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7(a)-0110-05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dentity
ZHANG Shan
Bao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oshan Yunnan, 678Ooo, China)
Abstract:Therichanddiversenationalcultures in ChinahavejointlyformedtheprofoundandextensiveChineseculture.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TCM)culture,asanimportantpartof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providesasolidcultural foundationforconsolidatingtheconsciousnessoftheChinesenationalcommunityTCMcollgesanduniversities,withtheirinrent imprintofexce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shouldundertakemoreculturaleducationmissonsandplayanactiveroleincosolidatingthe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nationbyenhancingTCMculturalidentitygatheringconsensusfordevelopment,promoting natioalspirit,andculivatingpatrioticfelings.Thispaperatemptstoexploretheitrsicconnetionetweenthvaluecon notationofTCMcultureandthe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n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alidentityinvestigatethe importantroleandbasicpathofTCMculturalidentityintheeducationofconsolidatingthe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nation,andprovidetheoreticalandpracticalreferenesforintegratigtheeducationofte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ation into all aspectsand the whole process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in TCM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ulturalIdentity;Consolidate;ThesenseofcommunityfortheChinese nation;Education; School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高校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圣使命,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作為邊疆民族地區的中醫藥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人辦學治校各領域、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構建全覆蓋的一體化工作機制,打牢思想基礎,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貢獻。
中醫藥院校因其本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印記,理應承擔更多的文化育人使命,要發揮好中醫藥文化認同在凝聚發展共識、弘揚民族精神、厚植愛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的積極作用,匯聚磅礴力量,上下一心,齊心協力,助推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本文從文化認同視角,探索中醫藥文化認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基本路徑,為中醫藥高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辦學治校全過程提供理論及實踐參考。
1文化認同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核心要素
文化認同是人們對某種文化產生的認可和歸依感,繼而在行動上加以實踐、響應和附和。這種帶傾向性的強烈共情感將支配人對事物和行為的價值判斷和思維定式,形成一個影響人觀念、行為和創造力的認同體系1。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即“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任務。在中華民族歷史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我國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交融薈萃匯聚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認同的問題解決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鞏固\"2]。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文化認同基礎上形成的意識,是群體或個體的價值傾向與共識,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核心要素。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對于全體中華兒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長久性、根本性、關鍵性作用。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是對構成該共同體的文化的認同。
2 中醫藥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題中要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56個民族的上位群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上位認同意識,是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凝結成的共同感和同一性。依據文化認同的作用機理,激發中醫藥文化中的中華民族基因凝聚人心,挖掘中醫藥文化認同在中醫藥院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中醫藥院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培根鑄魂、堅守為黨育人和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深遠的影響
2.1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安身立命之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各民族共同創造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較為穩定的價值觀點、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輔相成,是涵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沃土,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中醫藥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和發展了我國先進系統的哲學、科技、動植物學、文學、史學、社會學、倫理學及醫學等知識,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長期積淀下來的思想、文化及精神的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沉淀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思想觀念、豐厚的人文精神和向善的道德規范,使其在中華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梢哉f,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寶,是匯聚“五個認同\"共識的精神資源。中醫藥文化理應成為中醫藥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核心與精神靈魂。
2.2 中醫藥文化價值意蘊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聯系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共同發展的精神紐帶,強調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諧與互助,其理論基礎主要源于中華民族的長期歷史發展和文化積淀。自秦漢以來,中華各民族在長期統一和短暫分裂的反復過程中螺旋式發展,形成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其中貫穿著“天下大同\"的愿景、“家一國一天下\"穩定政治格局、“大一統”思想、共同疆域地理空間等寄托中華民族和諧統一的整體意識。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倡導的\"仁、和、精、誠\"的核心價值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髓,即仁、義、禮、智、信、廉、恥、忠、孝、愛、和、平等一脈相承、呼應共鳴,不僅在“統一和諧\"的整體觀、“仁愛親和\"的道德觀、“開放融和\"的天下觀、“防患安和\"的防治觀等方面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價值高度契合,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2.2.1統一和諧:中醫藥文化的整體觀
中醫藥文化中的整體觀,一方面,關注人與世界萬物的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黃帝內經》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人合一”理念強調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共生,生命個體要在時序變化中追求和諧與平衡的狀態,才能獲得生命的健康;另一方面,集中體現在中醫在診療中采用的辨證論治,其核心思想即用整體觀思想去理解人,將人體看作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化組織,關注身體與意識的一致性,身體內外及各個器官的關聯性,運用整體觀辨證施治。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始終在文化、經濟、情感等方面相互依存、血脈相連,“四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和“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強調了中華民族從多元凝聚成一體的不可分割性,蘊含深刻的整體觀理念。
2.2.2仁愛親和:中醫藥文化的道德觀
中醫藥文化承載著“仁心仁術、大愛無疆\"的高尚品德。首先,“仁\"蘊藉著醫者的仁慈仁愛之心,醫者以解除病人病痛為己任,彰顯了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人文主義情懷。其次,“仁\"蘊含著醫者對待患者的一視同“仁”,孫思邈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即要將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與病人為善、相親,體現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和諧醫患關系。最后,“仁\"還集中體現了“大醫精誠\"的“誠”,意味著醫者與患者之間的坦誠相待,互為信任,同為一心。中醫文化“醫者仁心\"的倫理價值與“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凝聚各民族和諧相親、團結互愛、坦誠互信的價值內核有著一致性。
2.2.3開放融合:中醫藥文化的天下觀
中醫藥文化中融合與開放的理念,體現了中醫藥文化包容多元的天下觀。從《黃帝內經》可以看出,在中醫藥理論體系形成的早期,汲取了大量的地理、天文、陰陽家等重要思想,在發展進程中又學習借鑒了儒道釋三家的優秀思想,并隨著時代的發展,積極吸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醫學文化,中醫藥文化以其強大的包容性,在吸收各家思想并加以融合、創新的過程中成長起來,始終保持著極強的生命力。當下,隨著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接受和應用中醫藥文化,不同文化在中醫藥這個平臺上相互促進、相互交流,共同為人類健康服務,更賦予中醫藥天下觀新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華民族從多元凝聚成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中華民族共同體蘊含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內涵,彰顯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天下情懷和海納百川的開放格局。
2.2.4防患安和:中醫藥文化的防治觀
傳統中醫“治未病\"的思想蘊含中醫藥文化的防治觀。《黃帝內經》記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即指高明的醫生在疾病沒有發生時就已經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發生與最終的發展。中醫藥文化“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愈防復三層含義,其核心要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一致,強調居安思危,要有憂患之慮和警惕之心。從外部國際環境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決策,不僅直接關系到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只有增強憂患意識,強化底線思維,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才能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確保各民族安居樂業,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3 以中醫藥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基于對中醫藥文化內涵與本質屬性的共識和認同,探索中醫藥文化發展的歷史邏輯和文化意義,厘清中醫藥文化意蘊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內在關聯,明確增進中醫藥文化認同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意義,為中醫藥院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人學校辦學治校全過程提供啟示與指導。
3.1以中醫藥文化認同凝聚發展共識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一盤棋”的工作導向,借鑒中醫藥文化“整體觀\"理念,以系統性思維謀劃中醫藥高校發展目標、辦學特色和育人模式等核心工作及重點工作等,特別是落實民族工作要求,在關乎民族問題的決策部署上更強調統一性,通過學校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和重點工作安排等,統籌學校各部門、各單位之間形成統一的思想和行動。以保山中醫藥高等??茖W校為例,將發展目標確定為:“建成中醫藥特色鮮明、中西醫協調發展的區域高水平院校\";堅持“醫教融合、夯實基礎、校院(企)合作、鑄實技能、全程實踐、德能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打造“植根中醫藥沃土,培育懸壺濟世人才”思政育人品牌。在人才培養質量上,針對農村山區學生和少數民族學生多、基礎差異大的實際,提出“一個不能少,一個不掉隊\"整體質量提升計劃。在年度考核綜合指標中明確“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做法與實效\"等,一方面,凸顯中醫藥辦學特色,傳承中醫藥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強化學校在頂層設計上的整體性和協同性,更有利于凝聚全校各民族師生共謀發展的共識。
3.2以中醫藥文化認同激發奮進合力
中國傳統的“和合文化\"和中醫藥文化的“仁心仁術”,都彰顯了中華文化和善、和諧、和美的文化精神。在中醫藥高校傳承和發揚“和合文化\"精神,尤能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人心基礎。以保山中醫藥高等??茖W校為例,由師生共同凝練的校風、教風、學風與校訓,均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例如,學?!熬礃I精術、樂教愛生\"的教風,倡導醫學教師要具備‘精湛\"之術和仁愛情懷;“慎思明辨、嚴謹求真\"的學風,教誨學生做到潛心真學、誠心真做、善心真治;“團結務實、勤勉傳承\"的校風,要求師生勤識醫理、勤耕醫術、勤奮為民;“崇德尚學、敦行致遠\"的校訓,勉勵師生持守臻善臻美,美美與共,涵養救死扶傷的大德與敦睦開遠的大美。學校始終堅持中醫藥文化精神浸潤校園,引領各族師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逐漸構建起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
3.3以中醫藥文化認同增強辦學自信
中醫藥文化發展進程中積淀了強大包容性和融和力,中醫藥高等院校在推進中醫藥事業及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中要具備開放的胸襟、開闊的視野、開朗的心智,才能由文化自信走向專業自信和辦學自信以保山中醫藥高等??茖W校為例,在專業設置的開放性上,突顯中醫藥特色,同時兼顧中西醫專業協調發展,打破學科壁壘,在教學上形成知識相互補充,在資源上相互整合,在醫學思維上互相借鑒,為培養中西醫結合的各民族專業人才奠定了基礎。在對民族醫藥的傳承與挖掘上,準確把握民族醫藥發展進程與促進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對高黎貢山區域內分布的13個世居少數民族醫藥文化資源開展整理與研究,傳承和保護民族醫藥文化遺產資源,編纂高黎貢山民族醫藥科普叢書,開發相關精品課程。近年來,完成民族醫藥科研項目39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參與承辦首屆民族醫藥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同時建成高黎貢山民族醫藥館,舉辦高黎貢山中醫藥文化節,鼓勵師生參與民族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活動,積極營造“師生互嵌、學習互嵌、文化互嵌、生活互嵌\"的民族認可、團結互嵌型校園氛圍。在推進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上,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云南中醫藥國際影響力及對南亞、東南亞的輻射力,開展緬甸臘戌及周邊華文學?!爸嗅t藥 + 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等,助推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使海內外同胞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3.4以中醫藥文化認同筑牢安全防線
中醫藥文化治未病、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等中醫治療疾病的理論思想,蘊含豐富的廉潔元素,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法治精神和規則意識相符,對高校全面從嚴治黨治校、防治腐敗具有較好的現實價值。以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為例,堅持用中醫藥文化蘊含的廉潔元素推進清廉學校建設,學校充分利用占地約80畝的中草藥園,建設成中醫藥黨建文化長廊和廉潔文化長廊,長廊分“習語用典”“中醫篇\"“中藥篇”三個主題,挖掘蘊藏其中的清廉人物、清廉故事、清廉思想和清廉方法,通過“以典喻廉”“以醫喻廉”“以藥喻廉”,教育引導全校各族師生大力弘揚優秀廉潔文化傳統,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道德防線,堅決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共同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和諧家園,推動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高質量發展。
4結束語
文化認同厚植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根基,在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增進中華文化認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醫藥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增進中醫藥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二者在文化意義和理論價值方面存在內在聯系性。中醫藥院校要堅持培育各族師生堅定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與自信,激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驅力,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堅持以“整體觀\"系統謀劃,守“道德觀\"以人為本,秉“天下觀\"開放包容,持“防治觀\"筑牢防線,提升學校辦學治校能力和水平,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社會和諧穩定、國家團結統一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鄭曉云.文化認同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0.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57.
[3]李靜,強健.共同內群體認同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10):1-8.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4).
[5]卜其濤,張嘉寶,何旭輝,等.中醫藥文化在增強文化自信上的作用[J].人參研究,2021,33(4):62-64.
[6]趙鑄.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1):1.
[7]周家榮,張秋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基:培育共同價值[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44(2):25-31,182.
[8]楊鳳蓮,黃云彤,唐任光,等.中醫藥文化筑牢醫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蘊涵[J].高教學刊,2022,8(30):79-82.
[9]吉振峰,田祖國.文化認同教育融人“大思政課\"的邏輯理路[J].黨政干部學刊,2024(2):34-41.
[10]鄒德芳.中醫院校大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N].山西科技報,2024-06-14(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