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勝著
漓江出版社
出版:2025年5月定價:78.00元
在當今教育環境下,焦慮與內卷成為許多家庭和學生的常態。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希望能夠找到一條解決問題的道路。《教育的可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圖書作者徐加勝是,他曾任、、。從北京到貴陽,歷經公立、民辦、國際三大教育現場,躬耕一線教育20余載。這位擁有深厚的教育理論積淀的教育工作者有什么獨到思考呢?
作為擁有圖書的責任編輯和家長這兩重身份的第一讀者,我不得不深深感嘆這是一本“不說教”的教育書。家長、老師、專家都站在了一起,不說教,不指責,針對成長迷失、學業焦慮等現實困境,深刻地叩問教育的本質,為身處教育迷局中的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教育的視角,試圖找尋突破困境的路徑,對抗焦慮和內卷,回歸教育的本質。
徐加勝圍繞教育領域的三個核心關鍵點,即“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教育天生就是長期主義的”“教育過程中,關系是核心”,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完整的教育的思路歷程:從對某些具體教育實踐細節的反思開始,從零碎的思考切人,慢慢地聚焦指向幾個模糊但實際一直真實存在的核心問題,隨著探討與思考的深人,帶領讀者一起看著模糊的核心問題越來越清晰,而三個核心關鍵點隨之也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思維框架,成為對教育領域基本問題的一個極好的回應。
徐校長強調,獨立人格是個體平靜與幸福的關鍵。獨立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超越力量的精神需求。當下教育中,過度干預孩子生活、唯成績論等現象普遍,嚴重忽視了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教育更關鍵的是要尊重孩子個性,引導他們形成獨立人格,使他們能在未來人生中堅定地走出自己的道路。
“教育天生是長期主義的”,這一觀點切中當下教育追求短期功利的要害。如今,很多家長和教育機構急于求成,讓孩子參加大量短期集訓,期望短期內提升成績,卻忽略了孩子身心發展規律以及長期素養的培育。教育追求的是一個生命長久的幸福與尊嚴,故而我們的追求也必然應該是多元而長期的,而不能是短視而功利的。
書中指出,教育的過程是處理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人與自然、文明以及自我的關系教育的結果最終要回到關系。只有具備了處理這些關系的能力,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夠從容面對諸多挑戰,真正擁有幸福與尊嚴。反觀一些家庭,親子關系緊張,孩子叛逆厭學;部分學校里,師生關系淡漠,孩子對學習喪失熱情。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起用心經營與孩子的關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給予他們理解、支持與鼓勵,用這些關系的質量支撐起了教育的質量。
家長要試著轉變教育觀念,減少對孩子生活的過度掌控,尊重孩子的選擇,給予其自主成長空間,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與思考能力。同時,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從長遠角度規劃孩子的教育,關注孩子身心健康、品德修養等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經營親子關系,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其內心想法。教育者在教學中要更關注學生獨立人格的塑造,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安排上,秉持長期主義,注重知識體系的系統性構建以及學生思維能力的持續培養。此外,努力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與班級氛圍,促進學生間的良性互動,優化教育生態環境。
我們只有堅守初心,以培養具有獨立人格、長遠發展潛力且能良好適應社會關系的孩子為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多種可能。唯有找到教育真正的著力點,唯有堅定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才能與孩子彼此成全、彼此照亮。 。
(本文作者單位為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