流程
印刷與上色流程是楊家埠木版年畫藝術魅力得以展現的關鍵步驟,其不僅體現了傳統工藝的精妙,也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印刷環節,首先需要將精心雕刻的木版進行墨色涂抹,然后通過手工逐版印刷的方式,將圖案準確無誤地轉移到紙上。這一過程要求工匠具有極高的技藝和耐心,每一筆一劃都將直接影響到最終作品的質量。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印刷過程通常需要經過多次套印,以確保色彩的飽和度和層次感;紅色和黑色的套印更是需要精確到毫米,以避免色彩的偏差。
上色流程則更加考驗工匠的審美和功夫。《大春?!返纳释ǔ2捎悯r艷的對比色,如紅與綠、黃與紫等,這些色彩的搭配不僅符合中國傳統美學,也象征著豐收和希望。在上色過程中,工匠們會根據圖案的需要,采用不同的上色技巧,如平涂、漸變、點染等,使得畫面既有整體的和諧,又有細節的豐富。在《大春牛》中,牛身上的毛發采用細筆點染的方式,以表現其生動和質感。這種對色彩和細節的處理,使《大春?!凡粌H是一幅畫,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藝術的創造。
4 木版年畫《大春?!返拿缹W價值
4.1 傳統農耕文化的體現
楊家埠木版年畫繼承了漢唐壁畫的傳統,它是建立在中原農耕文化基礎之上特有的民俗藝術形式。它是遵循農民的思想需求、習俗信仰、審美取向和生活需要而創作、成長、健全的,形成了天真、古樸、簡潔、鮮明的藝術風格。它根植于民間,裝飾于節日,具有充實人們精神生活、體現人們美好意愿的功能,扮演著美化人們節日環境的角色。
在農業社會,勞動人民長時間處于封閉的環境和勤儉持家的生活中,養成了他們樸素的本色、無華的性格。他們喜愛直接,拒絕矯揉造作,喜歡言簡意賅,厭惡繁文縟節,所以在創作木版年畫時會在淳樸中結合著一些粗放和幼稚,它是一種從遠古時代的美術中直接繼承而來的,最能反映出人類孩提時代的純真和古拙的童趣之美。拙與巧原是相對的,但又是可以轉化的,所謂大巧若拙,巧到極致就是樸素的拙。楊家埠木版年畫中古樸的造型、粗獷的線條、夸張的色彩就是這種拙的典型。它內蘊厚重、豐盛繁賾、絢爛多姿,有著很高的美學價值。
4.2 春節習俗與民間信仰
木版年畫《大春?!吠ㄟ^其獨特的圖案設計和色彩運用,將民俗性的視覺思維和形體的美感意識表現得淋漓盡致,它不僅是農耕社會對自然和土地敬畏的體現,也是對新一年豐收祈愿的象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牛象征著勤勞和力量,是農耕社會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寓意著勤勞耕作將帶來豐碩的成果;紅色的使用不僅代表喜慶和好運,也與民間傳說中驅邪避兇的信仰相契合。在春節期間,人們將《大春牛》貼于家中,以期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家畜興旺。同時,年畫中的春牛形象往往與財神、門神等其他吉祥物一同出現,形成了一種復合的文化象征,反映了民間對于財富、健康和幸福的綜合追求。這種習俗不僅在楊家埠地區盛行,也在其他地區廣泛流傳,成為春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民俗學家鐘敬文語),民間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習慣成俗的某些認知、性情和禮節被稱為民俗,而楊家埠木版年畫則是將隱藏在其中的民俗思想,用一種藝術的語言將其外向化和具象化,表現的是生活的理想化和理想的生活化,有著樸質的源發美,順應了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愿望,激勵著人們生活的信心和奮斗的勇氣?!洞蟠号!纷鳛槟戤嬎囆g的代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我國傳統節日習俗與民間信仰的重要窗口。
5 結語
5.1 傳統藝術的傳承意義
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留給當今人類的一筆巨大財富,它來源于華夏民族古老文化的積淀,貫穿著民族的歷史進程,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和審美情感,是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木版年畫《大春?!犯挥斜憩F主義的造型理念,以突出主體為目的,用動態的視點構成的圓滿的構圖方式,其單純熱辣的色彩,古樸雅拙的圖案設計,不僅符合古代人民的審美習慣,而且在現代依然能夠引起共鳴,這表明傳統藝術具有跨越時代的魅力?!拔幕鄻有允侨祟惖墓餐z產,是世界和平的基石”。木版年畫《大春牛》的傳承,正是對這一理念的實踐,它不僅保護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也為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5.2 現代審美與文化認同
在現代社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農耕文化面臨著諸多挑戰。保護、傳承與發揚民間木版年畫這一傳統藝術,研究其美學意蘊,不僅是對其珍貴文化價值的肯定,也能對現代藝術的未來發展有所啟迪。隨著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推進,現代審美趨向于多元化、個性化,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并重視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藝術與設計中的應用潛力。木版年畫《大春?!芬云洫毺氐乃囆g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為現代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其鮮明的風格不僅在視覺上吸引人,在傳達吉祥寓意方面也具有獨特優勢。在現代家居裝飾、時尚設計等領域,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借鑒木版年畫《大春牛》的元素,創造出既有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作品。同時,如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所言:“藝術作品的意義不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它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币虼嗽趯鹘y民間木版年畫美學研究的未來展望中,應著重于其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與觀眾產生新的互動與共鳴。
參考文獻
[1]馮敏.新春吉祥畫:中國木版年畫[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2]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秦漢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3]徐吉軍,方建新,方健,等.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4]宋兆麟.春牛圖探源[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3(1):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