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普及使受眾有了更多方式去關注新聞,也有了更多渠道進行發聲。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人普及階段,人們的知識水平和媒介素養都有所提高,討論新聞報道并參與推動事件發展已成為常態。2023年6月1日,“江西一高校食堂飯菜中疑吃出老鼠頭”事件,原本只是對高校食品安全的投訴,卻在短時間內發展為登上多次熱搜的公共事件。新京報稱:“這件事也許會成為一個傳播學的經典案例”。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把關人的角色不斷弱化,公眾有了更多機會對官方信息的真實性發表看法,表現出輔助把關的態勢。五花八門的新媒體平臺提供了大量方便快捷的新聞獲取渠道,創造了類似于貝克(UlrichBeck)的“風險社會”環境,帶來了公眾現代社會風險感知的增強以及對信源信任度的下降,而反轉新聞加劇了這種不信任感。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特點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傾向于主動對事件進行判斷。網友熱衷于利用梗文化參與討論,同時,由于新媒體主打碎片化、娛樂化、膚淺化的信息,使受眾越來越偏好更短、更有趣的內容。這促使反轉新聞頻頻出現,對高校輿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反轉新聞與梗文化的概念特征
反轉新聞是指新聞事件經調查確認后,事件真相與人們先前所下的判斷,或與前期報道結果形成巨大的反差。1反轉新聞是新媒體時代出現在輿論空間中的新現象,新公布的細節會使事件突然發生逆轉。2反轉新聞通常由先后對比有轉折和反差的多條新聞組成,其出現離不開受眾的高度參與。公眾在反轉新聞中經歷“認知一情感”沖突,通過玩梗可以緩解認知失調帶來的心理不適。尼爾·波茲曼(NeilPostman)的“娛樂至死”理論揭示了媒介如何將公共話語轉化為娛樂形式,反轉新聞的戲劇性反轉與梗文化的娛樂性相輔相成。
梗是網民集體建構的符號,與常見網絡流行語不同的是,梗通常會被賦予更多的意義或故事,是對權威和嚴肅話語狂歡式的解構,備受網友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梗的衍生由微博與B站(嘩哩嘩哩彈幕視頻網)等社交媒體促進,3梗文化獨特的表達方式,天然具有的親和力和傳播力,使其不僅成為年輕人的自娛自樂,也受到了主流媒體的青睞。媒體在新聞中使用網絡流行梗,既有流量又降低了閱讀門檻,是一種討巧的方式。熱門梗常常會達到刷屏的效果。例如,2023年1月,“鼠鼠文學”流行,[5“鼠鼠我呀”成為網紅口頭禪,由此變化而來的“鼠鼠我鴨”指代“鼠頭鴨脖”事件,說明梗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在傳統媒體時代,反轉新聞偶發且周期長,受眾缺少反饋渠道,因此參與度低,缺乏梗文化的傳播土壤。從Web2.0誕生到社交媒體時代,反轉新聞的出現頻率不斷提高,受眾依托論壇、博客等進行討論。梗文化以文字段子為主,如“彭宇案”讓“碰瓷”成為熱梗。在短視頻和算法時代,豐富的多媒體素材和多樣化的發聲渠道,促使反轉新聞與梗文化深度融合,如在“指鼠為鴨”事件中,受眾自制的鴨身鼠頭表情包以及自媒體加工的短視頻進一步加速了輿論反轉。
二、新聞事件梳理和研究方法概述
(一)“鼠頭鴨脖”事件概況
2023年6月1日,一則題為“江西一高校食堂飯菜中疑吃出老鼠頭”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6月3日,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官方微博回應,飯菜中的異物經當事人和當地市監局執法人員確認為鴨脖,引發網友不斷質疑,此為第一次反轉。6月6日,嚙齒類動物專家表示,若圖片屬實, 80% 概率為鼠頭。6月10日,江西省成立由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6月17日,江西通報事件調查結果判定異物為老鼠類嚙齒動物的頭部。此為第二次反轉。
以“鼠頭鴨脖”和“指鼠為鴨”為關鍵詞搜索,百度搜索指數高峰顯示,事件的重要時間點分別在6月7日、10日和17日。通過微博檢索發現,6月1日到7月20日一直有相關報道,包括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烤魚藏蟲、一所職校食堂飯菜中吃出異物等事件。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將系列事件分成三個階段:6月1日至10日為第一階段,簡稱形成期。6月11日至21日為第二階段,簡稱頂峰期。6月22日至7月21日為第三階段,簡稱延續期。
(二)樣本選取與類目建構
本文選取新華社、央廣網、南方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微博賬號,篩選帶有微博官方認定的有較高原創性的動態原文共46條,并選取各階段內互動量最高的前3條動態下對應的高贊評論共135條進行框架分析和詞頻分析。
參考恩特曼提出的框架的四種功能,綜合恩特曼、塞米科與瓦爾肯保的框架建立反轉新聞微博框架類目,并根據甘姆森提出的隱喻和流行詞匯等框架在流行文化和視覺呈現上的作用,結合事件特點,建立本文的6類框架類目,分別為:問題界定,客觀描述事件發生、發展的情況,認定事件性質或具體細節;因果解釋,側重對事件進行原因分析和認定;責任歸屬,強調問責和權責歸屬;道德評價,強調對事件、人物等進行是非判斷和道德層面的評價;網絡熱梗,強調事件相關的網絡流行梗文化,使用或創造梗;解決方案,側重于對事件提出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了解梗文化帶來的影響,筆者對5位關注過“指鼠為鴨”事件的受眾進行深度訪談,從新聞關注度、扮演的角色、公眾記憶、社會信任四個方面設置11個主要訪談問題,梳理不同受眾的態度、觀點、角色和互動行為。訪談對象分別為 *00 后”在讀大學生周同學、 490 后”大專學歷的張先生、“80后”本科學歷的卡卡、“60后”本科學歷的米先生以及“50后”中學學歷的白先生。
三、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合力傳播機制
(-) 共創梗文化,提高傳播速度和報道吸引力
媒體報道框架在不同階段存在不同側重點和差異,46條報道樣本總體以問題界定( 34.78% 、責任歸屬( 19.57% 、解決方案( 15.22% )為主要框架,網絡熱梗( 10.87% )及因果解釋( 10.87% 旗鼓相當。在形成期,因果解釋為最高占比框架,因為事件的細節尚未解釋和呈現,媒體較隱晦地表達不贊同調查結果。網民不信任的傾向十分明顯,玩梗嘲諷推動著進一步調查,也使得媒體圍繞網民質疑展開報道。在頂峰期,責任歸屬為最高占比框架,較明顯地高于其他框架,說明累積的質疑得到了“宣泄”。檢驗結果公布迎來第二次反轉,但網民情緒并未轉向正面,與媒體的問責產生共振。在延續期,問題界定為最高占比框架。
經過兩次反轉后,“累覺不愛”的網友關注度大幅降低,媒體回歸客觀報道的狀態。網絡熱梗出現于每個階段,并在形成期和頂峰期成為主要框架。比如,媒體用到了“指鼠為鴨”\"鴨脖鼠頭受害股”,《法治日報》也引用了網友的評論“鼠鼠沉冤得雪,鴨鴨含笑九泉”。以網友喜愛的方式報道,說明梗確實會被媒體承認和接受,媒體與受眾心照不宣地互動、共創,合力加速事件的傳播速度,提高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吸引力。
訪談發現,在共創梗文化方面,主要以青年網友為主,他們通常會有更多的互動行為,傾向于充當參與者或討論者,對于帶有梗的新聞的記憶也更加深刻。“90后”張先生經常點贊新聞和網友評論,在此次事件中,他也注意到了很多有趣的梗,“感受到在搞笑,還有鼠頭鴨子的圖片,這些梗也會吸引我去看新聞”。“00后”周同學表示幽默有趣的評論會吸引他多看一會,平時會看“梗百科”來跟上潮流,自己也會使用梗。周同學高中時主要是跟著媒體的節奏看新聞,到了大學以后,會主動關注事件進展,被高質量的評論吸引進而產生思考。
中老年群體則不太關注梗,互動也相對較少,更偏向于作為旁觀者。例如,“60后”的米先生即使想要互動通常也只會收藏,“因為想看事件的結果”。當工作忙碌時,他沒有長期保持關注,但依然知道“指鼠為鴨”事件的兩次反轉和結局。“80后”卡卡在觀看新聞時基本不會互動,但看到這類讓他感到氣憤的新聞時有可能進行轉發,幫助擴大新聞的影響力。平時為了跟上時代,他也會去了解梗,“媒體使用梗能吸引人去了解,挺有意思的”。
(二)受眾主動制造梗文化,擴大傳播影響力
當前,受眾的受教育程度和媒介素養不斷提升,展現出更強的主觀能動性。令人拍案叫絕的梗不斷出現,推動著小事向大事發展。一方面,受眾主動制造梗,形成儀式狂歡,吸引更多人參與。通過詞頻分析發現媒體關注的多為食堂、高校等責任主體,對個人的關注度不高。而網民更關注人物,較少提到責任主體,且在不同階段,“鴨脖”均為評論頻次最高詞,反映出網民共情學生并熱衷于用梗調侃,這也成為他們持續關注事件的動力。受眾的高度參與會推動反轉新聞出現新梗或舊詞新用的現象,促使新的網絡流行語生成。梗本身的記憶點越強,保持熱度的時間段也就越長,又因為梗幽默巧妙地將事件濃縮,因此,延續了事件的熱度,擴大了新聞傳播面。有趣的是,延續期的新聞已與鴨脖沒有明顯關聯,卻依然被反復提及。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談鴨脖色變”,可見梗文化影響之大。
另一方面,受眾會主動撥開迷霧、尋找真相,進而影響輿論場,他們還會求助專業媒體和科普博主。例如,《中國食品報》融媒體發布了專業角度視頻;科普博主“無窮小亮”應網友要求制作了詳細分析視頻,獲得七百多萬播放量。他們專業的態度、對細節的解釋與高校的回應形成鮮明的對比,是推動調查的有力催化劑。
制造梗需要靈感、時機和精練事件的文字功底。訪談對象作為普通網友,更多是通過點贊、轉發等行為讓新聞獲得更高的數據,促使更多人看到。同時,他們也很認可梗的趣味性,與文章產生了共鳴,因此很愿意點贊“有梗”\"好玩”的評論。除了“50后”的白先生習慣“淺嘗輒止”地瀏覽新聞,幾乎不參與互動外,其他訪談對象都會與身邊的人討論,尤其是在事發初期和第一次反轉時,討論得更加熱烈。這反映出,無論年輕人還是中老年,都可能參與線下輿論場,從而加速新聞傳播,擴大新聞影響力。
訪談發現,不同職業的受眾關注事件的角度存在一定差異,學歷較高的受眾更加客觀理性。例如,從事煙草稽查的卡卡,側重關注食品安全監督和執法部分;從事餐飲行業工作的張先生主要關注食品的鑒定,“我也吃過鴨頭,鴨頭的牙齒是什么樣我還是知道的。”本次事件“有圖有真相”,圖片和視頻支持受眾主動判斷和分析,受訪者認為異物為鼠頭的態度基本沒有變過。同時,多數受訪者有自己的思考。這些討論和猜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事件的爭議點和神秘感,擴大了新聞影響力。
大部分受訪者在時隔近兩年后看到“指鼠為鴨”“鼠鼠我鴨”等梗時,第一時間仍能回憶起對應的這則新聞或事件相關要素,基本上可以復述事件經過,甚至包括“學生被要求寫聲明”“食堂堅決不認為是鼠頭”等細節,顯示出梗文化能夠助力新聞產生長期作用,使受眾更加快速地記住新聞事件,“梗”成為深入受眾腦海的一種新聞關聯符號。多數受訪者認為,“指鼠為鴨”事件使他們對官方的公信力和食品安全的信任感產生了有限的削弱影響。還有3位受訪者明確表示,“指鼠為鴨”事件使他們對新聞的態度變得更加謹慎。
四、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輿情管理建議
(一)高度重視受眾,避免出現反轉新聞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對反轉新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對高校輿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事學校多次強硬回應,引發了大量網民的不滿情緒。因此,首先,高校應建設輿情監控系統和應急處理流程,及時在輿論中占據主導地位,降低受眾造梗擴大傳播的意愿。以機器與人工監控相結合的模式,提前預判風險,如自建或采購有專業團隊維護的第三方輿情監控軟件,通過全天候抓取學校名稱、簡稱等關鍵詞,搜集網絡受眾的公開言論,自動分析提示輿情風險。工作人員應第一時間了解評論風向,并通過主動搜索的方式進行補充,定期撰寫輿情報告,形成“預警一請示一協調解決”的加急流程;其次,建立具有親和力的新媒體運營及輿情管理專業隊伍。開展輿情應對培訓和演練,加強與其他單位輿情公關工作的交流,豐富輿情案例庫,定期學習、更新輿情處置方法。維護與媒體和各大新媒體平臺的關系,以便在輿情初期快速聯系,并合作探討應對方式,拿到時間主動權;再次,在回應方面,應做到語氣和態度不高高在上,不強制給人壓力。及時公布細節和證據,不弄虛作假、妄圖掩人耳目。重視網民的態度和評論,及時跟進處理,盡可能避免出現反轉新聞和二次傷害;最后,重視日常宣傳教育。對風險事件相關人員進行談話和心理輔導,優先在學校內部解決問題。暢通渠道,在學校的宣傳欄、電子屏、班級群等渠道常態化設置答疑熱線,組織意見反饋座談會,協調學校各方資源,解決學生反映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信任感。組織輔導員、心理教師等開發輕課程,引導學生學會有任何問題先求助輔導員和老師。
(二)主動展示風采,善用梗文化正面宣傳
新媒體環境下,梗文化具備天然傳播力,可能會掀起軒然大波。因此,高校應正確利用這把“雙刃劍”。一要注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教育引導。鼓勵學生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防止學生沉迷用梗,減少校園核心群體對負面事件的過度關注;二要善用梗文化進行正面宣傳。梗文化承載了大學生群體的自我認知、表達與實踐,這種表達方式連接了網絡地帶所有的文化現象,與他們的情感需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此外,筆者在職業本科院校工作期間曾多次參與輿情監控,發現網友常常戴有色眼鏡看待職業高校,職業高校在維護形象方面更多一層困難。因此,職業高校在日常宣傳工作中應主動打破刻板印象,通過新聞媒體、學校新媒體矩陣等,自信地展示學校和師生風采,體現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糾正大眾的認知偏差。
五、結束語
本文認真梳理了反轉新聞的演變,以“指鼠為鴨”系列事件為例進行框架分析和詞頻分析,發現高校反轉新聞報道在不同階段存在差異,同時,梗文化和網民評論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開展深度訪談明確了梗文化在不同年齡層次的關注度,以及具備長期影響力。當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方面,選取的評論數量和平臺較少,應擴大樣本量或加入更多不同時間段的新聞進行數據分析,會更有利于分析梗文化的演變趨勢;另一方面,若借助AI分析文本,會提供更加新穎的視角。這些在未來的研究中都是值得進一步考慮完善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元開放.逆轉新聞產生的原因探析及規避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4,5(16):46+98.
[2] 劉洋,王超群.反轉新聞的敘事框架及其負面效應[J].青年記者,2018(18):30-31.
[3] 李吉祥,王振宇.模因論下“舊詞新梗\"傳播機制研究[J].東南傳播,2023(04):120-121.
[4] 周子星.青年網絡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23(07):90-95.
[5]張雪.以“鼠鼠文學”自嘲?切勿被悲觀心態拿捏住[EBOL].[2023-08-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184125988876336.
[6] 孟祥.“新聞反轉報道\"中的媒體微博框架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7] 王思.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生產主體的解構與重構[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
[8] 同[3].
[9] 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