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語言,其重要性愈發凸顯。在中國,英語教育在各級教育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學英語課程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階段,它不僅肩負著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任。
然而,諸多研究表明,單純的語言知識傳授并不足以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視。情感因素涵蓋學習者的情緒狀態、學習態度、自信心、焦慮感等,這些因素往往會深刻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的選擇以及學習效果。因此,研究情感因素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作用,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進而制訂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討情感因素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分析學生情感狀態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并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與方法,以促進學生情感參與和語言能力的提升。具體研究內容包括:1.剖析情感因素在英語學習中的多維度作用;2.探究情感因素與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之間的關系;3.結合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提出促進學生情感參與的教學策略。
一、理論框架與文獻綜述
(一)情感因素的概念
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學習者的情緒狀態,還會深刻影響他們的認知與行為。自信心是情感因素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若學習者對自己的語言能力缺乏信心,往往會感到焦慮和恐懼,進而影響語言輸出的流暢性與準確性。而高自信心則能夠促使學習者積極參與語言活動,敢于嘗試和表達,甚至在犯錯時也能將其視為學習的契機。動機同樣是情感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的動機能夠驅動學習者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尤其在遇到困難時,能激發他們克服挑戰的決心。
(二)情感因素與語言學習的關系
研究表明,情感因素與語言學習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具體而言,情感因素能通過以下幾方面影響語言學習。
1.情緒與學習效果。積極的情緒狀態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專注度、信息處理能力和記憶能力,進而促進語言學習效果的提升。而負面情緒,如焦慮、沮喪等,往往會導致學習動力下降和學習效果減弱。
2.情感因素與學習動機。情感因素在學習動機中起著關鍵作用,積極的情感體驗能顯著提升學習動力。外語學習者的情感直接影響其學習興趣和投入程度。積極情感,如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或認為學習英語有助于實現個人目標,會增強學習動力。相反,消極情緒,如沮喪、失望或焦慮,會削弱學習動機。因此,教師應注重情感調節,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激發持續的學習動機。
3.自信心與語言產出。自信心是語言學習中的重要因素。具有較高自信心的學習者往往表現出更積極的語言產出,更愿意進行口語交流,克服語言障礙。
4.焦慮與語言表現。外語學習中的焦慮感常被認為是阻礙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焦慮情緒會影響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際能力,甚至可能導致他們回避使用英語。
(三)相關研究綜述
國內外關于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作用的研究已有一定積累。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對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產生顯著影響。一些研究指出,情感的積極性與學習動機成正比,改善情感因素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水平。例如,Gardner(1985)提出的社會心理理論強調了情感對語言學習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學習者的情感態度直接影響其學習動機,進而影響語言學習的成敗。
此外,眾多研究發現,焦慮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Horwitz等研究者(1986年)在其研究成果中明確指出,語言學習焦慮感的存在往往會導致學習者在語言輸出方面顯著減少,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焦慮感會引發學習者回避使用語言的行為。
二、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學習的影響
(一)情感因素對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
學習動機是學生開展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情感因素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具有積極情感的學生對學習任務更感興趣,投入程度更高;而帶有消極情感的學生則可能出現拖延學習或放棄學習的情況,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在大學英語學習的初期,許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將英語學習單純視為應對考試的工具。這導致他們學習態度消極,學習效果欠佳。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提升其學習動機。例如,將英語學習與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引人熱門電影、音樂、科技等主題內容,可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同時,向學生展示英語在國際交流和職業競爭中的重要性,幫助他們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實際價值,從而增強學習動力。此外,積極的反饋和鼓勵也是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手段。
(二)情感因素與學習策略的關系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技巧、方法或行為模式,旨在提高學習效率和提升學習成果。在外語學習中,學習策略被視為學生自主調節學習行為和情感體驗的關鍵方式。情感因素,尤其是情緒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選擇何種學習策略。情感積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主動性更強,他們傾向于采用積極的學習策略,如主動參與聽力訓練、積極進行口語練習、通過反復閱讀來擴充詞匯量等。積極的情感能夠激發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促使他們不斷挑戰自我,提升語言能力。相反,情感消極的學生則容易采取回避型學習策略,如減少口語表達、回避與他人互動、避免參加課堂討論等。消極情感可能導致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缺乏自信,降低他們運用語言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可見,情感因素對學習策略的選擇和實施具有深遠影響。
(三)自信心與語言能力的提升
自信心是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任務或情境中成功完成目標的信念和預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自信心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語言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眾多研究表明,具有較高自信心的學生在外語學習中更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其語言輸出水平也更高。自信的學生通常更愿意主動與他人用英語交流,即便他們的語言水平尚不完美,這種積極的語言實踐也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相反,缺乏自信的學生在面對語言挑戰時往往會感到畏懼,可能因害怕犯錯而避免參與口語交流,或在語言學習中保持消極態度,進而影響語言技能的提升。因此,大學英語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如給予正向反饋、營造寬容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積極表達等,幫助學生克服語言學習中的困難,從而促進其語言能力的提升。
(四)焦慮感對語言學習的消極影響
焦慮感是指個體在面對學習任務時,因擔心無法完成任務而產生的緊張、擔憂、害怕等負面情緒。在外語學習中,焦慮感對學生的語言輸出和課堂表現影響尤為明顯。對許多大學生而言,外語學習的焦慮感常源于對自身語言能力的不自信、對外界評價的過度擔憂以及對犯錯的恐懼。研究表明,焦慮情緒往往會導致學生的學習動機下降,甚至使他們產生回避學習的傾向。在實際語言交流中,焦慮感會妨礙學生流利地表達自己,甚至在與他人交談時出現語言回避或停頓現象,進一步影響他們的語言學習效果。因此,降低學生的語言焦慮成為提升外語學習效果的關鍵。教師可通過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從錯誤中學習、提供及時的支持和反饋等方法,幫助學生緩解焦慮情緒。如此一來,學生能更加自信地進行語言交流,從而更好地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
三、促進情感參與的教學策略
(一)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
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有效緩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情緒,增強其自信心,并激發學習動機。在語言學習階段,學生常面臨犯錯及語言能力不足的壓力,若此類情緒未得到有效疏導,可能引發消極情感,削弱其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營造輕松、愉快且包容的課堂氛圍,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例如,教師可設計趣味性強的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游戲化學習等,借助互動交流與小組合作,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進行語言輸出與實踐。同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正向反饋,著重表揚其努力與進步,而非單純糾錯,從而幫助學生消除語言學習中的焦慮情緒,增強語言自信心。積極的課堂氛圍不僅能讓學生產生安全感,還能激發其主動學習的動力與參與度,進一步推動語言能力的發展。
(二)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入與輸出機會
語言輸入和輸出是語言學習的兩大關鍵環節,尤其在外語學習中,真實的語言交際情境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助力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輸入與輸出機會。語言輸入指學生接觸到的外語信息,如聽力材料、閱讀文章等。教師可通過播放真實語境中的音頻、視頻,或組織學生觀看電影、收聽英語廣播等方式,豐富語言輸入的多樣性與內容。與此同時,語言輸出,尤其是口語輸出,是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關鍵。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角色扮演、演講等活動,為其創造更多的口語實踐機會。在實際交流中,學生能更真切地體會到語言學習的成果,收獲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激發學習動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積累更多的語言知識,還能增強語言運用的信心與能力。
(三)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
鑒于每個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學習狀況存在差異,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個性化的教學設計,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情感參與和學習效果的提升。例如,對情感較為消極或焦慮程度較高的學生,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或同伴互助的方式,構建支持性強的學習環境。在小組合作中,學生既能獲得他人的幫助,又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提升自信心,減輕焦慮感。教師還可設計一些輕松的課堂活動,如小組討論、游戲化學習等,讓學生在放松的狀態下進行語言輸出。對自信心較強或情感積極的學生,教師可布置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其進一步發揮語言能力。個性化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幫助學生緩解學習中的情感壓力,還能有效增強其語言能力,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宜的情感狀態下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四)創造支持性強且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
為有效緩解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的焦慮感,教師首先應營造一個支持性強且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課堂氛圍的輕松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若學生覺得課堂環境無威脅性,會更愿意參與互動,減少焦慮情緒的產生。例如,教師可通過小游戲、小組討論或互動性強的任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樂趣,避免過度緊張。
其次,鼓勵學生從錯誤中學習是緩解焦慮的重要策略。許多學生因害怕犯錯而回避開口表達,這嚴重阻礙了語言學習。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認識到錯誤是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環節,幫助他們從錯誤中總結經驗,并通過正向反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再者,教師要注重及時提供支持與反饋。在學生表達不流利或錯誤較多時,教師應避免批評性反饋,而是給予建設性指導,幫助學生看到自身進步,并提供明確的改進方向。通過這種正向引導,學生會感受到自己在不斷進步,而非停滯不前,從而增強學習動力。
最后,教師還可通過設置適當的目標和任務,幫助學生逐步克服焦慮。例如,設定小目標并逐步突破,降低語言輸出的壓力,使學生在實際交流中逐漸建立信心,緩解緊張感,最終提升其語言水平。
四、結語
情感因素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學生的情感狀態、態度、動機、自信心等因素,直接影響其語言學習的效果和學習策略的選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通過多種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情感參與,提升其語言能力。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索情感因素與語言學習其他因素(如學習策略、認知水平、文化背景等)之間的關系,制訂更為科學、系統的情感教育策略。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幫助學生管理和調節情感,將成為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何佐邦.情感過濾假說對中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及啟示[J].中學生英語,2024(36):43-44.
[2]牛卉.英語教學中情感因素對初中生學習成績的影響研究[J].中學生英語,2024(28):79-80.
[3]張宏亮.焦慮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線上教學的影響及對策[J].大學,2024(20):106-109
[4]周潤芝.情感策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岳陽:湖南理工學院,2024.
[5]黃文文.大學英語學習者語言學習信念與英語磨蝕相關性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