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科創“六小龍”的崛起彰顯了杭州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的強勁趨勢,反映了杭州乃至浙江多年來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例。杭州科創“六小龍”的成功是多重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政策扶持與資金助力提供了制度保障;人才匯聚與高校資源提供了智力支持;“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提供了服務保障;開放包容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氛圍提供了環境支持。
深度求索(DeepSeek)的全球爆火和宇樹科技的春晚秧歌,不僅讓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在全國乃至全球引發高度關注,也讓科創“六小龍”成了杭州的亮眼名片。這六家企業分別是深度求索(DeepSeek)、游戲科學、宇樹科技、強腦科技、云深處科技和群核科技,他們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游戲娛樂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處于行業前沿,是AI時代新質生產力的優秀代表。杭州科創“六小龍”的崛起彰顯了杭州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的強勁趨勢,反映了杭州乃至浙江多年來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例。杭州科創“六小龍”的成功并非偶然,是杭州多年深耕創新生態的成果,是多重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為其他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重要借鑒。
政策扶持與資金助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比其他城市,杭州資本導向更具前瞻性。在資金扶持方面,杭州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大力支持互聯網及數字經濟,推動產業基金和扶持措施,為科創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杭州科創“六小龍”都屬于年輕科技人才創辦的民營小微企業,處于人工智能、機器人方向的前沿科技領域,資產投人大、回報周期長、研發不確定性高。面對這類“硬核”科技,杭州慷慨解囊,從制度層面培育耐心資本。例如,宇樹科技在創業初期資金短缺時,杭州市“雛鷹計劃”及時融資;游戲科學在開發《黑神話:悟空》時獲得專項扶持資金和場地支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強腦科技早期獲得杭州創新基金投資。杭州設立了多種產業基金,如G 3+N ”杭州產業基金集群,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并且通過戰略指導和資源整合來提升企業競爭力。杭州科創基金和杭州創新基金是杭州“ 3+N ”產業基金集群中的兩只千億母基金。據杭州市國資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兩大千億基金批復總規模已超185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約1350億元,累計投資金額725億元。2025年1月,杭州又提出“三個 15% ”的科技投入政策,即市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要達到 15% 以上,市本級每年新增財力的 15% 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時統籌現有產業政策資金當中的 15% 集中投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1]
稅收優惠政策、創新獎勵政策和產業扶持政策等也是杭州政策支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杭州實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等政策,大大地減輕了企業負擔,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人,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例如,為了幫助杭州游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及時、正確地享受稅收優惠,杭州市稅務部門與公司建立了長效溝通機制,就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規范歸集研發費用等進行精準輔導,大幅度提高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推動了《黑神話:悟空》的成功開發。根據浙江省稅務局披露的信息顯示,《黑神話:悟空》的開發總成本在3億元以上,杭州市為游戲開發方提供了幫助,杭州游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享受研發費加計扣除2800多萬元。[2杭州還對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和榮譽表彰,激發企業的創新積極性,進一步加大創新投人,積極探索新興技術領域。此外,杭州實行靈活的產業政策,例如,政府將智能仿生手納人殘疾人輔助器具目錄,為強腦科技開拓市場提供政策支撐。
人才匯聚與高校資源提供了智力支持
科技的競爭本質上是對創新人才的競奪。杭州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鼓勵試錯的良好氛圍、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人才引進與保留的優惠政策對于年輕人才吸引力極強,使其人才凈流人率多年位居全國榜首。杭州圍繞打造“青年發展之城向往之地”,其人才政策打破了傳統的“唯帽子論”桎梏,提供人才補貼、住房補助、安心生活等大禮包,吸引青年人才來杭州建功立業。例如,杭州市西湖區為數字內容企業提供三年住房補貼,使得宇樹科技在融資困難時獲得政府關鍵資金支持。杭州還在全國率先推出“人才碼”舉措,方便人才“一碼走遍杭城、一碼暢享服務”,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站式服務。這些年來,浙江始終秉持“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理念,用心做好“保姆式”服務,大力推動青年友好型社會建設,賦予用人單位更多的人才自主任命權,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例如,2024年,杭州未來科技城以人才引領為驅動,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新引進和合作頂尖人才19名(兩院院士14名),新增海外高層次人才560名(總量突破6400名),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成功申報省教育廳國際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拿下浙江省人才創新工作最佳案例獎。[3]
杭州高校云集,每年都能為科技企業輸送大量的專業人才,浙江大學、西湖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注重產學研融合,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專業知識深厚,創新思維活躍。深度求索、群核科技、云深處科技的創始人都與浙大緊密相關。深度求索創始人梁文鋒畢業于浙江大學電子工程系,團隊中半數以上成員擁有頂尖AI實驗室背景,其團隊正是基于浙江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開發出匹敵GPT-4的DeepSeek模型;群核科技兩位創始人陳航和黃曉煌均畢業于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在學生時代萌生創業靈感;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是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為企業帶來了前沿的學術知識和科研積淀。杭州憑借高校資源形成的創新生態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持。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串聯浙江大學和西湖大學等高水平天學、之江實驗室和良渚實驗室等省實驗室以及科創企業,引導創新資源在區域內聚集和交流,形成“學科 + 平臺+ 產業”的創新生態。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提供了服務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5年民營經濟座談會上強調,“要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系。”①這一重要論斷與杭州構建“親清有為”的新型政商關系實踐形成深刻呼應,為新時代政府助力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杭州科創“六小龍”的成長軌跡充分印證了“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的治理智慧,生動詮釋了政府從“管理者”向“賦能者”的角色轉變。自2014年杭州“一號工程”提出發展信息經濟以來,政府便通過資源支持、政策引導和提供服務等方式為科創企業創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陽光雨露融入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杭州連續5年在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中獲全國城市第一,連續22年在“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上榜企業數居全國城市首位。[4游戲科學在成立初期享受長達三年的全額房租補貼,宇樹科技在研發資金耗盡之際獲關鍵性融資,都得益于杭州良好的營商環境。
推動高質量發展,核心在于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構建“親清有為”的新型政商關系。近年來,杭州堅持以企業感受為標尺,建立與各類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想方設法為企業排憂解難。例如,通過“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重點企業專班服務機制,實現“線上溝通解決問題、無事不擾企業運營”的新型政商關系;迭代打造“親清在線·政策超市”,統籌全市各類惠企政策上線,實現“一站通查、一站通辦、一站通享”,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建設。優化營商環境,“服務”是宗旨。杭州從“四張清單一張網”到“最多跑一次”,再到“數字化政務系統”,政府的高效服務就是企業的競爭力。“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是杭州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無事不擾”并非無為而治,“有求必應”更需要有作為。“無事不擾”,讓市場主體“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并非簡單的不作為,而是建立在權責清單基礎上的精準施策。“有求必應”體現了新時代服務型政府的責任擔當,杭州通過建立“市長直通車”“企業服務專員”“惠企政策即時兌”等創新機制,堅持“店小二”式服務精神,實現對企業訴求的快速響應和精準服務。
開放包容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氛圍提供了環境支持
杭州科創“六小龍”的成長成功,還得益于杭州開放包容的文化和鼓勵創新的氛圍。杭州這座城市歷史上一直以其包容性和多元性而著稱,開放的心態、包容的胸襟和創新的精神是杭州最吸引人的氣質。從電商之都到互聯網之都,再到人工智能之都,杭州蘊藏的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為科技企業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杭州“六小龍”的出圈并非短期政策的促發,而是長期創新環境優化的結果。[5杭州孕育了阿里巴巴、網易、海康威視等世界一流的科技巨頭,為新興科創企業的成長提供了濃厚的創新氛圍和完善的產業生態。例如,“六小龍”中有一半位于城西科創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作為高能級科創平臺,擁有便捷的交通、現代的研發基礎設施,匯聚了眾多創業公司和科研機構,落戶了全省唯一的國家實驗室,布局了2個大科學裝置和5家浙江省實驗室,形成了以大學、天裝置、天科創平臺為核心和眾多科技孵化器、科創園組成的創新生態圈。深度求索成為智能教育領域的領軍企業,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強腦科技的腦機接口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地位等等,均離不開杭州在創新生態上的長期投人和培育。
創新力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近年來,杭州積極打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品牌,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讓更多科技成果在杭交易、在杭轉化、在杭應用。2024年,杭州創新能力指數排名全國第4位,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創新密碼在于構建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為“六小龍”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創業創新土壤。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平臺支撐、機制創新為總體推進思路,錨定“顛覆性技術轉移先行地”“成果概念驗證之都”“創新創業夢想實踐地”“萬億級科技大市場”四大定位,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構建了“科學家 + 企業家 + 投資家”的協同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機制。杭州市構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實施方案(2022一2026年)中指出,到2026年,構建以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核心,全市域布局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網絡。杭州注重營造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積極參與,形成了良好的協同創新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結語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人發展,科技創新已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動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迫切需要。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我國科技和產業的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杭州科創“六小龍”的崛起,是杭州科技創新實力的生動體現,是中國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何以浙江?何以杭州?杭州科創“六小龍”的成功引發了其他城市的深刻反思,激發了各地對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深人探索。培育新質生產力,重在因地制宜。其他城市在追問“為何是杭州”的同時,更要思考“如何是自己”,要有“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的戰略定力,既要“精耕細作”拼命干,又要“久久為功”耐心等,以長期主義的精神,將“陽光和雨露”的價值實現最大化,助力中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注釋
① 資料來源: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李強丁薛祥出席王滬寧主持[J].旗幟,2025(2):7-8。
參考文獻
[1]宋杰,鄭雪.杭州:“六小龍”如何煉成[J].中國經濟周刊,2025(4):20-22.
[2]張新新,黃笑語,李志飛,等.由《西游記》到《黑神話:悟空》: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的現象、機理與策略[J].中國編輯,2025(3):53-63.
[3]佚名.杭州未來科技城:回眸來路盈碩果奮楫前行展宏圖[J].中國科技產業,2025(3):45.
[4]林麗.為中小微企業創造更好營商環境[N].人民日報,2025-02-19(019).
[5]李玉洋.杭州為何崛起“六小龍”?長期優化創新環境開花結果[N].中國經營報,2025-02-17(C01).
[6]本刊綜合.杭州:持續擦亮“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金字招牌[J].今日科技,2025(2):44,52.
作者簡介
賈亞君浙江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