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本文通過分析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特征、障礙,探討民營經濟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研究發現,民營經濟憑借科技創新、要素配置及成果轉化特征,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發展,但也面臨著技術、制度、市場方面的難題。為此,本文提出通過數字賦能、政策協同、生態構建三大路徑解決已有障礙,進一步強化民營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作用。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闡釋“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突出強調“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構建新質生產力培育的頂層設計框架;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從而高質量推進現代產業系統重構升級。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科技、人才和可持續性特征,正逐步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對傳統經濟結構形成系統性沖擊。
近年來,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等新興企業群體嶄露頭角,其中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085.7萬戶增長到2024年底的5650.1萬戶,我國46.3萬家各類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有42萬多家,占比超過九成[1。在智能制造、移動支付、倉儲物流、鋰電池、新能源汽車以及光伏發電等領域,民營企業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涌現出華為、阿里、騰訊、京東、比亞迪等一大批具有新質生產力特征的標桿企業。我國民營經濟在財稅貢獻方面的占比超半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六成以上,主導了七成以上的研發產出,吸納了八成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占比九成以上的企業數量,成為我國第一大外貿主體。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民營經濟從“有益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再到保障民生、促進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2],是我國國民經濟基礎代謝單元,是構建新型業態孵化場域和持續激活生產力質態的關鍵力量。
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民營企業要“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高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努力為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多作貢獻”。因此,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道路上,民營企業必須擔當起重要責任。在此背景下,研究民營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推動特征并構建發展路徑,對于破解產業升級瓶頸、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文獻綜述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突破了傳統的增長模式和生產路徑依賴,融合高科技含量、高效能產出與高質量發展要求,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現代化經濟形態,已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李華民等認為國有資本參股下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能夠在促動“綠色-數字化”技術創新能力塑成方面帶來顯著效果,有助于民營企業“新質生產力”的提升[3。申俊喜等基于2012-2023年我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認為技術突破、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以及產業機構升級在民營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效應中發揮機制傳導作用[4。倪杰從內部效應和外部效應兩個方面,分析了民營企業在新質生產力形成中的作用[5。鄧建鵬指出,當前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政策制定不足、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制度性障礙,需以實質法治理念推動法律與政策協同,深化“放管服”改革。鄔愛其等以浙江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例,探索浙江省需重點關注的發展問題。魏楚從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挑戰,提出發展建議[8]。
國外雖沒有直接提出新質生產力,但RobertMertonSolow提出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有許多關于民營經濟和提高生產力相關的研究。Sachs等強調,經濟體制轉型中民營經濟的靈活性是推動生產力革新的關鍵,尤其是在打破傳統計劃經濟的桎梏方面9。Brynjolfsson等指出,私營企業通過數字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催生新產業和新形態[10]。BuSom等研究了哥倫比亞不同行業的創新、公共支持與生產力,發現民營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對生產力提升有顯著作用[1]。Audretsch等探討了研發和知識溢出在創新和生產力中的作用,指出民營企業在研發活動中的積極參與促進了知識溢出和生產力提升[12]
國內外學者圍繞民營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已形成多維度研究成果,從民營經濟在新質生產力當中的作用、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障礙、民營經濟發展生產力的中介要素等方向提出觀點,揭示民營經濟在體制轉型中有利于破除傳統生產關系、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然而,當前研究仍存在基本特征不明,缺乏“特征-障礙-路徑”的分析框架,并針對性提出民營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路徑。
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因此,需厘清民營企業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基本特征,結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目標要求,從理論上探討民營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從而有利于各主體發揮政府、企業及市場作用。
(一)民營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主體
民營經濟憑借持續創新的驅動能力,展現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顯著優勢。2024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總量達104.5萬件,其中國內企業持有 73.7% 的有效發明專利占比,專利實力前十強的國內企業榜單中,民營經濟主體占據了七家席位[13]。從創新領域分布觀察,民營企業重點深耕人工智能、移動通信及平臺經濟三大數字產業創新高地,顯示出明顯的戰略性布局特征。華為是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球第一的企業;比亞迪成為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寧德時代依托材料體系革新與“極限制造”技術創新,成功實現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突破 300Wh/kg 量級,該技術突破促使全球電動汽車產業更新周期效率提升達 30% ,顯著加速了行業技術更迭進程[14]。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民營企業已處于行業前沿,并成為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民營企業憑借其中小型體量特征,聚焦于產業鏈細分領域,其專業化的深耕模式通過創新勢能逐漸提升生產效率,逐步從“粗放擴張”發展為“精細深化”企業。自2011年7月23日,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實施以來,民營經濟已成為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涌現出大量“專精特新”的創新創業型企業[15]。華為“壓強式研發”機制、比亞迪垂直整合模式、杭州的“七小龍”企業憑借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及腦機接口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凸顯出強勁的創新動能,從這一角度來看,民營企業“樓上創新 + 樓下創業”模式構建起“研發投人一成果轉化一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環機制。所以,扎根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領域的專精特新民營中小企業正在成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16]
(二)民營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產要素配置主體
民營經濟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生產效率的優劣主要受從業者綜合能力與技術熟練度的影響,因此培育新型生產力的關鍵在于高質量勞動者。對于民營經濟而言,具備專業知識儲備、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特質的復合型勞動者,是民營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支撐。2023年我國研發投人規模位列前1000位的民企中,數字化專業人才覆蓋率達 60.7% ,民營企業越來越成為科技人才的“蓄水池”[17]。同時,民營企業研發投人強度持續提升,其平均研發強度達 6.5% ,相當于同期國有企業水平的3.7倍[18],根據全國工商聯《2024研發投人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數據,入選榜單企業的研發投人規模達全國研發經費總支出的 41.88% ,其 3.58% 的平均研發強度較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94個百分點,凸顯其創新投入的主體優勢。
民營經濟為新質生產力積累數據生產要素。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價值日益凸顯[19]。民營經濟覆蓋了民生消費和工業生產全領域,在生活服務端積累了豐富的消費行為數據,在產業鏈環節形成了完整的生產運營數據體系。這些數據資源通過要素化轉型將重構資源配置模式。數據要素化通過標準化處理提升數據的可管理性和應用價值,在此過程中,民營企業依托其數據采集優勢和應用創新能力,正成為驅動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核心力量[20]。
民營企業的特點是組織結構扁平、信息反饋敏捷[15],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家憑借著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精準捕捉新興機遇,通過技術研發、產品迭代和商業模式革新實現多維度突破。在風險決策中構建容錯機制,運用快速驗證策略優化資源配置效率,驅動人才梯隊、資本運作與數據資產的價值轉化。
(三)民營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科技成果轉化主體
新產業作為動能轉換的載體形態,其本質上是新質要素在產業生態中的具象化實踐[21]。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更是應有之解。相較于承擔“從0到1”的基礎研究,民營企業的優勢更多體現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從1到N”產品轉化。民營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產學研聯合轉化機制及全球化的市場擴展,積極承擔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民營企業天然具有“需求導向”的創新基因,其市場化運作模式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民營企業更多以盈利為目標,以搶占市場份額為手段,因此在選擇科研成果時更加注重其市場潛力和商業價值。這種市場導向的機制促使民營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技術優化和用戶體驗,從而提高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在人工智能領域,許多民營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或技術引進,將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應用于智能客服、自動駕駛等場景,不僅實現了技術的商業化,還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民營企業通過構建創新生態,推動科技成果的跨領域轉化溢出。民營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通過與其他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合作,有效實現了外部科研資源與專業智力的協同整合,與技術性突破形成了良好的耦合與互動,促使前沿知識技術要素在全鏈條中的高效傳導,對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溢出效應[22]。例如DeepSeek大模型的開源共享模式,不僅降低了技術應用門檻,更在醫療、制造等領域催生新場景,縮短了工人正利用先進機械進行產品加工新藥研發周期 60% 。福建民營企業圍繞“ 7+3+x ”未來產業布局,與高校、科研院所協同構建產學研聯動的研發創新聯合體,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化”的全鏈條協作,使技術成果轉化周期縮短 30% 以上。同時,自2014年國家開放民營資本參與商業遙感衛星的全產業鏈以來,歷經十年發展,我國航天產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革。2024年“商業航天”正式躋身政府工作報告的新質生產力范疇,標志著民營企業已經實現了運載火箭軌道級發射與衛星組網等核心技術的突破,形成了國有與民營協同發展的新型產業生態。
民營企業正以“買全球、賣全球”的思維重構轉化鏈條,極大豐富了成果轉化的可能性。華為在全球設立研發中心、寧德時代收購歐洲鋰礦企業、天疆與海外科研機構共建實驗室,這種“開放式創新”不僅導入國際資源,更推動中國技術反向輸出,擴展了科研成果應用范疇。傳音控股在非洲市場實施“技術本地化”戰略,針對深膚色人群開發的多膚色影像技術,通過骨骼關鍵點檢測與智能美顏算法,使拍照成功率提升 65% ,覆蓋了 80% 的非洲智能手機用戶[23],字節跳動火山引擎通過“技術出海 + 本地化適配”策略,已先后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建立8個AI訓練中心,比亞迪的“光儲充”一體化方案已在德國漢堡、荷蘭鹿特丹等港口城市落地,通過智能微電網技術將集裝箱碼頭的能源成本降低35% 。中國民營企業正在構建“雙循環”創新體系,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全球輸出、全球價值鏈的深度融合。
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障礙
在全球經濟格局加速重構與我國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期,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生動力源,既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支撐點,也是破解科技創新瓶頸的攻堅主體。但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著“技術-制度-市場”三方面的難題,技術主要是針對企業主體而言的創新發展能力,制度針對外部環境和條件而言,而市場主要是針對產品準人的問題。為此,本部分從主體效能、外部環境與產品準人三個維度切人,系統剖析民營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現實困境。
(一)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問題突出
第一,滿足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民營企業有限。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較高的技術門檻和資源投入,通常具備相應實力的民營企業很多都完成了原始積累,邁人了追求創新突破的新階段[20],而大多民營中小企業處在產業鏈低端,許多是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和能源消耗型企業,在面臨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的攻堅期,部分企業仍然固守短期變現思維,缺乏培育耐心資本的戰略潛力,面對具有高資本密度、風險不確定性和長周期培育特征的前沿領域,不同程度存在“不能轉、不想轉、不會轉、不敢轉”等問題。第二,企業內卷導致的低水平同質化。當某一個企業推出創新產品之后,往往會引發其他同行業的效仿和跟風,導致市場競爭格局發生顯著性變化。以生成式AI為例,隨著ChatGPT、Sora等大模型的問世,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度持續升溫,部分傳統信息技術服務商在融資或上市籌備過程中,存在過度包裝技術路線、將常規業務與AI概念進行牽強關聯的現象。這種通過概念營銷來獲取資本青睞的行為,不僅嚴重加劇了行業的無序競爭,還可能會削弱價格體系的穩定性,最終影響到企業的持續創新投人意愿8。第三,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間存在差異性。頭部企業通過技術標準的主導權實施排他性交易策略,進而引發市場準入壁壘抬升。在此過程中,產業格局呈現出顯著分化的態勢,資源不斷地加速向優勢企業聚集,而創新活力不足的中小企業則面臨生存空間擠壓,最終導致市場“贏家通吃”集中度持續提升,競爭環境趨于固化。民營企業因過度規避風險而放緩科技創投步伐,部分中小企業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呈現出創新動能不足的現象[24],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自身條件。
(二)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外部環境缺陷
一是民營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促進作用存在地理區位的異質性、人力資本異質性以及市場化進程異質性,影響效應呈現東部地區大于中西部地區的分布格局,并且在人力資本越高的地區以及市場化進程領先的地區民營經濟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效應越明顯4。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外部資金不足。據全國工商聯的數據顯示,2023年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中,88.8% 的企業將自有資本作為主要研發投人來源,占比高達 93.38% 的填報企業選擇內部資金支撐創新活動[25],這凸顯出我國民營企業的創新投入仍然存在顯著的內源融資特征,政策性與市場化的融資工具尚未形成有效補充。同時,以信貸為主的企業融資容易受到非市場化利率機制的影響從而形成價格扭曲,加之研發活動的技術風險和收益不確定性,這種結構性矛盾更加導致了創新資本的供給不足,嚴重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研發投人的關鍵環境瓶頸。
三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外部政策難以適從。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倡導發展新質生產力,一些地方頒布的民營經濟發展政策扶持力度大、覆蓋面廣,但密集出臺的政策容易產生“積累效應”,實際執行過程存在手續多、兌現慢、成本高,政策“空轉”、難以落地的現象。首先是政策制定缺乏針對性,有的政策看似有方向、有要求,但沒抓手、少細則,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國家與地方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的政策缺乏銜接性,與企業需求、民營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去甚遠,政策現實需求度不高;其次是政策宣傳缺乏廣泛性,一些部門在政策宣傳、解讀、引導上發力不夠,導致一些惠企政策從制定之初到實際運行,只有少數制定者、參與者知曉,相關民營企業并不完全了解,政策真正發揮作用的空間有限;最后是政策執行缺乏操作性,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缺乏與企業的溝通,有些政策附加條件太多,無形中設置過高門檻,導致傳統產業、小微企業等難以享受,落實不精準、不充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惠企政策的執行效率。
(三)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準入困難
一是行業準入門檻高筑。中國民營企業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面臨著“需求與限制并存”的雙重困境,受制于法律保障不足和政策環境不穩定的客觀現實,民營經濟在成長的過程中長期面臨制度性障礙,其中以市場準入等領域的隱性壁壘問題最為顯著。在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下,我國政府近年來持續推進市場準入制度改革,通過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與“證照分離”改革雙軌并行,在農業、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建立準入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但在具體的實施層面,部分行業仍然存在行政彈性導致的非對稱性門檻,典型的如金融領域針對民營資本的資本防火墻機制,以及軍民融合項目中技術型企業面臨的資質預審壁壘。在統一的制度規則、市場設施、資源市場、服務規則和市場監管條件下,消除地方保護主義與市場分割問題、構建公平競爭且開放的統一大市場以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仍然面臨著體制機制的制約26。許多行業以資本實力、技術水平、企業規模等理由提高行業準人門檻,增加了民營企業參與成本,致使企業的產業布局陷入決策困境,加劇了要素與商品市場的區域分割,阻礙了資本、技術、要素按照市場的規律跨行業跨主體高效配置]。
二是市場競爭環境不平等。我國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國有企業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在資源配置等方面享有優先權,而民營企業則常常被邊緣化。例如,在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工程項目等領域,國有企業更容易通過投標獲得項目訂單,而民營企業即使具備專業技術和能力,也很難有機會參與其中。不平等的競爭環境使得民營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時難以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和資源支持,限制了其進一步的發展壯大。
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一)數字賦能:激活民營經濟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數字化轉型是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抓手,也是民營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核心競爭力。熊彼特提出“創造性破壞”理論,強調企業家通過創新(如新組合生產要素)推動經濟發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第一,民營企業需要提高對科研創新的關注度,及時了解行業發展趨勢與前沿技術,根據地區行業特點和重點產業布局超前投資基礎科研,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并在此基礎上研發新產品與新技術,轉向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制造、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轉向依靠科技進步推動企業長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路徑。第二,要引導民營企業走好專精特新之路。探索開展企業科技創新分類積分管理,根據其創新能力、技術儲備和發展潛力分層施策,形成不同層次企業創新培育的個性化“攀登計劃”。強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機制,構建“梯度培育-四化發展-多維賦能”的戰略支撐體系,著力破解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結構性障礙。專業化強調持續深耕細分領域技術研發,新質生產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長期投人構建核心競爭壁壘;精細化推進管理數字化轉型,運用智能技術再造生產流程;特色化依托比較優勢打造“技術-產品-品牌“價值鏈條,精準對接市場差異化需求;新穎化聚焦技術創新生態構建,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源泉[8。第三,著力構建企業融通創新生態格局。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企業融通創新生態可以對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產生乘數效應。華為鯤鵬計算產業聯盟匯聚超千家合作伙伴,構建起自主可控的信息技術生態。強化產業鏈核心企業引領作用,支持具備行業領導力的民企開展突破性技術研發,構建多方協作的創新生態體系。
(二)政策協同:構建民營經濟新質生產力的制度保障
政策精準供給是激活民營經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初始階段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征。一要支持地方政府主導設立專項培育基金,重點覆蓋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產業等領域,構建國有資本風險包容評估體系,促進創新要素向新型生產力領域集聚;引導社會資本聚焦早期項目、中小微科創企業及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市場主體創新動能。二要鼓勵金融機構采用“投行 + 投資 + 投研”的業務模式,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形成“技術 + 債權 + 股權”的綜合金融支持機制,從而構建“親清”的政商關系[27]。寧夏回族自治區就通過建立“十項機制”,明確政策落實、要素保障、金融服務等核心任務,提出“欠費不停供”“零租金人園”等創新舉措,有效緩解企業短期壓力。三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原則,培育新質生產力并非單一所有制主體的孤立使命,而是需要依托多元市場主體的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推動國有經濟與民營資本形成深度互補的產業協作生態,進一步消除科技創新領域的準人門檻,打通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間的人才流動渠道,鼓勵民企之間、民企和國企間建立大規模的合作網絡,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企業格局,在產業鏈和創新鏈上促進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協同共進,讓民營資本真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耐心資本[28]
(三)生態構建:培育民營經濟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沃土
一要支持領軍型民企牽頭承擔國家級重點技術攻關任務,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向優質民企有序開放,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為民營企業提供技術創新支持,打破科學研究與產業轉型升級之間的壁壘,促使顛覆性科技創新轉化為助力企業增收的新質生產力[29]。二要激發和保護民營企業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講到,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企業家把握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使其成為民企成長的主要牽引力,企業家決定四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牽引力度,機會牽引人才,人才牽引技術,技術牽引產品,產品牽引更多更大的產業機會[30]。引導和激勵企業家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關鍵少數”,加大對初創期、種子期創業的支持力度,梯度培育戰略領域創新主體,重點打造科技領軍民企、專精特新企業和創新型產業集群三大梯隊[31]。三是統籌“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1到100”的工程創新和“從100到N”的應用創新,鼓勵民營企業在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化突破和應用場景擴展中有所作為,形成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創新體系。完善以民營企業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通過構建一站式服務平臺和一體化工作機制,形成定制化、套餐式的科技供給模式。例如,定期征集企業技術需求,發布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項目成果,舉辦專場對接活動,推動創新主體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建立“需求清單-技術攻關-應用示范”的閉環體系,確保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32]。 團
參考文獻
[1]張辛欣,張曉潔.我國已有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EB/OL].https://www.gov.cn/1ianbo/bumen/202501/content-7000302.htm.
[2[劉坤.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N].光明日報,2024-12-15(01).
[3]李華民,蘭雅婷,向海凌.國有資本參股能否賦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2023(12):199-217.
[4]申俊喜,楊銘.民營經濟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理論機制與實證檢驗[J/OL].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7[2025-03-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1/45.1066.C.20250217.1619.002.html.
[5]倪杰.新質生產力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推動作用一一基于民營企業內外部效應視角[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1-7.
[6]鄧建鵬,李鋮瑜.民營經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法治保障路徑[J].求是學刊,2025(1):100-110.
[7]鄔愛其,史煜筠.浙江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探索[J].浙江經濟,2024(7):10-13.
[8]魏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J].人民論壇,2024(19):42-45.
[9]Jeffrey D.Sachs,Wing Thye Woo.Understanding China's EconomicPerformance[J].Journal ofEconomicPolicyReform,20oo(1):1-50.
[10]Erik Brynjolfsson,Andrew McAfee.The Second Machine Age:Work,Progress,and Prosperity ina Time of Brilliant Technologies[J].Businesshorizons,2014(5):685-688.
[11]Isabel Busom,Jorge Andrés Vélez-Ospina.Innovation,PublicSupport,and Productivity in Colombia.A Cross-industry Comparison[J].WorldDevelopment,2017:75-94.
[12]David B.Audretsch,Maksim Belitski.The role of Ramp;D and knowledgespillovers i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20(C):103391-103391.
[13]陳新光.民營企業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EB/OL].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502/27/WS67bfc4a6a310510f19ee8d63.html.
[14]劉啟誠.民營企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J].通信世界,2025(4):1.
[15]王大樹,塔娜.民營經濟與新質生產力 [EB/OL].https://www.cssn.cn/g1x/202310/ t20231013-5690302.shtml.
[16]周文,李雪艷.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新質生產力:關聯機理與互動路徑[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24(2):1-10.
[17]程波輝,王書麗.新質生產力賦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邏輯機理、實踐探索與實現路徑[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4(10):21-26+78.
[18]經濟復蘇的中堅力量——《2022中國數字經濟企業發展報告》摘編[J].企業管理,2023(12):37-44.
[19]任飛宇.新質生產力助推共同富裕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工業技術經濟,2024(11):58-64.
[20]石云鳴.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優勢、困境與對策建議[J].科技和產業,2025(3):106-111.
[21]余東華,馬路萌.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理論闡釋和互動路徑[J].天津社會科學,2023(6):90-102.
[22]中央最新部署!民營企業如何加快發展新質 生產力[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824901254806767805amp;wfr=spideramp;for=pc.
[23]見證非洲經濟崛起傳音深入滿足本地化需求 [EB/OL].https://m.tech.china.com/mtz/touzi/2025 /0126/012025-151843.html.
[24]黃欣,吳宏洛.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邏輯理路與實踐路徑[J].三明學院學報,2024(5):20-27.
[25]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EB/OL].https://www.acfic.org.cn/ztzlhz/2024_chuangxin/report-1ist-2024/202409/W020240923438662116549.pdf.
[26]吳宏洛,黃欣.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N].福建日報,2024-05-14(10).
[27]張耀軍,高又壬,鄭霖豪.區域協調發展視域下的陸海統籌:關鍵環節與實現路徑[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3(4):14-23.
[28]付敏杰,李緒恒.新質生產力的政策脈絡、政策邏輯和政策重點[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10.
[29]楊璐,吳一鳴.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賦能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以T市為例[J].質量與市場,2024(6):3-5.
[30]吳躍農.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探求(下)[J].金融博覽,2024(6):18-21.
[31]宋建曉,丘水林.賦能民營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N].光明日報,2024-07-30(05).
[32]陳灝,雷麗梅.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民營企業參與機制[N].福建日報,2024-10-29(09).
作者簡介
曾威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政府治理、綠色發展、公共政策
趙鵬鶴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環境科學與資源利用、經濟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