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來,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不斷滲透,在創新和豐富教育內容的基礎上,也更新了教育模式。在課程思政領域,日益成熟的數字技術及其應用環境,不僅構成了教育活動的新興背景,更是推動其創新發展的新動力和新手段。但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數字技術賦能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本項研究聚焦數字技術在高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運用,全面闡述其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難題,并據此提出有效的推進路徑,目的是推動高等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上的引導。
一 數字技術賦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困境
(一)主體困境:教師主體數字化素養不足
教師是育人主體,教師數字素養直接關乎數字技術賦能課程思政的效果。數字化賦能課程思政教學需要老師具備更多的新技能和新知識,但教師在數字化素養與能力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直接影響數字化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
1.部分教師的思想理念與數字教學技能有待更新
一方面,部分教師對數字技術在教育變革中的價值認識存在局限性,缺乏將數字技術融入教學過程的意識,面對眼花繚亂的數字工具、數字平臺以及數字資源顧慮較多,擔心消耗自己太多的時間精力,對于數字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缺乏探索,課程思政教學仍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為主導,而數字化教學方法應用相對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數字化技術和方法的更新換代較快,許多中老年教師數字技術學習與數字化應用能力較弱,缺乏數字化教學的相關經驗與技能。他們對數字化平臺及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不甚熟悉,在數字化教學過程中,常常遭遇困惑與無助。
2.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支持服務尚未充分到位
盡管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已經開始舉辦與數字技術相關的課程和培訓活動,但這些培訓往往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有些培訓往往只是提供了一些基礎操作和理論知識,而未深入到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到具體的教學場景中,尤其是如何將這些技術與課程思政相結合,進一步提升育人效果。因而,這類培訓未能充分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
(二)供給困境:數字化資源開發整合欠缺
優質的教學資源是課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近年來,隨著教育部“選樹一批課程思政建設先行校、一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推出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一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設立一批課程思政研究項目”等課程思政推進措施的落地,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逐漸受到重視,但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尚處于建設階段,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育人資源分布較為零散,尚未形成有效的資源整合以及批量化、立體化的專業課程思政數字資源庫。課程思政數字資源供給與數字賦能之間未能形成張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數字賦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成效。
1.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的主動性不強
優質數字資源的自主開發需要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的有力支撐,高職院校教師在數字資源開發方面得到的鼓勵和支持措施有限,相應的激勵政策和機制也不夠健全,直接影響教師在課程思政數字資源供給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導致數字化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參差不齊。
2.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的力度不夠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部分院校由于受到資金投入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導致數字化資源的開發往往停留在傳統的課件、視頻、文檔等形式上。這些資源的交互性設計往往較為匱乏,難以滿足數字時代對動態化、場景化學習的需求。此外,即便是一些優質的數字資源,其開發也往往依賴于特定的機構,且規?;?、可持續的內容生產機制尚未形成。
(三)技術困境:技術依賴誘發的潛在風險
目前,大數據、慕課、人工智能(AI)技術、翻轉課堂等多種數字化教育形式不斷涌現,數字技術為課程思政建設注入了巨大的潛力,并展現出廣闊的前景。盡管如此,在將數字技術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存在重“技術”而輕“育人”傾向
數字化技術催生了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手段,技術的輔助本應服務于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然而,部分教師在體驗數字技術帶來的教育模式變革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提升課堂的創新感,有時會過度追求教學形式的創新性,忽視教學內容的深度與質量。這種從“理論灌輸”向“技術依賴”的極端轉變,背離了數字技術融合的初衷,形式上實現了數字化,但在教育實質上卻出現了缺失。
2.現有技術水平未完全滿足課程思政教學需求
以數據分析為例,數字技術在處理課程思政數據時,面臨的挑戰包括數據的龐大數量、多樣性和快速變化,這些特點使有效識別和處理數據變得困難。數據算法模型通常缺乏針對性,它們往往無法精確地識別和解析數據中的關鍵細微差異,導致數據分析結果的精確性和有效性受到限制。而在利用數字技術為課程思政提供決策支持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誤導,甚至誘發新的風險[1]。比如,算法若未能準確捕捉學生行為背后的深層情感與動機,就可能導致教學策略的失誤,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二、數字技術賦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推進路徑
(一)服務保障:實施高職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程
數字化賦能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本質上是抓住教師主體和學生客體的有效互動,用數字技術賦能教師個人,通過對教師的數字化賦能,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數字化素養和能力[2]。2023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師數字素養》標準,該文件詳盡地描述了教師在未來教育中應掌握的數字素養,涵蓋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以及專業發展5個方面。高職院校在提升教師對于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課堂融合的實踐能力的同時,還需要提升教師在數字化教學方面的專業能力。
1.升級數字化教學環境,鼓勵教師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教學創新與應用
首先,提升教師對數字化的認識。教師要深刻認識數字經濟發展對教育領域的深遠影響,及時更新數字技術賦能教育的價值認知,突破傳統教學的思維定勢,用數字化思維武裝頭腦,指導自身教育教學工作實踐;其次,高職院校要充分運用數字技術促進教育變革,以“金?!薄敖鹫n”“金師”“金地”“金教材”建設為契機,鼓勵教師學習數字知識,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概念、原理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場景,開發利用數字教學資源,優化和創新教育教學活動,并通過數字化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環節,推進數字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
2.建設高職院校教師培養培訓的數字化平臺
高職院校可以按照《教師數字素養》的要求,結合本校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動態的、持續的教師數字素養校本培訓內容框架。教師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對數字技術的需求,積極投入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中。同時,依據《教師數字素養》標準,結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求,構建適合本校的教師數字素養考核機制。通過測評了解教師的數字素養水平和發展需求,定制個性化課程菜單,進行精準實訓。同時,學校應加強與專業數字技術研究機構的合作,共同開發數字素養培訓資源,拓寬數字資源獲取渠道,為教師提升數字素養提供技術支持。
(二)資源供給:建設數字化課程思政教學資源
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源頭活水,唯有不斷加強教學資源的建設、開發與利用,持續豐富資源并提升其質量,才能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實現高質量發展。
1.優化課程思政數字化資源的供給
高職院校要鼓勵和支持教師進行優質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開發,教師需要充分考慮課程思政的特點和目標,開發兼具思想高度和豐富載體的“數字化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提升課程思政吸引力,形成課程思政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數據庫、示范課程庫等。建設課程思政數字資源可以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教師之間協同備課,構建課程思政教學共同體,通過深入分析專業課程的各個模塊任務和知識點,提煉出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元素,構建一個課程思政圖譜。基于該圖譜,在網絡課程平臺上設立專門的課程思政數字資源區域,制作并整合多種思政數字資源,如視頻、案例分析、教學課件等,并在教學活動中利用AI知識圖譜來調用這些資源;其次,可以依托專業課程現有的模塊結構,結合各模塊任務的課程思政融合情況,利用AI數字工具錄制視頻、開發微課等,通過改進現有資源或引入新資源的方法,進一步擴展和深化課程思政的資源庫。
2.合理有效運用好數字資源
高職院校教師應將重心放在數字資源的應用上,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有效突破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例如,基于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數字技術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拓展數字資源的應用領域,特別是在時空轉換、互聯互通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同時,要重視數字內容的價值取向,在把握數字技術賦能的同時,充實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優質內容,防止只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容的常見問題,實現“創新形式”與“高質量內容”的同步發展。必須實現“雙管齊下”,不可偏頗,確保教學形式與教育內容的平衡。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精準分析、前瞻預見的技術特點,讓固有的技術價值轉化為教育教學所需要的育人價值[3],以此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技術應用:把握新舊教學范式之間的統合張力
數字賦能、數據驅動下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應以人為尺度,強調技術的輔助性作用,不可僭越人的主體地位。教師應以正確的“賦能思維”、科學的“數字應用”為邏輯起點,科學運用數字技術,確保數字賦能課程思政,避免“技術至上”的教育數字化轉型陷阱。
1.立足課程思政的創新需求,發揮數字技術賦能的絕 對優勢
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課程思政的學情分析、教學活動、跟蹤評估等。首先,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學生學習行為形成個性特征畫像,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以此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參考。依據學情分析,圍繞學生需求調整課程思政教學方案,選擇有針對性的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將思政育人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其次,借助數字技術搭建課程思政教學生態體系,圍繞學生個性化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課程思政活動,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性,讓更多學生隨時隨地接受線上線下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最后,通過運用數據分析手段,對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監控與評估,以便及時對教學內容和方式做出調整和優化。
2.堅持育人為本,技術為用的原則,正確統合新舊教學范式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數字化轉型應借技術之勢,守傳統之正,推進新舊統合。而統合張力的把握,應當克服新舊左右偏頗的誤區。教師應牢固樹立“育人為道、技術為器”的賦能旨向[4,秉持“共生思維”,實現數字與傳統的雙向奔赴。例如,人工智能和虛擬仿真技術,能創新性地復現教學環境,使課程思政教育能夠跨越時空界限,自由轉換,這將是數字化課程思政發展的一個新趨勢。然而,虛擬場景雖然能夠提供豐富的視覺和聽覺體驗,但無法替代學生在實際社會中的親身感受和思考。因而,課程思政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并非虛擬場景,而是在實際的言傳身教中。因此,教師在利用虛擬場景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時,必須妥善處理實踐教學與場景教學之間的關系,確保不以虛擬替代現實為原則,使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再如,課程思政教育成效的評估面臨精確性不足、主觀傾向明顯、數據收集困難等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利用智能技術對教育全過程進行伴隨式的數據采集[5],而如上文所述,僅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評價會有潛在的負面影響,因而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除利用大數據科學評價之外,還需要教師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以及課程思政的“知”“情”“意”“行”角度對學生進行分析評價,綜合技術評價與人為評價,對評價結果不佳的學生發出預警,然后進行適當的干預和引導,使其正向發展。
結語
教育數字化轉型為教育領域的整體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并對課程思政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在賦能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方面具有極大優勢。但同時,數字化轉型也需要注重課程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必須堅守以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確保數字化技術與課程思政教育相互促進。面對機遇與挑戰,還需不斷提升教師的數字化素養以及教育教學的能力,不斷豐富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推動數字化技術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以實現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的高質量發展。
本文系2023年度陜西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數字技術賦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3GY065,主持人:張金玲)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付安玲,肖朝霞.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紅色文化傳承功能的實現[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131-136.
[2]金奇杰.高校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探索[J].公關世界,2023,(21):74-77.
[3]徐穩,葛世林.數字化技術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維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03):45-51.
[4]徐菁憶.人工智能時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21
[5]劉邦奇,喻彥琨,袁婷婷.智能技術賦能過程評價:目標、路徑與典型場景[J].現代教育技術,2022,(05):14-23.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