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改革完善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財務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完善財務治理體系、提升財務治理能力是高職院校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一、高職院校財務治理概述
目前,我國的公辦高職院校大都實行“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學校財務機構在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統一領導、分管財務負責人的直接領導下,統一管理財務工作。公辦高職院校財務治理目標是通過優化學校財權配置,促使學校的財務決策科學規范和經濟活動有效監督,防范財務風險,提高學校內部治理效率,規范校內經濟秩序,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二、高職院校財務治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財務治理體系不健全
1.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難以有效執行
現階段,高職院校財務治理過程中仍存在內部控制相關指標體系不夠完善、缺乏整體性思維,規章制度設置過于宏觀、不易執行等問題。例如,某校規定大額資金的支付需經校黨委集體決議,但制度中未明確“大額”的具體資金額度,導致制度實施缺乏剛性約束,流于形式。單位層面和業務層面的財經制度缺失或執行不嚴,監管不到位,導致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很多高職院校非常重視制度建設,但未對制度的執行效果予以評價,巡察、審計雖指出相關問題,但未及時修訂相關制度或者整改到位,導致制度流于形式。
2.經濟責任制缺失或實施不到位
《關于高等學校建立經濟責任制加強財務管理的幾點意見》要求,各級各類高校都必須建立經濟責任制。經濟責任制在于明確學校經濟活動中各層級人員的經濟責任,使學校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權力與責任相匹配,促使資金取得最大的效益,規范經濟工作秩序,為高職院校財務治理提供保障。
(二)財務隊伍不適應財務治理現代化的需要
受編制限制,一些高職院校財會部門也聘用了勞務派遣人員。這些人員受勞務派遣公司管理,待遇較正式教職工低,在學校沒有職業晉升和發展的渠道,流動性和不確定性較高。另外,筆者所調查的公辦高職院校中,部分財務人員為教師或輔導員兼任,既要承擔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又要承擔財務崗位的工作;大部分財務人員還是以“財會”為業,以“管理會計”為業的占少數。同時,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財政改革的深入和監管的加強,給教育領域財務管理帶來了更大的難度和風險。部分財務人員在專業性和政策性等方面離財務管理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培養業財一體化復合型、高素質的財務人才,加快推進財務治理工作取得成效,是財務人員隊伍建設和提高財務治理能力的重點。
(三)財務治理信息化水平低
隨著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及財政電子票據改革,高職院校普遍升級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上線了一些財務信息化模塊。很多高職院校建設了校園一體化平臺,如網上報銷平臺、網上繳費平臺等,提高了財務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但從宏觀角度來看,高職院校在財務信息化建設方面缺乏總體規劃,主要表現在各類數據多頭分散管理、業財融合不足等方面,未能有效發揮學校經濟數據價值。例如,學費系統數據未與招生辦公室的招生情況、學生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等對接,學生變動情況無法實時傳送到收費系統,導致未報道或已退學的學生仍在學費系統存在。
三、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公辦高職院校財務治理的優化策略
(一)深化二級管理機制改革
在全國高職院?!半p高建設\"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深化二級管理機制改革是高職院校財務治理的關鍵點。
二級管理機制中,針對財務治理的執行層面,根據“分級管理”原則,明確各二級部門的財務治理責任與分工,將其作為財權配置主體之一,合理分權、充分授權。比如,根據省級財政高職生均撥款的因素和權重,學校層面確定一定量的經費用于在二級學院分配,充分調動各學院的工作積極性。在遵守學校和財務各項規章制度的基礎上,擴大二級學院經費自主權,允許各院系自主分配資金,在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實訓室建設、校企合作、專業群建設等方面,鼓勵二級學院積極進行自我規劃。同時,加強校級層面監督,重點關注經費績效目標監控,加強對評價結果的運用,從而保證二級學院在財務治理過程中的權責統一,為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和高水平發展提供助力。
(二)建立完善財會監督體系和內部控制體系
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提出著力構建“五位一體”財會監督體系。財會監督成為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環節,是保障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和財稅政策實施的重要工具,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在監督體系的構建上,高職院校應結合實際,充分發揮教代會的民主監督作用,同時與審計監督、紀檢監察建立監督協同機制。
公辦高職院校要構建有效的內部財會監督機制和內部控制體系,加強監督結果運用,嚴肅財經紀律,以保障財務治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培養高素質財會隊伍
高職院校財務治理離不開財會隊伍建設。財會隊伍建設直接關系到學校財務管理水平和財務治理能力的提升。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對政策不熟悉或者執行不到位等,都會阻礙財務治理能力的提升。因此,學校在選聘財務人員時要充分考慮任職資格、專業背景等方面,改善財務人員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加強財會業務培訓,強化財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提高其風險防控能力。
(四)加強財務信息化建設
通過信息化建設,打通各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充分發揮學校經濟數據價值,實現數據互聯互通,消除“信息孤島”;通過統一的系統平臺,將經濟業務活動和數據融合貫通,建立起經濟活動動態監管模式,不斷提升學校財務治理水平,保障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
(責編馬孟賢)