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建模是一種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并通過數學方法求解,最終回歸現實解釋應用的過程。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還能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升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圍繞小學數學建模教學展開論述,闡述了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重要意義,探討了若干有效的教學策略,旨在提升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思維品質,為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建模" 教學策略" 數學應用能力
一、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深化數學知識理解
數學知識往往具有系統性和關聯性,借助建模能夠將這些隱藏在知識點背后的邏輯聯系清晰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網絡。以三角形內角和的學習為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裁剪三角形的三個角,然后嘗試拼在一起,使其形成一個平角,以此構建一個簡單的直觀模型,讓學生明白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這一抽象概念,并能與角的度量、平角等相關知識建立聯系,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對幾何知識體系的理解。
(二)培養數學應用意識
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可以用數學知識解決的問題,數學建模教學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進行求解。比如,組織學生春游時,讓他們根據景區門票價格、交通工具的費用、餐飲花銷以及班級人數等信息,構建出一個綜合的費用預算模型,以此來合理安排經費。這種從生活情境到數學模型的轉化過程,能讓學生養成用數學思維觀察生活、分析問題的習慣,認識到數學并非只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工具。[1]
(三)提升思維品質
數學建模過程需要學生進行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解決“找規律填數”這類問題時,學生需要仔細觀察所給數字之間的關系,通過分析、歸納等思維操作,抽象出潛在的規律,進而構建出相應的數學模型來預測后續的數字,這一過程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小學數學建模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生活情境創設引導建模
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建模素材,如校園活動、家庭購物、出行交通等。例如,在教學“平均數”時,可以創設班級同學身高測量的情境,讓學生統計每個小組同學的身高,然后計算小組的平均身高,進而探討如何通過平均身高來了解班級整體身高情況。通過這樣的生活實例,學生更容易理解平均數這一抽象概念,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比如在介紹“植樹問題”時,以校園道路兩旁種樹的簡單情境入手,明確告知學生道路長度、樹與樹之間的間隔距離等必要信息,將復雜的生活問題進行簡化處理,突出關鍵數學元素,引導學生思考種樹的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逐步建立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避免因情境過于復雜而干擾學生建模思路。
(二)運用多元表征助力模型構建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問題情境和建模思路,在交流中明晰問題的關鍵和解決方向。例如,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讓學生先說說自己對題目中雞和兔數量關系的理解,“我覺得可以把雞和兔都看成一種動物,先假設全是雞,算出腿的數量,再和實際腿數比較,調整假設”。通過這樣的語言表達,學生能更好地理清思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符號來表示數量關系,使模型更加簡潔直觀。仍以“雞兔同籠”問題為例,設雞有x只,兔有y只,根據頭的總數和腿的總數列出方程x+y=總頭數,2x+4y=總腿數,通過這種符號表征方式,抽象出數學模型,還可以借助圖形直觀展示問題結構和數量關系,幫助學生構建模型。比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減法時,用圓形或長方形圖形表示整體“1”,通過將圖形進行分割、合并等操作,直觀呈現分數加減法的運算過程,構建分數運算的數學模型,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
(三)通過合作探究深化模型理解
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進行科學分組,確保每個小組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參與建模探究活動。例如,在探究“長方體表面積”的數學模型時,將擅長空間想象、計算能力強以及善于組織討論的學生分在同一組,給每個小組布置清晰明確的建模任務,并細化成員分工,讓學生清楚自己在小組中的職責。[2]比如在上述長方體表面積建模探究中,有的學生負責測量長方體實物的長、寬、高,有的學生負責記錄數據,有的學生負責根據數據計算不同面的面積并匯總,共同構建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模型,在合作過程中深化對模型的理解。然后組織小組間進行交流展示,分享各自的建模思路和成果,同時引導學生相互評價,學習他人的優點,發現自己的不足,進一步完善所構建的數學模型,通過交流評價,學生能從多個角度深化對模型的理解。
(四)借助信息技術優化建模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動畫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對一些抽象的數學模型構建過程進行動態演示。比如在學習圓柱體積公式推導時,通過動畫展示將圓柱切割、拼接成長方體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圓柱與長方體之間的關系,理解體積轉化的原理,從而更好地構建圓柱體積計算的數學模型。教師還可以借助數學虛擬實驗軟件,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建模探究活動,拓展思維和實踐空間。例如,在探究“可能性”這一數學模型時,學生可以通過虛擬實驗軟件模擬拋硬幣、擲骰子等活動,多次重復操作,收集數據,分析結果,更準確地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構建相關的概率模型。
三、結語
小學數學建模教學對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實施基于生活情境創設、多元表征運用、合作探究以及信息技術輔助等有效策略,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建模方法,提高數學應用能力和思維品質。在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和完善建模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史寧中.《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