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ECI理論模型的四種基本模式
(一)社會化(Socialization)
社會化模式是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傳遞階段,是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或與他人對話,實現知識相互傳遞的過程。因此,教師需為學生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在環境氛圍的熏陶與影響下,更新學生的思想觀念,轉變學生的行為方式,引導學生將自身知識傳遞給他人。
(二)外化(Externalization)
外化主要指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即把隱性知識用語言、概念等顯性方式進行描述呈現,這是知識轉化中的重要環節。例如,教師通過理論講授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同時通過編寫教學教材、教學方案等,將隱性知識以概念等形式展現出來,實現隱性知識的語言化、文字化、圖像化、音頻視頻化。
(三)組合化(Combination)
組合化指顯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轉化,是顯性知識間同化與順應的過程,可借助不同媒介實現各類顯性知識的整合與重組,進而構建更具系統性的知識體系,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完整。
(四)內化(internalization)
內化指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是學生個人知識升華、內驅動力增強的集中體現。學生在實踐中可運用顯性知識汲取養分,從中積累經驗、總結深化,將其轉化為與自身發展相適應的隱性知識,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二、SECI理論模型應用于教學模式的價值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貫穿教學全過程
SECI理論模型注重知識的轉化過程,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通過實踐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知識轉化能力與內化水平。同時,該理論模型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學場景涵蓋課前準備、課中學習以及課后反思等各個環節,直接貫穿教師教學的全過程,能夠賦能教學實踐,實現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呈現出動態化的特點。此外,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知識轉化的不同階段,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場景,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規劃教學流程,豐富教學形式,實現育人的全過程覆蓋。
(二)有助于學生構建系統化的知識網絡,形成特色教學模式
SECI理論模型強調突出知識之間的相互銜接與聯系,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體系,主動構建新知識、吸收新經驗,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性,促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主動構建新的知識模式。同時,SECI理論模型的應用有助于實現知識的相互遷移與應用,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更完整、系統的知識架構。此外,SECI理論模型在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為形成“課前學習一課堂探究一實踐操作一總結反思\"的新模式提供了理論指導,打造了遞進式螺旋上升的新型特色教學模式。
(三)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深入的交流互動
SECI理論模型不僅能助力學生實現知識的轉化,還能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及時梳理現有知識網絡等,促使學生形成自主研究和主動思考的行為模式,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體系。此外,SECI理論模型強調教師與學生雙方都是教學主體,以及各自所具備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推動不同個體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共建共享,構建師生間全方位互動的良好關系,為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奠定基礎。
三、基于SECI理論模型的教學設計
(二)知識外化構建
知識的外化構建需基于學習交互場景。在此過程中,教師將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案,并據此引導學生研討教學內容,解
答學生的問題與疑惑,助力學生充分把握教學重難點。具體而言,教師應立足專業特色與課程教學實際,整合、梳理教學內容,分層次、分模塊地開展教學工作,并為學生提供課外延伸資料和文獻資料,輔助學生學習。隨后,教師可布置小組教學任務,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完成。這一過程有助于強化學生間的交流,引發思維碰撞,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推動教學知識不斷深化,進而實現課程教學中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
(三)知識組合化構建
知識組合化構建鼓勵學生在共建共享中實現知識的高度整合與歸納。在小組學習研討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各小組以公開共享的方式反饋成果,為學生搭建交流分享平臺,促進顯性知識相互傳遞,使各小組針對自身知識體系的不足,結合其他小組的優質成果,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同時,教師還需創新性地引入評價機制,構建由多元評價主體、多種評價手段組成的評價機制,對學生學習開展過程性與結果性相結合的評價,為教師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提供參考依據。
(一)知識社會化構建
知識內化需在實踐中完成,要求學生通過小組研討、提出疑問、學習反饋等環節,積累教學內容,將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需通過案例引入、實踐教學等方式,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促使學生更好地內化顯性知識,實現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變。
(四)知識內化構建
學生感知場是知識社會化構建的起點。可基于師生雙重主體定位,借助課堂內外環境來實現,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營造良好的學習溝通氛圍,促使雙方主體充分交流互動,推動隱性知識相互轉化。例如,教師可通過理論教學、問題設置等方式實現隱性知識的有效傳遞。具體而言,教師在教學前應依據學生成長規律,以及不同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知識結構現狀,初步了解并掌握學生學情。同時,在教學引入階段,采用互動交流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自我介紹與分析,引導學生就教學內容、學習期望等發表見解,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制定教學目標。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小組劃分、組織游戲參與等活動,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為隱性知識的有效轉化營造良好環境。
四、基于SECI理論模型的教學模式創新構建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智技術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動力。新興技術與傳統教學的融合,為高校創新育人模式開辟了新路徑,同時也成為落實SECI理論模型的有效途徑。基于SECI理論模型,可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構建線上線下雙重教學陣地,從而在教學全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有效轉化,在補充完善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賦能教學的數字化、現代化建設。在具體實施操作中,必須遵循線上線下雙線并進原則,充分發揮線上線下各自獨特優勢,借助線上資源豐富和突破時空限制的特點,利用線下交流合作與實踐實操的優勢,真正實現二者的協同配合。同時,教學模式的創新構建應以知識轉化為導向,明確區分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明晰不同知識轉化階段所對應的線上線下場景,找準二者間的契合點,確保知識轉化取得良好成效。應將重點放在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活動,主動將隱性知識外化、顯化,將顯性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從而形成螺旋上升式的知識轉化體系,不斷拓寬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
在構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時,知識轉化過程、線上線下空間創設、教學過程實施以及教學保障需實現一一對應。
首先,在隱性知識社會化階段,教師應利用線上問卷展開調查,基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需求、學習態度和學習風格等,全面了解基本學情,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其次,教師應根據調查反饋對學生進行分組,遵循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原則,利用線上平臺為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參與小組探究與線上互動交流,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也要注重記錄學生的學習交流表現,并收集線上平臺的數據反饋,為評價體系的構建奠定基礎。學生在參與交流研討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應通過學習積累和觀察總結,吸收借鑒教師及其他同學的優質經驗和做法,進一步推動隱性知識的全面共享,實現隱性知識的社會化轉化。需要注意的是,在隱性知識的社會化轉化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借助數字化技術創建教學資源,在課前將制作好的教學視頻上傳至線上共享平臺,引導學生依托線上平臺開展自主學習,通過結合自身認知與感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內在知識,實現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傳遞。
隱性知識的外顯化階段,教師必須充分考慮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轉化的復雜性,有針對性地選用線上平臺與線下陣地開展知識轉化。首先,教師應利用線上平臺開展測試工作,為學生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測試題,確保題型種類豐富,涵蓋主觀題與客觀題。同時,引導學生根據教學任務開展自主探究和交流討論,主動完成線上測試任務,推動隱性知識的外顯化發展。在此過程中,學生要注意及時記錄測試中的困惑和不解,為教師整理教學重難點提供依據。其次,教師應對線上學習階段學生的表現和反饋進行歸納和總結,并采用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將歸納結果上傳至線上平臺,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交流,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身不足、更準確地把握學習重難點,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最后,教師應及時發布學習評價,對學生學習表現進行個性化評價,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同時引發學生反思,讓學生在自我思考中不斷進取。
隱性知識的外顯化在線下課堂教學中的實現,是推動知識轉化的關鍵環節。教師應充分利用線下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針對教學內容中的易錯點和重難點開展重點教學,通過自身理論講解,輔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將課程教學重點傳授給學生,實現教師自身隱性知識的外化。同時,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將教學內容提煉為專業化、系統化知識,不斷補充完善自身知識體系。此外,教師還應注重運用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培養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和總結,在總結交流中將隱性知識外化。
顯性知識的組合化,更多采用實踐教學的方式,強調為學生打造層次多元、種類多樣的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知識的整合,深化認知,完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小組成員對實踐成果進行分組匯報,并上傳至線上平臺,推進互動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系統化的知識框架。
顯性知識的內化,是知識的升華過程,主要存在于課后知識總結和遷移階段,旨在將顯性知識內化為個體隱性知識。一方面,教師需引導學生對成果作品進行完善與修正,并為學生創設新的情境,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鍛煉學生融會貫通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自我認知,并根據反思不斷補全自身短板和不足,促使學生形成新的思考和感悟,從而內化為學生自身知識與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推動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五、結語
SECI理論模型秉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循序漸進地助力學生獲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能夠實現共同進步與成長,不斷推動學生在學習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遞進式轉化。本文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為例,深入探究了SECI理論模型在線上線下雙平臺中的創新構建。在不同平臺場景下,實現了知識的有效轉化、教學內容的精心打造以及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切實提升了教學質量與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冰,劉志民.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與隱性知識習得:基于SECI模型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3,3(03):7-10.
[2]程平,王爽.基于SECI的\"互聯網 + MPAcc\"大數據智能管理會計人才培養[J].財會月刊,2018(19):34-38.
[3]鄭燕林,秦春生.研究生課程\"探究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成與教學設計[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8(04):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