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文本、視頻、圖像及音頻的生成與處理過程中,對人類行為特征的模擬能力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笆逦濉睍r期,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人工智能將深度能中國的各大行業。
出版業是人工智能融入較為充分的行業,隨著內容生產、流程再造、知識服務、傳播方式等不斷發生變革,現已步入“智能出版”階段[1]。2025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等10部委聯合印發的《網絡出版科技創新引領計劃》強調,著力打造支撐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應用的高質量、多領域中文語料庫,促進人工智能在網絡出版領域廣泛應用。隨著AIGC在出版業的應用逐漸深入,編輯人員的業務功能、話語權、職業地位和發展定位都發生了變化,并由此引發了不同程度的焦慮和不安。鑒于此,文章通過厘清AIGC對出版行業帶來的沖擊,以及由此所引發的社科期刊編輯職業轉型困境,從編輯核心能力識別與重構角度提出破局的關鍵舉措和可行性路徑,旨在為AIGC時代社科期刊編輯的適應性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及其對出版行業帶來的沖擊
生成式人工智能代表了人工智能技術在創造性應用領域的專業化發展。2022年,0penAI推出的大語言模型ChatGPT引發學術范式的重要變革。自2023年起,豆包、文心一言等國產大語言模型快速迭代升級,其中,DeepSeek的突破性進展尤為顯著,這極大地推動了AIGC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通過觀察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一一百度的搜索指數數據(見圖1),我們不難發現,ChatGPT、DeepSeek、Kimi、豆包、文心一言等代表性大語言模型的檢索熱度基本呈現波動式上升趨勢。2025年,DeepSeek和豆包成為中國網民最關注的大語言模型。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大語言模型的搜索量在初創期或開源期都會達到短期“峰值”。
圖12023年以來中國網民大語言模型檢索趨勢(數據來源:百度指數)

與傳統人工智能類似,AIGC同樣具有“創造性破壞”特征,但其對各行業的顛覆性影響存在顯著差異。正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手工業、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電報業、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的流水線制造業一樣,AIGC的出現也會使得一些行業突破運行現狀,甚至被最終替代?;谝环N科學系統評估職業、行業受大語言模型影響的方法[2],國外學者測算了774種代表性職業受ChatGPT影響的暴露率(見表1)。
表1代表性職業與大語言模型技術沖擊暴露率

注釋:括號內數字為相關職業的暴露率水平;部分相近職業予以合并,如各類教師、法律工作者、各類咨詢師等,此時僅展現暴露率最高的子職業;數據來源于Felten等人(2023)的測算。
其中,暴露率介于-1.854—1.926,數值越大代表該職業受大語言模型技術迭代的潛在沖擊越大。不難發現,電話客服、教師、法律工作者等職業受到的沖擊最大,而各類體力勞動職業(如磚瓦工、油漆工、洗碗工等)受到的沖擊最小。從出版行業相關職業受到的影響來看,記者、校對人員的暴露率與“第一梯隊”的后五名相差無幾。其中,文字編輯的暴露率高達1.191,受技術沖擊風險位列所有職業的前 20% 。只有計算機排版設計人員、印刷裝訂工人等職業的暴露率為負數(對沖擊不敏感),因為這些職業更具備體力勞動屬性。值得注意的是,暴露率高并不意味著相關職業必然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更多情況下或表現為相關職業的部分工作被機器取代,這將有助于提高該職業的人機協同水平。
筆者進一步分析AIGC對學術期刊業務流程的影響發現,其呈現“利弊共存”的雙重特征。首先,AIGC大大降低了寫作門檻,提高了寫作效率,這雖會導致學術“去精英化”,但也會推動“論文加工廠”模式的盛行,并加劇“馬太效應”。其次,AIGC雖全面提升了選題策劃、編輯初審、專家審稿的效率,但也會帶來學術倫理問題和加劇“虛假創新”現象,提升了知識鑒別的成本。再次,AIGC雖全面豐富了出版形式,增強了傳播效果,但也會引發編輯工作泛化等問題。最后,AIGC雖進一步提升了知識傳播效率,推動了跨學科知識的融合,但也會帶來“學術幻覺”,不利于學術期刊保證學術質量。隨著業務的深度變革,期刊發展定位的諸多傳統矛盾[3],如“學者辦刊”與“編輯辦刊”的矛盾、“重選題”與“重校對”的矛盾、“小而精”與“大而全”的矛盾等正在發生新的變化,這將為編輯的職業定位和角色重塑帶來挑戰。
二、AIGC時代社科期刊編輯職業發展困境
在AIGC時代,社科期刊編輯普遍面臨不同程度的職業擔憂,其本質上體現了技術變革所引發的職業焦慮。對此,經濟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分別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解釋。第一,經濟學理論關注市場運行機制下的結構性矛盾,強調技術變革會引發結構性失業,提升高技能勞動力需求[4],加劇收入不平等現象。第二,哲學理論聚焦人的本質與技術異化,強調技術理性將使人類喪失主體性,導致人類價值邊緣化,技術傾向將使人陷入存在性焦慮(ExistentialAnxiety)。第三,心理學理論更加關注個體認知與情感反應,認為技術迭代會提高環境不確定性,削弱個體對職業的掌控感,降低職業信心,導致自我價值感喪失。第四,倫理學理論聚焦價值選擇,強調技術背后的權力結構可能會操縱職業選擇,并削弱職業共同體的共情與信任,應當對不平等問題背后的弱勢群體提供補償或再培訓。
AIGC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工智能應用從體力勞動替代向腦力勞動替代的重要轉型,這也使得包括編輯在內的眾多腦力工作者逐漸喪失了職業認同感。研究發現,中國女性、青年群體、專業技能群體和社會精英群體受AIGC的影響更為顯著[5]。這意味著,女性編輯、青年編輯可能面臨更大的職業轉型壓力。相較西方國家市場化導向的期刊運營模式,我國期刊管理體制以行政調控為主,注重意識形態安全,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并嚴格遵循國家政策導向。事業編崗位設置和職業門檻為中國編輯職業設定了“精英壁壘\"[6]。一種典型觀點認為,制度性職業門檻將在較大程度上限制技術替代,但這種觀點在期刊界卻未必適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期刊編輯群體的職業認同危機持續存在[7]。特別是高校期刊編輯,邊緣化地位始終制約著其職業發展進程。在AIGC時代,編輯的職業危機感將進一步提升。筆者通過對多位核心期刊編輯的深度訪談發現,編輯群體對AIGC技術沖擊的擔憂程度顯著。
如果將編輯人員按照職業特征進一步區分為“校對型編輯”“策劃型編輯”和“學者型編輯”,AIGC所引發的職業擔憂將凸顯群體異質性,且對“校對型編輯”的沖擊最大。事實上,在上一輪學術范式變革中,“校對型編輯”面臨嚴峻挑戰,但其憑借過硬的業務能力,在“重校對還是重學術”的理念之爭中保持了專業優勢。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強化審讀制度,這類編輯的專業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然而,AIGC技術的快速迭代致使蘊含大量規范標準的校對工作更易被算法掌握,導致該環節專業價值弱化并引發從業者的職業認同危機。當然,考慮到當前大語言模型日益強大的選題策劃能力,“策劃型編輯”也面臨不小壓力。因此,編輯職業轉型已成為群體共識,再培訓成本不容忽視。
相較自科期刊編輯,社科期刊編輯在AIGC的沖擊下將面臨更加復雜的轉型困境。首先,與自科期刊編輯的重復性工作(如圖表校驗與數據解讀)正逐漸被AI取代不同,社科編輯的核心任務涉及高語境下的價值評估一包括意識形態風險把控、學術創新甄別、邏輯結構修正與文本可讀性優化等關鍵環節,這些高度依賴人類判斷的工作難以被AI替代,因此社科編輯的工作壓力并未明顯減輕。其次,社科研究涉及歷史文化背景、價值判斷,算法邏輯會引發社科研究的“去人性化”,令編輯更難與作者產生共鳴,降低其職業成就感。最后,與自科期刊編輯明晰的轉型路徑不同[8],社科期刊編輯需要在提升技術素養的同時不斷增強“算法批判能力”,即以一種更加“曲折的、迂回的”辯證思維去順應AIGC發展,這使得轉型路徑變得更加復雜。
三、破解困境:AIGC時代社科期刊編輯核心能力重構
(一)AIGC時代社科期刊編輯的核心能力識別
盡管已有文獻從多個角度對AIGC時代編輯的職業轉型展開了探討[9],但是許多關鍵性問題依然缺乏關注。當前,社科期刊編輯應聚焦四大關鍵能力塑造。
第一,大語言模型對話能力。大語言模型的實際應用效能取決于其對話能力,這一能力可分解為三個核心維度。其一,語言表達能力。許多社科期刊編輯在審校他人文稿時能夠精準修正細微問題,但在自主創作時往往出現類似的語言瑕疵。這種職業特性使社科期刊編輯更傾向于“發現問題”,而相對忽略了自身表達能力的系統性提升。其二,掌握向AI準確提問的能力。社科期刊編輯向AI提問通常涉及背景(Context)、目標(Objective)、寫作風格(Style)、情感語調(Tone)、受眾(Audience)、格式(Response)等元素,這表明社科期刊編輯在闡述復雜問題時需要保持充分耐心,審慎考量問題所涉及的多元約束條件與各方訴求。其三,問題意識。AIGC并不會自主創造新的知識,而是對已有知識進行提煉加工?;诖?,問題意識決定了提問的深度。社科期刊編輯雖無須精通各種知識,但一定要對經典理論和前沿技術方法有所了解,以有效運用人工智能輔助開展學術評估工作。
第二,多模型綜合運用能力。當前,各類大語言模型的研發正在加快進行,呈現“百花齊放”態勢。每一類大語言模型都試圖強化自身特點,并在擅長領域深耕。在學術領域,ChatGPT應用最為廣泛,其在語言潤色、文本解析、知識整合、代碼設計等方面展現強大的處理能力。此外,BERT優化文獻檢索效果顯著,Claude特別擅長處理長文本尤其是中文寫作任務,ChatGLM則在政策文本分析方面具有突出表現。當前,部分財經智庫的編輯團隊已開始主動整合多種大語言模型,開發多模型協同處理模板,實現了定期評論生成、標準化格式調整、常規數據自動抓取以及周期性文檔(如月度報告)自動撰寫等功能,顯著提升了工作效率。相對而言,社科期刊編輯受體制思維與研發財力的影響,無意識、無條件或不愿意花費精力進行探索,但提前布局多模型應用的編輯人員必將在未來占據顯著競爭優勢。
第三,卓越的品鑒力。盡管AIGC取得了諸多成就,但是仍然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獨特價值,特別是在需要高度社交互動、情感理解和復雜決策的領域[10]。近年來,盡管多數社會科學學科已歷經科學化轉型,但其人文學科特質依然顯著,這對社科期刊編輯的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AIGC時代,社科期刊編輯更應發揮學術“把關人”職能,具備識別社會科學論文敘事深度與學術洞見的能力;掌握能夠在海量生成的文本中快速篩選優質選題的能力;在學術研究中需要警惕偽命題,同時注意辨析跨文化、跨學科研究中可能存在的誤解;在恪守學術規范的同時兼顧人文關懷,借助專題策劃推動學科范式革新與反思;磨煉高級化的寫作風格,不斷提升論文的敘事張力和表達藝術感。
第四,社會活動能力。社科期刊編輯應當積極參與學術會議、持續維護作者網絡并定期參加專業培訓。在傳統出版時代,社交能力是社科期刊編輯必備的素質。到了AIGC時代,該能力更成為守護社科領域人文精神的“壓艙石”。社科期刊編輯應積極參與出版行業會議,努力探索并總結AIGC高效使用的經驗,并在技術理性中強調批判性。此外,社科期刊編輯應多與作者“面對面”交流互動,了解全新的、未發表的創新性想法,捕捉算法無法感知的社會現實,保護好顛覆性的研究成果??傊?,社科期刊編輯要充當好“學術生態構建者”角色,努力營造學術爭鳴的討論氛圍,全面提升學術洞察力。
(二)多元主體協同提升社科期刊編輯核心能力的路徑
第一,監管部門應盡快明確規則,培訓重點對象,保護弱勢群體。國家新聞出版署應盡快出臺并完善有關AIGC規范使用的法律法規,明確社科期刊論文算法技術應用的邊界。各省市新聞出版局應將數字素養納入社科期刊編輯職稱評定標準,并通過專項基金支持有條件的社科期刊編輯部完成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此外,各級監管部門應及時開展轄區內社科期刊編輯AIGC應用能力與適應情況的調研評估,對轉型困難較大、職業焦慮較重的地區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確保更多社科期刊編輯能夠平等享受AIGC技術發展成果。
第二,行業學會應進一步加強AIGC的理論研討和應用培訓,著力推動AIGC的知識共享和經驗擴散,并為AIGC規則的修訂提供智力支撐。全國學會應聚焦AIGC主題,通過積極組織學術研討會、繼續教育培訓、工作坊等活動,讓更多社科期刊編輯有機會參與AIGC學術研討。
第三,社科期刊主管單位,特別是高等院校,應努力搭建良好的學習教育平臺,這包括通識課和繼續教育兩個維度。在通識課方面,當前國內眾多高校已普遍開設通識類AI課程,如復旦大學的AI-BEST項目。在此基礎上,各高校應針對不同職業需求,開發更具專業特色的AI應用課程。在繼續教育方面,各高校應開設更具激勵屬性的研修培訓。例如,2022年,北京工商大學面向全校教師開設信息化交叉學科研修項目,課程設置涵蓋大數據科學、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十余門專業課程,累計授課逾百課時,學員需要通過嚴格考核并完成學術論文才能獲得結業資格,吸引了超過 70% 的管理與教輔人員參與。
第四,社科期刊的主辦單位(編輯部)應針對前沿技術營造“學習型”工作氛圍,并為社科期刊編輯AIGC培訓提供全面支持。一方面,社科期刊編輯部主任應帶頭學習AIGC知識,熟悉各種主流大語言模型的功能特性,并定期組織部門內部交流經驗,充分發揮領導示范作用;另一方面,社科期刊編輯部應開展針對AIGC實操技巧的內部交流會,引導社科期刊編輯商討大語言模型的應用實踐,通過打造“學習型”社科期刊編輯部文化,鼓勵全體社科期刊編輯不畏艱難、不懼挑戰,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接受前沿知識。
[參考文獻]
[1]鄧婧,何婧,朱娜.智能出版時代學術期刊編輯人才轉型困境與培養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2(05):35-37.
[2]FELTENE,RAJM,SEAMANSR.HowwillLanguage Modelers like ChatGPT Affect Occupations andIndustries?[EB/OL].(2023-03-02)[2025-05-28].https://arxiv.org/abs/2303.01157.
[3]朱劍.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個兩難選擇[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70-89.
[4]ACEMOGLU D,RESTREPO P.Automation andNew Tasks:How Technology Displaces and ReinstatesLabor[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O19(02):3-30.
[5]張詠雪.從自動化技術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對勞動者影響的技能異質性研究[J].社會學研究,2024(04):69-91.
[6]LIUYUJIA,GRUSKYD B.ThePayoff to Skill intheThird IndustrialRevolution[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13(05): 1330-1374.
[7]朱劍.如影隨形:四十年來學術期刊編輯的身份焦慮:1978—2017年學術期刊史的一個側面[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1-35.
[8]劉芳.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時代科技期刊編輯價值升維策略[J].編輯學報,2023(S1):111-116.[9]李雅箏,劉洪權.AIGC技術賦能高校編輯出版人才培養:轉型機遇、能力重構與實踐策略[J].科技與出版,2024(02):52-57.
[10]FREYC B,OSBORNE M A.The Future ofemployment: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14):25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