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a)-0172-05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ulture in Yunnan's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LIU Kaihua, SUN Lu (KunmingMetallurgyCollege,KunmingYunnan,65oo33,China)
Abstract:Thesimplenature worshipofetnic minoritiesinYunnan,includingtheirreverenceandprotectionof naturalelments suchasmountains,water,andforests,reflectstheirrespectfornatureandunderstandingofologicalbalance.Thispaperetracts 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ceptsfromtheagriculturalcivliationofetnicminoritiesiYunnan,suchassustainablelanduse,the applicationoftraditionalfaringtchniques,ndwisdominadaptingtocimatechange;italsoexplorestraditionalcologicalethics fromtheythologicalstoriesoftnicminoritiesinYunan,includingethicalcarebasedon\"analogicalreasoning\",cologicalwisdomof \"folowingthewayofnature\",andtheecologicalconceptof\"harmonybetweenmanandnature\".Theseecologicalwisdomand ethicalconceptsnotonlypromotedthehrmoniouscoexistenceofethnicminortiesandnatureinhistorybutalsoprovidevaluable spiritualesoudpracticalexperieefootempoarylgicalilicstutioichsfeatsifaeforpr mo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unnan.
KeyWords:Yunnan;Ethnicmnorityultures;Ecological wisdom;Ecologicalcivilization; Culturalawaren;Sstaiabledevel opment
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智慧豐富多彩,它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并深刻影響著各民族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相處。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精神資源,通過對這些生態智慧的深入理解和應用,可以有效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取得新進展,開啟綠美云南建設新征程,為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1從云南少數民族樸素的自然崇拜中尋找生態文化精神之源
樸素的自然崇拜是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一個顯著的生態智慧特征,體現了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對生態平衡的深刻理解。在云南,很多民族將自然界的各種元素奉為神明,并通過各種儀式和習俗來表達對自然的敬仰和保護意識。
一是對山的崇拜。在云南的許多少數民族中,山被視為神靈的居所,是通往上天的階梯,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云南少數民族中,盛行山崇拜的主要是彝族、藏族、納西族、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等。彝族認為山神具有主宰世間萬物的能力,對山神的崇拜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以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產。藏族將某些山峰視為神山,進行虔誠的祭祀,禁止在這些區域內進行砍伐和狩獵活動,有效地保護了山區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普米族認為山有山神,若祭祀虔誠,山神就會給人帶來風調雨順、谷物豐產;反之,山神就會給人們降災,造成旱澇災難、人畜患病。同時,云南少數民族中的山神祭祀活動多樣,如彝族在重要的節日或特定的日子會舉行祭山神的儀式,通過殺雞、獻祭等方式來祈求山神的庇護和保佑。麗江永寧摩梭人為求得格姆女神山的福佑,在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舉行地區性的公祭格姆女神山活動,摩梭語稱之為“格姆刮”(意為拜女山)。山不僅是崇拜的對象,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水源、食物和藥材,因此,對山的崇拜也反映了少數民族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和感激。對山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這對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具有積極意義。對山的崇拜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生態智慧的體現,它促進了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為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資源。
二是對水的崇拜。水是生命之源,云南少數民族對水的崇拜同樣普遍,體現了人們對水資源的依賴和敬畏。例如,彝族將水視為創造萬物的元素,認為水生方物,水不僅創造了天地方物,還衍生了人祖。在彝族的傳統文化中,水被賦予了創世與滅世的雙重屬性,彝族社會對水的重要性認知與維護,不僅從意識形態層面固化彝族的水觀念,而且在現實層面規約彝族社群的水實踐4。在納西族的水文化中,河流被視為神圣的,需要得到保護和尊重。這種文化傳統促進了人們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維持了河流的生態健康。云南少數民族中的水祭祀儀式是對水崇拜的具體實踐。例如,佤族每年的祭祀活動由祭水神的儀式拉開序幕,這個儀式源于佤族對水資源的重視與依賴。此外,云南少數民族中還存在著對水的禁忌,這些禁忌體現了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尊重。例如,彝族傳統水禁忌中規定,不許母豬、母牛、母馬、母羊等動物靠近水源,以保證井(泉)水的清潔。水的崇拜和相關的禁忌不僅關乎自然生態的保護,還與社會公共秩序的維護有關。通過祭祀和禁忌,云南少數民族構建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云南少數民族的水崇拜體現了一種樸素的生態倫理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通過對水的崇拜和保護,展現了云南少數民族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維護,這在面臨生態問題的現代社會中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三是對森林的崇拜。對森林的崇拜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同樣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森林作為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是許多民族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在云南少數民族中,森林常常被視為神圣的空間,是神靈居住的地方。例如,基諾族認為森林是祖先的發源地,因此在森林中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示對祖先和自然神靈的尊敬和感謝。傣族將某些森林區域視為“神林”,禁正砍伐和破壞,這些區域因此得到了良好的保護,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寶庫。許多少數民族將森林視為生命之源,認為森林是維持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他們的傳統文化中,森林不僅是提供食物和藥材的場所,也是精神寄托和文化傳承的重要空間。對森林的崇拜促使云南少數民族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森林資源。例如,一些民族實行輪牧制度和禁獵期,以確保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此外,還有禁止在特定區域內砍伐樹木的習俗,這些習俗實際上起到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云南少數民族中的森林祭祀活動是對森林崇拜的具體體現,這些活動通常包括“祭祀森林之神”、祈求豐收和平安等。通過這些儀式,人們表達對森林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時強化了社群對森林資源的保護意識。森林在云南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許多民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舞蹈音樂都與森林有著密切的聯系。森林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靈感來源,是民族身份和傳統的重要標志。云南少數民族對森林的崇拜體現了一種生態倫理觀,即人類應當尊重自然、保護環境,與自然和諧共生。這種崇拜不僅是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更是一種文化和精神上的尊重。
除此之外,云南少數民族對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天地萬物的自然現象都有著樸素的崇拜,這不僅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依賴和敬畏,也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和倫理觀。通過對自然的崇拜和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在維護自然生態的同時,也維護了文化傳承和社會秩序。
2從云南少數民族農耕文明中傳承可持續 發展理念
云南少數民族的農耕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其中蘊含的生態文化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是將土地作為生命之源。土地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基礎,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云南少數民族普遍認為土地是生命的搖籃,是孕育萬物的母親。例如,景頗族從砍伐山林到燒地播種,都要先經過巫師占卜,然后由各村寨專門負責主持土地祭祀的人舉行破土儀式,祈求土地神恩賜當年谷物豐收。在哈尼族的梯田農耕文化中,土地不僅是生產資料,也是神圣的,他們通過精心的耕作和灌溉,實現了土地的可持續利用。云南少數民族中的土地祭祀活動是對土地崇拜的具體實踐,這些活動通常包括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和平安等。通過這些儀式,人們表達了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激之情,同時強化了社群對土地資源的保護意識。對土地的敬畏促使云南少數民族采取各種措施來保護土地資源。例如,布朗族的祭土地儀式由巫師主持,家庭成員要全部匯聚在院壩里。巫師在門前插上木樁,象征家人,然后殺雞祭祀,并供獻米、灑、茶,祈求土地神保佑當年谷物蔬菜豐產8。土地在云南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許多民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舞蹈音樂都與土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地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靈感來源,是民族身份和傳統的重要標志。
二是傳統農耕技術的運用。云南少數民族在農業生產中運用了許多傳統的農耕技術,這些技術不僅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哈尼族的梯田農耕是最著名的傳統技術之一,他們利用山坡地形,通過建立梯田來適應山地的自然條件,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資源。同時,通過精細的水利管理系統保持了水土,減少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輪作也是云南少數民族一種古老的農業實踐,通過在不同年份種植不同類型的作物,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土壤肥力,同時保持生態平衡。在水資源的管理上,云南少數民族建立了復雜的自然灌溉系統,如利用山泉水、雨水及河流水進行灌溉,這些系統既節約了水資源,又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他們注重對傳統作物品種的保護和育種工作,保存和傳承了許多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的傳統種子,這些種子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云南少數民族在過去的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多使用有機肥料(如堆肥、綠肥)和生物防治方法,這種有機農業方式有助于保護土壤健康和生態系統的穩定。同時,當地人還通過口傳心授和實踐教育,將農業生產中的生態智慧和傳統技術傳承給下一代,這種知識的傳承對于培養公民的生態意識和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些傳統農耕技術的運用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也有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通過學習和借鑒這些傳統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農業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可持續發展。
三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智慧。云南少數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智慧。這些智慧不僅幫助他們有效應對氣候的不確定性,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通過種植多種作物,減少對單一作物的依賴,從而降低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多樣化種植還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態系統的抵抗力。云南少數民族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如云彩、風向、動植物行為等,來預測天氣變化,合理安排農事活動,這種傳統氣象知識是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通過建立和維護灌溉系統、水庫和水塘等水利設施,來應對干旱和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這些設施有助于調節水資源,保證農田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灌溉需求。云南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也展現出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如調整飲食習慣、衣著和居住方式,以適應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這些適應氣候變化的智慧和實踐,展示了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的今天,可以從云南少數民族的農耕文明中汲取經驗,采取綜合性的應對措施,提高社會的適應能力和韌性。
從云南少數民族神話故事中續傳統生態倫理
云南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和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生態倫理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可持續發展。這些故事和傳統不僅是文化傳承,也是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的指導
一是培育“以類度類\"的倫理關懷。“以類度類”的倫理關懷是一種生態倫理觀念,它強調人類在行為活動中應顧及動物、植物等非人類生物,體現出對所有生命形式的尊重和仁愛。這一觀念在云南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和文化傳統中得到了廣泛的體現和傳承。在云南少數民族的民間故事中,“以類度類\"的倫理關懷常常以歌頌和批判的形式表現出來[。一方面,故事中贊頌人類對自然界“他類\"生命的尊重和愛護,讓善待自然的人獲得好報;另一方面,對那些敵視或殘害自然界“他類\"生命、傷害掠奪自然的行為進行批判,讓這類惡人受到應有的懲罰。這種對比鮮明的生態倫理觀與現代西方的“大地倫理學\"思想相呼應,都主張將倫理關懷的對象從人類擴展到自然萬物,強調人類對自然界有倫理責任,應尊重和仁愛自然萬物。例如,在德昂族的《弟兄倆》獨龍族的《孤兒和魚姑娘》基諾族的《寶葫蘆》等民間故事中,都體現了“以類度類、仁愛萬物\"的生態倫理。這些故事傳達了一個共同的生態倫理觀,即人類應該善待“他類”自然物,遵循博愛萬物之德,施仁愛萬物之舉。人類作為\"大地\"這一共同體的成員之一,理應與其他成員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類度類\"的倫理關懷不僅體現了云南少數民族對自然的深切關懷,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智慧。在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這種傳統生態倫理觀念的傳承和發揚對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這些民間故事的傳播和教育,可以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促進人們形成綠色消費習慣,推動社會向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二是汲取“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是一種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它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根本屬性,宇宙及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這一概念體現了對自然界生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的深刻認識,以及對生態系統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尊重。在云南少數民族的生態文化中,“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同樣得到了體現和傳承。云南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對自然循環和生態平衡的尊重,他們認識到自然界的生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從而在利用自然資源時采取適度和可持續的方式,以保持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例如,在哈尼族的梯田農耕文化中,人們通過精心設計的水利系統和農耕模式,不僅有效地利用了水資源,還保持了土壤的肥沃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體現了對自然循環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利用?!暗婪ㄗ匀籠"的生態智慧在云南少數民族的口口相傳和民間故事中得到了傳承,這些故事和傳統知識不僅傳遞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為后代提供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指導。“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這種生態智慧有助于人們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通過傳承和發揚這一生態智慧,可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三是繼承“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疤烊撕弦弧钡纳鷳B認知在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它不僅是對自然的一種哲學理解,也是指導人們實踐生態倫理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云南少數民族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種觀念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實踐中得到了體現。例如,阿昌族的創世神話《遮帕麻和遮米麻》講述了天地人同根共源的故事,反映了阿昌族從宇宙、人類的起源和對自然環境要素的認識和領悟中獲得的生態倫理思想,即“天地人同根共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2]。云南少數民族在長期與自然的互動中,形成了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觀。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應遵循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本性。這種觀念在哈尼族的梯田農耕文化中得到了體現,哈尼族人通過巧妙利用山地地形和水資源,創造出既美觀又實用的農業生態系統,展現了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云南少數民族的生態倫理思想并非僅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通過具體的社會實踐得到體現。例如,普米族的《石頭阿祖和石頭子孫》故事中,自然物被賦予了神性和靈性,人類與自然界的神靈有著血脈相連的關系,這體現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生態倫理觀。云南少數民族的“天人合一”生態認知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這種生態認知有助于人們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模式,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
4結束語
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生態智慧,從自然崇拜、農耕文明到神話故事,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厚傳統。這些生態智慧不僅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資源。
在當今全球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云南少數民族的生態智慧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啟示。它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這些觀念與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高度契合。通過傳承和發揚這些生態智慧,可以促進公眾生態意識的提升,推動社會向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在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將其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何耀華.彝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特點[J].思想戰線,1982(6):69-79.
[2]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深化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N].云南日報,2025-05-04(1).
[3]張雪晴.怒江流域人口較少民族孤兒故事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4.
[4]劉榮昆.林人共生:彝族森林文化及變遷探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5]龍春林,阿部卓,王紅,等.基諾族傳統文化中的生物多樣性管理與利用[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11-120.
[6]尹玉玲.論儒學對云南彝族自然崇拜的影響及其意義[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25(11):162-163.
[7]趙勇.云南德宏景頗族傳統生態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幾點思考[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5):431-432.
[8]張海珍,薛敬梅.從布朗族祭祀茶祖看盟誓文化的民族性:以普洱市瀾滄縣惠民鄉芒景村為例[J].西部學刊,2013(10):52-55.
[9]樊興麗,曹茂,楊玲.云南民族農耕文化中的傳統倫理道德[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19):280-281.
[10]姚寶瑄.中國各民族神話[M].太原:書海出版社,2014.
[11]王中江.道與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實義考論[J].哲學研究,2010(8):37-47,127.
[12]普學旺.云南民族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總目提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