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多次提到“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從靜態、封閉向動態、開放轉變。《課程標準》還在“學業質量內涵”部分明確指出,要“整合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實踐活動,描述學生語文學業成就的關鍵表現”。由此可見,依托實踐活動來進行命題編制,切合素養導向的要求。本文以2023學年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期末命題為例,闡述了素養導向下基于實踐活動驅動的命題編制路徑。
一、把握實踐活動原則,實現命題視角從“教師診斷”到“學生學習”的轉換
1.立足學生視角,以主體性的實踐活動喚醒真實動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命題者要對學情進行深入的調查,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命題,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已有認知,促使學生完成探究,考查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本次命題設計了“小胡”和“小州”兩個學習小伙伴形象,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運用準確、規范的語言闡述測評要求。學生在答題過程中,都是跟隨著這兩個學習小伙伴完成深度的情境化探究(見表1)。這種設計既體現了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體參與性,又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
表1命題整體框架表

2.堅守語文本真,以跨學科的實踐活動促成語言實踐。
《課程標準》針對“語文實踐活動”的實施還倡導跨學科學習,因此,設計跨學科的語文實踐活動成了命題的一大趨勢。跨學科學習要“跨出去”,發揮跨學科學習促進知識融合、拓寬視野的優勢;同時也要“跨回來”,最終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語言實踐。
本次命題設計了“設計展板”“革命研學”“志愿服務”“科學觀察”等跨學科實踐活動,重點考查學生在本冊語文學習中需要掌握的基礎能力,包括語境中的詞語書寫、古詩的理解與運用、整本書閱讀、提問策略、有序觀察等。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時,既能展現跨學科學習的優勢,又能體現語文學科的本真。
3.構建助答系統,以通俗化的實踐活動實現深度答題。
構建助答系統是指在試題設計中加入輔助性信息或提示,使題目更加直觀易懂,幫助學生高效理解和解答。命題者應通過提供關鍵詞、圖示、例子等輔助性信息來降低題目的復雜性,同時保持題目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題意并高效答題。通過這種方式,助答系統對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和優化評價質量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構建實踐活動情境,實現監測價值從“評價學習”到“促進學習”的轉型
1.識字與寫字:創設文化參與情境,實現積累運用。
在文化情境中開展識字與寫字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師可以結合節日習俗、民間故事等傳統文化元素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學習和運用漢字。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漢字內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傳承意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文化體驗中學習漢字,并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漢字,從而實現語言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統一。基于這樣的意圖,命題者在識字與寫字板塊,設計了以下題目。
參加了“蠶花廟會”,小州同學寫了一則日記,請給他提提建議。
① 清明時節,我來到新市古鎮參加“蠶花廟會”。開幕式結束之后,花車大巡游啟動,整條街道人聲鼎沸。 ② 跟著蠶花姑娘們的腳步,我來到了文化館,進行“軋蠶花”活動。水鄉樓臺前,人們低聲細語,都在爭搶寓意吉祥的蠶花。 ③ “軋蠶花”結束后,傳統手藝集市成為我zhu足的地方。我看到了一位老爺爺在做各式的糖人:三頭六臂的哪吒,各顯神通的八仙,的諸葛亮… ④ 鑼鼓喧天的街頭,六位扮相俊美的蠶花姑娘坐在花車里,她們手提花籃,向人群拋灑滿載祝福的蠶花和糖果,人群中的我興奮極了。
(1)請把上述句子排成一段流暢的文字,順序正確的一項是。(2分)
A.①З④②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З D ①④③②
(2)上文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人聲鼎沸B.低聲細語C.三頭六臂D.鑼鼓喧天(3)第 ③ 處的“zhu”,正確的字形應該是( )。(2分)
A.筑 B.柱 C.拄 D.駐
(4)第 ③ 處括號內填上一個詞語,最合適的一項是。(2分)
A.騰云駕霧B.神機妙算C.鐵面無私D.上天入地
這道題目巧妙地將識字與寫字教學融人文化參與情境中,通過小州同學參加“蠶花廟會”的日記,讓學生在真實的文化環境中學習漢字。題自設計了對日記內容進行排序、詞語使用、字形選擇及對文化元素填充等任務,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文化理解和傳承意識。學生在解答過程中,不僅自然地積累了漢字知識,更通過在真實語境中的遷移運用,有效達成了素養導向下的教學目標。
2.閱讀與鑒賞:創設文學體驗情境,促進感悟評價。
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在特定的文學情境中體驗情感和進行審美鑒賞,并作出評價。學生在文學作品所構建的情境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實施時,教師須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關注人物形象、情節發展、語言特色等,同時鼓勵學生表達個人感受和見解,通過討論交流,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
在閱讀與鑒賞板塊,命題者以《太湖的神話傳說》為文本材料,創設了“小胡講述神話傳說”的文學體驗情境。命題設置了四個層級的實踐活動:(1)補充完整故事的情節圖;(2)分析王母娘娘高興的原因;(3)簡要復述畫線句子的內容;(4)根據資料續寫銀盆的變化。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將細致的文本分析和創造性的表達有機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個性化評價。
3.表達與交流:創設日常生活情境,激發互動實踐。
創設日常生活情境,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寫作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在命題時,須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任務,通過互動感強的語文實踐活動來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
在表達與交流板塊,通過設計《 來到湖州啦》和《給柯坪同學的一封信》這類生活化情境題目,命題者成功地引導學生將抽象的寫作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這兩道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還促使他們將個人經歷與地方特色相結合,增強了語言的實際運用。學生在完成這些寫作任務時,不僅練習了寫作技巧,還在互動實踐中學會了如何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從而深刻體會到寫作的實用價值。這樣的命題設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水平的提升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晟舍小學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研訓中心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