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在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幫助幼兒學會整理,養成愛整潔、做事認真等良好習慣,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進而為其適應小學生活奠定基礎。
師幼合作,共同制作整理標識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將培養幼兒的情感和態度放在首位,尊重他們的意愿,滿足他們的需求。教師可鼓勵幼兒自己制訂規則。例如,桌面游戲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一下雜亂的教室,以此為契機,組織幼兒討論:“教室為什么會這么亂?怎么樣才能使教室變得干凈整潔?”幼兒經過討論,最后一致決定給物品做標志,看到標志就知道擺放的位置。教師緊接著又問:“你們要做什么樣的標志?誰來做標志?”幼兒經過討論,決定自己制作標志,并明確分工,將標志貼到指定位置。幼兒親自設計標志,共同制定擺放規則,積極參與物品的整理和歸納,從而形成了強烈的責任感和獨立意識。
多種途徑,養成整理習慣
故事引導,培養整理意識。幼兒喜歡聽有趣的故事,教師可基于幼兒的這一愛好,向幼兒講述一些關于整理物品的故事,對幼兒進行整理物品方面的教育。例如,向幼兒講述繪本《學會整理》的故事,故事中的小熊因為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媽媽讓他整理玩具,他沒整理就出去玩了,回到家因為踩到地上亂七八糟的玩具狠狠地摔了一跤,以此使幼兒意識到雜亂帶來的不便,進而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
集體教學,學會整理技巧。集體學習不僅能幫助幼兒轉變被動學習的態度,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可設計一些整理物品的課程,幫助幼兒學習按順序整理,以此培養幼兒良好的整理習慣。以“我會整理”主題活動為例,教師以豆豆想請小朋友幫忙整理的情境導入,開展了系列實踐活動,包括對房間的雜物進行歸納、劃分區域,并對物品進行詳細的標注,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中,學習整理物品的方法。
區域游戲,提高整理本領。區域游戲是一種有效的學前教育方式,鼓勵幼兒通過個人、小組或團隊的方式進行選擇和交流。例如,教師可在班級設計小超市、服裝店等活動區域,并適時向幼兒提出引導性問題:“小超市里的物品應該怎樣擺放才能讓客人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服裝店里的衣服很多,怎么擺放才能讓客人在最短的時間挑到自己喜歡的衣服呢?”幼兒通過在區域游戲中整理物品,經過多次鍛煉,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良好的整理習慣。
活動比賽,檢查整理技能。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例如,教師可開展“書包整理大賽”,要求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時間內,快速將書包中的物品(文具盒、本子、水杯、書本等)整理好并放在書包里。幼兒四人一組,進行接力賽,由保育員擔任裁判,整理得又快又整齊的一組將獲得“整理小能手”的獎狀。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開展“圖書整理大賽”“文具盒整理大賽”等活動。
榜樣引領,正確引導幼兒
教師榜樣作用。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本身的行為就是標準和示范,也是一種極有效的不言之教。”教師和幼兒朝夕相處,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幼兒。在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幼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行為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教室物品的擺放要有固定的位置,師幼共同遵守“在哪里拿的,就要放回哪里”的規則。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幼兒將逐漸形成有序整理物品的好習慣,教室也會變得更加整潔有序。
幼兒榜樣作用。伙伴關系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是幼兒成長環境中的重要部分。教師應充分利用伙伴關系,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引導幼兒遵守行為準則。例如,在整理物品的活動中,有的幼兒整理得干凈又整齊時,教師應及時在集體面前給予其表揚,使其產生榮譽感和成就感,并激勵其他幼兒模仿。
家園合作,強化整理能力
家長是教師重要的教育伙伴。家園攜手合作,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有助于促進幼兒茁壯成長。教師可提前在網上搜集好資料,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向家長傳授培養幼兒良好整理習慣的方法和策略。
以“天黑了,玩具要回家”親子活動為例,家長可告訴幼兒玩具要回家睡覺了,以玩具的口吻告訴幼兒自己住在哪里,并要求幼兒按照聽到的描述細節,為玩具分配“房間”。家長還可鼓勵幼兒為玩具的“家”設計標志。如果幼兒忘記收拾玩具,或者亂放玩具,家長可以帶著玩具“告狀”,要求回到屬于自己的“家”。
教師還應向家長講解整理的重要性,并鼓勵家長大膽放手讓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當幼兒完成任務后,家長要及時給予認可和贊許,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
培養幼兒的整理習慣并非易事,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并將這種習慣貫穿至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繼續探索培養幼兒整理習慣的新途徑,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為他們順利升入小學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