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培育創新型人才是推動國家繁榮昌盛與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舉措。法學教育作為法治中國建設的核心支撐,肩負著為法治事業培育具備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法治人才的崇高使命。為契合新時代對法學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法學專業教學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從而更好地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與法治人才培養。中國法制史課程是法學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在法學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理應依據新時代教育改革創新要求,緊密結合課程特點,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創新改革,以發揮其引領與示范作用。
一、立足課程思政,更新教學理念
(一)中國法制史課程思政教學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路徑
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應牢固樹立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將中國法制史豐富、寶貴的思政元素適時、適量地融人課堂教學,讓學生既樂于接受又學有成效。中國法制史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如大禹的為民除害、天下為公,周公的勤政尚賢、仁愛禮讓,子產的創新改革、廉潔奉公,張釋之的剛直不阿、公正執法,沈家本的彈精竭慮、法治報國,以及刑無等級、一斷于法的法治理論等。教師在課堂講解時,可將這些思政元素融入相關的知識點中。這樣的課堂教學對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孝親美德、創新精神、誠信品質,以及增進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可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思政元素傳授給學生。比如,可以對圍繞有豐富課程思政內涵的主題進行課堂討論,對富含課程思政元素的案例進行法庭模擬,對具有課程思政功能的實踐教育場館進行參觀考察,在試卷考核中融入含有思政元素的試題等,潤物無聲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中。
(二)中國法制史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措施
教師通過課堂講授、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實施過程考核等創新教學手段,雖然推進了中國法制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但也暴露出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部分教師對中國法制史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未能有效落實相關教學要求;其次,部分教師對中國法制史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深入,未能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最后,在中國法制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估環節,缺乏對學生反饋信息的有效收集與系統分析。
針對上述問題,急需制定并實施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以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成效的有效提升。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其一,加強對中國法制史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培訓,構建完善的培訓體系,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激勵措施,以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其二,設立中國法制史課程思政研究專項,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積極組織教學研討與經驗交流活動,促進教學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其三,完善對學生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溝通與調研機制,通過課堂即時提問、課后深度交流、平時過程性考核,以及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反饋意見,進而精準制訂并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改進措施,以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實施智慧教學,優化教學手段
在多媒體、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智慧教學作為一種技術驅動型教學手段,通過將現代科技滲透教學理念革新、教學設計優化、教學實踐創新、教學考核評估等各環節,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價值在于,突破傳統教學體系的局限性,為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開辟技術賦能的新賽道,進而構建具有時代特征與創新價值的智慧教育新形態。
(一)中國法制史課程智慧教學的應用
1.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教育領域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一場深刻變革,顯著地改變了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方式。具體而言,它借助計算機技術與投影儀等設備,將傳統的手寫板書轉變為集文字、聲音、圖表、視頻等多媒體元素于一體的教學課件。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不僅擴充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更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課程內容,使學生在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中,更加高效地吸收知識。
2.網絡輔助教學。網絡輔助教學即依托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網絡課堂,教師在平臺上發布中國法制史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進度安排、典型案例剖析、歷史人物介紹、課后練習、綜合測試及參考書目推薦等,并搭建師生互動交流的橋梁。這種方式旨在幫助學生在課前明確課堂教學的核心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在課中,能夠聚焦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提升學習效率;在課后,可以對所學內容進行系統總結和深入思考,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3.網絡在線教學。網絡在線教學依托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教學新范式。通過“錄播 + 直播”的混合教學模式,教師可將中國法制史課程的課堂講解內容轉化為可回溯的數字資源。錄播課程采用結構化教學設計,將教學視頻分為15~20分鐘的知識模塊,輔以交互式課件與思維導圖,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直播課程則通過實時彈幕互動、虛擬舉手提問等功能,構建沉浸式課堂,教師可以即時解答學生困惑,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內化。
4.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指教師通過課堂面授與數字技術賦能的雙向交互,構建虛實融合的教學新生態。教師在課前通過云端資源庫推送中國法制史課程的預習材料,引導學生課前預習;課中根據學生課前預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重難點內容;課后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進行過程性考核,實現教學評價的精準診斷與動態反饋。
(二)中國法制史智慧教學存在的問題和應對措施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智慧教學已深度融人傳統教學體系并收到顯著成效,但其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中國法制史任課教師普遍信息技術素養不高,集中表現為專項培訓滯后與數字化教學能力不足。第二,教學硬件設施智能化程度不高,虛擬仿真、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應用覆蓋率尚未達到學科深度融合要求。第三,復合型技術支撐隊伍結構性短缺,跨平臺數據整合與全流程教學管理系統集成度亟待強化。以上因素制約了智慧教學生態體系的構建。
盡管智慧教學在實踐推進中面臨多重挑戰,但其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地位不容置疑。智慧教學作為現代科技支撐下的新型教育范式,本質上是教育生產力的系統性革新,其創新發展需要聚焦三大維度。第一,教師要形成包含數字資源整合、教學模態重構、平臺開發運維及技術遷移應用等在內的智慧教學素養體系,并將其運用于中國法制史課程教學全過程。第二,完善智慧教學制度架構,推進全場景教學信息系統的普及化建設,完善技術賦能與學科教學的同頻共振機制。第三,破除路徑依賴思維定式,強化教師對智慧教學的價值認同,為中國法制史課程的創新教學提供強大的技術、人力資源支持。
三、實施研究性教學,創新教學方法
研究性教學作為建構主義教育理念下的創新范式,是指在教師專業化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性知識建構與批判性思維訓練,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實現理論深度學習、知識結構化拓展及綜合能力提升的教學模式。實施中國法制史課程研究性教學,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一)教師研究性教學引領
1.歷史分析教學法。歷史分析教學法是一種基于歷史本體論認知范式的教學方法論,強調在歷史語境中,對法律制度的生成機制、功能調適及演進規律進行結構性闡釋。因為任何法律制度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的,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對于中國法制史教學而言,如果不能歷史地看待中國以往的法律思想、制度、實踐,將導致歷史認知的現代性誤讀與價值評判的范式錯位。因此,在中國法制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置身當時的歷史背景中,運用史料批判、功能比較及長時段分析等方法,全面探究問題。
2.階級分析教學法。階級分析教學法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學方法論的核心范式,是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階級理論,揭示法律制度與階級結構、生產關系、意識形態的內在關聯性。中國法制史課程旨在通過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揭示不同社會形態下法律制度的階級本質,幫助學生把握中國傳統法制演進的客觀規律。中國法制史教學采用階級分析方法既具有充分的史料支撐,又能通過揭示制度本質與演進規律深化學生認知,兼具方法論適切性與教學必要性。
3.案例分析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作為部門法教學的常用方式,其特征在于通過具體、生動、形象的案例解讀法律規范。案例分析的價值在于引導學生深人探究案例背后的社會結構、政治生態、經濟基礎及法律自身演變等多元因素對不同歷史時期法制進程的影響。在中國法制史課程中引入案例分析教學法,通過案情回溯與規范分析,學生不僅能了解司法裁判的法律依據與程序邏輯,還能深刻理解案件發生時的社會語境、法律文化傳統及人物活動背景對法制運行的實質性影響。
綜上,中國法制史課程研究性教學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術前沿動態,結合自身研究成果,綜合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教學成效。
(二)學生研究性學習實踐
1.課堂辯論教學法。課堂辯論教學法是圍繞某一特定議題設定正反兩方立場,組織學生展開觀點交鋒的教學范式。思辨能力作為衡量學生知識儲備、思維敏銳程度及邏輯推理水平的關鍵指標,在法學教育領域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對于法學專業學生而言,無論是未來從事法律實務工作,還是投身法學理論研究,思辨能力都是其專業素養的核心構成要素。因此,教師將中國法制史課程中的經典制度、經典法律思想及典型司法案例設計成辯論議題,引導學生在歷史語境中展開批判性思考與多維視角的對話,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中國法制史核心問題的理解,更能使學生在辯論過程中實現法律思維訓練與思辨能力提升的雙重目標。
2.模擬法庭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是指由學生扮演法官、檢察官、律師、案件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角色,以司法審判中的法庭審判程序為參照范式,通過模擬特定案件的庭審過程來開展教學活動的教學模式。在中國數千年法制發展歷程中,傳統的司法體系蘊含著“五聽斷獄”“三司會審”等系統性制度架構與情境化運作模式,其完整的訴訟程序與典型案例,為模擬法庭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模擬法庭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實際需求,選取不同朝代的特色審判制度,構建歷史語境下的模擬審判場景,使學生既能在角色代入中理解不同訴訟主體的職責邊界與程序規范,又能在案例研討中把握法律適用的歷史邏輯與現實價值。
3.參觀名勝古跡教學法。實地場域教學法是依托歷史文化空間開展情境化教學的實踐范式,其核心在于通過遴選與課程內容具有內在關聯性的歷史場域,組織學生進行具身性認知與沉浸式學習。以地處中原腹地的鄭州為例,其自身及周邊匯聚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中國法制史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實踐素材。例如,新鄭的黃帝故里作為華夏文明的精神原點,其蘊含著早期國家治理與法律起源的深層邏輯;衛輝的比干廟以“亙古忠臣”的典范形象,彰顯了中國傳統法文化中“忠孝節義”的價值內核;金水河畔的子產祠園則通過紀念春秋時期法家先驅子產,呈現了早期法治思想與政治實踐的互動關系。學生通過實地探訪,既能直觀感受歷史場景中的法文化印記,又能通過人物事跡的深度解讀,領悟法治精神與家國情懷的內在關聯。這種將課堂理論教學與歷史文化現場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深化對中國法制史發展脈絡的理解,在文化浸潤中培育法治信仰、增進價值認同。
總之,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中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限性,在親身實踐和主動探究中構建知識體系,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創新實踐素養。
參考文獻:
[1]畢連芳,杜曉月.“中國法制史\"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4(1).
[2]牛錦紅,李叢束,鄭亞鴿,等.高校教師智慧教學能力要素構成與提升策略[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21(5).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N].人民日報,2023-05-30.
責編: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