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進程中,深化財稅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抓手,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核心制度保障。在新一輪財稅改革背景下,消費稅改革的推進方向是將征收環節向后移,并逐步劃歸地方[1]。作為我國第三大稅種,消費稅在財政收入籌集以及經濟運行調節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著眼于企業公共關系的視角,消費稅改革不僅影響企業的稅收負擔和經營成本,還對企業的社會形象和公眾認知會產生重要影響。這使得新一輪財稅改革中消費稅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1994年我國開始征收消費稅以來,經過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實施,消費稅改革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然而,當前的消費稅制度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現有研究成果,眾多學者對消費稅改革開展了廣泛而深刻的研究,結合相關研究可知,公共財政框架下的消費稅改革應本著公正、規范、透明的基本原則[。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背景下,為了健全地方稅體系、緩解地方財政困難,消費稅要逐步成長為地方主體稅種,激勵地方優化消費環境,作為中央稅的消費稅部分將逐步下劃給地方。結合現行消費稅制度存在的若干不足之處進行研究,發現其抵扣制度仍需完善,征收范圍也存在局限。結合相關消費稅改革策略,擴大消費稅征收范圍,優化消費稅稅率水平和稅率結構。本文通過構建消費稅調節效能指數,測度我國消費稅在收入分配與生態保護領域的政策效果,研究通過揭露消費稅改革面臨的一些現實困境,進一步探討消費稅改革在社會關系層面產生的積極溢出效應,通過改變消費習慣從而培育公民環保意識,以及維護社會公平、強化企業社會責任。
一 征稅環節后移后,抵扣問題亟須完善
(一)抵扣范圍狹窄
在應稅消費品的連續生產環節中,企業可對上一生產階段已繳納的消費稅進行稅額抵扣,從而有效降低本環節的應納稅額,避免消費稅的重復計征問題。然而,我國當前的消費稅抵扣范圍相對有限。按照現行消費稅政策,在15個應稅項目中,僅有9個稅目下的特定子目可享受進項稅額抵扣優惠,如以已繳消費稅的煙絲為原料生產卷煙等典型業務場景。而小汽車、摩托車、高檔手表、游艇、電池和涂料這6個稅目則被明確排除在抵扣范圍之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發達國家的消費稅抵扣制度通常不設限,我國的抵扣范圍相對較窄,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重復征稅問題,影響納稅人權益,映射出我國消費稅抵扣制度仍存在優化空間。
從公共關系角度分析,抵扣范圍的狹窄會使企業在生產環節面臨較高的稅收負擔,進而制約企業的盈利能力及市場競爭力。從而企業將這種負擔轉嫁給消費者,引發消費者的不滿,損害企業的公共形象。此外,這種稅收負擔的轉嫁還可能引發消費者對產品價格合理性的質疑,進而影響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因此,完善抵扣制度,擴大抵扣范圍,既能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又能提升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抵扣標準的政策導向不明確
我國現行消費稅進項稅額抵扣機制在政策導向性方面存在不足,其制度設計未能充分契合消費稅作為調節性稅種的政策目標。從稅收理論角度出發,抵扣標準的制定應與消費稅的宏觀調控功能保持內在一致性,以便更好地實現引導消費行為、調節收入分配等政策意圖。然而,現行的抵扣標準在實際應用中卻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例如,在調節消費方面,高檔手表與游艇被禁止抵扣消費稅,而高爾夫球及球具獲準抵扣;從生態環保角度而言,電池和涂料被排除在抵扣范圍之外,木制一次性筷子卻能抵扣消費稅。這種抵扣標準的設定雜亂無章,缺乏一致性,削弱了消費稅抵扣制度的統一性和嚴謹性。這種不明確的抵扣標準影響了消費稅的調節功能,引發公眾對企業納稅行為的質疑。
當公眾對企業納稅行為產生質疑時,企業將面臨輿論壓力,這不僅損害企業形象,還影響其市場聲譽和品牌價值。因此,政府部門應明確政策導向,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眾的認知度,避免因政策不明導致的企業和公眾之間的誤解。同時企業也應加強對稅收政策的學習和理解,確保自身的納稅行為符合政策導向,并通過透明的財務報告和積極的公共關系活動,向公眾展示其合法合規的納稅形象,增強公眾對企業的信任和認可。
(三)抵扣計算存在瑕疵
我國現行消費稅抵扣計算機制存在缺陷,2006年,國家稅務總局為實現稅負公平,規定從商業企業購進的應稅消費品可與從工業企業購進的應稅消費品享受相同的抵扣政策。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納稅人通常以增值稅專用發票作為消費稅抵扣的依據。商業企業開具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中所記錄的價款總額包含了一部分銷售利潤,而工業企業開具的發票中則不包含這部分利潤。商業企業在銷售應稅消費品時,由于未對利潤部分計征消費稅,因此,當納稅人從商業企業購入應稅消費品時,其抵扣的消費稅稅款可能高于上一環節實際繳納的稅款,從而引發國家稅款流失的問題。這種抵扣計算的缺陷還可能導致企業在抵扣過程中出現不合規行為,引發稅務風險和公眾質疑。
二 “雙重政策目標” 的實現尚面臨多重約束
(一)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不足
我國消費稅改革在征收對象方面,存在征收對象狹窄,調節范圍有待拓展的難題。要實現消費稅調節經濟的目標,需要通過征收消費稅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由于高收入人群消費奢侈性消費品的比例高于其他水平收入人群,因此,對部分商品征收消費稅,能夠有效調節收入分配,進而推動社會實現公平。目前,消費稅中涉及奢侈性消費品的稅目主要包括超豪華小汽車、高檔化妝品、游艇、高爾夫球及球具、貴重首飾及珠寶玉石、高檔手表等6類商品。然而,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古董字畫、文玩玉器、私人飛機、名貴箱包、高檔家具等高檔消費品的消費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但這些商品尚未被納入消費稅的征收范圍,這使得在消費稅征收上出現了同類、同檔次消費品的遺漏現象。奢侈性消費導致大量資源浪費,不利于節能環保消費理念的推廣。
消費稅對特定消費行為的調節功能因征收范圍的局限而受到限制,難以充分發揮其維護社會公平的作用。從公共關系的角度來看,這種調節收入分配力度不足的做法,引發公眾對稅收制度公平性的質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可能會認為稅收政策未能有效遏制高收入群體的奢侈消費行為,從而對稅收制度產生消極情緒。
(二)調節生態的功能受限
在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背景下,綠色低碳理念對稅制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費稅作為綠色稅制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通過對污染環境和消耗資源的應稅消費品征稅,以糾正其負外部性,發揮重要作用。征收消費稅能夠有效提高消耗不可再生資源和污染環境消費品的消費成本。然而,我國現行消費稅中涉及綠色低碳領域的稅目范圍相對較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生態調節功能的發揮。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列出了932項“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涵蓋一次性塑料制品、農藥等不符合綠色消費理念的商品,以及化工、鋼鐵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產品。遺憾的是,這些產品大多未被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導致消費稅在生態環保領域的調節作用未能充分發揮。這種調節作用的受限可能導致公眾對企業的環保責任產生質疑,進而對企業社會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三、成長為地方主體稅種,尚面臨收入規模和稅源過于集中約束
(一)收入規模相對偏低
當前我國消費稅制度面臨的核心困境在于收入規模相對有限,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稅基設計過于狹窄。現行消費稅的征稅范圍主要集中于特定消費品類別,包括煙草制品、酒精飲料、成品油及高檔奢侈品等有限品目。這種選擇性征收模式雖然體現了特定的政策調控意圖,但這些商品的消費量受經濟周期、政策調整和消費習慣的影響較大,導致消費稅收入的波動性較強,難以提供穩定的財政收入。而消費稅成長為地方主體稅種,需要為地方政府提供可靠的財政保障,需要具備穩定的收入來源和足夠的收入規模。
橫向對比來看,依據2023年財政部發布的數據,當年國內消費稅收入達到約1.6萬億元,占全國稅收總收入的8.9% ,占GDP比重為 1.3%[3] 。相比較與我國類似的英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平均 2% 的GDP水平,我國仍具有上升空間。縱向對比來看,1994年我國消費稅開征之初,消費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例約為 9% ,2010年以來這一占比基本維持在 8% 左右,2023年為 8.9%[4 ,然而,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4年為16053億元,2010年為156998億元,2023年為47.15萬億元[,消費對于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10一2023年期間,實現了顯著增長,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從消費層次和結構的角度來看,我國消費稅收入的相對規模并未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規模的擴大而相應增長。此外,消費稅收入規模相對偏低不僅難以實現穩定的財政收入,而且可能導致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進而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和企業的經營環境。
(二)稅源構成過于集中
我國消費稅構架中面臨稅源構成過于集中的問題。稅源過于集中,消費稅高度依賴少數應稅消費品。從消費稅的稅源結構來看,卷煙、成品油、小汽車和酒這4類商品一直是消費稅收入的核心支柱。以2023年為例,占比最大的煙草2023年收入為7510億元,占比為 53% 、成品油占比為 33% 、小汽車占比為 7% 和酒類占比為 5‰ 合計高達98%[6] 。從而消費稅收入規模受這些消費品的消費需求變動的影響較大。例如,煙草消費稅收入占比較高,一旦煙草消費量因健康意識提升或政策調控而下降,消費稅收入將顯著減少。消費稅稅源的過于集中使其難以滿足地方主體稅種對收入穩定性的要求,而且可能導致企業在特定行業面臨著較大的稅收壓力,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經營穩定性和市場競爭力。
消費稅的稅源分布集中在少數行業和地區,導致其在不同地區間的分布極不均衡。這種集中性與卷煙、成品油、小汽車和酒類等主要應稅消費品的生產分布密切相關。例如,2022年,云南的消費稅占其稅收收入的比重高達 35.4% ,主要源于該省是國內重要的煙草產區;貴州作為國內白酒和煙草的主要生產區域,消費稅占比為 27.3% 甘肅作為國內石化開采和生產的重要區域,消費稅占比為26.1% ;吉林作為國內小汽車生產的主要區域,消費稅占比為 24.0‰ 相比之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消費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均低于 10‰
消費稅稅源集中于卷煙、成品油、小汽車和酒類這4類產品,導致部分地區消費稅收入占比過高,這種過度依賴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稅制結構的均衡性。這種不均衡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削弱了消費稅作為地方主體稅種的普遍適用性,使得這一稅種在不同地區的應用效果存在較大差異;其次,難以滿足地方政府對穩定財政收入的需求;最后,不同地區的企業因所處地區的消費稅稅源結構和稅收負擔差異,面臨著不平等的稅收壓力,進而影響企業間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消費稅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面臨多重挑戰。消費稅征稅環節后移后,抵扣制度存在不足,抵扣范圍、標準和計算方法均有很大的調整空間。同時,消費稅的調節與收入的雙重政策目標實現也面臨著調節收入分配力度不足和調節生態能力有限的約束。此外,消費稅成長為地方主體稅種的建設也受到稅源構成過于集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消費稅的征收范圍以及生產環節課稅集中度上。
結語
在當前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導向下,消費稅改革不僅是財稅體制優化的重要內容,更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促進社會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高質量推進消費稅改革具有多重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稅收制度優化、社會公平維護、生態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強化以及稅收治理現代化等多個維度。同時,合理的消費稅政策能夠減少征納矛盾,優化稅收營商環境,促進政府與企業、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構建和諧的稅收治理體系。高質量推進消費稅改革不僅能夠完善現代稅收制度,還能在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綠色發展、優化企業行為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未來改革應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確保消費稅在多層次政策目標中實現最優平衡。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01).
[2]趙迎春,李金峰,公共財政框架下的消費稅改革[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3,(04):13-15.
[3]歐陽天健.央地之間消費稅分配體系重構[J].財經問題研究,2019,(01):84-9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23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決算說明[EB/OL].(2024-07-17)[2025-06-30].https://yss.mof.gov.cn/2023zyjs/202407/t20240717_3939661.htm.
[5]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2-29)[2025-06-30].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6]《中國稅務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稅務年鑒2023[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24.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