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審時度勢,旨在培養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一流人才,提升教育綜合實力,實現教育復興的重要決策部署,是我國高等教育打破傳統教育評價方式,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1]?!半p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關鍵路徑,旨在正確的思想政治引導下分類建設一批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從而達到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雙一流”的建設離不開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的建設,一流課程的建設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宗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而非簡單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拉硬扯到不同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切實做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工作,高校應深入挖掘不同學科專業的育人價值,做好思政教育的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建設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
一流課程建設與課程思政建設均處于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早期,現階段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一)資源配置亟待優化
立足當代教育發展的現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現階段一流課程建設面臨的一項重要問題。造成教育資源配置不均的因素眾多,比如,地理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財政分配、學科專業需求等因素,這些因素會導致經濟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城鄉間、公辦院校與民辦院校之間教育資源存在明顯的差距。民辦院校發展歷程短,其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社會組織或個人,資源配置、師資力量、教科研水平等與公辦院校,尤其是名校間存有一定差距,一流課程建設存有一定的難度。這使得教學內容無創新、特色不鮮明、教學效果不理想的課程將面臨更新與迭代。然而,民辦院校立足區域經濟發展,注重特色辦學,尊重學生的興趣與愛好,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這為民辦院校一流課程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五類一流課程發展不平衡
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發展,高等教育大力推動數字化優質資源的建設,注重線上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的開發共享,注重教學創新與改革,但數字化教育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成效不足。社會實踐類課程不同于單一的實訓課、實踐課或社會活動,涵蓋社會性、實踐性、育人性多個方面,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指導意義,但一些高校對社會實踐類課程的理解不夠,實施效果不佳[2]。傳統線下教學課程發展歷程久,課程類型及數量積累多,建設難度低?,F階段,五類一流課程發展不平衡,需根據五類一流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根據課程性質、課程教學內容需求,分類做好各類課程的建設。
(三)思政教育評價機制不夠完善
國內大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并未設置完善的評價機制,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并無相應的激勵體制,導致教師對課程思政尚無熱情,創作質量不高,存在思政內容硬融入的現象。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也走入了誤區,將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師的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等混為一談,導致教師思想負擔和心理壓力較重,喪失了積極性和創新熱情[3]。
(四)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融合缺乏系統性
藝術類專業課程側重培養學生的藝術技能,鼓勵學生發揮創造力,強調個性化指導,考核形式主要以作品展示、現場表演等為主,實踐性強。非藝術類課程一般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授課,雖然會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但教學進度與方法,相對統一。因此,藝術類課程在強調創造性、審美性及個體差異性的同時,存在不同課程間、同一門課程不同章節間、不同學生之間課程思政內容缺乏連貫性或統一性。
(五)“雙一流”建設下的思政教育缺乏創新性和能動性
我國大部分的高校還未達到“雙一流”建設的標準,在建設的過程中缺乏創新性,盲目借鑒高水平學校的建設經驗,在建設過程中若缺乏思想性,課程建設能力將難以提升,進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產生不利影響。部分高校教育教學能力相對較弱,僅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門的檢查、評估與驗收,缺乏主觀能動性,一流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可操作性不強。
(六)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教育是一項育人工程,課程教育必須達到育人的目的,課程、教師、學生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影響課程思政的因素眾多,諸如學校水平、學生學習能力、評價標準、教師能力等,但最重要的是教師的內涵建設,即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4]。課程思政理論相對抽象,課程思政并非通過“標量”進行唯一評價,不同個體理解的深度不一致。如何做好課程思政,需要教師對課程進行深入的理解及分析,如果教師的理解不夠透徹,則育人目標難以達成。因此,需要加強師資培訓與交流,提升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提升課程育人作用。
二、藝術學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創新的路徑
(一)一流課程建設與思政教育共同部署
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一流課程建設需堅持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傳授相結合的原則,確保課程內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改革傳統的教育方式,達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現階段,要深挖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目標與價值,明確一流課程建設的類別與思政框架,從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到全國各類高校,共同規劃一流課程及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方法、路徑與評價標準,結合實際動態調整,切實提升教學效果,將教學改革成果精準應用到課程建設上,樹立學生民族自信,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優化資源配置
高等院校課程建設受經濟發展水平、政府重視程度、高校自身資源配置等因素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和政府應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等措施均衡財政投入,同時吸引社會力量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院校之間要加強溝通與合作,打破封閉式管理的方式,資源共享;學校自身應從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設置、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做好教育資源的利用與組織,均衡資源配置[5]。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如今先進的數字化教育資源豐富,不受區域限制,利用科學技術將各大高校、平臺上的文字、影視資源加以整合,可以有效解決區域資源不平衡帶來的問題,但在資源整合時,應注意教學資源的重復建設,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三)結合課程性質建設不同類型的一流課程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及《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等教育部發布的一流課程建設、思政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文件,明確了思政課程建設的內容、一流課程建設的分類與評審指標,為一流課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借此,高校應以培養學生主動性,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根據學科專業特點、課程屬性、教學目標、學情分析等方面,設計教學方法與內容,對教學任務進行拆解,按照課前、課中、課后分類,通過信息化建設、知識開發共享等方面設計不同類別的一流課程,切實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實現知識的內化。
(四)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
一流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相輔相成、長期推進、不斷深入的內涵教育。首先,要明確高校課程建設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策略與責任分工,加強領導的責任意識,大力構建課程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的協同機制;其次,改革、優化課程建設及課程思政教育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應包含定量和定性指標。定量指標可包含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評價打分、同行評價打分及督導評價打分、教師的科研或獲獎等;定性指標可包含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職業形象與口碑、調查問卷、教學積極性等;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監督管理機制。通過教改立項、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優秀教師評選、職稱評定、獎學金、優秀“五四”青年或優秀學生評選等多方面入手,激發師生教學與學習的熱情,從而促進課程建設,尤其是一流課程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與深度。此外,通過教學督導、學生評價、師生互評等方式及時進行教學反饋,定期、不定期開展教學檢查工作,分析教學問題,做好一流課程、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的引領作用。
(五)藝術類一流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
1.立足學校實際,強化校情意識
藝術學專業可從學校實際出發,聚焦辦學特色,通過參觀校史館、參加學校校史類講座、學唱校歌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校情意識,提升校園歸屬感及主人翁意識,并用藝術作品展示學習成效。
2.弘揚傳統文化,做好文化傳承
藝術類一流課程應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專業知識、技能及實踐學習等多方面入手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師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用藝術作品來傳達社會價值觀。例如,攝影專業師生寫生采風時,挑選具有生態教育意義的區域或紅色革命根據地進行實踐活動,深化采風內涵。音樂學專業教師在講授《器樂》課程時,可重點選取古箏、二胡、琵琶等民族器樂進行講解;講授《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時,細致分析民族音樂的特色,融入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的講解,使學生成為民族音樂傳承的參與者,增強他們的責任感;舞蹈學專業《古典舞基礎訓練》課程講解古典舞“提、沉、沖、靠”等身韻動作時,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哲學觀念進行闡釋,讓學生明白舞蹈動作的輕重、緩急、動靜之間的辯證關系,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對舞蹈藝術的深遠影響。
3.充分發揮學科交叉優勢,打破學科界限
通過跨學科知識與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將藝術學與文學、歷史學、法學、社會學等學科有機結合,豐富課程內容,打破學科界限,培養學生從不同維度思考問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綜合素養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與深度。
4.理清發展思路,注重創新發展
一流課程應注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資源和學習評價的改革創新。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應運用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教學工具或各類在線教學平臺進行教學,變革傳統課堂模式,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一流課程不僅追求學術的卓越性,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通過課程思政賦能一流課程,用生動的語言、鮮活的案例、深刻的道理整合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完善教學資源。
(六)注重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思政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部要求本科教育要堅決淘汰“水課”,打造“金課”,而課程的教育離不開教師這一主體,而專業教師才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力軍。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師資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才能涌現一批批教書育人的典范、一個個優秀的創新團隊及一批批品質高尚、專業能力強的人才隊伍。高校應該通過開展培訓、教師相互研討或對外進行學術交流、開展主題報告等方式,講解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案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素養,切實轉變教師的觀念[]。
結語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人才的培養重在教育,課程教育在人才培養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并非要求課程改變其專業屬性,毫無思考地參照思政課程進行授課,而是要求在專業課程中融入傳統文化、社會價值、科學精神等內涵知識,全面、多角度地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在專業技能學習的過程中加入理想信念等更高層次的道德引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雙一流”建設的浪潮下,藝術學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成為推動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展望未來,應持續關注“雙一流”建設下藝術學教育發展動態,不斷完善融合路徑,拓展融合深度廣度,為培育德藝雙馨藝術人才鋪就堅實道路,助力藝術教育的進階發展,推動藝術學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邁向更高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斌.我國西部高校建設\"雙一流\"大學面臨的困難和思考
[J].教育界,2016,(34):9+12.
[2]鐘偉平.社會實踐類一流課程建設路徑探索一以許昌學
院“項目式寫作”課程為例[J].許昌學院學報,2023,42(06):149-153.
[3]周磊.基于“雙一流”建設與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創新探究
[J].公關世界,2021,(08):110-111.
[4]謝貴蘭.”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四個維度
[J].人力資源管理,2018,(10):278.
[5]饒紹倫,邱永芳.高等院校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30):39-40.
[6]蔣琪.高校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整合策略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4,17(21):93-94.
[7]李小娟,陳鏡宇,徐麗艷,等.以專業思政、課程思政引領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20):60-61.(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