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2.0時代,雖然美國政策轉向,但全球綠色低碳發展大趨勢仍將延續。我國在爭取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話語權、新能源企業發展、油氣資源進口等方面迎來機遇,我國既應搶未來、堅定支持新能源產業鞏固提升國際市場地位,又應穩當下、充分發揮煤油氣作用穩能源價格保能源安全。金融機構應堅定服務國家綠色發展大局,同時努力保持經營穩健性和國際競爭力。
特朗普2.0時代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大勢仍將推進
特朗普二次上臺后,美國綠色低碳政策再次“變臉”。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全球先后形成《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兩份具備法律約束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受兩黨政治紛爭掣肘,美國綠色低碳政策“三進三出”。
美國金融業傾向于降低綠色標準。2023年來,美國出現反ESG浪潮,ESG基金市場規模萎縮,金融機構退出綠色合作平臺。2024年特朗普二次勝選后該趨勢加強,花旗、美國、高盛、富國、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六大銀行相繼退出凈零銀行聯盟(簡稱NZBA),貝萊德退出凈零資產管理公司倡議。特別是2025年1月,美聯儲退出“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絡”(簡稱NGFS,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央行、金融監管部門間綠色金融合作平臺),反映了美國監管部門對綠色發展態度變化。
全球低碳綠色發展雖然局部受挫,但大勢難以逆轉
一是美國過去兩次退出聯合國氣候協議未改變全球綠色低碳進程。二是化石能源匱乏國家樂見油氣價格下降,但發展新能源立場不會改變。三是油氣資源豐富國家未必完全支持特朗普主張。四是碳中和目標得到多國法律保護,短期難以動搖。截至2024年,全球超過150個國家提出碳中和目標,其中120個國家將碳中和寫入法律。目前只有印尼、阿根廷等個別國家公開提出可能退出《巴黎協定》。
特朗普2.0時代,我國綠色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做。我國資源稟賦和產業條件與美國差異明顯。有序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新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是我國揚長避短的戰略選擇,不應因他國政策變化而動搖。
一是傳統能源產業為采礦業,我國短板明顯。我國是全球最天能源消費國和進口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 70% ,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超 40% ,能源安全隱患大。
二是新能源產業為制造業,我國優勢突出。依托強天制造業基礎,我國新能源產業已建立起完備產供鏈體系,能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價格提供性能優越產品。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2023年生產同樣一個多晶硅光伏組件,美國、歐洲的成本分別比中國高 30% 和 60%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推出“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榜單”,對各國太陽能、風能、儲能、氫能等頭部裝備制造企業進行排名。2024年,我國500強企業達255家,營收占比達 53% ,相比美國優勢擴大。
三是長遠看即使不考慮碳排放成本,新能源也完全可能比化石能源更具經濟性。新能源成本主要是裝備費用。裝備制造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產能越高、產量越大,平均制造成本越低。隨著技術進步和產能擴張,2023年我國光伏發電均價也已明顯低于當地燃煤電價,實現“風光電價 lt; 煤電價”。即使加人儲能調峰等成本,未來我國實現“風光電價 + 儲能調峰成本
煤電價”可能性仍然很大。據有關測算,2025年在部分風光富集地區,光伏 + 儲能成本已降至0.26~0.33 元/度電(煤電成本為 10.3~0.4 元/度電)。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變化,為我國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創造了新機遇
機遇一:美國放棄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中的領導地位,我國可爭取更大話語權。全球變暖現象不因美國退出《巴黎協定》而改變。根據美國夏威夷MaunaLoa觀測站數據,截至2025年2月,全球天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27ppm,創歷史新高。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確認,2024年為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平均氣溫超過工業化前水平1.5攝氏度(《巴黎協定》目標為力爭升溫不超過1.5攝氏度)。氣候變化仍將是未來全人類須長期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三進三出”后,美國在這一議題上的公信力和領導權已跌落谷底。
機遇二:美國降低對新能源企業支持,減輕我國企業競爭壓力。美國企業創新能力強,歷史上研發出諸多重大新能源科技成果。例如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硅光伏電池,1976年埃克森公司發明鋰離子電池等。但過去幾十年來受去制造業化影響,美國企業在構建本土供應鏈、擴產能、降成本等方面短板明顯。拜登“綠色新政”一度為美國企業注入增長動力,2022年、2023年美國頭部新能源企業營收增速快速反彈。但隨著特朗普取消拜登政策,美國新能源產業恐又將回到低增長時期,不利于吸引供應鏈企業流入美國,并將影響美國企業研發投入。
機遇三:國際原油天然氣價格或穩中有降,利好我國能源進口和能源安全。特朗普降低油氣價格意愿強烈,競選時曾宣稱要在就職后1年內將能源成本降低 50%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2025年WTI和布倫特原油價格將分別為70.6美元/桶、74.5美元/桶,2026年分別為62.5美元/桶、66.5美元/桶。
同時,我國也面臨特朗普政策的相關挑戰
挑戰一:美國能源成本下降,加劇中國制造業外流壓力。美國工業電價在2008—2020年曾長期保持在6.7~6.9美分/度電,低于中國(2019年為0.64元人民幣/度電,折合約9美分/度電)。此后,美國電價上漲明顯,2022年曾達到8.5美分/度電。未來工業電價降低將提升美國對中國企業吸引力。即便電價未能如特朗普所愿降低 50% ,如降回至2020年水平,已明顯低于中國。疊加特朗普可能強化關稅、制裁等手段,將對中國企業產生更強“虹吸效應”。根據ReshoringInitative統計,2010一2023年中國是美國制造業回流第一來源國,企業數達1425家,占總回流數的24.6% 。
挑戰二:美國金融業經營約束松綁,對我國金融業形成競爭優勢。進人加息周期后,美國銀行業凈息差持續升高,2024年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放松環保要求或將進一步提高其盈利。2022年后油氣價格快速上漲,美國一些金融機構在綠色約束下投資油氣板塊受限,影響投資收益,成為出現反ESG浪潮的重要原因。淡化綠色導向后,美國金融業得以完全基于商業回報開展投資(油氣企業和新能源企業均可投資),疊加特朗普大概率將再次放松金融監管,美國金融業盈利機會增多。相比之下,我國銀行業大力支持綠色發展,綠色貸款量大價低。特別是隨著央行降息,凈息差已降至歷史最低。長遠看,金融支持綠色發展勢在必行、十分必要。但從當下看,我國銀行業在利潤率、資本補充、風險抵補等方面面臨壓力,應引起高度重視。
政策建議:靈活施策把握機遇、應對挑戰
國家層面,我國既應搶未來、堅定支持新能源產業鞏固擴大國際競爭優勢,又應穩當下、充分發揮煤油氣作用穩能源價格保能源安全。第一,積極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營造更加符合新興經濟體實際的規則環境。一是努力破除針對光伏、風電、新能源汽車、儲能電池等產品國際貿易的各類保護壁壘。2023年聯合國氣候大會提出目標,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裝機增至三倍,達到1.1萬吉瓦,這要求各國裝機年均增速達到 15% 以上。但受供應鏈產能、制造成本等限制,中國以外其他國家近年來平均增速只有約 18% 。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后全球新能源裝機增長進一步受阻,必須營造開放貿易環境、發揮各國制造業比較優勢,才可能完成聯合國2030年目標。二是協調歐盟、英國、加拿大等擬實施“碳關稅”的國家和地區給予發展中國家豁免。歐盟碳關稅對中國鋼鐵出口影響較大。發達國家歷史上積累了大量廢鋼,可用廢鋼冶煉再生鋼(碳排放少)。而中國廢鋼供給不足,須用鐵礦石煉鋼(碳排放多),“碳關稅”下受影響大。但這種機制未考慮發達國家廢鋼的積累(過去用鐵礦石煉鋼)產生了大量歷史碳排放,對新興經濟體不公。
第二,推動新能源產業拉長長板、補齊短板,抓住美國企業收縮時機擴大全球優勢。一是強化成本優勢。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設,帶動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盡快實現“風光電價 + 儲能調峰成本 ∠ 煤電價”。二是進一步提高全球市場占比。我國風電光伏產品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大部分裝備部件由我國制造。隨著美國企業收縮,我國要進一步擴大各類新能源產品國際市場份額。三是著力突破關鍵技術瓶頸。針對尚未自主可控的關鍵核心零部件(例如風機主軸承、光伏控制系統芯片、新能源汽車芯片),集中資源加強技術攻關。
第三,合理利用國際油氣價格下行時間窗口,夯實國家能源安全基礎。一是擇機擴天油氣進口。受新冠疫情、國際油價高漲等影響,2021年后我國油氣進口增速有所放緩。未來可適時增加進口,充實國家原油、天然氣等戰略儲備。二是做好油氣資源的國內勘探與國外投資。國內加大油氣勘探力度,國際可探索中東、非洲、拉美等地區共建“一帶一路”友好國家油氣礦產投資。三是強化煤炭的能源安全壓艙石和新能源調峰器雙重作用。一些歐洲國家要求徹底退出煤電。我國應引導各國正確看待新興經濟體煤電存量大、過快轉型會導致大量擱淺資產并加劇電價上漲的客觀現實,積極開展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推動煤電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第四,把握低碳轉型的節奏與進度,營造能源價格穩定、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生產經營環境。一是應在條件成熟地區加快能源轉型。例如一些地區依托風光資源、調峰電站等優勢,企業建設屋頂光伏提供生產用電,成本已明顯低于完全依賴電網供電。二是杜絕超越新能源技術和產能發展水平的過度轉型。堅持先立后破,不搞煤炭煤電“一刀切”,確保企業不盲目開展不具備經濟性的綠色改造。三是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當務之急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經濟座談會上的要求,在破除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和公平參與市場競爭障礙、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解決賬款拖欠、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方面扎實落實各項助企政策措施。
第五,健全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提升綠色金融可持續性。一方面,優化考核機制。在目前綠色貸款存量已達到較高水平基礎上,相對降低對貸款投放量和利率的要求,更多關注風險控制、社會環境效益、收益率等表現。另一方面,強化政策扶持。完善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為綠色金融提供低成本資金。完善政策性擔保體系,分擔不良貸款風險。對在綠色金融領域貢獻突出的機構,在不良率考核、資本金補充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從機構層面,金融業應堅定服務國家綠色發展大局,同時努力保持經營穩健性和國際競爭力。第一,積極開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一是促進綠色債券標準的國際交流。開展綠色債券國際投融資合作,促進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綠色債券原則》等國際標準與我國《中國綠色債券原則》的接軌與互認。二是引領全球轉型金融標準創新。我國是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碳排放總量超過他國。探索轉型金融(支持高排放產業低碳轉型)規則和產品創新,力爭在標準制定等方面引領國際。
第二,聚焦重點領域開展精準支持,實現綠色金融與新能源產業共生共榮。一是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全球新能源技術快速迭代,例如光伏行業從多晶硅到單晶硅、異質結電池、薄膜電池、鈣鈦礦電池,幾乎每5年就出現顛覆性技術。金融業要綜合運用股、貸、債等工具,支持科技型企業并分享創新紅利。二是支持新能源制造業增擴高端產能。新能源裝備生產線雖然物理壽命可超過10年,但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時間可能只有5~6年。金融要瞄準高端產能,避免投資后短時間內淪為落后過剩產能、出現不良資產。三是支持海外建廠。海外市場競爭壓力較小、貸款利率較高,有助于增厚綠色金融收益。支持中國企業將部分末端制造環節轉移海外繞道出口歐美,規避關稅和制裁。
第三,天力支持煤油氣增儲保供。一是支持油氣資源進□與投資。提供貿易融資、匯率風險管理、跨境投融資等優質金融服務,助力我國企業低成本獲取全球高品質油氣資源。二是支持煤炭煤電改造升級。按照國家政策指引,加強與地方政府溝通,圍繞煤電減污降碳、提高用煤效能、煤炭原料化利用、散煤治理等領域因地制宜提供服務。三是穩妥參與油氣市場投資。對標可比同業做法,在嚴控操作和市場風險前提下,適度參與油氣期貨等衍生品交易。
第四,為企業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金融服務環境。一是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工具運用,優化供應鏈金融、投貸聯動等服務模式,為龍頭民營企業、科技型民營企業、中小微民營企業等提供可得性強、定價合理的金融服務。二是積極促進企業“引進來”。對接進博會、廣交會等內外部展會平臺,提供全站式、一攬子跨境服務,幫助更多優質外資引進來、留得住、發展好。三是有序幫助企業“走出去”。新能源企業走出去主要是為實現原產地名義上的“國籍變更”,金融業要做好監督,確保核心技術、供應鏈主體留在國內。
第五,探索低利率下的綠色金融可持續經營模式。一是緊抓資產負債管理。資產端適度拉長久期鎖定較高收益率,提高綠色基建等領域信貸比重,拉長貸款重定價周期。負債端跟隨市場利率變化及時調整存款定價,壓降高成本存款。二是發揮綜合經營優勢。以低利率綠色貸款為依托,整合集團內銀行、保險、投資、證券、資管等資源,營銷企業開展投融資、代發薪、信用卡、理財、結算等業務,確保客戶綜合收益為正。三是落實降本增效。加大科技賦能,合理控制人員、網點成本。加強合規管理,避免“漂綠”、防案減罰。密切監測資產組合風險狀況,前瞻性管理信用風險,減少不良資產。
(趙廷辰為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傳捷為中國銀行倫敦分行研究員。責任編輯/周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