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研究型大學多樣化發展的路徑選擇與策略

2025-08-23 00:00:00荀淵
高校教育管理 2025年5期
關鍵詞:研究型辦學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8381(2025)05—0047—08

經歷了二十余年的快速增長,中國高等教育體系呈現多樣性與同質性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高校的類型劃分逐漸成形且都獲得充分發展,總體呈現多樣性。另一方面,由于同類高校在辦學定位、組織形式與教學科研模式等方面相互借鑒與模仿,相同類型的高校在大致相似的競爭環境中出現了同質性發展的現象。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要“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區分綜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支持理工農醫、人文社科、藝術體育等高校差異化發展”,“根據不同類型高校功能定位、實際貢獻、特色優勢,建立資源配置激勵機制,引導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這意味著多樣化發展將成為未來高校發展與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關鍵策略。如何推進高校多樣化發展就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研究與實踐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這也意味著不同層次的高校都應基于各自辦學定位,將特色化、多樣化發展視為辦學理念的核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等方面選擇特色化發展路徑,采取多樣化發展策略。

在世界范圍內,美國一直被視為大學、學院多樣化發展與高等教育體系多樣性的典范。特別是在20世紀工業化進程深入推進與科學技術革命加速發展的進程中,美國大學、學院為適應家庭、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的變化,采取了與之相適應的、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在學科、專業、組織、制度等方面呈現多樣性,使美國大學、學院與高等教育體系同時呈現多樣性[1]。關于美國大學、學院與高等教育多樣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內部的組織、制度如何適應社會的多樣性需求,大學外部的政府政策、市場需求如何影響大學多樣化發展的策略選擇等方面。在此基礎上,一項關于美國研究型大學多樣化發展的研究表明,自治權是大學自主辦學與多樣化發展的基石,為大學提供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有助于高等教育形成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格局。基于辦學自主權,大學能對市場需求波動做出積極回應,有利于大學多樣化發展與高等教育體系多樣性形成;參與市場競爭固然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體系多樣性,但其主要根源在于競爭催生了大學內部多樣化組織結構、制度體系以及由此推進的各類差異化項目與計劃;作為高度制度化的組織以及由高度專業化行為者主導的組織,大學比其他組織更傾向于在應對環境需求時尋求平衡和妥協[2]。

鑒于對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不同類型、層次高校多樣化發展策略的論述較為復雜,或者說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多樣化發展策略應該進行分類、分層的細致分析,本研究嘗試對歐美研究型大學多樣化發展的支撐條件與路徑進行分析,集中討論中國研究型大學如何實現多樣化發展,并結合美國研究型大學多樣化發展的策略,就中國研究型大學多樣化發展的策略選擇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自主辦學構筑了

大學多樣化發展的基石

在德國、美國等現代民族國家發展的進程中,延續自中世紀的大學自治權以憲法、教育法律條款的形式得到確認與保證。其中,由威廉·洪堡(WilhelmvonHumboldt)于1810 年創建的柏林大學就將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視為辦學的首要原則。1819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達特茅斯案的判例不僅通過援引憲法第十條確認與保證了私立院校的自治傳統,而且將通過競爭來促進院校的多樣性以提供令人信服的教育效益視為一條法律準則,為美國大學和學院努力追求多樣性提供了理念支持[2]。此后,美國私立院校出現了快速增長期,并因1862年、1898年兩個《贈地學院法案》的支持,一個體系完善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統逐步建立起來。在這一過程中,美國不僅延續了英國大學的自由教育傳統,而且充分借鑒了德國現代大學教學與科研統一的理念與模式,同時還通過贈地學院的實踐形成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本土高等教育創新。美國大學和學院在歷史、法律基礎、規模、聲譽、價值觀、文化、流程和項目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3]。由此,大學自治與大學的多樣化發展就成為美國高等教育互為支撐的兩個重要傳統[4]31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大學、學院及其學科、專業與組織結構的多樣性,更是被視為美國高等教育能靈活應對社會各方需求的競爭優勢[5]。在主動適應經濟社會變革特別是市場需求的過程中,歐美大學及其內部組織、機構通過采取靈活、差異化的競爭策略,有效地適應了社會、市場變革對人才、科技與服務產品的需求變化。當然,這種適應過程與多樣化的形成,同樣得益于大學系統內部的學院或系、學科與各類研究機構的自主權。由于學院、系所與研究中心擁有自主權,大學往往被看作“聯盟系統,因為以學科為中心的半自主的各系,追求與整個大學不同的利益,擁有與整個大學不同的權威”,“不管系的自主權的精確范圍是什么,這種自主權的存在使每個大學都成為一個‘聯邦制式的結構而不是一個高度集權的系統'\"[6]。正是這種自主權使大學的各個學院、系所、研究中心能夠直接對接產業、行業企業對技術創新、服務咨詢等方面的真實需求,并做出最有效的回應。

不過,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盡管大學在政府、市場與產業共同作用下呈現多樣性,但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總體多樣性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學界普遍認為,高等教育機構中存在“學術漂移”現象——學院與大學紛紛仿效頂尖院校的辦學模式及課程體系,導致教育多樣性銳減。與此同時,1960至1980年間聯邦與州政府對高等教育體系的干預,亦被視作加劇大學與學院同質化的重要誘因之一。雙重因素的疊加,使高等教育機構在辦學定位、學科設置與培養模式等維度逐漸趨同,削弱了教育體系本應具備的多元發展活力[7]37。1985年美國發布的《高等教育自治與質量》白皮書指出,由于州立大學大多數新計劃的提案都需要州政府批準,因而可以認為州政府并沒有給予大學足夠的辦學自主權。由此,白皮書主張要賦予大學特別是公立大學更多的自主權以實現其辦學的多樣性。白皮書提出的一個核心理念是大學擁有較大的自治權有助于增強其辦學自主權,進而有助于大學在靈活應對環境變化的過程中促進其多樣性的提升[2]

就當前而言,給予我國研究型大學更多的辦學自主權,以及在大學內部給予學院、系所和研究機構更多的自主權,對于促進大學多樣化發展的策略選擇有更為重要的意義。特別要指出的是,對于大學這一社會組織而言,其所處環境的多樣性會帶來組織、發展策略的多樣性;與之相反,環境的同質性會帶來組織的同質性,而處于同一環境中提供相同資源的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得更加同質化[7]37。因此,政府提供的更為寬松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提供的多樣化發展環境,都有利于大學采取多樣化的發展策略,并做出符合大學辦學特色的決策,使大學與高等教育總體呈現多樣性特征。必要時,相關部門應借鑒高等教育改革試驗區或者特區經驗,在高校人事、財務等內部制度建設,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科研咨詢與服務、校企與校地產學研合作機制等方面,擴大大學自主探索、自主管理、自主調整的權力,支持研究型大學形成更為多樣化的組織、制度結構,通過資源、利益分配機制的持續優化,及時、有效地回應國家、市場對科技創新與企業技術革新的最新要求。

二、參與市場競爭催生了大學的多樣化發展

盡管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大學主要由教會或政府資助,以自由教育與純粹科學研究為主,并孤懸于社會之外,但早在18世紀晚期的英國,純粹知識與應用知識,或應用知識與實踐知識的交互已十分活躍。到19世紀末,國際貿易競爭促使美、德等國紛紛在科研項目上投入巨資,即后來的“研究與開發”,并紛紛開設了工業實驗室[8]。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伴隨歐美發達國家科技政策的引導、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接踵而至的經濟危機,大學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日益以滿足人力資源、科技成果或產品的市場需求為導向[,并積極通過與產業、企業建立廣泛的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以獲得更多社會資金支持[10]。20世紀80 年代,在更為強調市場、效率與競爭的新自由主義與新公共管理改革進程中,大學作為實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組織載體[11],其學科、院系、實驗室、研究所或中心愈發將目光投向產業、商業領域,以更為深入的產學研合作尋求擴大與產業、企業在技術、服務等領域的合作[12]。尤其在今天,需要甚至渴求知識的人和機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為生存并產生影響,大學的組織和職能必須充滿活力并富有彈性地適應周圍人的需要[4]18

由此可見,大學的多樣性與多樣化發展既是其參與高等教育體系內部競爭的結果,也是其基于辦學理念與愿景參與面向社會、市場的外部競爭過程展現出來的特征[13]45。正是在積極參與面向市場的產學研競爭過程中,歐美大學紛紛采取差異化的發展策略以保持其在日益激烈的科技、人才和成果轉化的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使其在學科、組織、制度、文化等方面呈現顯著多樣性[3]。進人21世紀,數字與智能技術賦能的經濟產業發展模式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大學的產學研合作與產教融合正深度嵌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需求的進程。而市場需求的持續變化,則進一步重新定義了大學、學院之間的競爭樣態。知識資源被不同的組織所持有,并在競爭或合作的環境中不斷變換。組織的邊界開始變得模糊,動態的市場競爭對大學提出了創新要求并催生了新的規模化知識生產模式[14]

就當前而言,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產業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我國研究型大學就必須依據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優勢,自主、積極地順應和對接產業、企業技術變革的趨勢與需求。特別是在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研究型大學應持續推進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通過跨學科研究機構的建立和產學研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自主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新技術、新發明、新工藝與新產品的需求。其中,由于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等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傳統合作模式如聯合研發、共建實驗室等已不能滿足當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研究型大學必須積極創建新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并將技術創新視為產學研合作的核心動力。在積極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過程中,研究型大學要強化技術工藝研發與轉化、產品孵化的市場導向,并在技術轉化中充分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為此,研究型大學必須持靈活、開放的態度,引導和鼓勵學院、學科、研究機構、實驗室和研究者個人在專利發明及轉化、技術改造或創新、新產品研發等方面與產業、企業直接對接或開展合作。我國研究型大學可以借鑒麻省理工學院與IBM聯合成立量子計算聯合實驗室以培養超導量子計算機創新人才的做法[15],也可以學習劍橋大學與半導體公司ARM合作成立致力于將合作成果直接應用于物聯網設備的芯片研發中心模式。

三、組織與制度自由為

大學多樣化發展提供了保障

不管采取什么樣的發展策略,大學最終都是為將其辦學理念與定位落實為可執行的決策與行動方案。因此,大學將辦學理念和使命貫徹于人才培養、學科定位、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等具體行動方案的實施中,若能自主且嚴格地執行由理念與定位衍生的制度或系統性規定,便更有可能長期維持辦學多樣性[13]45。大學內部多元的制度設計與包容性的環境構建有助于在協調多方利益相關者需求與分解組織內部壓力的過程中達成動態平衡,進而在組織場域內推動并實現各利益主體間平等關系的有序建構。同時,面對提供服務或結構安排的競爭需求時,大學及其內部組織、機構往往會努力在滿足這些需求的同時保持制度的多樣性[7]37。也正是在不同學院、系與學科、研究機構間的競爭帶來的規模擴張中,大學日益成為一個由縱向的校、院、系和橫向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構成的規模龐大、功能繁多、矩陣式的超復雜機構,“各門學科和各個事業單位之間形成相互交織的矩陣,這種矩陣把原來規模較大的系統轉變為成千上萬個相互聯系的交叉點”[12]。而這種以多樣化為核心特征的復雜結構又進一步促使大學愈發成為更加開放、包容的多樣化適應性組織。

大學的多樣化發展策略固然是大學與大學之間、大學內部組織與機構之間為爭奪學生、教職員工、市場份額的結果,但更大的制度自由將促進大學內部的多樣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的、激勵競爭性研究的試驗性計劃,不僅打破了研究資金由少數大學掌握的局面,對州或地區大學研究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而且在專項資金和預留計劃的支持下,美國研究型大學重塑了其內部科研組織結構與相關制度[16]。在政府科學政策的引導與指向明確的研究資助支持下,大學內部不同類型的組織與機構開始打破既有的學科知識邊界,以問題、項目、任務等形式開展廣泛的合作研究。此后,“為社會而研究”成為大學新的行動選擇,尤其是大科學時代的創新轉型、科技攻關更是使知識生產的目標日益與國家科技、產業戰略計劃關聯起來。

由此,為保持大學組織、制度的多樣性以促進大學的多樣化發展,我國研究型大學應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跨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邊緣學科及其相應的組織建設持開放的態度,以多樣化的組織支持大學內部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去適應產業、企業的需求。當然,大學同樣不能忽視按照學科邏輯建立的學部/學院、系、所、研究中心等專業化組織的發展,在跨學科研究項目的開展、交叉與邊緣學科及其組織的建設上提供足夠的支持。不過,當前大學組織多樣性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一方面是源于知識傳播與創新的專業化程度持續加深,另一方面是資源配置模式與教學科研人員的院系歸屬關聯較強,導致傳統學科及其對應的院系組織架構趨于固化。這一現狀使得跨知識邊界的教學與科研活動僅停留在不同院系人員的身份標簽與職務層面的互動上,難以形成實質性的學科交叉與組織協同。我們往往相信學校教育能夠塑造共同文化,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一一社會交往需要多元文化與多元思想的滋養。從語言、藝術到政治、科學,人類活動的絕大多數表現形式無不是在不同思想的碰撞與交融中得以生長、煥發生機并走向豐富的[17]。

為支持多樣化組織的發展,研究型大學應該構建多樣化的制度體系。在人才培養領域,無論是篩選人學對象,還是明確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向,都需要通過豐富組織架構與制度支持來推動多樣化發展。而大學生活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精神的交往[18]。英國高等教育就在重塑“多樣性”這一話題,在關注既有關于種族、年齡、殘疾、性別、宗教信仰等基礎上,加人了對社會階層的調查,并通過數據分析揭示“是誰\"進人了高等教育系統以及多樣化是否會促進高等教育平等等問題[19]。在科學研究方面,大學的多樣性實則是知識的多樣性,需要打破大學傳統以學科、學系為邊界的封閉組織體系,建立以知識生產、問題解決與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跨組織、跨機構的多元機構聯盟[20]。斯坦福大學的 Bio-X計劃值得借鑒,該計劃融合生物學、醫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化學等不同學科領域,以解決生命科學中的問題為主旨實施跨學科系列研究計劃[21],并且直接對接企業的科技需求,甚至孵化出37家生物科技初創企業[22]

四、必要的平衡與妥協是大學多樣化發展的有效策略

組織在應對環境需求的措施與其自身觀念相沖突時,若希望保留關鍵行動者的支持,就必須妥協。在一定程度上,作為高度制度化的組織以及由高度專業化行為者主導的組織,大學比其他組織更傾向于在應對環境需求時尋求平衡和妥協。同時,當大學試圖平衡校內學科、院系之間相互競爭的需求時,這一過程必然包含對學院和大學應有形態的規范定義,以及專業化、專門化教師團隊對這些概念的重要性認知。顯然,大學就是在一個權力共享的體系中運作的,必須通過普遍的認同與內部契約來協調不可避免的沖突[23]。身處大學及其組織、機構之內的學者不僅圍繞共同的知識、學科、研究進行互動、共享與合作,而且共享情感、價值以及由此建立的身份紐帶[24],而這種身份紐帶源自其對大學的熱情、個性以及對理念和原則的承諾。當然,關于大學獨特且引人入勝的敘事,不僅源于創新而有魅力的領導力、充滿激情的人才、與深刻價值觀相契合的實踐行動,同樣也源于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以及活躍的文化環境[25]

就當前而言,研究型大學不再是知識生產的唯一中心,私人公司、非政府組織等也可以成為知識來源機構,且社會責任已進入了知識生產過程,我們需將其置于一個更廣泛的社會、經濟或政治環境中評價[26]。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型大學日益強調知識生產對企業、政府或者社會具有效用性,進而需要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進行協商,在政府、社會、企業和大學的發展目標與策略選擇之間進行必要的平衡與妥協。同時,從知識的傳授與人的教化到柏林大學時期的“以研究為中心”,又發展至威斯康星時期大學對當地經濟及工業的回應,甚至近年來對創新創業型大學、虛擬大學、未來型大學的提倡,無疑都是大學在各個階段進行平衡與妥協的最直觀表現[27]。這無論如何都需要大學在內部及適應外部需求變化中建立有效的平衡與妥協機制,在有所為與有所不為間做出恰當決策與策略選擇。

五、結語:避免不利于大學多樣化發展的可能情形

要促進多樣化發展,大學不僅應具備面向市場、社會的自主辦學能力,而且要保持內部組織、制度的多樣性并在其與組織、成員間追求價值、利益等方面實現必要的平衡。唯此,研究型大學才能真正實現多樣化發展。當然,要實現多樣化發展,大學同樣需要避免做出錯誤的策略選擇。

首先,當前我國研究型大學的多樣化發展要避免對同質化項目與競爭賽道的追逐[28],特別是要避免學院、科研組織在同一科技創新、產品研發與技術革新領域的過度競爭。以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應用為例,在政府引導與智能技術全球競爭的雙重影響下,我國研究型大學紛紛設立人工智能學科、專業與研究機構,參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發與應用。不過,因大模型研發、訓練和優化技術門檻高且耗能耗資大,各研究型大學爭相投人大量的科研人員、資金與能源等,無疑使以大模型為主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總體呈現過度投資與競爭局面。顯然,大學的正確選擇應該是及時關注全球科技創新最新進展,采取錯位競爭的策略,依據自身學科特色與科研優勢,有選擇地致力于解決半導體及芯片技術、光刻機、核心算法、高精度機床與高端制造設備等“卡脖子\"技術難題,探索多樣化的人、財、物等資源配置機制和多樣化的發展策略。更為關鍵的是,為解決國家科技創新重大戰略問題,研究型大學應更強調合作而非競爭,以重大問題為導向開展跨國、跨區域、跨校合作,持續推進產學研合作與產教融合,方能更好實現優勢互補與協同創新。

其次,大學要避免“學術漂移\"對多樣化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里斯曼(DavidRiesman)對“學術漂移\"所做的開創性研究描述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即那些試圖獲得更高聲望的大學,總是樂于模仿、借鑒已經取得成功且聲望更高的大學的經驗做法[13]45。通過對這種模仿與借鑒帶來的規劃戰略藍圖的實踐,大學往往能夠獲得較高的聲望與競爭力。不過,“學術漂移”現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高等教育整體上的多樣性,也會導致大學的同質化發展。當前我國研究型大學對國際名校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頭部研究型大學辦學經驗的模仿與借鑒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但簡單模仿、移植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和組織制度建設等方面的改革舉措,不僅會導致相同層次研究型大學之間的零和競爭,而且使得大學辦學的各個方面都呈現同質化特征。由此,要實現多樣化發展,研究型大學必須充分考慮本校的實際情況與辦學傳統,對國際名校和國內頭部大學的經驗進行必要的調適,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隊伍建設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形成辦學特色與優勢,以多樣化發展策略促進高等教育多樣性的形成與發展。

最后,多樣化發展是政府、市場、大學自主辦學及多樣化組織與制度共同作用的長期策略選擇。大學與企業的不同之處在于,無論是在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還是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活動,大學都不應簡單地以短期資金、人力投入和利潤產出為目的,因為大學不僅是保存、傳播、發展和應用知識的社會機構,更是塑造社會價值觀和促進社會流動的關鍵組織。即便20世紀中葉以來大學愈發傾向通過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其仍被寄予應對日趨復雜激烈的社會變革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為人類共同價值與精神理想實現貢獻力量的希望。由此,作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29],我國研究型大學應將多樣化發展視為長期策略,一方面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提升解決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推進產業關鍵技術與核心工程技術突破的能力;另一方面應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出發,將全球性氣候變化、人口競爭、能源危機等問題和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人口老齡化、原始創新等問題納人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視野,持續強化研究型大學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能力建設。

參考文獻

[1]MORPHEW C C.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ogram acquisition and facultymembers: examining academic drift at a new level [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0(1) :55-77.

[2]HUISMANJ,MORPHEW C C. Centralization and diversity: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policies in USA and Dutch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1998(1) :3-13.

[3]STARCKJG,SINCLAIR S,SHELTON J N. How university diversity rationales inform student preferences and outcom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21(16) :1-7.

[4] MICHAEL B P. 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volume 29)[M]. Heidelberg: Springer,2014.

[5]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 鄭繼偉,張維平,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31.

[6]HARRIS M S,ELLIS M K. Measuring changes in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the US context[J]. Higher education,2020(2):345-360.

[7]邁克爾·夏托克.高等教育的結構和管理[M].王 義端,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8] MORPHEW C C. Conceptualizing change in the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of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9 (3):243-269.

[9]彼得·伯克.知識社會史(下卷):從《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M].汪一帆,趙博囡,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130.

[10]SMITH D V,GUNSTONE R F. Science curri-culum in the market liberal societ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e-visioning\" the idea of sciencefor all[J].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009(1):1-16.

[11]MILLETT J 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essay on organization[M].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62 :54.

[12]徐艷茹,鄭潤廷,劉繼安.復雜適應系統觀下大學組織的系統性變革:歷史經驗與新興模式[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3-63.XU Y R, ZHENG R T,LIU J A.Systematicchanges in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historicalexperience and emerging models [J]. Journal of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24(4):53-63.(inChinese)

[13]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M].王承緒,徐輝,鄭繼偉,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4]RIESMAN D. Constraint and variety in Americaneducation [M]. 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Press,1956:12.

[15]邁克爾·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爾佳·諾沃提尼,等.知識生產的新模式一一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M].陳洪捷,沈文欽,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3.

[16]英國發起10 億英鎊半導體支持計劃,保障供應鏈和國家安全[EB/OL].(2023-05-23)[2025-03 - 25].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191183.

[17] 大衛·H·古斯通,丹尼爾·薩雷威策.塑造科學與技術政策——新生代的研究[M].李正風,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5.

[18]尼爾·波茲曼.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價值[M].章艷,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4:105.

[19]劉黎明,劉筱瑋.雅斯貝爾斯的大學教育管理思想J].教育文化論壇,2024(2):87-97.LIU L M, LIU X W. Jaspers's thought on university educational management[J]. Tribune of education culture,2024(2):87 - 97.(in Chinese)

[20]BOWL M,MCCAIG C,HUGHES J. Equality and differentiation in marketised higher education:a new level playing field? [M].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8:119.

[21]杰羅姆·凱根.三種文化:21世紀的自然科學、社 會科學和人文學科[M].王加豐,宋嚴萍,譯.上 海:格致出版社,2014:264.

[22]畢穎,楊小渝.面向科技前沿的大學跨學科研究 組織協同創新模式研究——以斯坦福大學Bio-X 計劃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17(1):165-173. BI Y,YANG X Y.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research: bio-X case study of Stanford University[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7 (1):165-173.(in Chinese)

[23]德國氣候研究概覽[EB/OL].(2022-07-21) [2025-03 -25].https://www.sohu.com/a/56983 7222_120985813.

[24]DURYEA E 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J]. Improv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eaching,1963(1) :11-12.

[25]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學, 沈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8.

[26] CLARK B R. The distinctive college: antioch, reed,and swarthmore[M].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70: 253.

[27]GIBBONS M.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1994:5.

[28]陳洪瀾.知識分類與知識資源認識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135.

[29]WANG C, ZHA Q. Measuring systemic diversity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 clustering-method approach [J].Quality amp; quantity,2018,52:1331-1347.

Path selection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XUN Yuan(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Ooo62,China)

Abstract:Diversified development will become a key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fu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sic paths fo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autonomous school-running is the foundation for maintaining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Market-driven forces serve as th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such diversified development;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freedom is the key to realizing it; Balance and compromise constitut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universities to sustain their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To advanc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it is necessary to avoid excessive competi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various institutions,guard against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academic drift\" on such development,and fully recognize that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s a long-term strategy shaped by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government,the market,universities' autonomous operation,and their diversified organizational system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utonomous school-running; marketdriven forces;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freedom

猜你喜歡
研究型辦學大學
高水平教育開放視域下中外合作辦學的矛盾與選擇
企業開展研究型審計的實踐路徑探析
經濟師(2025年7期)2025-08-14 00:00:00
高職辦學能力評價的定位、方向與任務
職業院校關鍵辦學能力是國家的重要資源
新型研究型大學賦能新質人才培養的邏輯路向與推進路徑
什么是新型研究型大學?
在線學習(2025年4期)2025-07-26 00:00:00
高校開展研究型內部審計的機制與路徑研究
集團化辦學對學生非認知能力影響效應的研究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美女免费黄网站| 色视频国产| 红杏AV在线无码|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99视频在线|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伊人天堂|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国产情侣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色香蕉影院| 国内视频精品|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看|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婷婷五月在线|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无码国产伊人|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午夜激情婷婷|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综合色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九九热视频| 午夜小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亚洲综合九九| 欧美一区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欧美精品啪啪|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国产一级片网址|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无码'专区第一页| 99在线视频网站|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av色爱 天堂网|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自拍|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日本在线亚洲|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色135综合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日韩在线影院|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99欧美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