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先進文化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思想內核,以革命精神譜系為靈魂,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為指引,兼具歷史傳承性與時代創新性的中國特色文化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強調,各地各高校要緊密聯系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的奮斗歷程,深入挖掘運用校史、行業產業發展史、城市區域建設史中的紅色基因,打造更多特色大思政課、原創文化精品、網絡育人作品和沉浸體驗載體,推動紅色基因人物化、案例化、具體化、行動化[1]。
作為文獻資源中心與學術服務機構,高校圖書館通過協同推進紅色文化傳承與知識服務創新,打造集文化育人、科研支撐、價值引導于一體的智慧知識中心,在履行學術創新支持與教學服務基礎職能的同時,更肩負賡續紅色血脈、培根鑄魂的時代使命。
一、紅色文化育人空間的建設意義
(一)作為思政課程教育資源的補充
第一,作為校園文化中樞,高校圖書館憑借文獻整合優勢與空間再造能力,在構建紅色文化育人體系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體化載體,紅色文獻以原始檔案、影像資料、手稿文獻等形式全景式呈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具象化的歷史注腳。通過構建“實體空間 + 數字平臺”雙軌資源矩陣,高校圖書館不僅系統整合了革命史料、地方志等特色資源,更借助VR技術復原歷史場景,使思政教育突破時空界限,顯著增強了課程的沉浸感與說服力。第二,在育人實踐層面,紅色文化育人空間通過構建“認知一體驗一內化”的三維路徑深化育人成效。其中,專題文獻展陳構建歷史認知基礎,情景劇排演、口述史訪談等參與式活動則引發情感共鳴。這種“可觸可感可思”的教育方式讓青年學生通過接觸革命文物、演繹紅色經典,實現了從認知歷史到精神認同的升華。
(二)有助于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在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已從環境營造轉向價值引領的新階段。第一,紅色文化育人空間通過系統整合革命文化基因與時代精神譜系,為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生態提供了核心支撐。高校圖書館依托紅色文獻資源庫與智能展陳技術,可打造“可閱讀、可體驗、可傳承”的文化場域,使紅色文化以立體化形態融入校園生活;通過“紅色藝術節”“校史中的紅色記憶”等品牌活動,可將革命精神解碼為青年話語體系,構建課堂內外聯動的文化浸潤網絡。第二,紅色文化育人空間通過三類實踐路徑深化建設成效:在知識傳播層面,以主題書展、學術講座建立理論認知基礎;在情感共鳴層面,通過沉浸式劇本演繹、口述史紀錄片創作增強文化認同;在行為養成層面,借助“紅色文化講解團”“紅色志愿服務崗”等實踐平臺促進知行轉化。這種將革命傳統與時代精神有機融合的創新模式為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三)有助于推動紅色文化研究
第一,在文化強國戰略指引下,高校圖書館正從資源倉儲機構轉型為紅色文化研究的創新引擎。通過構建“文獻保障 + 學術服務 + 成果轉化”三位一體研究體系,紅色文化育人空間能夠為學科建設提供多維支撐。其特色體現為:依托革命文獻特藏庫、口述史數據庫及紅色數字人文平臺,系統整合散佚的地方志、戰地日記等珍稀史料,構建覆蓋“事件一人物一精神”的研究資源網絡;聯合馬克思主義學院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聚焦紅色文化傳播規律、革命精神當代轉化等前沿課題,打造貫通校內外、聯動產學研的學術共同體。第二,高校圖書館通過發揮文獻資源中心和學術服務機構的作用,逐步實現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升了高校紅色文化的研究水平;通過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紅色文化產品和服務,為新時代紅色文化研究開辟了可持續發展路徑。
(四)有助于發揮社會服務職能
作為學校的文化資源寶庫,高校圖書館是社會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指出:“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2]這充分體現圖書館在紅色文化育人中的重要引領作用和獨特育人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通過紅色文化育人空間構建起“資源活化一服務輻射一價值傳播”的社會服務新范式;依托革命文獻數字資源庫、紅色口述史影像檔案等特色館藏,打造“云端 + 實體”雙軌服務體系;線上開發“紅色文化慕課平臺”,向社會開放黨史專題課程;搭建紅色主題研學基地,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提供黨建活動教育場所。這種以空間為載體、以學術為支撐的開放服務模式,為高校履行文化傳承使命提供了創新實踐樣本。
二、紅色文化育人空間的實踐探索
(一)構建紅色文獻閱讀專區
第一,充分發揮館藏特色優勢,系統整合館藏黨報黨刊、黨政理論文獻和紅色文獻數據庫等資源,建立了“紅色文獻閱讀專區”。該專區采用主題化分區設計,規劃為紅色經典書刊展區、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黨報黨刊閱讀專區、廉政書屋和紅色影音朗讀專區,各分區依據資源類型與功能定位,設計了差異化的展示與服務模式,確保讀者能夠便捷、高效地獲取文獻資源。第二,依托專區豐富的資源儲備及館員在閱讀推廣領域積累的深厚經驗,緊密圍繞“世界讀書日”和國家重大節日等重要節點,策劃組織多元化主題活動,如開展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展覽、系列性紅色主題宣傳展、主題讀書會等。這使得讀者可以在專區內自由參觀展覽、閱覽文獻書籍,借助專區配備的先進數字化應用與智能設備,加強對紅色文化知識的深度學習和關鍵歷史事件的生動認知。通過持續性、系列化的主題活動和數字化賦能服務,拉近了紅色文獻與讀者間的距離,將紅色文獻閱讀專區打造成讀者探索紅色文化知識的閱讀圣地、紅色文化精神傳承與弘揚的重要樞紐,推動了紅色文化在校園環境中的可持續傳播與創新性發展。
(二)搭建紅色文化交流專區
第一,為充分發揮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的職責和作用,結合館藏資源與空間優勢,在讀者入館必經之處搭建“紅色文化長廊”,定期舉辦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具體來說,通過舉辦黨史學習教育主題觀影展,使讀者深入學習黨史知識;通過解讀經典黨史影片中的感人場景和人物英勇形象,使讀者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第二,與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舉辦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果展,將思政課建設成果展劃分為機制建設、黨建引領、師資隊伍、課程教學、人才培養、學科平臺、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數十個板塊,全面展示學校在思政課改革創新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引導讀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擔當教育新使命。
(三)打造紅色文化虛擬現實體驗中心
第一,隨著數字化向智慧化方向轉型,創新運用AI、AR、VR等智能技術,精心打造了沉浸式紅色文化數字體驗平臺。該平臺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運用數字化技術精準再現李大釗革命活動舊址等紅色遺址,同時創新呈現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歷史主題內容。學校融媒體中心同步制作了配套數字資源,構建了完整的紅色文化數據庫,允許讀者通過移動終端掃碼便捷獲取這些特色教育資源。第二,依托紅色文化虛擬現實體驗中心,創新開展朋輩教育活動,組織學生擔任虛擬場景講解員。這一實踐模式使參與學生既能沉浸式體驗全國紅色圣地的文化氛圍,又能通過講解工作系統提升思考能力、寫作水平和演講技巧。
(四)建設紅色文獻與古籍典藏展示專區
立足保護紅色文獻、傳承冀東文脈、深化文化育人的核心使命,創新性地將紅色文獻資源與冀東地域特色文化深度整合,打造“紅色文獻與古籍典藏展示專區”。該專區匯聚珍貴藏書8000余冊、文物文獻展品500余件,并依據歷史背景、文獻類型與應用場景,科學劃分“唐山精神譜系專區”“古籍典藏展示專區”和“冀東文物文獻專區”,構建起多維立體的文化育人空間。第一,在“唐山精神譜系專區”中,“鐵肩擔道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窮棒子精神”“特別能戰斗精神”“當代愚公精神”熠熠生輝。這五種精神譜系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內核的生動縮影,更凝聚著勞動人民的奮斗智慧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第二,“古籍典藏展示專區”珍藏三套《四庫全書》、一套《四部叢刊》,以及《二十五史》《清實錄》等8000余冊珍貴線裝古籍,橫跨哲學、文學、史學等多元領域。這些承載千年文明的典籍既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活態見證,更為學校開展古籍文獻研究、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原始文獻支撐。第三,“冀東文物文獻專區”依托冀東文獻典藏與研究中心,展出涵蓋唐山老瓷、開灤煤礦史料、科舉文獻等500余件特色藏品,全面展現了唐山百年間工業振興、教育變革與民俗變遷的歷史畫卷,成為研究近代中國工業文明、冀東社會變遷的珍貴史料庫。
三、紅色文化育人空間創新服務路徑的發展與啟示
紅色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著新中國在革命歷程上的光輝事跡,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3],對輔助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課教育的有效融合
第一,在思政課理論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整合紅色文化育人資源及相關研究成果,重視紅色文化素材的系統收集,在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有機融入紅色文化要素,促進二者的有效結合與良性互動。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教師應基于紅色文化育人空間資源,深入詮釋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適時引入紅色文化元素,通過列舉紅色案例、講述紅色故事、賞析紅色影音片段,為思政課教學增添中國色彩和地域特色,進而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與說服力。同時,教師應將紅色文化研究成果中與“李大釗思想”“冀東紅色文化”相關的著作列為思政課程的輔助讀物,配合紅色專題數字資源不間斷地開展第二思政課堂,加強紅色文化研究闡釋,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和理解。第二,理論聯系實際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有效途徑。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當增設實踐教學環節,組織學生實地探訪紅色文化育人空間。通過親身接觸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遺存的各類實體紅色資源,學生能夠獲得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從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參與紅色文化講解團隊的實訓活動,以“現身說法”的方式深化對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對講解工作有興趣的學生還可申請加入紅色文化宣講團,為傳承紅色基因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加強校內外單位間協同合作,打造紅色文化育人新格局
第一,高校圖書館應聯合組織部、宣傳部及人事處等部門,深化政治學習實踐協作,共同推進黨員干部政治素養提升工程和教師入黨培訓工作,將紅色文化育人空間打造成黨員干部開展紅色研學的實踐教育基地。第二,高校圖書館要與學校學生處、團委和教學單位加強思政教育實踐合作,將紅色文化育人工作融入學生入黨培訓、基層團支部實踐活動、學生社團政治學習和教師政治素養培訓中,使紅色文化育人空間成為團體紅色教育實踐基地。第三,高校圖書館要與本地中小學開展思政教學實踐合作,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在節假日期間,高校圖書館可邀請中小學生到紅色文化育人空間參觀學習,接觸地域特色文化,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相輔相融,讓學生從小接受紅色文化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激發民族自豪感,培育文化自信。第四,高校圖書館要與地方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加強合作,在各單位開展主題教育、民主生活會和主題黨日活動時,將紅色文化育人空間作為開展主題活動和政治理論學習的實踐場所,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第五,高校圖書館要與公共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和文化館加強文化交流合作,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在國家法定節日、紀念日和特定時事期間,高校圖書館可策劃設計多元化的文化服務項目,共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活動,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參與,發揮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服務職能。第六,高校圖書館要加強與新聞媒體機構的密切合作,通過新聞報道、專題節目等形式弘揚紅色文化,提升紅色文化的社會認知度和美譽度。
(三)深化育人效能,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用好紅色資源,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4]。在文化傳承創新體系中,高校圖書館依托紅色文化育人空間,構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交融的橋梁,成為弘揚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
第一,高校圖書館通過建設“紅色文化虛擬體驗中心”等智慧平臺,可構建“文獻活化”與“場景重構”的雙向互動機制;借助數字化技術手段,可創新性呈現紅色文化蘊含的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將傳統文獻資源轉化為可交互的動態文化載體,直觀展現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搭建“紅色文化新媒體工作室”,緊密結合時代特點,鼓勵學生以紅色文化元素為背景,自由創作短視頻、海報等紅色思想宣傳作品,既能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深刻感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獨特魅力,也可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承紅色基因、傳播正能量,構建清朗的網絡思政教育空間。第二,高校圖書館的紅色文化育人空間通過“三位一體”傳承機制深化育人效能。在縱向聯動中,該空間可與文學院深度合作,共建“紅色經典研讀坊”,組織“詩詞中的革命精神”“紅色經典故事品讀”等特色活動,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在橫向融合方面,該空間可聯合學生社團打造沉浸式紅色經典戲劇,展現紅色文化的舞臺魅力,在藝術實踐中強化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在社會輻射層面,該空間可打造“大中小學思政教育研學基地”與“紅色文化傳播基地”,使優質紅色資源成為跨學段的思政育人素材,將文化傳承嵌入立德樹人全過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與教育創新提供有效實踐路徑。
四、結語
通過系統整合革命時期紅色資源,深挖冀東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具有地域標識度的紅色精神譜系,構建起集文獻資源中心、學術研究平臺、思政教育載體于一體的立體化育人空間,實現了紅色資源保護傳承與立德樹人使命的有機融合,打造彰顯時代精神、浸潤冀東文脈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陣地。基于該圖書館的經驗,高校圖書館要利用好紅色文獻,持續開拓創新服務,履行培養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使命;要深入挖掘紅色文獻與古籍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關于開展全國高校“傳承紅色基因、學思踐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宣傳教育的通知[EB/OL].(2024-07-03)[2025-05-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s255/202407/t20240709_1140267.html.
[2]習近平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EB/OL].(2019-09-09)[2025-05-21].https://www.gov.cn/xinwen/2019-09/09/content_5428594.htm.
[3]黃靜宜.武漢革命文物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4(03):76-80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5-05-21]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