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b)-0065-04
Talk about Discussion on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Exhibition Space
JING Yun, LYU Xiaomeng (NanjingMuseum Administration,Nanjing Jiangsu,21Oo18, China)
Abstract: Exhibitiondisplayis adesigncategorythatfocuses onspatialconstructionandnarativeconstruction asresearch subjects,andisativeatiyatahvesifoationtrslationtroughspatialnaativ.Tespatialarcictureonstitesthe cognitiveframeworkoftheexibitioncontnt,whilethedisplayelementsarethematerialcarrersofinformationdissminationThe dialecticalrelatioshipetwentetwoisliketefeshndbloodofisplaart,jntlyonstructinganaratietensonfeldepr sion.This articletakesthe\"OnlyThis ChineseColor·BlueandGreen\"special exhibitionasanexample todiscusstheestablishment oftheexhibitiontheme,focusingonthdeeprelationshipbetweenthespatialconstructionoftheexhibitiondisplaydesignandheexhibitionlanguage,sortingout teaplicationoftraditionalgardenspaceconstructionmethodsitheexhibionspace,reatinganarrativlogicthatconfos totraditioalasteticexperinc,putingpeoplefist,explongtheonnetionbetwenmusemibiion effects and audience feelings, and revitaliz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Exhibition display;Space narative; Landsape architecture;Traditionalaesthetics; Scenario design;Audienceexpe rience
展覽陳列設計以信息傳遞、視覺引導與體驗互動為功能導向,通過系統性策劃,實現靜態認知到動態感知的轉換。它的核心價值在于滿足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同時達成觀眾與展覽的情感共鳴。這種雙重屬性決定了空間不僅是展陳內容的載體,更是內容表達的媒介語言。從展覽項自策劃的概念生成到最終呈現,空間思維始終作為設計軸線貫穿流程,呈現出從物理維度到感知維度的多重演繹。
隨著觀眾觀展方式的改變,博物館的靜態陳列也隨之轉變為具有交互性的空間敘事。這種具有空間形態的戲劇化表達突破了二維平面,通過數字技術重構人與物的交互界面,以可變的時空序列設計賦予觀眾主動敘事的能力。空間敘事打破了原有展示空間的單一流向輸出狀態,在敘事過程中運用空間蒙太奇的手法,將展示主體以多種展現形式疊加、交錯穿插呈現給觀眾,讓展覽空間成為觸發觀眾認知重建的場所,達到文化傳播和審美共時的展陳效果
1展覽敘事主題的確立
展覽空間敘事是對展覽主體進行空間轉譯的建構過程。在設計方法論層面,需對敘事對象展開系統性研究,從展覽空間的三維形態、色彩基調、燈光氛圍、材質使用等方面,實現從文本邏輯到空間語境的精準轉換。
美國學者波利·麥肯納-克雷斯認為“要把想法置于空間中,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它們對于整體的相對重要性,以及它們各部分如何疊加在一起,以創造一個對于觀眾而言,易于理解、引人入勝和有趣的敘事\"。文物類展覽通常從器型、紋飾、用途、器物寓意、考古背景或歷史文明演進過程等角度出發,串聯成完整的展覽敘事線。2024年5月,“只此中國色·青\"展覽展出文物185件,當代藝術品99件,跨越多個歷史時期,文物和藝術品品類涵蓋了玉器、瓷器、書畫、服飾等,難以從常規展覽敘事線索中凝練出一條或兩條連貫、清晰的敘事線。
此次展覽敘事以文物的物理屬性“青”為切入點,著重闡釋尚青文化背后社會文明發展的底層邏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率先譜寫了色彩的哲學詩篇,早在文明曙光初現時便構建起“白、青、黑、赤、黃\"的五色體系。五色之論,造就了蘊含東方文明密碼的獨特色譜系統。“青\"為五色之首,考諸《周禮·冬官考工記》“青與赤謂之文”的工藝美學、《天工開物》“染青之法”的生態智慧,乃至傳統營造術中“青甍朱檻\"的建筑禮制。這種色彩符號凝練著“仰觀天象,俯察地文\"的認知方法,承載著“盡精微而致廣大\"的審美理想,是古人建構宇宙秩序的重要媒介,從色彩倫理層面呈現了東方文明“參贊化育\"的生態哲學體系。除了“青\"這條敘事主線,還穿插了文物的紋飾、器型、工藝、寓意和用途等知識點,向觀眾普及歷史文化,增加展覽解讀視角。
2展覽空間敘事的建構
只此中國色·青展覽分為“何為青色”“青雅如玉\"\"天地青翠\"“只此青綠\"\"青韻中華\"5個單元,分別從中國色“青\"的源起、衍生、發展及后人不斷賦予青的內涵等方面,展現傳統色彩體系承載的中國美學思想與五行學說的哲學象征,更深層地折射出中國傳統認知體系中“觀物取象\"的思維范式與“道法自然”的價值取向,加深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核的理解。
2.1 展覽語境下中式園林的空間營造法則釋義
2024年5月,“只此中國色·青”展覽主題決定了展覽空間需要詮釋好傳統美學敘事,古代園林空間是東方審美體系的立體范式,其營造智慧深植于民族審美基因之中。再者展陳空間敘事與古代造園之法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二者皆通過空間敘事實現內容與形式的雙重表達:展陳空間是以展品、輔助展品、道具、場景等構筑文化場域,古典園林則是以自然元素為基營造意境空間[]
園林造境雖依托物質載體,卻借由五感通聯的沉浸體驗,構建出虛實相生的詩意空間。游廊蜿蜒引動視覺延展,泉石清音觸發聽覺想象,松竹幽香牽引嗅覺通感,這種多覺聯動的審美機制,使觀者得以在游覽過程中完成對客觀圖景的藝術重構4
借鑒園林“框景透景\"的景觀營造、“曲徑通幽”的動線設計、“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核,為此次展覽注入東方美學的活態基因,喚醒觀眾審美經驗中的文化記憶。運用“移步換景\"的空間節奏重構展覽敘事,以植根本土文脈的策展智慧,構建傳統文化主題展覽美學體系的創新密鑰。
2.2中式園林空間營造法則在展覽中的具體應用
中式園林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間序列構建起獨特的意境生成法則。這種將自然哲學轉化為空間語言的設計思維,正與展覽“空間即內容”的敘事邏輯相互映照。將園林空間營造法則創造性運用在展覽空間中,激活文化記憶,延續傳統審美的集體經驗,構建起連接古今的文化轉譯通道。
2.2.1“移步換景”的觀展流線
“移步換景”從表象層面可以看成空間位移與視覺嬗變的線性邏輯,本質上則是建構出動態平衡的審美范式。通過移步讓游覽者在空間內留下活動軌跡,激活景致更迭的潛在勢能。而景致的詩意轉換,又反向重塑游覽者位移的心理節奏與感知維度,兩者間相互促進,彼此影響[5]。
當游覽者的視線隨著身姿流轉,園林景致宛若動態山水長卷漸次舒展,原本靜態的景觀元素經由游覽者位移,產生蒙太奇式的圖像疊加。借鑒這個空間敘事原則,在展覽空間合理組織展品、展柜、場景等“圖像”,避免形成流水賬式的觀展模式,感受因空間布局帶來的敘事節奏。通過“移步換景”的觀展動線,引導觀眾在有限位移中實現多重視角的疊加認知。觀眾的每次步移都將觸發視覺信息的增量重組,使得展品形象從單幀“圖像\"的被動呈現,進階為序列“圖像\"的主動演繹,形成具有空間敘事性的立體認知“圖像”。
在中式園林中運用連廊、花窗、門洞來豐富立面形式,立面形式互相連通滲透,配合抑景、框景、漏景、對景等手法,實現“移步換景\"。這些造景手法在“只此中國色·青\"特展中皆有運用。展覽入口使用抑景手法,以五重青紗幕構筑虛實相生的詩意屏障。觀眾駐足紗幕之外,朦朧可見若隱若現的展標浮光。當步人展廳,豁然呈現的展陳空間與初見的含蓄意象形成戲劇性對話,這種“隔而不絕,引而不發\"的空間敘事手法,延續了東方美學的留白意境,又巧妙構建起由期待到沉浸的情緒體驗。序廳處以“青\"字為門,與燈箱畫面、參觀的觀眾,共同構筑一幅敘事景觀。
此次展覽第一單元多為頂天立地式的通柜,柜內高度近 2.7m ,且該部分展出的展品體量較小,如采取常規展示形式,柜內留白空間過多,易使觀眾產生過于平直的觀展體驗。因此,在此處使用框景的手法,通過視域限定的策展語言構建動態觀展序列。曲面墻體以非對稱構圖引導視覺駐點,形成文物本體與歷史語境的有機互文。將文物與展示環境有機結合,強調展品場域表達,讓觀眾通過觀看路徑的重構建立情感代入機制并產生共鳴。
可移動的展柜的排布上,運用對景和遮景多種手法,加深展覽空間維度。例如,在兩兩相對的空間中設置四面柜進行展示,增加觀眾視覺的落腳“點”,擴大視域范圍。同時,觀眾因視線在一定程度受到兩個空間中間的展柜遮擋,從而產生探索欲,主動探索展覽內容。在這些視線“點”之間的聯系線上,觀眾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觀展路線和展示對象間自由進行加減選擇。
2.2.2“身臨其境\"的共情設計
中式造園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使用象征性手法實現“以物比德\"的美學追求。在空間意境的營造策略上,造園者綜合運用移天縮地的空間調度、詩畫同構的意象提煉、比興隱喻的符號系統等藝術手法,構建出多重維度闡釋的園林文本,使游覽者在詩性空間的游歷中體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園林空間的獨特價值在于通過系統性提取原生場域中的在地性要素(包括建筑形制、空間序列、材料肌理及文化符號),相較于常規展覽空間對展品的跨語境移植,運用空間敘事手法重構具有時空連貫性的展示語境,既消解了傳統展陳空間導致的場域斷裂問題,也實現了從物質載體到文化記憶的真實性表達。這種基于場所精神的場域還原機制,為文化遺產原境闡釋提供了獨特的空間認知框架8
在中國,竹子具有謙謙君子、高潔清雅的文化象征。本次展覽以“竹\"為場景還原的設計元素,在展標與序廳的空間上方懸掛竹筒裝置,以“竹\"的“青”點明展覽主題,通過懸掛高度的變化營造出空間的延伸感,融視覺、聽覺、味覺等多感知于一體,實現場域的還原與表達。展覽的“人文書房\"場景也使用“竹”作為輔助設計,暗喻古代文人墨客“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高尚情操。以“竹\"來表達展覽“表里\"兩層主旨:一是聚焦中國傳統色彩文化中的青色,充分利用文物資源,展現中國色彩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二是探尋中國人“尚青\"背后的民族精神內核,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2.3 “融古貫今”的情境空間
傳統造園以“屏借框引\"空間技法讓有限物理空間轉化為無限時空的情境發生器。展覽空間敘事借鑒此思維,將線性展陳轉化為時空網絡,使觀眾自發構建個體化的時空拼圖,最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記憶。
展覽空間常被視為固化歷史片段的靜態容器,實則承載著時空互構的動態本質。展品雖以物質形態被錨定于展臺,其內在的時間性特質卻始終處于流動狀態,它們既是歷史坐標系的時空切片,更是持續生成意義的文化場域。策展實踐的突破性在于解構傳統展示的靜態范式,通過場景構建時空折疊的敘事結構,使展品固有的歷史時間與展覽構建的當下時間形成雙重曝光效應,讓每個觀展時刻都成為聯結古今的意義樞紐,使文物超越物質載體的局限,在當代語境中持續生長出新的生命維度。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青綠山水畫中最負盛名的作品。畫者以丹青作舟楫,將個體生命意識擺渡至山河共情的永恒維度,折枝皴擦俱是乾坤吐納,青黛點染皆蘊萬物生息。筆鋒起處千嶂疊翠,墨痕落時江河奔涌,觀者得以俯仰天地造化之妙,于尺幅之間照見宇宙洪荒的呼吸韻律。展覽以動畫的方式讓畫作中的山水、田園、樓臺、亭閣重現于觀眾眼前,通過情境還原重構主客體關系,將傳統觀看模式轉化為具身性對話,展陳空間從物理容器升華為意義發生器,使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完成從認知解碼到情感共鳴的審美躍遷。
3展覽多元化與觀眾體驗形成閉環
觀眾的觀展動機影響著他們對博物館展覽的期待度。在文化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傳統單向傳播的展陳模式已難以滿足多元化受眾的深度文化需求。觀眾更愿意參觀那些與之認知度匹配、能夠引發情感共鳴和提供行為參與的展覽。
3.1 展覽強調包容性,主動適應群體差異
從年齡構成上看,展覽觀眾包括了少年兒童、青年、中年及老年等多個年齡段,其認知程度決定了他們對展覽內容的理解程度。從參觀自的方面看,可將觀眾行為分為“拍照打卡\"和“學習認知\"兩類群體。前者更注重展覽氛圍是否具有美的視覺享受,分享在社交媒體上能否得到認同;后者則更希望從展覽中汲取知識,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博物館是實現自我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場所,無論是通過顯性認知的方式還是無意識接收的方式,我們都希望走進博物館的觀眾能夠獲取展覽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
展品選擇方面體現出展覽的包容性,選擇能夠滿足多元參觀目的的展品,引發不同觀眾群體的文化認同。例如,“只此中國色·青\"展覽通過古代文物與當代藝術表達的并置陳列,構建歷時性與共時性交織的闡釋框架。在展陳結構性配置中,既包含承載歷史記憶的考古實證材料,又涵蓋基于傳統文化基因進行創新性轉譯的視覺文本。此次展覽是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觸發不同觀眾群體興趣點的多重抓手。主題詮釋方面也同樣遵循主動適應群體差異的原則,在第一單元中,設計了青色色階展板,每一個色階都有圖片對應展示其在自然界中的狀態,以青色礦石為輔助展品,讓不同認知程度的觀眾都能直觀了解古代青色的來源與制作,理解中國傳統青色所蘊含的文化意象。
3.2展覽注重參與度,形成交互傳播閉環
交互式傳播指的是在一個傳播管道中,來自受眾的實際反饋被搜集,而且發訊者將其加以利用,以便不斷地調整或修飾再次傳給受眾相關信息[0。在新媒體語境下,觀眾與展品的交流方式發生改變,觀眾不再只是展覽信息的接收者,而成為展覽內容的創作者,其行為成為構建展覽傳播路徑的元素之一。
展覽在尾廳設置留言墻,通過這種方式與觀眾互動,既增加了觀眾在展覽中的參與度,又滿足了其身份認同的訴求。這種互動設計不僅能積極影響觀眾對展陳效果的評價,更成為展覽中獨有的人文景觀。整理、分析和歸檔觀眾留言,挑選精彩的留言進行內容創作再輸出,為展覽宣傳提供真實生動的用戶原創素材,以此增加觀眾黏性。通過留言內容歸納用戶畫像,有利于分析觀眾人群結構,便于博物館在今后的經營管理與展覽策劃的長期規劃中,精準定位博物館受眾人群,從而促使博物館呈現更多兼顧展陳效果與觀眾感受的展覽。
4結束語
大部分國內展覽陳列空間依然沿用西方“白盒子\"式的展示模式。這種脫離文化語境的展覽方式,與本土觀眾的審美習慣存在隔閡,常常導致理解障礙甚至文化誤讀。中國傳統園林空間與展覽場域在空間敘事性上具有諸多相通之處。借鑒園林設計中的多感官體驗營造和整體空間敘事策略,為提升展覽空間展示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只此中國色·青”的敘事空間打破傳統展覽的感官壁壘,避免扁平化陳列帶來的疏離感。展覽通過提取歷史文化基因進行場景再造,構建起富有文化指涉性的展示語境和更具文化親和力的審美場域,為觀眾提供一個沉浸式參與互動的美學空間,得到一次愉快的傳統美學洗禮。此次展覽空間敘事的創造性實踐,是基于傳統美學思想的深入思考,從觀眾視角出發,將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在實處,讓文化瑰寶在現代場域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黃宇.觀與賞:試論博物館展陳效果與觀眾感受效應[J]東南文化,2023(S1):4-9.
[2]波利·麥肯納-克雷斯,珍妮特·A.卡曼.博物館策展:在創新體驗的規劃、開發與設計中的合作[M].周婧景,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1:108.
[3]劉天澤.覓境:造園之法于藝術展覽空間設計的借鑒性研究[J].安徽建筑,2024,31(9):25-27.
[4]張健健,部杰“園·圖\"互印研究視角中的蘇州古典園林構景研究[J].湖南包裝,2023,38(4):25-30,109.
[5]田芃,尹亞娟,陳晶晶,等.異源同構的藝術:基于“時間設計\"的中國傳統園林與西方古代城市廣場的空間比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1):77-83.
[6]王鋼.基于蒙太奇手法的園林空間范式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3.
[7]薛寧.蘇州明清文人園林造園藝術手法研究:以拙政園為例[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22.
[8]曹健.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敘事性構建與觀眾情感共鳴研究[J].匠心,2025(4):126-128.
[9]常丹婧.從觀眾的參與審思博物館展覽的構建[J].東南文化,2025(2):141-148.
[10]伍詩樂,閻評.新媒體環境下藝術展覽交互式傳播研究[J]西北美術,2017(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