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基礎
(一)BOPPPS教學模式解析
BOPPPS教學模式由導入(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六個階段構成。
導入(Bridge-in):在此階段,教師運用趣味案例或問題,迅速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情境。
目標(Objective):明確本次教學的具體目標,讓學生清晰知曉學習方向,明確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
前測(Pre-assessment):采用適當方式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使教師能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實現因材施教。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ming):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小組活動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創新思維。
后測(Post-assessment):用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總結(Summary):回顧課堂重點內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框架,強化記憶,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BOPPPS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參與和互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混合式教學的內涵與優勢
混合式教學融合了線上教學的靈活性與線下教學的互動性。線上教學資源豐富,學生可根據自身時間和進度自主學習,滿足個性化需求;線下教學則提供了面對面交流與實踐操作的機會,便于教師及時指導與反饋。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契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
(三)兩者結合的理論依據
從理論層面來看,BOPPPS與混合式教學的結合具有堅實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BOPPPS混合式教學法通過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與互動機會,為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持。認知負荷理論指出,合理分配認知資源能夠提高學習效率。混合式教學通過線上線下的任務分配,避免了學生認知負荷過重,從而提升學習效果。這種結合不僅優化了教學過程,還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高效、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二、護理學教學現狀與問題分析
(一)護理學教學特點與要求
護理學課程兼具強實踐性與綜合性,不僅要求學生筑牢扎實的理論知識根基,還需熟練掌握各類實踐技能,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以臨床護理為例,學生需精準判斷患者病情,熟練操作各類護理設備;同時,還須具備出色的溝通能力與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以給予患者全方位的優質護理。
(二)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銜接不夠緊密。學生在課堂上雖已學習理論知識,但在實際臨床操作中卻難以靈活運用,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明顯脫節。課堂教學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學生參與度較低,缺乏主動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機會。此外,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兼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實現個性化教學,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欠佳。
(三)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學的適用性
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學能夠充分發揮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優勢。學生可借助線上資源提前預習理論知識,為線下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線下課堂則運用BOPPPS模式開展實踐教學與互動討論,有效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其中,參與式學習環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同時,線上學習的自主性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可能,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進度與需求,靈活安排學習內容與時間。
三、現存問題與對策
(一)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其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在傳統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下,部分學生過度依賴教師,自主學習意識淡薄。線上學習要求學生自主規劃時間、制定學習計劃并篩選學習資源,然而許多學生在面對海量的線上資源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
其二,教學資源整合難度大。線上資源數量龐大且質量參差不齊,篩選優質資源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效率低下。以護理學慕課為例,教師在篩選時需要從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資源格式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估,龐大的資源量使得篩選工作困難重重。此外,線上線下資源的融合也存在諸多問題,二者在內容、形式和教學目標上難以形成有效呼應。
其三,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有待提高。混合式教學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但部分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存在明顯不足。一些教師使用在線學習平臺時,僅停留在上傳資料的初級階段,未能充分利用平臺的互動功能,導致學生參與度低下。教學視頻制作質量不佳,存在畫面模糊、講解不清晰等問題。在教學設計中,信息化手段與BOPPPS模式的結合不夠緊密,小組討論環節往往流于形式,未能充分發揮其促進學生思考和交流的作用。
(二)改進措施與建議
其一,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校和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納入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開設專門的課程或舉辦專題講座,向學生傳授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指導學生如何利用在線平臺高效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提問、深入思考。學校還需建立完善的監督激勵機制,借助學習平臺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習進度滯后的學生及時提醒并提供幫助,同時對自主學習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獎勵,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其二,優化教學資源整合策略。學校應進行統籌規劃,組建由學科專家、技術人員和教師組成的教學資源管理團隊,確保教學資源的質量。加強與其他教育機構或院校的合作交流,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如聯合開發課程、積極引入臨床案例等真實素材,豐富教學資源。在整合教學資源時,要著重關注線上線下資源的融合,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將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四、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學法設計與實施
(一)教學模型構建
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法,旨在將BOPPPS的六個關鍵階段與線上線下教學環節深度融合,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互動性強的高效教學模型,以提升護理學教學質量。
導入(Bridge-in):線上環節,教師提前在學習平臺發布臨床案例、護理紀錄片片段等資料,引導學生觀看、思考,并在討論區分享感受與疑問。學習目標(Objec-tive/Outcome):線上,教師在學習平臺明確發布知識、技能、情感目標,同時提供學習指南與參考資料。線下,課堂上再次強調目標,結合具體實例,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與預期成果。前測(Pre-assessment):線上發布問卷或小測驗,內容涵蓋先驗知識及開放性問題。線下針對線上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反饋,通過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困惑。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Learn-ing):線上,學生自主學習教學視頻等資料,完成任務后在討論區交流,教師負責答疑指導。線下,組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實踐操作訓練等活動,還可邀請護理專家開展講座與示范。后測(Post-assessment):線上發布試卷或作業,設置自評與互評環節。線下進行實踐操作考核,通過課堂提問等方式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情況,并及時反饋評價結果。總結(Summary):線上發布課程總結資料,設置討論話題。線下系統總結課程內容,評價學生表現,并布置課后拓展任務。
(二)教學資源整合
有效整合教學資源是基于BOPPPS混合式教學法成功實施的關鍵,需合理融合線上線下資源。
線上教學資源利用。篩選知名高校或平臺的護理學慕課,如中國大學MOOC平臺的相關課程,供學生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教師也可將其引入課堂教學。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制作教學視頻,涵蓋理論、操作、案例分析等內容,如\"靜脈輸液\"操作演示視頻。利用在線學習平臺,如超星學習通、雨課堂,上傳課件、資料、測試題,借助平臺的互動與數據分析功能,提升教學效果。
線下教學資源利用。選用權威護理學教材,教師結合線上資源與教學實際進行整合優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利用實訓設備,如模擬病房、護理操作模型等,組織實踐操作訓練,學校與醫院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引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紙質圖書、期刊資源,參加學術講座與培訓活動。
資源整合策略。采取資源互補策略,線上側重知識傳授,線下側重實踐操作,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合理安排資源。實施教學活動銜接策略,使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緊密配合,形成有機整體。采用個性化學習支持策略,依據學生學習數據提供針對性的學習建議與資源。
(三)教學過程實施
導入(Bridge-in):采用臨床案例和熱點話題導入課程,以激發學生興趣。例如,臨床案例導入方面,講解“闌尾炎患者的護理\"時,展示完整病例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其臨床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熱點話題導入方面,講解“傳染病護理\"時結合新冠疫情,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拓寬其知識面。此外,還可根據課程特點,采用圖片、視頻、實物模型等方式導人,導人時間控制在課堂總時間的 3%~5% 0
目標(Objective):學習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圍繞護理學專業知識,使用“掌握”“理解\"等行為動詞進行明確描述,如“糖尿病患者的護理\"知識目標的設定。技能自標結合臨床需求,運用“熟練操作”\"準確評估\"等動詞,如“靜脈輸液\"技能目標的設定。情感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人文關懷和團隊協作能力,使用\"培養\"“增強\"等動詞,通過案例分析等活動達成。目標設定需相互關聯、層次遞進,并根據課程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教師要向學生明確闡述。
前測(Pre-assessment):通過線上測試與課堂提問開展前測。線上測試利用學習平臺發布涵蓋多種題型的測試題,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根據測試結果調整教學。課堂提問應具有啟發性和針對性,以激發學生思考,可采用小組搶答等方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此外,還可通過問卷調查、小組討論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習慣,并及時將前測結果反饋給學生。
后測(Post-assessment):采用課堂測驗、作業、項目匯報等方式進行后測。課堂測驗題型圍繞教學重難點設置,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測驗結果作為平時成績。作業形式包括書面作業、實踐作業、案例分析作業等,旨在鞏固知識、培養能力,教師要認真批改并反饋。項目匯報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分組完成項目任務并進行匯報,教師進行綜合評價。對后測結果進行分析總結,以便調整教學策略。
總結(Summary):課堂總結采用教師總結等方式。教師總結在課程結束時進行,梳理教學內容,強調重點知識與技能,如\"冠心病患者的護理\"課程總結。
參考文獻:
[1]任艷,侯延麗,郝雯君.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24,22(04):107-110.
[2]劉瑤.混合式教學法在高校“護理學基礎實訓教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教師,2024,(27):123-125.
[3]袁媛,梁沖.BOPPPS模式下護理學混合式教學改革中的挑戰與對策[J].新西部,2024(09):197-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