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沂蒙精神中的“軍民情深”理念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與實踐。沂蒙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價值觀念,尤其是“軍民情深”這一內涵,體現了深厚的軍民情感。通過分析沂蒙精神及其“軍民情深”的內涵,本文揭示了其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獨特價值,并提出了相應的實踐策略,以期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與道德水平,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關鍵字:沂蒙精神" 軍民情深" 大學思政教育" 實踐策略" 情感紐帶
引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思政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政教育相結合,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沂蒙精神中的“軍民情深”理念,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現代人際關系的深刻反思。本文將從沂蒙精神的內涵出發,探討其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價值與實踐策略,以期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一、沂蒙精神及其“軍民情深”的內涵
沂蒙精神及其“軍民情深”的內涵深厚而獨特。沂蒙精神是沂蒙地區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寶貴精神財富,它體現了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等優秀品質。其中,“軍民情深”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展現了軍民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和相互扶持的親密關系。在沂蒙地區,軍隊與群眾之間建立了牢固的信任與依賴,他們共同面對困難與挑戰,相互支持、共同奮斗,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這種情感交融、生死與共的關系,不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也彰顯了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重要性。[1]
二、沂蒙“軍民情深”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價值
沂蒙“軍民情深”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價值不可忽視。它作為沂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深厚的人際情感與互助精神,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滋養。通過學習和領悟沂蒙“軍民情深”的內涵,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與相互扶持的重要性,從而培養自己的情感智慧與同理心。同時,沂蒙“軍民情深”所體現的團結合作、共同奮斗的精神,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提升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此外,沂蒙“軍民情深”中的無私奉獻與勇于擔當的精神,也為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他們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基于沂蒙“軍民情深”的大學思政教育實踐策略
基于沂蒙“軍民情深”的大學思政教育實踐策略,是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與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沂蒙“軍民情深”這一理念,蘊含著深厚的人際情感紐帶與無私奉獻的精神,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以下是幾點基于沂蒙“軍民情深”的大學思政教育實踐策略。
首先,將沂蒙“軍民情深”融入課堂教學,成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可以開設專門課程或講座,通過講述沂蒙地區軍民之間的感人故事,如共同面對困難、相互扶持的生動案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聯系。這些故事不僅富有感染力,還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他們的情感智慧與同理心。同時,教師可以結合現代社會中的人際交往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沂蒙“軍民情深”的理念,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
其次,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沂蒙“軍民情深”的深刻內涵。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前往沂蒙地區參觀革命紀念館、遺址等,通過實地考察與現場學習,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沂蒙軍民之間的深厚情感。此外,還可以開展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深刻領悟沂蒙“軍民情深”所蘊含的無私奉獻精神。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在實踐中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最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沂蒙“軍民情深”氛圍。高校可以通過舉辦主題講座、文藝演出、展覽等活動,將沂蒙“軍民情深”的理念融入校園文化中。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還能讓他們在參與中感受到沂蒙精神的魅力,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同這一理念。同時,高校還可以利用校園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廣泛宣傳沂蒙“軍民情深”的感人故事與先進事跡,讓這一理念在大學生中傳播開來,成為他們共同的價值追求。
綜上所述,基于沂蒙“軍民情深”的大學思政教育實踐策略,旨在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等多種途徑,將這一理念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深處,培養他們的情感智慧、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總結:沂蒙“軍民情深”理念作為沂蒙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內涵與獨特的價值。將其融入大學思政教育,不僅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和社會責任感,還能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通過開設相關課程、組織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和建立長效機制等實踐策略,可以有效地將沂蒙“軍民情深”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中,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未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沂蒙“軍民情深”理念將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培養具有高尚品德、深厚情感和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靜,唐棣宣.黨的十八大以來沂蒙精神研究綜述[J].紅色文化資源研究,2020(1):20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