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增值型內部審計概念及其應用價值鏈的可行性
(一)增值型內部審計概念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于2001年對內部審計定義修訂時,首次提出了增值型內部審計的概念。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在2013年修訂《中國內部審計準則》時,首次將內部審計的目標界定為“促進組織完善治理、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并在后續2023年修訂中沿用此表述,明確了內部審計在提升組織治理水平、促進價值增值以及實現組織目標中的重要作用。
(二)增值型內部審計應用價值鏈的可行性分析
相比傳統內部審計,增值型內部審計的業務范圍從內部控制拓展至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更加注重為企業增加價值,從而服務于企業的長遠戰略規劃。價值鏈是分析企業經營活動中增值點的有效工具,企業的日常活動紛繁復雜、環節眾多,并不是所有活動都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運用價值鏈理論可以有效識別出那些真正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關鍵活動,重點關注并改善這些增值活動,從而促進企業價值的提升。增值型內部審計可以應用價值鏈理論,分析具體審計業務或流程的價值實現環節,以價值鏈上的關鍵增值活動為重點審計內容,按照價值實現鏈條開展全過程審計,對增值活動的價值實現情況逐項檢查、驗證,并出具審計結論,提出價值增值的建設性意見和方案,促進被審計事項實現價值增值,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二、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分析及其價值鏈構建
(一)建筑企業PPP項目概述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字面意思是公共私人合作關系,在我國通常應用在公共服務領域,指的是公共機構與私人組織達成合作關系,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參與公共事業或公益性基礎建設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等。PPP項目根據合同條款約定、管理模式等不同細分為各種類型,建筑企業常見的PPP項目模式為BOT模式(Build-Operate一Transfer),即政府部門、社會資本共同提供資本金投資于建設某個基礎建設項目,社會組織擁有項目的特許經營權,雙方成立項目公司專門履行管理項目建設和運營的職責,根據協議約定的運營期結束后將項目移交至政府,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作為PPP項目的社會投資方,建筑企業參與建設項目的運營,從而獲得運營收益,拓展了企業的經濟業務范圍,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果,有利于企業的多元化發展和轉型升級。然而,相較于傳統的單一施工項目,由于其模式的復雜性、資金投入的龐大以及運營周期的漫長,此類項目也面臨諸多風險,如政府信用風險、運營風險、投資風險、資金回收風險等。
(二)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分析
本文以常見的BOT模式作為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的分析基礎,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進行重點活動分析。
第一階段:投標階段。建筑企業收到項目投資信息后,首要任務是進行前期盡職調查。針對有立項潛力的投資項目,與牽頭政府機構開展商務洽談,明確項目初步的投資合作方案和融資方案。隨后,深入分析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并上報企業相關部門或組織評審決策,審批通過后正式進行合同談判并簽訂合同。
第二階段:準備階段。選擇建設管理模式,組建項目管理機構,選派項目管理人員。同時,對重點投資工作進行詳盡的交底,確保各方明確職責。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開展項目籌融資,做好設計優化方案,降低投資成本。
第三階段:建設階段。項目開工后,按照合同約定、設計圖紙等進行施工,建設過程中跟蹤施工進度,保證技術、安全、質量達標,做好勞務、物資、設備、管理費等成本的把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履行資金投人義務,監控投資風險。

第四階段:運營階段。項目建設完成后,確保建設與運營的對接,開展竣工驗收、財務結算、審計等相關工作,以便項目能夠順利過渡至運營階段。在此基礎上,需制訂并持續改進運營計劃,并挑選適宜的運營模式。在運營過程中,應嚴格規范法人治理結構,依據投資協議、股東協議、公司章程等,規范項目公司融資管理、經營管理、成本控制、財務管理、合規管理等,保障企業投資資金回收,達到預期運營效果。
第五階段:終止退出階段。在項目合作期限屆滿或出現合同中約定的提前終止情形時,編制移交和退出方案,與指定接收單位對接,按照方案順利退出投資項目,清算項目產權和收益,保障企業自身權益。同時,將應當移交的項目設施及相關權益,按合同約定的條件和程序移交給指定接收單位。
(三)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價值鏈的構建
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各個階段的重點活動是PPP項目的價值實現環節,構成了建筑企業PPP項目的價值鏈。因此,需深入分析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的各階段重點,根據價值鏈理論將增值活動細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構建PPP項目全過程價值鏈,具體如圖2所示。基本活動根據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分為五個階段15項;輔助活動分為4項,其中人力資源保障和信息化建設貫穿整個過程保障項目的經營,財務支持在準備階段、建設階段和運營階段發揮保障作用,基礎設施在建設階段和運營階段發揮保障作用。
三、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實現增值型內部審計模型的建立
以上文構建的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價值鏈上的增值活動作為審計內容,建立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增值型內部審計模型,具體如表1所示。首先,深人分析每個增值活動的關鍵審計點,搜集詳盡的審計證據,并對這些增值活動逐一進行核查與驗證;其次,根據每項增值活動的審計原則和性質,評估增值活動的價值實現情況,并據此得出價值增值是否達到預期的審計結論。


四、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實現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實施步驟
首先,了解被審計項目的實際情況、PPP模式及具體運作流程等信息,制訂具體可行、有針對性的PPP項目增值型內部審計方案。
其次,按照被審計項目的推進進度,選取PPP項目全過程的關鍵節點開展增值型內部審計,一般在投標階段、準備階段、建設階段、運營階段及終止退出階段,至少應進行一次過程跟蹤審計。
再次,利用建筑企業PPP項目全過程增值型內部審計模型,按照審計事項開展審計,利用審計原則和性質判斷增值活動實現價值增值的情況,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用分數對其進行賦分,以確定實現價值增值的程度(如表2所示)。并且,針對在增值活動提升過程中發現的審計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審計建議。


最后,審計組按照做好審計“下半篇文章”的要求,全程監督審計問題的整改情況及審計建議的采納情況,開展審計整改“回頭看”,確保審計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促進項目各個階段增值活動的價值提升。
五、結語
在建筑企業中,PPP項目全過程增值型內部審計克服了傳統過程審計的局限性,如忽視價值增值、片面性以及缺乏系統性,創新采用增值型內部審計的理念,利用價值鏈理論對PPP項目全過程的關鍵增值活動進行分析,并以增值活動為載體開展全過程增值型內部審計,更好地發揮了審計“增值”的職能。這一做法為內部審計在促進企業價值增值、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方面提供了創新思路,也為內部審計在深化審計深度與廣度、發揮治理優勢、推進審計全覆蓋方面提供了創新方法,能夠助力內部審計實現高質量發展。
本文改編自2024年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理論研討活動入選優秀論文
(作者單位:中鐵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郵政編碼:430061,電子郵箱:15853245912@163.com)
主要參考文獻
[1]何偉.PPP模式下工程項目全過程造價管理探析[J].工程與建設,2023(6):1868-1870
[2]李思琦.工程總承包全過程投資管控咨詢知識價值鏈構建研究[M].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23
[3]魯曉東.基于社會投資人視角探究PPP項目內部審計策略的選擇與運用:以JH城鄉污水治理PPP項目審計為例[J].中國內部審計,2022(1):56-61
[4]苑晶晶.基于價值鏈視角的A集團增值型內部審計優化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財經大學,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