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西南部的群山環抱中,冶源街道正以“黨建紅”引領“產業綠”,在3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繪就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今年以來,該街道以“古韻龍灣魚農融合”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為抓手,構建起“黨建引領、產業融合、多元賦能”的發展體系,先后斬獲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山東省第二批鄉村振興示范鄉(鎮、街)等榮譽,為山區鄉村振興螳出了一條特色路徑。
黨建領航:從組織破題到資源整合的治理革新
走進冶源街道益爾花椒種植合作社的加工車間,陣陣麻香撲面而來。黨支部書記尹興營正帶領社員分揀新收的花椒,“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后,我們的花椒從散戶種植到統一種植標準,收購價提高了 30% ”。這種“支部 + 龍頭合作社 + 農戶”的模式已在全街道推廣—聚國葡萄種植合作社聯合社整合12個行政村的零散種植戶,建成8000畝葡萄產業帶;龍灣淡水魚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8329戶村民參與冷水魚養殖,形成“支部有作為、黨員作表率、群眾得實惠”的良性循環。目前全街道已培育3家省級示范社、8家市級示范社,3.03萬名群眾嵌入產業發展鏈條。


一張“一區四園三保障”的規劃圖在冶源街道鄉村振興辦公室墻上格外醒目:以老龍灣為核心的示范片區內,冷水魚產業園依托洼子村優質水源打造育苗孵化基地,葡萄產業園在王舍村構建“采摘 + 加工 + 電商”全鏈條,花椒產業園于栗溝村建設標準化種植示范區,獼猴桃產業園在河南村發展智慧農業。這種打破村域界限的設計,讓108畝閑置魚塘、265畝閑置廠房重新煥發活力,僅冷水魚產業就吸引兆鱘魚子醬加工等4個新項目落地,撬動專項資金3000余萬元。
“過去各村爭項目,現在聯合黨委統籌謀發展。”片區聯合黨委副書記和曉斌的感慨源于一次土地整合實踐。在推進三文魚育苗項目時,聯合黨委協調5個村流轉土地1136畝,僅用20天就完成以往需要3個月的工作。這種“片區大黨委”機制整合了28個黨支部、17家龍頭企業的資源,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實現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轉變。今年以來,聯合黨委已協調解決產業用地、技術培訓等問題47項,推動12個惠民項目落地。
產業強基:從規模種養到價值鏈躍升的動能轉換站在海浮山觀景臺俯瞰,冶源街道的“五色產業帶”如彩虹鋪展:東部3000畝獼猴桃基地碩果盈枝,西部1.2萬畝花椒基地綠浪翻滾,南部1.3萬畝香椿基地嫩芽勃發,北部7400畝櫻桃基地紅果壓枝,中部8000畝葡萄基地碧葉連天。這種“東弼西椒南椿北櫻中葡萄”的布局,年帶動集體增收1.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6萬元。養殖端更是形成“鴨鵝全產業鏈”——譚氏鵝業加工廠等20家企業構建起“養殖一屠宰一分割一銷售”鏈條,年產值達16億元,帶動5000余農戶增收。

在花椒產業園深加工車間,一顆顆花椒經過篩選、烘焙、冷榨,變身附加值提升 20% 的花椒油,再通過統一品牌包裝與推廣,附加值再增 5% ,成功進駐全福元等大型商超;冷水魚產業開發的兆鱘魚子醬,讓產品附加值提升10倍,品牌化運營后再漲 50% ;葡萄基地與金孚龍啤酒廠合作生產“力菲”葡萄白酒;三和食品的“玉竹”牌鴨肉產品暢銷長三角。這種“延鏈強鏈”策略在各產業遍地開花,帶動2000名勞動力年人均增收2萬元。
“這是我們從省葡萄研究院引進的陽光玫瑰品種,精果率達 80% 以上。”小喬農場負責人高擁軍指著智能溫室里的葡萄藤介紹。冶源街道與中國海洋大學、水科院等6家科研單位建立合作,建成3個科技示范園,每月開展“田間課堂”。在三文魚養殖領域,創新“春季水庫育苗 + 夏季海上育肥”模式,年孵化魚苗800萬條,占山東周邊海洋漁場投放量的 90% 。這種“專家團隊 + 示范基地 + 農戶”的推廣機制,讓新技術、新品種覆蓋率達 95% 以上。

三產融合:從單一業態到多元生態的能級跨越
老龍灣的泉水旁,游客正提著籃子采摘剛成熟的“王舍葡萄”。這條串聯海浮山、石河濕地與五大產業帶的“七彩石河花果長廊”,年接待游客3.2萬人次,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更具影響力的是連續三年舉辦的葡萄文化旅游節,通過\"采摘體驗 + 非遺展示 + 農產品展銷”模式,單屆吸引游客7000余人,帶動周邊農戶日增收超千元。冶源街道還將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融入農旅線路,讓游客在山水田園間感受“看得見的鄉愁”。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我們冶源的富硒花椒,炒菜香得很!”栗溝村主播李娜的直播間里講解,花椒系列產品正在熱賣。這種“直播帶貨 + 平臺銷售”的模式已在全街道鋪開一一小喬農場通過電商平臺年銷葡萄30萬斤,京東旗艦店將香椿、魚子醬等20余種產品銷往全國,年線上交易額達1.2億元。街道還建設了農產品倉儲冷鏈中心,實現“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無縫銜接,讓冶源特產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床頭。
在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冶源街道正培育新的增長極:中草藥種植帶試種的丹參、黃芪長勢喜人,預計畝均增收4000元;海上牧場三文魚養殖模式實現“一季雙收”,經濟效益翻倍;農創空間吸引12名返鄉青年開發農產品文創產品。這種傳統產業做精、新興產業做優的策略,讓片區產業結構從“單一線性”向“多元網狀”進化,構建起“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全季產業鏈。
數據見證變遷,實干成就夢想。如今的冶源街道,集體年收入超50萬元的村達18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6萬元。站在老龍灣畔,清澈的泉水倒映著白墻黛瓦的新居與碩果累累的產業園,勾勒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鮮活圖景。正如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德利所言:“我們將繼續以黨建為筆、以產業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續寫更多‘冶源故事’,讓文明鄉風、富裕生活成為山區鄉村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