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出版業正經歷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的跨越式發展。人工智能在提升內容生產效率、優化編校流程、實現精準傳播的同時,也對編輯職業發展定位與核心能力提出嚴峻的挑戰。編輯是出版業的核心“守門人”,其角色定位、專業權威性和職業發展路徑亟須重新被審視與定義。文章從編輯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對出版業的影響,明確揭示編輯在當前環境下面臨的現實挑戰,進而提出一系列應對策略,展望編輯職業發展的未來。
一、人工智能對出版業的影響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前沿科技,在推動傳統出版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給出版業格局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1]。從內容的創作、編輯到傳播,再到學術評價,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正全方位重塑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其中:智能寫作工具能夠生成高質量文本,輔助編輯出版,甚至直接生成基礎性內容,從而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編輯出版效率;智能繪畫工具通過學習圖像數據,能夠幫助編輯快速生成高質量的插圖和封面設計,為內容出版增添創意。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出版的效率,也為出版物帶來新的創意可能。
具體到學術出版,在內容生產環節,人工智能顯著提升學術研究的效率。學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快速檢索海量文獻,進行數據分析和模型構建,大幅縮短研究周期。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不限于科學實驗和研究,也被學者應用于編寫代碼,降低學習編程的難度。在編輯出版環節,人工智能正改變傳統的編校模式。智能審稿系統能夠對投稿論文進行初步篩選,檢測學術不端行為,評估論文的創新性,為編輯決策提供參考。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可以輔助編輯進行文字潤色和格式規范,提高編輯工作效率。在學術傳播環節,人工智能通過智能推薦系統實現學術內容的精準推送,從而顯著提升學術傳播效率。人工智能還加速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通過智能檢索和知識關聯技術,為讀者帶來更為便捷的閱讀體驗。在學術評價方面,人工智能正改變傳統的評價模式。智能引文分析系統通過引文分析法,能夠更準確地評估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識別高被引論文和研究熱點,從而反映論文作者的科學態度和論文真實、具有廣泛科學依據的特點。人工智能還可以輔助學術成果的跨學科評價,為學術評價提供更全面的視角。可見,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正在推動出版業向智能化方向轉型。這一轉型不僅提高出版效率,也改變學術成果的傳播模式,為學術出版提供新的可能性。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編輯職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編輯角色作用的弱化
人工智能工具對基礎編輯工作(文本校對、格式排版、簡單改寫加工)的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編輯在出版流程中的角色作用。智能校對軟件能夠迅速識別錯別字、語法及標點錯誤,提升準確率。自動排版工具能夠依據預設模板統一調整版式,將數小時的工作縮短至幾分鐘。自動化內容生成工具能夠根據關鍵詞和主題生成初稿,輔助編輯進行內容潤色和調整。因此,在人工智能興起背景下,編輯在出版流程中的角色作用弱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職業認同感,甚至引發職業倦怠情緒。
(二)編輯職業能力的提升
一是提高人工智能工具的應用能力。隨著人工智能的興起,許多新技術、新工具、新平臺不斷涌現,編輯如何在出版流程中熟練地用好這些新技術、新工具、新平臺,既是對提升編輯職業素養的新要求,又是對提高編輯職業能力的新挑戰。二是提高學術把關能力。在沒有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之前,編輯的學術把關能力主要面向傳統的學術論文。而今,智能寫作工具的誕生,讓任何文字、內容都可以分秒生成。然而筆者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雖能夠迅速模仿學術寫作范式,且模仿得頗為逼真,但其在邏輯自洽性和研究深度上仍顯遜色。于殿利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或者視頻還需要人工審核和把關,或者說需要一定程度的鑒別、修復和完善,這是機器無法取代的[2]。因此,編輯必須具備更加敏銳的洞察力,及時更新升級甄別手段。三是強化數據思維能力。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新形勢下,數據思維能力是一種以量化分析為核心,融合全局視角與批判思維的復合型認知能力。這種能力不僅要求編輯關注數據本身的采集與處理,更強調對數據背后業務邏輯的洞察,進而對出版工作的每個環節進行精準把控和有效決策。思維決定工作模式、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在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編輯在出版工作中亟須借助這一力量,在既有領域開辟新路徑。可以說,強化編輯的數據思維能力,這不僅是編輯應對新挑戰的關鍵,也是推動編輯角色從傳統向智能轉型的重要課題。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編輯職業發展的對策
第一,構建人機協同的元認知框架。元認知是“如何理解知識”的知識,它有助于學習者高效地完成知識學習,提升學習效果。人工智能工具雖能夠高效完成基礎性編輯工作,如語法校對、格式規范等,但其缺乏對文本深層邏輯、學術倫理及學科特質的判斷能力。以學術論文編輯為例,人工智能雖可快速識別參考文獻格式錯誤,但引用是否恰當、論證是否嚴謹仍需要編輯的專業判斷。因此,編輯在工作過程中應構建一種機制,讓技術工具專注于執行操作層面的任務,編輯則負責主導價值判斷與創意決策,形成明確的認知分工。只有通過思考和明確人機各自的優勢領域,編輯方能有效統籌工作流程,避免陷入技術主導的困境。
第二,發展批判性技術應用能力。當前,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仍面臨幻覺生成、邏輯斷層等顯著局限,這要求編輯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擁有敏銳的技術缺陷識別與修正能力。具體而言:編輯應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其數據訓練集特性,以便預判可能出現的錯誤類型;構建全面的校驗體系,包括交叉驗證不同人工智能工具的輸出結果,并保留人工復核的關鍵步驟;提升對人工智能輸出結果的二次處理能力,將標準化內容轉化為既符合學術規范又能滿足讀者期待的優質文本。例如,在處理醫學論文時,編輯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混淆相近專業術語的問題,通過查閱權威資料確保概念準確性。
第三,創新人機協同的范式。編輯主導地位的體現不僅在于對現有人工智能工具的有效應用,更在于對工作模式進行創造性的重新構建。這要求編輯:一是參與人工智能工具研發過程,從專業角度提出功能優化建議;二是探索新型協作方式,如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初稿結構分析、拓展論證深度;三是建立特定領域的提示詞體系,通過精準指令引導人工智能工具輸出符合學術規范的內容。在學術出版領域,已有編輯通過訓練學科專用語言模型,顯著提升了專業術語處理和圖表規范性檢查的效率。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編輯職業發展的未來展望
(一)提高創意策劃與內容深度加工能力,深化編輯角色轉型
盡管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依賴先進的算法和龐大的數據庫,但它在創作過程中仍面臨顯著的局限性,特別是在理解和表達人類情感以及社會文化深度方面。人類所具有的高階思維能力,如情感、想象、審美等方面的能力還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3]。編輯應培養和強化人文洞察力和情感共鳴能力,確保在創意和深加工方面超越人工智能的局限,經過編輯加工,出版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一是文化語境解讀。編輯應深耕垂直領域(如歷史、藝術)的符號學意義,如在策劃非遺主題內容時,編輯可以結合地域文化背景挖掘未被相關數據庫覆蓋的敘事角度。二是情感邏輯構建。編輯應運用敘事心理學設計出版物內容的節奏,如編輯可以通過“情感一共鳴一升華”的情感曲線增強讀者黏性,這是人工智能線性邏輯難以復制的。三是跨界觀察訓練。編輯應定期進行田野調查、戲劇工作坊等體驗式學習,積累非結構化生活素材,形成獨特的創作語料庫。總而言之,編輯應專注于那些現階段人工智能難以實現的深層次工作,如理解復雜語境、傳達豐富情感以及注入人文關懷,確保編輯工作的質量和深度。
(二)適應性調整專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提升編輯職業能力
第一,高校編輯出版專業增設人工智能的技術課程。當前,人工智能已深度滲透出版業,如智能校對、自動化排版、數據化選題分析等。高校編輯出版專業增設人工智能課程能夠提升學生的技術敏感度,讓他們熟練掌握智能工具的應用,從而更好地適應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趨勢。相關課程應以“基礎理論 + 實踐應用”為核心,在理論部分涵蓋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的基礎知識,在實踐部分則引入人工智能寫作助手、智能校對系統以及出版大數據分析工具等實操訓練,并結合學術出版等案例進行教學。高校還應開設選修課,與“數字出版”“新媒體技術”等課程融合,或邀請技術專家來授課,或對現有教師進行技術培訓,聯合技術企業共同建設實驗室,為學生提供真實的項目實踐場景。
第二,職業繼續教育內容與“智能”接軌。首先,積極更新課程內容。出版社應在繼續教育中增設人工智能相關模塊,如智能校對、人工智能輔助寫作、數據驅動選題分析等,幫助編輯掌握自動化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并結合出版倫理,引導編輯探討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版權與質量把控問題。其次,倡導實踐導向培訓。出版社應采用“理論 + 實操”模式,組織人工智能工具工作坊,使編輯通過真實案例掌握人工智能應用,涵蓋自動化排版、智能審校及讀者閱讀行為分析等,并聯合技術企業搭建實訓平臺,以提升編輯的技術實踐能力。最后,加強行業協作與認證。出版社應與技術企業、數字出版平臺合作,推出行業認證的編輯技能證書,并建立行業交流機制,定期分享人工智能在出版業的最新應用,確保繼續教育內容緊跟技術發展。
(三)強化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適應技術迭代與時代發展
第一,強化自主學習意識。編輯應通過訂閱行業報告、參與線上課程,主動關注人工智能的技術動態,并定期測試新工具,提高技術敏感度。第二,構建行業學習社群。出版社應通過組織“ AI+ 出版”研討會、技術沙龍、線上社群,鼓勵編輯交流技術應用實例,如智能審校和數據化選題,營造互助的學習風氣。出版社或者行業協會還應設立“技術創新小組”,推動內部經驗交流。第三,強化制度化學習支持。行業協會應聯合高校、技術企業開發AI編輯培訓體系,提供認證課程。出版社應將人工智能技能納入考核體系,并提供學習津貼,以此激勵編輯不斷提升學習動力。
五、結語
隨著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編輯職業發展亟須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引領。研究表明,編輯應重塑職業發展:強化創意策劃與內容深度加工能力;建立人機協同的元認知框架,發展批判性技術應用能力;推動教育體系與終身學習機制的改革,以適應出版業智能化趨勢。未來,編輯應超越文本加工者的角色,成為技術賦能下的內容質量把控者與學術傳播推動者。出版社、行業協會與高校應協同構建支持體系,幫助編輯在智能化浪潮中升華職業價值,最終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人文判斷力的有機融合,推動出版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章紅雨.借“智”之力乘“數”而上人工智能給出版業帶來哪些動能[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10-14(A7).
[2]左志紅,丁以繡.能否替代?可提升效率但很難真正共情:Sora引發的“出版四問”系列報道之二[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03-01(A3).[3]黃巧莉.人工智能背景下編輯的職業角色轉型與核心能力重塑[J].出版與印刷,2025(01):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